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詩歌同樂會No.8後記】探索背景

文/ 陳藹文
2016.6.18

如果不探索背景,那我們只是把一張一張的曲譜彈出來,只是把一句一句的歌詞唱完,只是把一篇一篇的詩文讀出聲,那好像也不需要到現場看展覽看表演聽故事。

為什麼要選讀某一個詩人的詩,他的國家社會地理歷史是怎樣?他的故鄉家園成長過程是怎樣?他做過什麼事?他把什麼想法藏在詩裡面?

為什麼要選播某一個音樂家的樂曲,他是誰?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創作?他為什麼把一首歌寫成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麼能傳唱百年?為什麼統治者想拿來當工具?

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有一些歌就不給唱?古今中外皆然。

為什麼要唱某個歌手的歌,他在當時是什麼地位?他在現代是什麼意義?他為什麼值得不認識他的人、好好聽一聽他的故事?現在的誰誰誰受了他的啟發和影響?

如果不探索這些背景,我們所做的事情將變得空洞。

一旦開始探索背景,將沒完沒了。

昨晚經歷第一次的零客人之夜,我們臨時決定調整分享內容,工作人員和分享人一起看一部紀錄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 尋找甜秘客」,故事十分戲劇性,講的是尋找一個歌曲影響了許多人、本人卻銷聲匿跡的歌手,你可以在網路上搜尋讀到,片子2013年得到奧斯卡紀錄長片獎。

我默默覺得、全片在尋找的人物、跟我們展演過程所尋找的,好像是類似的東西,一時之間說不上來,但隱約看見交集,一是音樂的力量,另一是詩人的選擇。

前幾場演出下來,也都可以發現,每個演出者在挑選曲目時,背後有他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故事連結,可能是對歌曲的感動,或想獻給誰,或覺得可以給大家什麼樣的想像。

沒有人是平白無故唱一首歌或彈奏一曲,有時候看似純娛樂,其實不知不覺中,透露心情訊息。

如果探索背景,就可能會找到意義。

詩歌同樂會的活動我們辦得倉促,兩個人說得彼此眼睛一亮就決定試試看了,出發的時候連彼此都還不太認識呢,慢慢把其他朋友拉進來,才討論出現在的進行方式。

我試著探究我們自己的背景,也是得到同樣的線索,這件事能啟動,必是背後有推力,有我們以前埋在心底的想法,一直都還欠著自己。

這件事能真的登場,必是背後有共識,有想要完成的理想,所以排除萬難。那共識一是音樂的力量,一是詩人般的選擇,也許還有其他。

紀錄片中羅利葛斯是60年代美國底特律的歌手,創作的音樂都以基層民眾發聲為主,1998年被找到後以巨星之姿重登南非舞台,結果竟又再回到家裡過原來的生活,沒有改變。

那是詩人的選擇。

我們不是詩人,但我們也做了詩人般的選擇,雖然不像電影主角或我分享書中早期詩人那樣,活在社會底層、困厄的環境或遭遇到明確的壓迫,活在現代的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難解的鬱結。

而音樂給了我們一個肩膀靠,躺進詩句歌詞的懷裡,像被擁抱,日子難過的時候,唱唱歌是最容易瞬間開心的方法,不是嗎?

為了把這樣的力量放大,我們做詩歌同樂會。

為了知道力量的來源,我們不只哼唱,還探索背景。

所以我們的詩、歌、同樂會做成了你現在看到的樣子,而不是安安靜靜的展覽,或純粹的音樂同好會。講很多故事,鼓勵拿筆或發聲來與詩、歌碰撞,不必當詩人,但能做出詩人般的選擇。

不過,這個探索的過程還未完,我會繼續寫下去,找出我們在這裡相遇的意義。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詩歌同樂會No.7 後記】有人看見我們的價值觀

『我們希望他們能復合。』_摘自工作夥伴願望,但內文並沒有。

文/ 陳藹文
2016.6.17

前幾天我正想到要談價值觀這件事,但擔心寫得太嚴肅而作罷,想說再等等、再等等,也許醞釀得夠久,活動觀察得夠多之後,再來歸納,會理出較清楚的脈絡。

不料,昨晚一個大學畢業沒多久的年輕人,以遊客的身份參加詩歌同樂會活動,隨興上台唱歌,下台又大方與每個人拍照,樂意加大家為臉書朋友,回家後把照片放到活動頁上,並留下這樣幾句話:

『有一群人願意正視台灣的歷史、愛這片土地、直接用行動來追求內在的價值觀,表達彼此的想法。』

我心想,怪了,這小孩怎麼知道的?從我們的空間?我們的展覽、選讀的詩、講解的音樂歷史、或我們安排的節目內容?

