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關於製作,不專業的呢喃

文/攝影 Peter Su



年底活動一堆,經過了連續幾週的洗刷,寫下了這篇流水感言。

製作這件事情,其實它牽涉的範圍非常的廣。但就我自己個人最常接觸的經驗,不外乎就是活動(典禮、節目)這件事。

活動製作人它必須要釐清幾件事情,首先,節目的核心與目的是什麼,觀賞與參加的來賓觀眾是什麼樣的對象,其次就是一些聯想、創意以及美感的認知。

這幾年配合很多單位的活動,就會明顯看得出有沒有用心的差異。有的單位活動基本上就是長官致詞完,後續讓一些節目上去唱唱跳跳,等到安排的節目都唱跳完畢,便劃下句點。

然而,這些活動的意義在哪裡?

有人在意表演的內容嗎?

觀眾有接收到你要傳達的東西嗎? 亦或是主辦單位根本沒有想法需要傳遞,只是在消耗預算?

一個東西對於市場而言,他必須讓市場在最短時間內被認識,訊息才有機會被傳遞,這也就是製作在宣傳這件事情的關鍵點。

公部門有一個單位,常常在拍攝影片,並且在明年度的預算還納編幾十萬要來做各村里的介紹影片,我當下感到善用媒體與平台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影片將要回饋地方,可能會有組織性的散播,那就是結合業界的好機會。是否能夠從影片展出中產生另外的廣告商品或額外價值,這是出錢的人應該要去思考的。

創意、聯想、感受都應該要是客觀的事情,但是在活動辦最多的公部門,往往都變成主觀(主官)的想法。如果沒辦法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看,我想最後一定是廣受公幹。

好幾年前有一個在海邊的音樂活動,很榮幸,小弟的NGO受邀成為協辦單位,並且幫忙規劃在地表演節目。活動開場後突然狂風暴雨,主辦單位的民選主官當時堅持要照常演出,然而舞台上完全沒有遮雨的棚架,樂團的器材昂貴且,且電子器材無法在雨中開啟使用是常識,於是樂團便表示無法演出。這下子那位長官就說:跳舞的總行吧?於是舞者在狂風暴雨中,舞台下僅有五位長官,就這樣活動逞強開場了。後面接著上場的歌手也唱壞了好幾支麥克風...。

後來那位長官沒有再選上他競爭的職務,或許不是因為他不尊重表演者,但從他不尊重表演者的行為,可想而知他並不尊重基層的工作夥伴。

活動實在是要站在第三方去感受,到底好不好玩?目的到底是什麼?流程順不順,是否留得住觀眾?那些環節是否真的必要又或者缺乏那些環節?硬體能不能讓活動設計的內容完整呈現?...太多需要注意的環節了。

最後,思考一下,你的活動好玩嗎?有精神意涵嗎? 政令確實傳達出去了嗎?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七章 鼻音的丁酉年末感恩

文/攝影 黃士恩

家人永遠是最感謝的溫柔

回顧這所剩沒幾天的2017年,似乎有些窒息,因為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鼻子正嚴重塞著,腦袋空間也所剩無幾都快被鼻涕佔據,相信這文章會充滿著昏昏沉沉的祝福,但很真心。


仔細想想其實蠻久沒感冒的,頂多過敏纏繞著沒多久而已,今年也算是健健康康過了一年。昨晚剛結束第二屆的交換禮物接力,似乎去年的交換禮物才剛結束不久,這一年過得充實也過得很快,參與了鹹鹹市集認識了好多朋友;也陸續讓草根果子的產品線逐漸完整豐富起來;與夥伴共同籌措了澎湖第一支精釀啤酒與澎湖國品牌;這一年的時間裡也在店內認識了許多很棒的客人,進而成為很棒的朋友;許多人共同慶祝第一個草根果子的生日;外牆的重新妝點上了新植物與新字樣;寒冬裡冬至的湯圓大聚會以及我生日許的願望成真。


其實能開成這間草根果子,最感謝的人是我的爸媽,沒有他們的支持我這任性極致的兒子可能也無法順利地且放心地從台北離開回來這裡,選擇創業這條路我真的很謝謝他們,謝謝他們能跟著我一起任性。要感謝的人其實還有好多,但絕對要感謝楊媽媽韭菜盒的夫妻倆,也非常挺我做這件傻事,因為他們比我先傻了一年,由衷地敬佩這些一起傻的朋友們,創業就是互相虧求進步,對吧。


這年裡也受過很多客人朋友們的分享禮物,無論是南瓜或冬瓜,金針花或蝶豆花,也有各式水果或客人媽媽做的肉包,又或是巧手做出的甜點端上草根果子的桌上讓大家一起品嘗,這些朋友們都是如此自然率性不做作地分享,默默感動的地方就在這樣情感交流中緩緩累積,看見照片都能清楚並雀躍地說出故事,在這塊島嶼上只佔了角落一隅的我們,很感恩每一位走進這裡說故事的客人朋友們。


入夜後的草根果子有許多種經營模式,例如有著關於職場上的困擾解決,開了一個所謂的【離職會談所】;在感情上有所問題也可以詢問,這稱為【愛情諮詢室】;身體需要按麼舒緩酸抽麻時,椅子一搬就成了【草根養生館】;經常更成了【複合式餐廳】,來自每個人的拿手料理端出來;多虧了這麼有才華的大家才能多角化經營,偶爾穿插個故事大會或音樂分享也是一件很過癮的事。


推行了一年多的環保理念,客人們的回饋用行動來表示,使用自己餐盒或環保杯來裝食物跟茶的比例越來越多,甚至有的客人如果忘了帶還會覺得很懊悔,這些我也都看在眼裡,深深地向他們道謝,這都是支持我推行環保走下去的力量。


你認為草根果子是個怎麼樣的店,那就是什麼了吧。
來年祝福用心意表示,感謝每一位幫助過我的朋友們。

【島嶼周記2017冬】為茶上名

圖/文 JF



身為人,身為有時候無病呻吟、無時無刻不天馬行空的人,對於每一款入口過的咖啡、香料、茶款都起了注入揣摩性格的強迫症狀,總等待為自己的咖啡混飲創作賦上各自的風味內容、甚至是命名的那一天,沒想到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別人碗裡的飯比較香,也能套用在這裡,竟對別人店裡的茶款起了排山倒海的靈感。

店裡販售的十款茶,各自以幾款花草擁簇一支主角,原先的坦白命名如橙花甘菊茶、牛蒡養生茶,雖直接但當每一口茶灌入喉道,勾起的靈感強度有如讀完一首節奏鏗鏘、繪聲描影的詞般,與後韻一同怦然地撞擊著呼吸的空間。

妳怎能壓抑每款茶的香氣透過嗅覺與回甘程度在腦海裡勾勒出的擬人擬景 ?

第一款讓妳毫不猶豫上了名的是盈盈上嗅的仙女紅茶,裏頭似乎夾著風韻韶華百般流轉的花果香_____不騷,那是一瞬間的定調。
繼續回憶其餘九款茶的魂縈繚繞,取其境擷其效,一一上了名,怎,上了名還未夠?

山前:桂釀綠茶
一支蘭州:紫米桂圓茶
不騷:草根紅茶
喝夢:橙花甘菊茶
初醒荒唐:蘇葉折耳茶
霾隱:玄米綠茶
映春紅:國寶茶
大夫酒海:黑豆炭火烏龍
奔草:輕窈綠茶
虛藏冬日:牛蒡養生茶

 總算安上了適合的名字,其中兩個名還是得交付於調配者,靈感交流總是這樣的,拋磚引玉。也不是在同一天裡完成,斷斷續續的,日子還是有其他事情得進行,命名這事要自然些才慎重。

款款意境鮮明於眼前的茶名還只是第一步,讀字不只是發了音,人怎麼著裝就怎麼被酌裝,字怎麼被揮毫就怎麼輝嚎,拎著毛筆抓幾張水彩紙,什麼也不思索地任筆引領,倒也是沒料到十款書法字完整了其名。
命名了茶,總要稍稍描述些風味的樣子,咖啡喝久了,那些香草、野薑花、莓果調、煙燻感...雖然聽著專業卻又顯過於坦露,這樣吧,以詞引味、以境引韻。

山前:桂釀綠茶/   桂滌一杖拐,引路一壺歲月待
一支蘭州:紫米桂圓茶/   伊坐長凳受風,吾點爐灶煽火
不騷:草根紅茶/   嫣陽一渺洛神笑,瑰紅一果逗玫好
喝夢:橙花甘菊茶/   欲滴枕前,更探深處
初醒荒唐:蘇葉折耳茶/   誰少不經狂,睡懵然不睡惘然
霾隱:玄米綠茶/   青描燈梢淡逑窈,燭末宨
映春紅:國寶茶/   菊雛墊那踉蹌不醉,梅雪踮這明鏡似水
大夫酒海:黑豆炭火烏龍/   入飲一口胸襟,出息千鈞
奔草:輕窈綠茶/   呼拂幾兩飄盈,鬧一齣碎葉躍然
虛藏冬日:牛蒡養生茶/   斟一味常談,不落荒寒

有趣的是,最先被寫出來的,也是不騷,不管是命名、揮毫、意境,妳最喜不騷。接著也不是在同一天紛紛完成,最後那一晚,靈感爆棚妳無法入睡,每款茶好似比妳著急著入世。這過程之中,靜待出一個更富饒興味的靈感。

《沏十茶》
斟一味常談,不落荒寒,呼拂幾兩飄盈,鬧一齣碎葉躍然。
誰少不經狂,睡懵然不睡惘然,欲滴枕前,更探深處。
伊坐長凳受風,吾點爐灶煽火,桂滌一杖拐,引路一壺歲月待,入飲一口胸襟,出息千鈞。
菊雛墊那踉蹌不醉,梅雪踮這明鏡似水,青描燈梢,淡逑窈,末燭宨。嫣陽一渺,洛神笑;瑰紅一果,逗玫好。

茶倒是問了一句,妳喝的,是什麼境?



【島嶼週記2017冬】冬天太閒只能話家常

文/攝影 阿麗



澎湖人的夏天忙到昏天黑地,忙到抱怨沒時間休息,但是冬天不一樣,冬天則是閒到早睡早起、準時三餐、定時五四三!

為什麼我有時間觀察呢,首先大概說明一下我在澎湖忙什麼。主要時間在處理學生套房的修繕,再來當彩繪小助手跟著案子跑,或者是不同計劃案的公事而忙。所以其實時間安排並非規律的朝九晚五,是屬於彈性調整。

於是乎,我就默默
聽到了、
看到了、
感受到了「冬日八卦」的力量。

聽:
從去年坐在望安巷口時,就每天不間斷地廣播放送般,聽見誰誰誰今天做了什麼事、是不是要出來選舉、哎唷他又對這裡不熟怎麼放心投給他、昨天晚上在碼頭遇見誰誰誰和某人飲酒甚歡根本看不出是敵對⋯

我一直以來對於「非本人」(當然還是要看本人的人品)傳過來的話當成耳邊風,又或者是我需要「親眼看見」才會信。但是這樣想,仍是道行不夠高。薑,真的是老的比較辣。

看:
我可以看見兩個人在眾人面前互相批評對方,但是也可以看見他們約在家裡打牌吃飯。或是我看到開始五四三時,那副巴不得再加油添醋好將我攬到他圈子內的嘴臉,這時候只要多說「蛤啊啊是喔,他怎麼會這樣」就會輕鬆獲得更多不切實際的評論。(要看一個人演戲的眼神其實不難,尤其當他又不是專業演員的時候。)

當我已經知道太多事情,這時候會發現,對方三不五時送好料、噓寒問暖呼呼(雖然知道他也只是太閒想探一探你的八卦)。

感受:
但是如果不常在他們周圍跑跳,漸漸淡出那個範圍,這時要小心自己成為閒話家常的主角了。畢竟⋯說話的人猜想我沒有黑道背景、就只是隻乖羊等著被宰。
對啊,我才發現自己要出來選舉的這件事,是透過別人傳播到我耳裡,我才知道,啊⋯⋯原來我要出來選舉呀(咦?)。
還有我朋友太多的這件事也能成為「不檢點」的標籤來源(?)。

又或者是說⋯
咦,我不要全部說完,等著你們聽到再來跟我說看看好了。畢竟,被陌生人如此掛心的關心著,在寒冷的冬天裡,我倍感溫馨與榮幸。

其實聊天八卦沒有絕對的不好,社群就是如此建構起來成為各種樣貌,但是該如何消化、辨別,就是自己智商的功課了。
我要求自己不要成為鍵盤警察、也不要隨意帶起輿論壓力,很有可能會因此讓對方失去求生意志,成為間接殺人犯難道就不是殺人兇手嗎?今天把對方的事情加油添醋,會對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嗎?薪水增加?還是會變更美?

既然冬天裡這麼閒,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吧。



Ps如果邊緣人想體驗當主角的感受,建議可以到離島偏鄉地區,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大小事是居民們的生活重心之一,你再也不孤單了耶保重。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8-7 大約在冬季

文/攝影 Emma

「不知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這首歌相當符合我每年冬季乘著東北季風到小島的心情。每當風起時,我便會乘著東北季風返回島,今年在因緣際會下,從跨年提早到冬至,時間巧合,當然就得過過道道地地的島嶼風味冬至。

搭乘早班機抵達島嶼,同機上多半是在地鄉親返鄉過冬至,跟著鄉親排隊在機場租機車,我也有種鄉親返家的錯覺。租好代步機車的我,毫不猶豫地往北辰市場前行。早上八點多正是熱鬧滾滾,攤子上充滿形形色色的鮮魚,冬至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要找只有小島才有的冬至味--「菜繭」,在當地友人的筆下形容它就像是承載故鄉回憶的小船一樣,一個個白胖的模樣,有甜有鹹,只有冬至才現身的食物,果不其然,放眼望去,有一半以上的攤子前都擺放著滿滿白白的菜繭,還有剛從蒸籠拿出來的,那熱氣帶著香味飄散於空中,顧不得那攤做的好吃,隨意挑了一攤問了價錢,就拎了鹹甜口味各一放入我的包包中。


這小島冬至才有的菜繭,是友人筆下的鄉愁滋味

除了菜繭,還有一盒盒迷人的褐色炸棗,這剛炸起來的炸棗,酥酥脆脆的,煞是好吃,邊吃還得邊小心燙口,多年前在某次的小島冬遊中品嚐過這甜香味,至今難以忘懷,但六顆一盒對一個人來說份量太多,於是只好忍痛放棄。而小小翠綠的當地茼蒿,看來也是誘惑力十足,加上此刻正是盛產之際,實在很想大把買入,大快朵頤,可惜住宿地無廚房可用,於是作罷!