一個遊客走進七美潛鳥書屋、走進馬公安書宅、走進中正路小巷子裡的鶵鳥藝文空間,走進展期不到一個月的詩歌同樂會裡,與才聽他唱歌一小時的澎科大學生即興合作彈唱,與剛剛認識幾小時的滿屋子人變成朋友、熱情對話。

把曬了一身紅的陽光,帶進夜晚的詩歌活動裡,成為七天以來最經典的“同樂會”版本。我們被這位陽光大男孩感染歡樂,全場氣氛因他和他的同學、學弟們鬧騰起來,連一直憂鬱著演唱的當天演出者韋志,下台後互動也開朗許多。

大家嘻嘻哈哈地,怎麼就能看出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呢?

也許從七美潛鳥書屋店裡放著厚厚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問了店長小佩,知道我們有歷史讀書會在安書宅舉辦吧;來到安書宅又得知鶵鳥藝文空間有展覽活動,晚上準時現身,從頭聽到尾,也參與抄詩,專心聽了詩歌樂三段內容,最後果然也忍不住借吉他彈唱,是很深度地參與。

我問工作夥伴為什麼喜歡昨晚的同樂會?她們說『這是最像同樂會的一晚!』她們喜歡澎科大熱音社的韋志全力以赴完整演出,感動於他自己情緒其實正在低潮、仍穩穩撐住全場。

聽得出他哽咽,也看得見他忍住眼淚沒有哭,沒有失控,把自己準備的每一首曲子,都好好地彈完唱完。

因為唱得很用力或也還有點緊張,發熱冒汗,問我們冷氣還能不能開大一點?實在是大家都穿短T,只有他堅持造型、穿著外套在台上啊。

沒有一點鬆懈於這只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表演空間,十個人就滿了,他仍重視這件事,從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在演繹所選的每一首歌曲,我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得到。

工作夥伴們也喜歡客人主動上台表態,想彈一下吉他,想唱一兩首自己愛的歌,尤其他們試圖合作,也試圖找出全場能一起唱的歌,江南也好,海洋也好,若能想辦法讓大家都開口大合唱,好像是達成某種使命似的。那就是同樂會吧。

這些事跟我們想傳達的價值觀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們重視自己能做的事。

我重視抄詩讀詩這件事,峻瑋重視歌謠音樂對個人、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演出者重視透過音樂來傳遞自己的信念,於是我們付出行動。

其次,我們重視別人的感受。

所以”寫“,所以”說“,所以“唱”,所以分享。

你也可以關在自己的房間裡讀詩、唱歌、創作,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就好,很安全,不會緊張流汗,不用每天整理資料準備簡報,不用練習再練習,不用管表現得好或不好。

第三是,我們展現選擇。

這些行動是我們選擇來的,就像你可以選擇來聽,或略過;而我們選擇的是,不管有沒有人來聽,我們照樣行動。

最後應該是,我們相信能改變什麼吧。

記得我昨晚讀的詩嗎?也許一首詩的重量,各國詩人都相信自己,即使只是用小小的詩作,也有機會改變什麼,可能是像利爪戳痛壞人,可能是激勵年輕人向壓迫者吐一口痰,可能是改變地球,可能是讓死去的人重生。

曾經我也以為這個活動只是想跟好朋友一起唱歌同樂就好,後來我發現不只為短暫火花,我們是源自心底對某些價值有認同,才有所激盪。我試圖找出來,盡量用文字紀錄賦予意義。

稱這些文字為後記,是真的,每一天、每一場、每一件事之後,我才漸漸尋出線索,必須從台上的演出、台下的反應、全場的互動裡去觀察,我才梳得開思緒,找到答案。

就像昨晚有人看見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終於確定自己被看見。


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詩歌同樂會No.6後記】拉近距離

『我們很可以很自然地對話,隨時回饋給台上的演出者我們的感受,台上的人可以隨時回答我們的問題,拉近距離,大家都看得見彼此的表情、笑容,有誰跟著在哼唱,有誰很享受,有誰看得目瞪口呆,有誰躍躍欲試。』_摘自內文
.
.
文/攝影  陳藹文
2016.6.16