小島土生土長花生數量已經不多,多半是台灣過去的,我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買了看來小小的水煮花生當零嘴吃,後來友人告知那小小的才是當地的,怪不得吃起來有種甘甜滋味,市場逛著有趣,還順手買了想念的烤菜包,雖然這不是冬至味,但也只有在這裡才吃得到的美味,自然不能放過,唯一殘念的是,想念的市場咖啡尚未開始營業,枉費我此行特地帶了保溫杯前來,只好空空的來,又空空的離去。離開市場,手上拎著盡是當地滋味,中午時分,在友人的帶領下,品嚐另一道在地好滋味--友人筆下所謂「足勇ㄟ」小食堂海鮮麵,麵上桌的同時,真的令人秒懂為什麼這麵吃下去會「足勇ㄟ」,豪邁的海鮮鋪滿,還有吸飽海味的Q彈麵條,以及那自然鮮甜的湯頭,友人還特地點了盤海鮮炒蛋讓我試試滋味,這簡單的食堂料理除了賞心悅目之餘,滿滿的海的能量下肚加持,管他東北季風狂妄,似乎再也無懼!

一整個白天過去之後,夜晚一群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冬至應景的湯圓,在湯圓上桌之前,何其有幸的,聚會的店主人還應景的熬燉了十全大補湯,一碗獨特風味大補湯下肚,從嘴一路暖到胃,整個人的熱了起來,大家吃吃喝喝,玩著遊戲,一轉眼,大鍋湯圓上場,這鍋湯圓看來一般般,但卻非常獨特,有人提供紅豆湯底,有人提供湯圓,有人建議冬至就該喝傳統的小湯圓,於是乎這一鍋成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狀態的湯圓,暖呼呼帶著肉桂風味的紅豆湯圓,正巧為冬至畫下完美的句點。

雖然我並不是美食追尋者,只是想嚐嚐友人筆下的那股鄉愁滋味,這些稱不上米其林美食,但卻充滿故鄉回憶與故鄉友情,小島形同我的第二故鄉,在冬至這天回到小島,品嚐這些美食,與友人小聚,也算是種解鄉愁的方式吧!姊吃的可不是美食而已,而是一份情懷!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七:島嶼素描

文/圖 吳念真



沿著小徑採集「光」,
把遺落的時間碎末,
細心裁妥,

就陳列這平凡的一日,
浸潤在亮晃晃的光裡,
拉長影子的午後,
小南洋杉林裡的小校,
那小徑沿路展演的顏色當作初步草圖預習。

踏過小草地,穿越半個操場,
對面的藏寶鋪前,
被風吹捲著的漁網像浪推進著,
也確實是浪,
從浪裡來的鹽味吹在心裡,
半斜的陽光拉長了孩子們的作品,
像是他們圈養的一群小狗崽子,曬著冬陽。
暖著。
標叔安靜的看著那些今天剛初生的小狗。
我想想校長說,那些浮球是他的心願,
想想也許做得還不夠吧!
不夠快也不夠多,
不過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忙碌的日子一下就跳到一年的最後幾日,
紀錄著三月即將到來新年度的創作草圖,
在按著地圖畫上虎井島的影子,
想像著被海浪浸潤著的小島,
的下午
是否也是一樣的溫度。

【寫在後頭】
這一系列的小短文與創作草圖都是為了23.3明年度的展覽預先的速寫,繞了一下學校,採集花埔裡,風裡的落葉顏色,蒐集排列今日的顏色,頗美!也想練習速寫的方式記錄暖陽的午後一點浪花裡的鹽味。

【島嶼週記2017冬】冬季,和小島談戀愛

文/ 鄧小佩

夏天的小島,是熱戀中的情人。 你們在沙灘上打滾、嬉戲;湛藍的天是她最美的笑靨,迷人的夕陽餘暉是她日日不同的風情萬種。就連炙熱的讓人灼傷的溫度,都化成了身上最美妙的吻痕,你以為你們會向故事裡的公主與王子有著幸福與快樂的結局。

但夏天走遠,愛情的熱度漸減…

小島成了任性的情人,藍天般的笑靨從她臉上消失,你不明白是什麼讓她終日冷著一張臉,霧濛濛的雲成日壟罩著,許久才露出一次陽光,且一閃即逝。風情萬種的夕陽也不再為你展現,取而代之的是一波波狂風從臉上無情地掃過。

你開始厭煩她而閉門不出,但淚水無孔不入,一絲絲地滲進衣櫥、棉被甚至連牆面都爬滿了淚痕。使著性子的她不停、不停地拍敲門和窗,把能看得見的招牌、盆栽、碗盤全都給掃落摔碎。

她不再是你心中熱情洋溢的完美情人,你決定離開。
學著關心各個不同單位給的預報數字,天天看著外電拍進來地摩斯密碼,你計算著逃走的方式與可能的成功率。

電報上的15讓人忐忑不安,但收拾行李的手卻沒有慢下來。明天,就是明天了!

睜眼後的陽光讓你心中竊喜,趁著她心情正好時你抓了包袱轉頭就跑,怕遲了一步就會被船給拋下。

「本日停航」,大大的公告貼在售票的窗口上。「我不會讓你離開我的..」她彷彿在你耳邊輕語。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六:負與正之間,年與年之間

文/ 陳藹文

歲末年終宜充電,原則是這樣的,首先你得打開自己,面對一整年已經過去的現實,到底做了哪些事?沒完成哪些計畫想法?只有自己知道。

因為習慣性地我們會在跨年的時節許下一些心願,讓新年有新希望,所以此刻最適合檢視先前許過的那些願望,到底有沒有實現?沒有的話,是否來年繼續努力?還是捨棄、換一個新目標?

年與年之間,不過一條一秒鐘的線,跨過去時,到處放煙火慶祝,說真的,我們在慶祝什麼?一個「新的開始」嗎?一個值得期待的光明未來嗎?

冬至夜我設計了一個「負面春聯」的遊戲,由來是我去做了幾間書店的問卷調查,得到「過一天算一天」、「沒意義」等詞語,每年此時我會寫一寫小春聯送朋友總是安、好、春、滿等常見的字,覺得好膩,於是拿起毛筆,寫:「膩了」、「算了」、「夠了」、「沒意義」、「過一天算一天」,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寫了四十張,每張都不一樣。

遊戲是讓大家抽三張來玩負轉正的文字魔術,在一小段話裡面包含所抽到的三個字詞,但結果要導向正面,讓人覺得未來充滿希望才行。許多朋友參加,寫的時候口裡說後悔,但寫完多半感到有趣,頗為療癒。

後來因為帶到鹹鹹市集當作擺攤遊戲,許多不想寫但很想玩抽籤的朋友,我也讓他們抽一張負面春聯,喜歡可以帶走,不想要負面字詞則改抽正面小卡片,任君選擇,當做一份季節祝福,有人只想直接取美好的話語收藏,有人寧願保留被戳中的黑暗面。

我認為負與正之間,就是充電的所在。

人生沒有全都正面歡樂的,歲末年終大出清自己的負面想法剛剛好。

而年與年之間,就是充電的時刻。

遊戲只是遊戲,不是所有負面都能順利轉向,充電是什麼?充電就是給自己一個過程、一個段落,正與負、年與年,並非一個跳躍就完成的線,充電是讓轉換有過程,有時間起降,有空間緩衝。

為什麼對「過一天算一天」幾個字如此敏感,因為安書宅也是這個態度,一方面不太敢想未來,過一年算一年,現在只敢承諾把第六年做完,努力把第六年做好,對應當初開店的十年之諾,超過一半,心裡求個及格。

第七年及其後,則充滿猶豫,眾人肯定書店存在的意義,事實上意義是不夠支撐書店存在的,賣書的收入才是具體的支撐,如果六年後還是以付房租為目的,是否真誠面對書店一事?還是其實根本在逃避?