幾次開場我都提到距離這件事,說的是『詩』其實並不遙遠,想拉近與詩的距離並不難,在詩歌同樂會的展覽上,我提供兩個方法,很簡單就靠近詩,一個是抄寫,一個是朗讀。

安書宅把收藏的一些詩集拿出來展,希望大家翻閱,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抄寫在明信片上,先貼在我們的『手抄詩之牆』上,等月底展覽結束,會幫你拿去投郵筒,所以記得也要寫自己的地址,或你想寄送給誰的地址。

完成這個展場上一個小小的互動,用筆寫下一首詩,其實這首詩不管作者是誰,你的字跡寫下它之後,它就是你的了,何妨以這樣的念頭,拉近與詩的距離。

就像《大海的朋友》一書作者工藤直子也說了類似的話:
『每個人都是詩人。
如果你讀了一首我做的詩,
覺得非常貼心,
有莫名的感動,
那首詩就是你的詩了。
你可以很自豪地告訴別人,
那是你的詩。』

所以第二個方法是朗讀詩,每天我們在詩歌同樂會現場七點整的時候不管有多少人進場,都準時用詩來暖身,我也不厭其煩地講同樣的事,把文字讀出聲音來,很容易就變身詩人。

不是我們所創作的內容,但卻是我們手寫的文字,或從我們的喉嚨念出來的聲音,也可以算是我們的創作啊。就像我們唱歌彈琴,那些詞曲不是我們做的,但演唱演奏者從口中手中流洩出旋律歌聲,就被稱為歌手樂手啊,不是嗎。

距離是很有趣的東西,在這個室內展演空間裡,人與人的距離非常靠近,那天台上的二胡演出者就脫口而出:從來沒有這麼靠近觀眾演奏過啊!我說是啊,能如此靠近演出者聆聽,感覺也完全不一樣,可以清楚看見你們的表情手勢指法,像是朋友親人那麼靠近。

昨晚也是,我就坐在彈三弦的永裕大哥前面,能清楚聽到三弦的彈奏,有種每個撥弦都撥到心中的某條弦似的、那種顫動,是對樂器本身的驚艷,畢竟平常很少看到這樣樂器啊。

常常我覺得安書宅店太小,鶵鳥跟一般藝文展覽空間比起來也算是狹窄的版本,更別提說與各地的音樂展演空間相較,這裡迷你得像顆小鳥蛋而已,光是孵育就不知道要孵多久,才能破殼而出一個真正的生命。

但作為一個起“點”,需要的是一個起動的力量,也許小到只有一個點就夠了。

當我們夠小、夠陽春、夠克難、沒有資源、沒有靠山、沒有預算的時候,我們台上台下窩成一團,我們坐很近,想想看,這有什麼好處?

是的,我們很可以很自然地對話,隨時回饋給台上的演出者我們的感受,台上的人可以隨時回答我們的問題,拉近距離,大家都看得見彼此的表情、笑容,有誰跟著在哼唱,有誰很享受,有誰看得目瞪口呆,有誰躍躍欲試。

是啊,不要懷疑,台下總是有人躍躍欲試的,還記得我說過:高手在江湖,初學者、有興趣的人、被吸引的人、可能多年前有學過相同樂器的人...,都在台下,偷偷用手打著拍子,或用腳踩著節奏。

越小的空間裡,人們越有機會把自己打開,詩或歌或音樂,人們越有機會共鳴。

這就是詩歌同樂會想要的,每個人都可以發聲,每個人也都樂於聆聽,靠近彼此,才會找到共鳴之處。音樂是,生活亦然。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詩歌同樂會幕前幕後-3】致青春,以歌聲

文/ 陳藹文
2016.6.15

到底為什麼安書宅要參與這次詩歌同樂會的展出活動?連我自己都在問,總有一個理由,總有一個動力,總有一個什麼目標想要達成吧!