理想說得那麼偉大感人,每天關門後,一種虛偽淡入,不沈重,是太輕盈的那種。充電是關門後早睡早起,讓一天早點過去,明天早點來臨,早點開門重新開始。我自己沒有玩小遊戲,但這篇說明,是我的負轉正文。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冬天舒適圈





文/阿麗  攝影/ 士恩

起以前用GOOGLE MAP找到南部的某個地點,卻沒有認真記下地名,因為當時想說「反正我也不會去到那裡」而敷衍散去,完全沒有留心。

而現在我在這張照片裡面,也是我從未想過的事情之一,照片的地點在澎湖的草根果子店內合照,身旁的友人都是我認識過(熟識程度各有不同)、好相處的同款人。更確實來說「住澎湖」是我從沒仔細考慮過的事,不過只是那天一瞬間轉念的決定,沒有做準備也沒有找工作地像爬牆的國中生般,如此一躍到了兩年後的現在。

什麼進步、存款收入增加、什麼偉大願景都沒有完成,就是很普通的到處尋找遮蔭處,將自己當成旁觀者與邊緣人,不停地觀察周圍,些微冷酷,又帶有距離感。而且本身沒有特別突出的才華,或是有店面能讓朋友們聚集聊天,在社會上「被利用」的價值不大…

但是卻很感謝能夠進入這樣一圈舒適圈,在圓圈裡可以找到肩與肩的距離、用眼角與嘴角的上揚來理解很嗆的語言不過只是太知道對方的玩笑點、我們互相凝聚小團體的戲碼卻又在下一秒化敵為友...。可以很放心地聽著喧囂嘻鬧聲入睡,打一個鼾甜又滿足的飽嗝。

這天晚上,在冬天不太繁忙於觀光客的時間裡,我們說好要一人準備一菜當做入場券,我苦無廚藝,只好準備了自己很愛吃的明治冰淇淋,孰不知剛好搭配了芒果準備的巧克力千層蛋糕,在最後的甜點tea time讓各位吃得嘴上甜滋滋,「我要再一點冰淇淋!」「好好吃喔~」等等如此的讚賞。

或許是天時地利人合的因素佔80%吧,感謝這天晚上的美好。

舒適圈是負面詞意嗎?那或許我甘願在這裡成了幸福的廢人。

#沒在照片裡不要玻璃心以為我排擠你
#因為這張我比較正而已
#無敵主食與完美甜點的ending
#希望訓練自己留意任何一秒瞬間的事
 

【島嶼週記017冬】禁/冬日未嫣

文/圖 JF



喝完桂圓紅棗薑茶之後的靈光感悟,你現在不在我身邊,你做過的那些蠢事,我之所以還這麼眷戀著你。
想必是一種相對論。Cuz you'd fought for me, which I'd never did for you.
*
大概本性中我只是眷戀有溫度的懷抱,無止盡的耍賴依靠。
日子踩著昨天一日一日地消散,那些個你就像高速列車外的風景,我來,我得到,你得到我來過。
我知道我愛過一些個你,仔細鑽研那可能傾向於,一種我從小就有的極端自私佔有慾。
是我的,誰都別想碰,只能留我細細玩味,但我從不用心愛護。我只想得到你,想必我還不懂怎麼keep你。
這種結果導致我如今的心理單身是種選擇,過去每一天我淘汰掉的,瀝乾釐清後。
*
我是慣性把做愛當成對自己一種被愛的補給跟餵養。
在你看不見的某個視角,我也是狂放地流露任何你在我皮膚上觸摸不了的幻想。
也才有過那些個事後回憶起帶著狼狽與些微空洞的性慾場景。
記不得偽裝了千次的高潮,我記得我是出自於一種好意,跟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
*
關於誰的下半身水腫,這不是在烈日下跑三圈彩虹橋就能揮灑蒸發的簡單。 她在讓自己衝破情慾的迷障,逼自己明白,愛,根本不在這樣的形象裡。
大概是自覺膩了那種象徵性的大自然抽插,她用想像力召喚來了一個愛她的她。
試著在睡前大腦皮質高潮的幻象中置換成女體,這是必須的,她很懂,在她意識到還想要往下移一些、按揉力道再微妙地施加一點前。
*
一夜高潮,醒來第一個動作,她像準備好認識蘑菇是什麼味道般地嗅了那支從性幻想中幻化成形的手指。
*
你們在我的腦海中讓我淋漓了那些個我很難入睡的夜晚。
但回到帶著陽光的日子裡,我更甚願意讓你們就只是你們。
耳朵描寫你們說出口的話,上下文任隨揣測。
言語上的親密多靠近了一點點,你們就自己沒收了撫慰我的機會。
*
高潮,還沒真正來過。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六章 寫夢

文/攝影 黃士恩

走向夢裡的人


「落地之後起飛的是誰,起風之後降落的又是什麼。」她說。

夢一 /
佝僂老者,落寞坐上礁石打下的浪花。
頹喪撥弄嘴內不曾點上的菸,吐一縷冬天裡才看穿的童年。
潮聲傾訴淚水重量,拍一拍老者的肩頭,還能回憶應當是件好事,但卻承不住兒時的笑聲,一抹粗淺擠上皺紋苦笑,繼續坐在水深及膝的礁石上,靜靜等待下一波潮汐。

夢二 /
一道不知何許人也背影,佇立木訥站在一望無際有些枯黃的草原裡,又似乎像站在雲朵上的自在姿勢,背對著我揮手,所以我解釋為他在向我的另一頭揮手。攝氏二十五度涼風颯爽吹過,也壓得這片草原頭低低的,我踮上腳尖向再次眺望仍是依舊一望無際的金黃,仍然只有背對著我的那道背影,仍然揮著手,視線沒有隨著我瞳孔的縮放而改變,突然覺得像電視螢幕一般的視角,但不斷傳到心裡的輕輕哀傷似乎也讓我眼角帶著光。

夢三 / 
「嗨!好久不見!」我興奮地脫口而出。
望著坐在咾咕房角落的牆,熟悉帶點生疏的臉孔,有些滄桑有點顯得氣色沒太好,但依然是你,人生裡不可能忘卻的臉孔,是我的好朋友,只是無法在現實世界裡再看到的朋友,只存在回憶與夢裡。

囈語之間你嘴唇輕輕動著,我試著推斷你在說些什麼,但無法解讀。
我大聲說的任何話,你也在嘗試解讀唇語,似乎你也看不清。

同個背景卻回音在不同時空,最後的畫面停在你累了我也累了,言語無法溝通,任憑雙手在空中比劃也無法傳達辭意,你給了我一個久違燦笑,比了個大姆指送我,一眨眼再回頭你已不在,你似乎知道我想告訴你什麼吧?我想。

我移動到你坐的位置上,試著要感應些什麼事情,但只有徐徐清風和遠方雞啼聲劃破安靜。



每個晚上都會做夢的習慣,大多遺忘,小部分存入暫存記憶體裡。

有些夢會不斷反芻,但我總無法撥開那薄幕,究竟是我自己想告訴自己些什麼埋藏很深的心裡話,還是每天生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還能有更深奧的面貌。


現在的畫面大多都從草根果子裡組成,細膩的、刻劃得輕巧地拂掠過在台北的四年帶回來的蛻變。

但讓我能如此淡寫的不是那翩翩的迭,反而是隨著每一個晚上的放鬆逐一在草根果子裡破繭的蝴蝶。


【島嶼週記2017冬】電玩

文/ Peter Su

(圖片來源:網路)


早期,在美國俗稱電玩為TV GAME,隨著時代的進化,GAME不再只是流於電視上。

記得在國小三年級的時候,馬公出現了第一間網路咖啡店。那時候幾位家境不錯的朋友家也開始有撥接網路的設備。因此,常常跑去觀摩怎麼上網。首先,必須拿出毛巾跟外套,把數據機蓋起來,才不會他發出逼逼波波的聲音,讓同學的家長發現,我們沒有在讀書寫功課,而是在上網。撥接完成後,開啟的第一個頁面是蕃薯藤。接著,便從網路上下載了一些FLASH小遊戲,可以玩上一整個下午。

第一間的網咖開張真是令我好奇,喝咖啡怎麼會跟上網變成同一件事情,而那間網路咖啡店的壽命並不長久。

到了國中之前,仍然是PlayStation跟GAME BOY的天下,當然還有所謂的AC(街機)。錦輪、金雷鳥、新海租書、四維租書、富春、兔寶寶、2001這些電玩機台,每當放學時永遠都是滿滿的人。而在這些遊戲機台也創造了許多神手的傳說。某位格鬥天王的好手,現在是某間咖啡店的老闆。

國中之後的網路遊戲「天堂」瞬間竄紅,也讓ps、ss、n64、dc...家用機種面臨極大的挑戰。當然我自己就是個念舊的人,並沒有跟風玩網路遊戲。我特別喜歡能夠破關的遊戲,關於要掛網練功,我是不感興趣的。

上了高中後,有了魔獸爭霸三,因為小時候玩過二,才在感情用事催化中接觸了電腦連線遊戲。

最近用steam買了一款遊戲,是去年的作品「metal gear幻痛」。也是因為當初在PS上面玩了metal gear soild snake,因此才願意嘗試玩玩看的。我只能說支持正版是對的,遊戲的畫面與劇情還有設計,絕對讓你願意支持正版。

很久不見的朋友,在小島的冬天有不刻意的見面與拜訪。聊起了電玩的劇情,或者直接就坐下來一起打場K.O.F.,遊戲的回憶與話題可以讓彼此快速有交集。也許,男人不管到了幾歲,都還是個愛打電動的孩子呢? 別人我不知道,至少我還是。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6 喝一杯幸福人的茶,幸福一輩(杯)子!

文/攝影 Emma

我們就著火爐,曬著暖陽,彼此聊聊日常,總覺得這樣開始一年,也是挺溫暖美好的

 彎低身子,馳騁在東北季風中,有種說不出的刺激感,模仿著自行車選手破風資到,讓人與機車合為一體在迎面的呼嘯風中前行,時不時還得阻擋過橋時那突襲的側風,這樣一路奮戰只為來到冬季的二崁聚落,少了夏日在村落窄巷中不停擦肩而過的觀光客,也少了叫賣聲,整個二崁聚落除了風聲,就只剩下一片寂靜。

在冬季中還打開門迎接客人的只剩下那古早味雜貨店,每次去阿婆都會推薦土豆粿,以及知名的二崁杏仁茶。我對於杏仁沒有特別的偏好或是厭惡,但杏仁本身散發出的那股獨特濃重味道,確實讓許多人敬而遠之,我想,如果杏仁真的是個人的話,鐵定是個龜毛固執之人,只讓能夠接受味道的人,想用獨特的美味,至於無法接受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喝下去的舒爽!

賣杏仁茶的僅此一家,夏天賣冰的,冬天則是賣熱的,每天都是現煮的,印象中還有其他飲品,但每次我都只喝杏仁茶,所以根本對其他飲品沒有印象。那年跨年特別冷,跨完年後的第一天,即使冬陽現身,卻沒能阻擋寒風刺骨,風塵僕僕來到二崁聚落,沿著小巷走,家戶都大門緊鎖避寒,來到杏仁茶屋前,果然從沒我失望,大門依舊敞開,走進四方的天井,陽光灑下十分舒適,老闆老闆娘見到我,熱情喊道:「哇!好久不見,你又來跨年?」我笑著點點頭,事實上老闆老闆娘不知道我的名字,但總是認得我這張大眾臉,本以為是生意人慣性的熱情,但交談熱絡幾句後,從對話中就知道他們是真的記得我這久久現身一次的客人,這天老闆坐在埕內,傳統的長板凳,吸引我的是那燒得紅通通的炭火爐,爐上燒的熱水噗噗作響,老闆招呼我坐下,圍著爐火,我忍不住摘下手套,讓雙手靠近火爐邊上取暖,老闆娘則進入廚房倒一杯熱呼呼的杏仁茶給我,然後也一起坐下,就這樣,在一年初始的第一天早晨,我們就著火爐,曬著暖陽,彼此聊聊日常,總覺得這樣開始一年,也是挺溫暖美好的。

大多數都是在廳內想用杏仁茶,看著滿廳堂的古董傢俱,有種懷古趣味,夫妻倆從城市搬回島嶼,享受這樣單純的村落生活,怡然自在,這樣過人生也倒有一番恬靜。在冬季喝杏仁茶絕對比夏季來的感動,畢竟炎炎夏日,一來心情浮躁,無法放鬆享用冰涼杏仁茶帶來的緩減,但冬季強風,卻把客人推到屋裡不想走,手握著一杯冒著熱氣的杏仁茶,輕啜一口,白色香醇的液體從口順滑經過食道後在胃裡停留,寒冬中,千里而來只為這杯幸福人才喝到的杏仁茶,暖口緩身暖胃也暖心,幸福總是在經歷辛苦才感覺到甜美啊!

【島嶼週記2017冬】冬夜裡的酒敘

文/ 鄧小佩

如果說啤酒是夏夜良伴,那冬季就少不了兩杯烈酒去寒。

自己對酒一直是充滿興趣的,但先天資質不良,酒精的耐受度不高外,對於酒精濃度高、風味強烈的酒類,如威士忌、龍舌蘭…等口味的適性也不佳。因此過去總嘗試是偏甜、偏清爽類的調酒。幸運的是,這年在島上遇見同樣愛好的酒友,愛喝、能喝且喜歡嚐鮮的她,總是催促我開發更多特調,且不吝嗇地給予評價和詳細的品嘗心得。

隨著夏季的遠去,總是用冰塊調製的繽紛調酒漸漸退下,本以為再次酒敘該是隔年夏季,沒想到一瓶陳年高粱開啟了冬季酒敘的另一片天。

過往對於高粱的印象是不好的,高濃度的酒精與穀物特有的風味,總覺得那是老人的酒。某個冬夜裡,酒友帶來一瓶馬祖的陳年高粱,卻讓我領會到高粱獨有的香氣在口腔與鼻樑迴繞不去。一次次酒敘中,除了純飲,也嘗試了許多不同的調製方法,例如比照威士忌用蘇打水兌高粱,不但減少了酒精負擔,香氣更可以快速的綻放出來,又或者用上好的鐵觀音沖泡後與高粱混合引用,兩種香氣的結合顯得獨特。 當然也有比較失敗的版本,例如用甜酒釀、柚子醬、小熊軟糖…等各式食材入酒。

書店的黃光下,體溫隨著酒精逐漸升高,將冬夜與冷風好好的隔絕在外。 而被酒精鬆弛了的副交感神經也讓話題更熱絡,延續著下午的讀書會話題,談起島上生活、教書經驗與自己的成長學經歷,總覺得這也是另類的讀書會,專屬於大人的,不是讀一本書,而是討論讀書這件事在每個人生命中那些無法忘懷的重要片段。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六:心中的島