活動的起頭是今年四月安書宅走進一個新朋友峻瑋,他來澎湖親戚家打工換宿三個月,是三十出頭一個開朗的年輕人,七年房仲業務經驗,使他勇於與陌生人接觸;愛音樂愛登山,與我們有許多話題交集。

於是在一起前往七美參加潛鳥書屋開幕活動時,朱老師推薦他趁停留澎湖期間試試看鶵鳥的一間店一個展計畫,想想自己要做什麼?用一個月的時間。他毫不猶豫地就說想做音樂,沒隔多久,從台南家裡把吉他帶來,放在安書宅角落,三不五時來練彈。

原來,學吉他的人免不了都會從接觸幾首經典的台灣校園民歌開始,於是我們有著共同會唱的歌,我是只在高中時期抓到民歌一點點尾巴的人,但跟同學們還是很愛抱著吉他在學校操場上坐下來彈彈唱唱,排解當年聯考的壓力。

啊,那是幾年前啊?十七、八歲的我,已經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嘿,那是我青春正盛的年代,當時交錯著的流行歌是張雨生、周華健、陳淑樺、蘇慧倫,我還記得某一天放學走經過某間店裡張信哲正在辦專輯發表會什麼的,而王傑曾經到我們學校演唱過,我還拿了一小張紙給他簽名,後來用一個迷你相框裝起來擺在書桌前好久。

那天峻瑋給我們聽了一個吉他伴奏版本的愛如潮水,他彈起來,我跟小佩跟著唱起來,真是美妙的事。

以歌聲,致青春啊!

約莫是這樣的感動於,一個對音樂重燃熱情的年輕人,他說他也冷落吉他好多年了,出社會後的業務工作把人變成熟,生活也受理性主導;這次在澎湖再彈在唱,像是把身體裡感性的開關又打開,偶爾我們能聽見他放聲唱,唱得自在開懷。

也是致青春,以歌聲啊。

民歌也好,流行歌也好,你相信嗎?我們是被自己唱出來的歌聲所感動的。

我們聽見自己曾經最美好的年少歲月,腦海浮現各自在校園時青澀的臉龐,曾經登台在千百觀眾前唱錯出糗,曾經參加比賽但跟本唱不好合音,三十歲的他們和四十歲的我們,彷彿並沒有什麼不同,大家的二十歲都一樣天真,

一樣熱情吧。

也許只是想把青春喚醒而已,沒有什麼偉大的目的。

在這次詩歌同樂會的展覽和演出裡,正經討論時會說著很想在澎湖催生一個音樂空間什麼的,其實,真正的理由,心裡的動力,是覺得可以再感染青春活力很過癮吧,


或只因為我們都很喜歡唱歌,對吧。

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詩歌同樂會No.5 後記】穿梭時代、跨越世代

文/ 陳藹文
2016.6.14

音樂主題分享來到鄧雨賢的「四月望雨」,我們看了電視專輯匯整他詳盡的故事和音樂,最後他不願為日本效力製作軍樂,辭去優渥的古倫美亞專業作曲人職務,選擇到新竹偏鄉小學當老師。

鄧雨賢人生最後階段把音樂創作能量都釋放在校園,帶給孩子們。結語的時候,分享人峻瑋帶出下一段演出者James在澎湖離島教學的努力,我才突然感受到這個連結點的存在。

分享容易演出難,教學更難!上台是需要膽量的,有老師帶領,一段一段微調,一曲一曲搭配,其實很重要,昨天我們看見James就是這樣跟他兩個高一的學生一起現身,其中一個是他去將澳教學帶了幾年的孩子,今年開始念澎水才上馬公來,住在學校宿舍。

兩個孩子的指彈吉他演出很好,老師用木箱鼓搭配也很合,後面幾首周杰倫的歌曲彈唱我們把歌詞找出來投影在螢幕上,全都落落長,有的還是念念唱唱,高一小男生唱起來得心應手、很自然很融入,倒是我們幾個成年人幾乎跟不上前進節奏。

最後還有一點時間,James測試他的黑膠唱機,和幾片他珍藏的黑膠唱片播放,我們剛好為了歡送一個朋友回台灣而訂了Pizza來,所有人吃吃喝喝,享受測試版的黑膠之夜。但炸雞可樂沒有把十六歲的孩子吸引在桌旁,

我看見剛剛唱著周杰倫的歌的男孩,問他的老師黑膠是什麼?老師細細解答他。

後來大家一起聽齊豫專輯,他努力聽歌曲的伴奏音樂,一一說出有些什麼樂器在那首歌後面,老師為他補充。

高中的孩子能這樣學音樂真是幸運吧!