文/圖 吳念真

23.3回游計畫。第五年的海報,蔡大寶攝影,謝聰明老師墨寶,念真排版,共同製作。


心中的島,有新也有舊。

是埋葬著最愛的人,所長眠的島。

是雙腳踩踏實的當下,即使渺小,即使在活著的有生之年都未必看得見這個作品完成的樣貌,還是要做下去!哪管是一個人或是一群人。

是對未來的期待,一座澎湖山藝術島:
有著隨處可見的自然美景,
以及各種有趣的藝術品,
不是大財團買了一名牌放置在公園,
而是自然的,沿著島走,在一路上會看到的許多有趣的小店,
也許就是位巷口賣著 口巴口的老爺爺,他很會剪紙,佈置著他的小小柑仔店。
島人在路上買杯咖啡的等候時間裡,都能遇見最近小島上最新的創作作品。
像是每天在花園裡澆水的農夫那樣自然,
日復一日。
各種不同有趣的作品,是創作者屬於島嶼呼吸的姿態,不是為了其他,單純的回到創作本身。在創作裡沒有指責,高低,但有分享交流人們對於生活的溫度,大家一起「好。」

藝術在澎湖,
我相信有更多表達的可能性,
議題的可能性,
衍生出來更多的可能。
更多喜創作的朋友在這裡,
用藝術的眼睛,碰撞著!
藝術,讓澎湖更美麗!

這裡的藝術作品,是澎湖限定!
而不是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店家裡面削價競爭,

年輕人回家,是因為喜歡,
是昂首怡然的享受生活,
是安心,是驕傲,
而不是特例或責任。

為了招攬到訪的遊客,
不再需要放煙火,而是每日放著天空中的星火。
不再需要用極度濫捕的方式吃掉限定稀少的漁產只為了賣一時的高價,而是與那些珍貴的魚種在大海裡共游,漁民捕魚,不用再離家很遠,而補著足夠吃就好的漁獲。
沙灘也是作品,得以乾淨,生物得以繁衍。
沿岸處處都是乾淨的沙灘,
潔白的沙子在浪花拍打中發出清脆的聲音,
混合著孩子們的笑聲,
走近一瞧,被太陽曬著暖著的,
是各種小魚與潮間帶的生物。

什麼地方大老遠搭飛機轉車來的客人,
說什麼也要來看一眼!
不是巴黎風,巴里島風,希臘風,
而,
就僅僅是我們!
澎湖山的我們!
遊客可以來一次、二次、一年、又一年......。
店家不怕沒有遊客,大家更珍惜擁有的這座島。

我有一個小小的信念,藝術讓澎湖更美麗!
一如同,
那天開始,
到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天來到前......,

這是我的「23.3回游計畫」,
不過我所希望的藝術島嶼,並不是只有一個唯一
是有更多其他不同團體,
複製著這件容易的事:分享自己喜歡的。

大家做著不同卻相同的事,讓我們的島 永續!

【寫在後頭】
講了這麼多,要非工商廣告一下!
23.3第八年度「島·嶼」明年度即將在虎井島展出,希望屆時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一起來玩!無論是一起創作,一起參與活動!我們,明年虎井見!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五:從海裡醒來、用耳朵寫詩

文/ 陳藹文

澎湖冬日最宜寫詩
用耳朵
取一句孩子的話語
「我欲踮海內面醒過來」
就夠想像一整片海躺著當床板
海湧包裹如被窩
睡得很飽很飽之後
張開眼瞬間
覺得柔軟溫暖滿足而且像媽媽的懷抱那麼安全無虞
以及只是醒過來
並沒有要下床的意思
冬眠
本身就是一首詩

小島冬日最宜寫詩
用耳朵
取一句強勁東北季風的話語
「咻咻咻咚咚咚轟轟轟吼吼吼嘿嘿嘿」
就夠想像一整座島躺著當床板
風包裹如被
日以繼夜之後
張開眼瞬間
發現並沒有人敲門沒有人說話沒有人叫我
但至少蓋過其他我不喜歡的聲音
也不用下床去看究竟
冬眠
同時有歌可聽

陽光沒有夏天那麼充足時宜寫詩
打開耳朵
取一句天外飛來不偏不倚打到傷口使得舊疾復發的話語
「這件事沒有意義啊」
就夠想像一整面冰冷的灰色天空躺著當床板
厚重的雲層是連頭都包裹的睡袋
冬眠更久更久後
凍僵
本身就是一首詩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五章 年末月不日常

文/攝影 黃士恩

謝謝你們帶給草根果子第一個生日

十二月是充滿各種喜悅的月份,其實自己最喜歡也是這個月。
有三個開心的節日坐落在風速有點狂,寒意十足的十二月裡。

首先登場,十號是草根果子生日,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般,是個很愛交朋友卻又有些內向的孩子。常常告訴我關於他未來的想法,從他的眼中看到講述未來的堅毅眼神,緩緩道出關於每個生日前希望能看見的成長狀態,到了每一年的這天,翻飛的不只是回首記憶應該還有對未來墊上腳尖的眺望,吹上一根祝福蠟燭。


感覺『慣例』是要發生兩次以上才能使用的詞彙。
但總能假想著草根果子能有好幾個一年度過。

所以,按照慣例,在冬至會煮上一鍋的湯圓來分享,會發現這天居然這麼多人期盼著,草根果子煮出來的湯圓帶些甜甜的氛圍與味道,招呼大家到餐桌上似乎隱約能聽見在心中敲碗期待的聲音,有人說如果冬至這天的天氣不太冷的話,過年時也就挺溫暖的,反之則極寒,但往往都被想吃湯圓的念頭沖昏了頭,一年裏頭的湯圓就這天最對味。

另個慣例,耶誕節會有一連三日的禮物交換接力賽,第一屆在草根果子舉辦,今年則會擴大舉辦到五家小店來舉行,除了帶著禮物跑起來之外,今年還另外加入了『交友』元素在裏頭,換禮物的同時順便交新朋友,交新很好,交心更好。這是草根果子度過耶誕節的慣例,沒那麼制式地掛上太多聖誕元素,而是著重在交換禮物的心意十足。

跨年到底要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從來不會在心裡徘徊太久,反倒對於兒時農曆年的除夕守歲還比較有記憶點,只是隨著年紀越大,似乎天天都在守歲了,過了凌晨十二點是家常便飯,對比起小時候對於守歲熬夜的期待少了許多,點綴上一點點的成熟色彩。長大後對於跨年,就算在台北的那四年裡,我也沒擠過一次跨年晚會或是101大樓煙火秀的人潮,有一年還特別到台中找大學最好的兄弟和朋友們煮火鍋跨年,一煮就是五個年頭,每年的跨年都在火鍋味裡度過,跟朋友們在時間跳到00:00時一起舉杯歡呼,一起高聲祝福似乎就是記憶裡最棒的跨年。

-

今年的十二月裡,在行事曆上緩緩填入一個新的紀念日,填滿空洞已久的心房,塗鴉起會令人微笑的幸福色,內心無法言喻的喜悅充塞在這空間裡,彼此雙方都心領神會的許多默契,謝謝妳讓我還以為會孤苦終老時走進我的生命裡。