他們選擇演出的曲目是穿梭古今的經典款,就像這天我們認識的鄧雨賢作品: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至今都有許多歌手傳唱、向大師致敬。音樂厲害的地方,穿越時代地讓人與人串接,讓演繹者與聆聽者共鳴。

詩歌同樂會上,我們分享各種主題,強調音樂穿梭時代而來,彷彿不同時代間只是隔著一道薄牆,前人在隔壁演唱,歌聲光是靠那股滲透力,就能穿牆而過,直抵現代。

與其說教學的意義是傳承,不如說是以音樂跨越世代的距離。我看James的學生唱流行歌曲時,他自己也都跟著唱,顯然老師不是旁觀者的角色而已,也很享受演出這件事。

而我很享受這天師生同台的畫面。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詩歌同樂會No.4 後記】一個小舞台的無限可能

文/ 陳藹文
2016.6.13

第四夜的節目幾天前我們做了彈性調整,一個阿兵哥在安書宅看到活動訊息,對我說,這就是他想要的,說他自己也很喜歡彈吉他唱歌。

我歡迎他這個月有放假的時候就過來同樂會,只要他願意,想上台小試身手也可以,我願意為他調整當晚的順序,開啟隨時插歌功能。

昨晚原訂由主辦人峻瑋自己登場,前天他們認識、切磋之後,決定把演出者改為『神秘阿兵哥』,並做了一點戲,假裝他是來救援、接受現場徵求、忍不住才上台的,想給他帶來的朋友一個意外驚喜。

別出心裁,也給活動增添了很多樂趣。

我們全體工作人員都配合演出,賣票的賣票,講解的講解,推銷的推銷,台上故意彈不順或唱走音,台下起哄拜託現場高手解圍,終於用一包乖乖為誘因,把神秘阿兵哥拱上台,後段整個交給他,也由他自己講出這段淵源奇遇。

這段插曲可能是二十天裡面最美妙的一段,如此臨時,不拘小節,非常符合澎湖島嶼風情。

即興,必須包含一種放鬆,和隨遇而安的態度,包括主辦人和參與者和現場來賓,如果有一方期待更按部就班的舞台內容,這麼跳出框框的演出,就難以誕生。

或許,我們多少把自己視為一個搖籃,有機會就培育一些什麼。

又或者我們把這個小舞台視為混沌初開,如果這個世界才誕生第四天,有什麼好急著把一切型態定得僵硬呢?

維持彈性空間的好處是得以天馬行空,把武林高手引誘出來。許多人躍躍欲試,但害羞、觀望、臉皮薄、擔心自己出糗,乾脆拱別人先上先上,我等一下等一下,有時候機會就擦身而過了。

我們的校園和社會背景好像都是這樣,鮮少鼓勵上台後有一點錯誤沒關係,長久下來,人們也就缺乏隨機應變、臨場順順地改正自己錯誤的經驗,更缺乏上台侃侃而談,或自在演出的膽識。

還記得我說過這段時空有高度實驗性嗎?

小島上、巷弄裡、藝文空間中的小舞台、有限的觀眾、前無古人的活動形式,容許不完美。

讓現場觀眾上台露兩手,自然有其風險,他們會唱出什麼歌呢?當兵哪有什麼時間練吉他呢?搭擋很久沒一起演出還會有默契嗎?我們的容錯程度到哪裡?什麼情況下要控制場面?

其實事先我們都沒設想這些問題,就交給這個跟我們一樣對音樂熱情的阿兵哥吧!相信已經鼓起勇氣跟我們約好的他,有實力上台,鎮住全場,獻唱給他重視的友人。

完成他的願望。

除了自己彈唱之外,他也想跟這位朋友再度搭擋演出,所以幾首歌後,我們觀眾群又起鬨希望他們合唱,女孩歌聲一從麥克風出來,果然穿透力十足,是可以去參加電視歌唱比賽那麼厲害的,而且自信、台風好穩、真心實意地為我們演唱。

這是詩歌同樂會小舞台上第一次有女生的歌聲由麥克風接收從音響傳出來,在鶵鳥空間裡流動,一首『天天想你』,再一首『沒有煙抽的日子』,把我們全部收服。

原來高手在江湖。

她是很有街頭演唱經驗的人,但也是興趣,並非專業。我說她可以去參加比賽啊,她說還是喜歡在與人靠近的地方、輕鬆的演唱,畢竟,唱歌是一件開心的事。

小舞台的魔力吧,吸引的可能是擁有天賦但收放自如的人,可能是踏出夢想第一步的人,可能是創作能量滿溢的人,可能是老師想要鼓勵學生登台,可能是演一個完全不同於原來自己的人。