突然覺得開始更期待每年的十二月之外,也可以用不一樣的心情面對每個節日,當然除了清明節之外。

所以年末的十二月裡,日常裡的不日常,晃一晃瓶中的酒敬生命裡所有的不平凡。


【島嶼週記2017冬】詢飲循食尋歡

文/攝影 JF



餐飲這一途,可以是基本得讓妳在一日三餐裡、等待的過渡期,飽餐解饞;也可以是琢磨得讓妳對其美味窮追不捨、對其風味欲罷不能。
妳從還是個屁孩時期,對吃喝的經驗理所當然被身邊的大人牽制,總會記得無數的零食,可能不覺得餐桌上的三菜一湯有何箇中道理,也許傻氣地跟著大人們動筷,吃中餐與晚餐好像只是為了團聚。
越來越多的特色料理、咖啡館開開關關,跟著朋友嘗鮮妳也能在其中幾家找到自己會記住的味道,是甜得回心、酸得清膩、苦得薄涼、鹹得擰頸,偶而辣得譙爽。漸漸的,妳發現自己還會分出一塊心思去記得,有些店家讓妳三過不屑入,有些則讓妳以為妳租了一處青年旅社,買那氛圍幾乎for free。
在島嶼上妳一定能點出至少一處店家,給妳有家不回的理由。
一扇落地玻璃門,有些妳在路過時可能毫無頭緒地就拉開,有些妳來了一次就會被其他店家抱怨怎麼好久不見。
是這處的空間乾淨度一瞬間就讓妳沒有意識到的潔癖認同,是這處的燈光不暈不刺地讓妳轉了一天的眼睛肌肉爽朗地罷工,是這處的餐點看似平常直到送入口中讓妳天生愛嘗鮮的味蕾再次活躍,是這處的茶飲名稱易懂可以回沖妳卻開始覺得外頭的茶只是一個呆版,是這處的服務沒有桌邊只有口頭指點讓妳失去了主從奴僕的掌權卻一派甘願。
餐飲究竟是生活的一部分,抑或是生活的起始,在這樣封閉的島嶼上度過年年歲月的妳在不同的店家找到的答案不會相同,但日夜累積的囫圇吞棗一定能讓妳深深渴望一處精心策畫的無心之地,味覺和心靈的荒蕪、日行慣例與夜裡無趣妳都期望能在一處讓飲食更上心頭、讓人際更下眉頭的寓所裡有所解。
妳拉開門,僅僅只是點了一壺十草六穀茶,只消一壺茶和,一盤冰鎮杏鮑菇的光景,妳發現這一處總在天空升起黑幕,滿月時分,體會了什麼是不開口不識英雄奇葩。即便妳只是靜默地咀嚼,所謂的隔壁桌陌生人可能在會一瞬間,成了妳的心裡針或百憂解。
當妳嘴裡品嚐著溫潤中藥香,大概也沒心思去防備忽然滲入心裡的溫暖。
總是這樣的...
如果有緣,性情中人的月昇起八點後微光派對。

【島嶼週記2017冬】冬天開始培養健身習慣吧

文/攝影 阿麗



冬天是脂肪的最愛,也是我們難以放下的負擔。
最近,在澎湖的朋友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揪團「健身修行」。健身呢,是一種消耗體力和熱量的選擇,有早起去晨泳的、有下班去重訓的、有在家賴著以為吸空氣就會瘦的。修行呢,比較高端,是不停受邀參加餐聚時,面對美食仍可控制慾望的自律。
我剛好兩種都沒有,結果身體似乎出狀況了。
首先,絕非炫耀與客套---我的腰間肉因為過合的牛仔褲而變形了---與自己兩年前的樣子相比,出現的腰間肉無非是要購買新衣的徵兆,所以如果看到我穿寬褲或長裙,那或許是一種偽裝,請別拆穿我。
再來是,慢慢缺氧的身體開始無法安穩地入眠,十二點闔眼後接下來會看見手機顯示半夜兩點多,再次睡下,就會有四點多的尿意濃,爬出被窩觸碰冷空氣的清醒會維持至早上六點,然後一整天就開始了。
冷凝的空氣是不規律運動的藉口,連帶肩頸肌肉都凍著、縮著,全身無力延展,難受的不禁請朋友幫忙舒緩,只得到一句「病入膏肓」。
求人不如求己,在只能獨處的冬天房間裡,我開始試著簡單的伸展運動,卻因為懶惰個性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連養成21天習慣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雖然寫到此,我現在還是賴在草根果子不回家做運動,比起身體上的舒緩,或許我更依賴內心情緒的平衡。
冬天運動不流汗,可以減少一個讓我分心的理由,如果更能在無法出門見(ㄇㄞˋ)人(ㄖㄡˋ)的冬天時,在家裡養成健身運動的習慣,我想對於很多事情都有幫助吧!(有動力洗頭、洗澡,還有靜心的耐力。)
#運動什麼的明天再開始吧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8-5 離島的離島. 桶盤

文/攝影 Emma

石柱群與海相望,即使無語也心靈相通,多麼浪漫的相知相

在那次島嶼之行後,我才明白小島可以療癒的不只是心靈,還可以驅趕病毒。在東北季風來臨前,就已經重感冒了,即使發著燒也捨不得放棄難得的島嶼之行,於是帶著病體來到小島,其實除了風勢強進之外,尚未全然入冬的小島,11月底仍有滿滿的陽光能量,不若盛夏那麼炙人,是屬於秋末冬初的那種輕柔溫暖。

島嶼國涵蓋了數十個甚至百個的大小嶼,往返次數多了,也有機會體驗離島的離島風情,在朋友的帶領下,發著燒的我跟著她上了交通船,來到她的故鄉島—桶盤,一個船程15分鐘的玄武岩小島, 從空中俯瞰小島, 長得像桶子也像盤子,果真島如其名, 只是沒有空拍機的時代,命名此島的人又如何窺探全貌?總而言之,跟著友人上了島,在南方四島尚未知名前,在古遠的年代中,觀光客南海行程千篇一律由北到南的依序停靠桶盤,虎井,望安,七美,後來桶盤和虎井比較沒有吸引觀光客的景點,又改成了繞島巡禮,在海上繞行欣賞那一根根玄武岩石柱緊緊相依的桶盤嶼,已覺得壯麗與不可思議,這也算是一種獨特的巨石陣。

然而在海上看是一回事,走在島上近距離觀賞又是另一種讚嘆,遠距觀賞時看不出每一顆玄武岩或每一根石柱的不同,跟著友人的腳步沿著高高低低地勢環繞桶盤嶼, 這才發現每根石柱都有其獨特性, 即使沉默,但從生成的樣貌大小,彷彿讀出它的個性,於是我想像著這些面海的石柱群,就這樣靜靜與海相望,像是知心的情人,相互凝視, 即使無語也能心靈相通,多麼浪漫的相知相守啊!
悠悠晃晃的繞行一圈,聽著友人憶及童年光陰,在玄武岩,仙人掌與銀合歡陣仗中穿梭,汗水從全身毛細孔滲出,來到友人島嶼上舊宅小憩,整個村落都是頹圮老屋,有的只剩牆垣,有的還能看出房子雛形,友人的家算保存的相當好,跟友人經常性往返有關吧! 坐在傳統的天井中,仰望藍天白雲,擦去汗水,喝杯水解渴,竟覺渾身通暢,果真應了登島時友人說的: 『繞島一圈,感冒就好了!』

後來因緣際會曾在桶盤嶼的冬夜留宿,整片漆黑的島嶼,只有我們待的屋內小燈以及天空明月散發光亮,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曾有人形容月光是檸檬色的,桶盤天空那輪彎月,正淺淺笑著我這駑鈍的人,竟然現在才發現她的美! 月光下,和友人喝著熱茶,聊著日常,聊得晚了,熄燈就寢,留一窗縫,那一夜, 我奢侈的享受著桶盤檸檬月光,伴我沉沉睡去。