彷彿提供一次變身的契機,那麼戲劇性。

有天夜裡一個好友偷偷告訴我們,他小學會彈古箏,中學會吹薩克斯風,大學會吹長笛,之前在排節目表的時候他不敢說,怕被我們找上台,太久沒練了,不敢上。

但讀詩是可以的,我說,好,那就(先)讀詩。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小舞台的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站上它後會不會有一股魔力,讓你下次把自己其他的可能,都再引出來,


被一包乖乖。

【詩歌同樂會幕前幕後-2】每日讀一點點詩

文/ 陳藹文
2016.6.13

最初的想法是,挑戰連續讀詩二十天,剛好展期是二十天,剛好李敏勇老師出的兩本書是二十堂詩歌課,乾脆就把老師挑選出來的詩,每天用二十分鐘朗誦給大家聽。

我真是膽大妄為,那些每一篇老師用兩三小時給我們上課的內容,我竟想每天只用二十分鐘就講給人家聽,而且並沒有想要講解的意思,根本也沒有講解的能力,只是想做朗讀這件事而已。

會不會太輕率?

中間我遲疑過,曾跟夥伴們提說,不然我們只做一天就好,只做一天的詩歌同樂會,不要連做二十天,畢竟辦一天的活動都已經戰戰兢兢了,做二十天真的太瘋狂了。

但如果只做一天,就不是展場,不是展,就只是場地而已。

那就只是單日租借場地辦活動而已。

掂量很久,我覺得還是可以試試看,無論如何,每天讀幾首詩給別人聽,對我來說,不是負擔,而是享受。

我喜歡把文字讀出聲音來這件事,也許有點病態地、我喜歡聽自己的聲音,也樂意給別人聽。

有時候散文我也會拿來讀,如果那作家寫得很美很好,讀起來跟詩沒兩樣,例如陳列寫的《永遠的山》,就是我很好的讀本。這次與我的合作夥伴峻瑋會有機會討論詩和音樂,也起源於這本書,因為他是愛好登山的人,對這本書印象深刻。

我想愛爬山的人,若聽到有人朗讀這本書裡的散文,都會有自己的畫面,都會被觸動。

於是,我推薦另外一本也很適合輕鬆讀的書《大海的朋友》,讓海和山來相互呼應一下,這本老少閒宜的書裡有詩、有散文、有故事、有簡單線條的插畫,而且主角是鯨魚和海豚,生活是擬人化的場景,十分適合澎湖海島。

今晚的每日讀詩時間,我想跳出原來詩的世界,玩一下讀詩這件事。之前連續四天講詩是什麼、詩的形成、詩是為了什麼、和詩人是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走到嚴肅的氣氛,好像沒有讓大家就著詩情來放鬆一下。

本來暖身的功能,變得沈重可不好,所以今晚來穿插一天不同的做法,也許有人也想嘗試唸詩,不一定只由我唱獨角戲。

現場有很多詩集,隨手翻,鼓勵手抄,也歡迎朗誦。

這是我認為可以拉近與詩的距離的好方法,其實要給生活添一點詩意或浪漫並不難。詩歌同樂會作為一個展覽,安書宅能夠協力的就是這個部分而已。我常說:


我們不是詩人,我們也是詩人。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詩歌同樂會No.3 後記】陶醉

「我感覺我們陶醉在她悠揚琴聲的同時,她也陶醉在我們營造的音樂時空裡。」_摘自內文。

文/ 陳藹文
2016.6.12

音樂,真是令人陶醉的事物。

如果辦一個活動能讓主辦人自己陶醉不已,場場變成粉絲狀,那也很不錯吧。

我的意思是,身為工作人員常常有旁觀者清的理性,好像必須跟場內保持一段距離,好看清楚各個角落是否妥當;好像不能太投入,免得忘記要保持警醒,應付突發狀況。

但昨晚,我假錄影之姿,坐在最前面,最靠近演出者的地方,好幾度,不顧形象地、渾然忘我跟隨二胡演奏旋律唱起歌來。

演出者是我的朋友佩芳,和她的朋友寶月,兩把二胡合奏,各類型樂曲都有,大家熟悉的鄧麗君、江蕙老歌,老少閒宜的宮崎駿,輕快活潑的西洋小提琴曲由二胡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也分享他們經常在醫院安養院演奏隱形的翅膀以激勵人心。

補破網一曲寶月說希望用華爾滋舞蹈的角度取代悲情,可愛的玫瑰花佩芳說希望大家可以動起來,最好都跳起舞來;最後我真捨不得結束,大喊安可,雖然她們並沒有準備,但還是決定來一曲高山青,剛好寶月包包裡有伴奏的CD可以播放,真是幸運。

鶵鳥藝文空間現場離觀音亭不遠,九點一過,已經可以聽到花火節的炮聲轟轟,演出者以為大家想結束離開去看煙火,其實沒有,大家都更想看她們加碼演出,這一首高山青剛好是她們前不久才在花火節舞台上演出過的經典,我們全部的聽眾都賺到。

這是第三場詩歌同樂會,前兩場是一個比一個年輕的少年郎,玩的是吉他、keyboard,自彈自唱流行音樂或他們的創作,我們聽得大嘆青春真美好,二三十歲,那是人生能量最滿溢的階段,憂鬱的情歌裡沒有滄桑無所謂,我們欣賞的是那份認真與專注;這場中年人的表演,欣賞的是那份優雅自在,聽得大嘆:

生命裡有音樂真好!

古典或流行,西洋或台灣,各種樂器或演唱,音樂這個領域有學不完的曲子,有各種場合可以去演出,有各種機會可以聆賞。每個人都可以接觸,每一種心情都有歌曲可以呼應。

輕易地把人心串起來,比語言、文字、比圖像更直接的撞擊,就是音樂,我們尚未牙牙學語時,我們就哼哼唱唱,或因為別人的哼唱感到愉悅,或感到安心。

佩芳的專業是髮型設計,她的工作室裡同時有著譜架與一疊又一疊厚厚的紙譜資料夾,背景音樂經常是她演奏二胡要用的,她工作時可趁機反覆聽,我的笛子老師是她介紹的,真是慚愧我沒有勤練,每年都斷斷續續上課,從一開始就開玩笑說要加入他們的樂團,到現在還是零零落落,上不了台。

但我確實是受到身邊這些朋友老師的觸動,看大家學樂器,有機會就去演出,有能力就去教學,相遇的時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能馬上交流,音樂貫穿了人心之餘,也拉近彼此距離,好像一座橋瞬間就搭起,人與人很容易找到共鳴。

在澎湖待了四五年時間都是佩芳搞定我的髮型,每次坐在她的椅子上,從鏡子裡看她與她聊天都很愉快,她常說羨慕我自由自在和生活方式,我常說羨慕她工作家庭興趣與社會服務都兼顧,看似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路線,在鏡裡鏡外對話,尋找交集。

結果是音樂。昨晚她一再表示很感動,覺得鶵鳥空間很好,我們佈的展很好,前面那段音樂故事分享也很好,她一再給我肯定,說我們做這樣的活動很好,他們很高興可以來演出,在年輕人的場合演出,她還特地選各種風格的曲子,想多呈現一點藝文氣息。

散場後聊天時我對她說:『妳被我感染了吧,妳剛剛中間串場所讀的那一段選曲緣由,就像讀詩一樣!』

她靦腆笑說,有嗎?

演奏過程中她看見台下來賓吃著乖乖,忍不住說,『你們吃零食的樣子真的好可愛,看起來好滿足好享受的模樣,讓我也好想吃,等下回去要買兩包乖乖,跟我兒子一起吃。』

我感覺我們陶醉在她悠揚琴聲的同時,她也陶醉在我們營造的音樂時空裡。


最後,她說想要大合照做紀念,我們才在第三場拍下第一張所有人的大合照,手裡拿著零食,在『詩歌同樂會』背景下,大家都笑開來。

【詩歌同樂會幕前幕後-1】種子

文/ 陳藹文
2016.6.12

『我們已經把這顆種子孵出芽來,相信會引出其他音樂愛好者,繼續灌溉下去。』

每日讀詩、每日聽歌、每日玩樂,是組成詩歌同樂會的三個時間區塊,詩是開場、暖身,用來靜下心也好,用來做作耍浪漫也好,用來享受有人為你朗讀也好,用來進入詩的世界最好,安小姐負責了這部分,是因為我喜歡。

並非對詩在行,老實說,只是喜歡把詩讀出聲音來這件事,並不擅長解說詩的背景或意義,能做的就是一個起頭,希望聽的人也因此開始喜歡詩,不管能理解多少,在毫無壓力的聽詩時間,緩緩情緒,與當天的前一段狀態切開來,過場,轉換。

.海選

相較之下,每日聽歌則是紮紮實實的四十分鐘,我的夥伴峻瑋是熱愛音樂的人,高中大學沈醉在吉他彈唱的世界裡,出社會工作忙而暫時放下興趣。趁職場轉換之際來到澎湖短居,在安書宅重新拿起吉他,像是打開身體裡某個開關似的,忍不住從頭探索台灣音樂的發展。

因為他的策動,才有這場詩歌同樂會展覽與活動,在定調每晚八點到九點為找出澎湖愛樂人來接力演出的時段後,前一小時的內容呈現,我們才展開腦力激盪,我能做的很有限,詩要與歌對話並不容易,索性分工合作,我讀詩有書為本,循序漸進沒有問題;他講歌則需要自己建立架構,這跟海選沒什麼兩樣,音樂領域之寬廣啊。

好在從民歌切入的共識很快形成,在台灣,那是詩與歌眾所週知的美麗交會,太多歌傳唱至今,每個練吉他的人都會來上幾首經典,所以這也是我們兩人雖然差距十歲仍馬上有交集的地方,美麗島、橄欖樹、木棉道、野百合也有春天,這些歌幾乎不用歌詞就能哼唱。

.架構

從民歌的時間點往前往後爬梳,歷史脈絡浮現,我的角色是提供了幾本書做為參考:民歌40、玩樂老臺灣、臺灣音樂之光,幾張收藏的CD:李泰祥、吳晟與吳志寧、羅思容等,如何從這些材料裡定出主題,則得靠能實際掌握音樂的峻瑋,慢慢消化更多網路收集到的人物故事、重要事件、演出或演講影音、文章報導等參考資料。

最後確定有幾個人物專題是李泰祥和吳晟各一天,日治時代鄧雨賢的四月望雨為首,現代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殿後,完成一週六天每日不同的聽歌主題,也等於他要在各個主題下講故事給大家聽,找出重要的歌手和歌曲來介紹,適時播放音樂或影像畫面,一方面引導台下觀眾穿越時空、認識前人,一方面對應現代,說明歌謠的影響力。

於是有了這三天下來,每天40分鐘時間的音樂專題簡報,同時,有了我們這個展覽的『歌詞之詩』牆面,把他精挑細選的歌詞搭配歌手照片畫面輸出紙本,作為現場的靜態展示,讓大家有機會站在文字前面,甚至試著朗讀看看。

.作品觀點

峻瑋曾說這是他的『作品』,是的,從他上台順著自己的簡報檔慢慢講解時間軸,帶出各時期台灣歷史大事和台灣音樂大事,可以知道,他不只在各主題下準備素材,還試圖用一條線串起來,讓人站在更高的視角上,看整體。

詩歌同樂會的訴求看似輕鬆愉快,其實我們還是想埋一些東西進去,每一件我們現在看到的事,都其來有自,都有值得追本溯源之處,包括音樂。我們大可以把牆上有歌詞的每一首歌都彈彈唱唱歡樂度過就好,為什麼非要講歌曲背後呢?

因為這是一個展,我們不只在做音樂匯演,我們有自己的觀點。你看任何一個地方做音樂節、詩歌節、或展覽活動,一定有他想要傳遞的精神,我們也是。安書宅協力完成這二十天的展演,自然是想把安書宅的精神突顯出來,策展人峻瑋全力準備每天的專題,也是有他想強調的價值。

.種子

我們相信文學與音樂能給人的力量,詩與歌是最普及、直指人心的事物,應該喚醒大家,一起來感受。

當初交企劃書給鶵鳥申請「一間店、一個展」六月展覽空間使用時,內容簡略,一路慢慢做下來,其實經歷非常多的修修改改,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縝密的規劃然後照本宣科下去做的,這樣的活動我們沒有前例可循,只能自己想像,遇到狀況就想辦法解決,我能幫的忙多為搞定紙片寫字影印貼海報等瑣碎之事,峻瑋年輕有活力,不但獨立製作簡報內容,硬體設備、展場空間整理全靠他完成。

三天登場情況算是順利,因為得到許多好友幫忙,演出的部分場場精采,我們完全不用擔心;觀眾不足的部分我們是有心理準備的,就一個一個去找出來。就算這二十天來不了多少,我們已經把這顆種子孵出芽來,相信會引出其他音樂愛好者,繼續灌溉下去。


我是這樣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