【島嶼週記0172冬】合奏樂器

文/照片提供 Peter Su



這個冬天,除了平常的工作以外,也跟樂器再一次有許多相處的時間。一位退伍不久的朋友大家相糾組了一個叫做三角鐵的組合,我也希望從以往主導的角色,轉換為參與的角色。

此外,我也依舊榮幸是大學社團的指導老師、某國小的吉他社老師。在這次大學的社團活動中,除了平常的樂器課程,也請社長安排了聖誕活動,並跟幾位同好的學生一起組了一個玩票的團體,將要在聖誕活動中演出。由於這個團體的發起人是一位基督徒,鼓手也是基督徒,我也是,所以演出的歌曲以教會詩歌為主要的選曲,並且做一個組曲的演出。當然,除了跟學生們一起合奏可以享受青澀的愉悅,更重要的是帶給他們一些知識與觀念。

合奏是一件很多面向的事情,更是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

每個樂器都有它的特性,例如鼓是樂團的心臟,所有的氣氛會因為節奏跟速度變化。而吉他或鍵盤他可能必須擔任引言的前奏,或者是氣氛緩和的間奏,也可能是結尾的尾奏。其次,他們也可能扮演和弦這個外衣的中景角色,讓主唱的主旋律不單調,而和弦的使用更會讓音樂有不同的風味。

最後我要隆重的介紹低音吉他(BASS)這個角色。很多人都會說低音常常是角落、邊緣人,但是在我的觀點,bass絕對是樂團的靈魂。絕對的低音他能控制整個和弦的結構,在這裡就不多介紹135跟513的差別是什麼了,因為很多人沒學過樂器,也不懂樂理,但總之,一個好的貝斯手可以讓一場表演精彩,也可以讓一場表演屬翹翹。話說,好多人現在都喜歡直接用手機內建的喇叭放音樂來聽,這樣根本聽不到低音,是會錯過很多音樂巧思的浪費行為。

樂團的每個角色都缺一不可,但在每個段落都會有不同的主角,每個橋段也都會有大家應該互相配合的事情。如果大家都是主角,聲音就會變得很雜,如果大家各彈各的,就會顯得音樂很凌亂,所以樂手之間必須互相配合,也就是為什麼樂團需要練團。

跟學生練團除了生氣以外,就是引導他們做溝通與教育事前準備這件事情。好比說主唱要唱什麼歌,要唱什麼調,樂手要去找譜或自己聽自己抓。但是自己抓也會有差錯,版本不同譜也會有出入,因此樂手也必須要互相對譜、對橋段。

責任感與互助是現在學生很缺乏的一件事情。很多學生會分工但不合作,也有會只把自己的部分顧好卻沒有去關心能力比較差的,有的是事前準備與練習不足,導致合奏時大家因為他的部分而沒辦法順利把歌曲跑完整。

我不敢說自己會的東西有多少,但如果學生願意學習,我都會很熱於分享,也希望除了音樂技巧,也將處事及態度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音樂中除了學會一項技能,更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那就不辜負人家稱我們一聲老師了。

事前準備、互相配合、互相幫助、能伸能收,合奏,是一種學習人生的方法。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五:孩子心中的未來島嶼

文/圖 吳念真



【寫在前頭】
未來的澎湖是怎麼樣的呢?
訪問了幾個孩子們,以下是關於他們的想法與年齡。

【孩子心中的未來島嶼】

「下雨,一直下好大的雨,房子都倒了!我們趕快逃到外面去。」(6歲)

「有一位發明家,發明一種恐怖的藥品,是可以讓海淹到陸地上的,海浪推倒了房子、樹木。
有一個人做了一個超大的吸水器,想要恢復,但是澎湖的大災難無法救回了。」(8歲)

「島被淹沒了!全部都是很髒的海水!人不知道逃去哪裡,人都消失了!」(9歲)

「澎湖、台灣都被中國收復了!中國把澎湖的內海填起來!」(12歲)

「人口變很多,澎湖蓋了很多大樓,外安跟馬公連接起來!海水很髒,但是小的離島還是一樣沒有改變,一樣美跟純樸。」(17歲)

「公車會多很多班次,大概三十分鐘來一班,也可以用開車的方式去台灣本島!」(16歲)

「會有很多大樓,像台北那樣的大城市出現!不過這些城市都在海底下!像是亞特蘭提斯!出現飛天車,人會跟魚一起上課!」(16歲)

「出現很醜的外星人,人類可以跟外星人生小孩!不過很多工作都被外星人搶走了,建立的是他們的王國,人類變成一種寵物。」(15歲)

「小島只剩下老人、貓、狗。沒有年輕人!」(17歲)

「下很大的雨,所有人都死了!」(5歲)

-----------------------------
在澎湖地圖上,畫下了孩子們的童言童語,我們的孩子談到對於未來的島嶼,出乎意料地在敘述中出現了好大量的「消失」,值得我們好好地,沉澱一下,思考一下!
如果現階段的我們,能夠做一點點的什麼的話......。

【島嶼週記2017冬】冬季生活

文/ 鄧小佩

小島的冬季,是個充滿挑戰的季節。位在人口漸稀的小島,除了夏天有大批遊客湧入能有一些收入外,小店該如何維生呢? 搬來的第一年冬天,我們出走到朋友的農場打工,勉強度過了冬天。而今年,我們希望在除了工作與必要的事情外,其他的時間盡量留在小島,體驗小島的冬季生活。

年底,我剛巧接到了一個計畫-讀書會的導讀。計畫是與兩所國小合辦,由我選了「島與我們同在」這本非常適合小島的書籍。島的背景與七美非常相似,內容圍繞著長久嶼島在一起的島民們,和拋棄了些什麼而搬來與島同在的移民者之間的故事,詳細的描寫了故鄉與異鄉的情感、緊密人際關係網路的優點與摩擦等等…。

雖然在澎湖住了不算短的一段時間,但在搬到七美時,卻像搬到了一個不同的島嶼。所有的習慣、人際關係全盤打掉重練。在許多生活上的小地方受挫,也在許多地方被幫助;從一開始感到陌生、好奇的生活,到後來有些熟練、享受的自在。

還記得第一年的冬天過去時,寄住的民宿主人對我說我可以待過澎湖的冬天就算是澎湖人了,之後也沒有問題,可以好好的在這塊土地上待下去。雖然事情不像老闆娘說的那麼簡單,這些年裡不斷的受挫,並沒有完全”沒問題”。但的確,好好地度過冬天是個重要的儀式,見證整座島嶼的四季,學會在冬季的風浪下伏首稱臣,才更懂得珍惜與享受夏季。一個個的冬季,也像是一波波大浪,跨過了,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可以的。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四:意志力是我們的超能力

文/ 陳藹文

澎湖冬日最宜充電,但天冷讓人不想動,風大讓人不想出門,要像夏天一樣給身體充電十分困難,關鍵在意志力,例如早上起床、寒風中出門這樣的事,在冬天常做的話,堪稱鍛鍊,若為晨運,充電量翻倍。

反之,如果動也不動任憑身體在冬天裡僵硬,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腳抽筋、腰閃到、背拉傷、脖子落枕,最後直達天頂犯頭疼,整組崩壞,意志力也將被擊潰,陷入自我放棄的絕境被窩裡抗拒起床,是十分兩極的狀態。

我在這個冬天體驗到兩極,本來應該能夠繼續夏天養成的晨運好習慣,秋天參加路跑時狀態還不錯,貪心地組了個大團準備去高雄旗山跑冬天的馬拉松,不料,一次掉以輕心在沙灘蹲下拍照差點往後摔跤硬是撐住雙腳的瞬間右腳踝某個角度微微扭到了,當下不嚴重,還能順利走路回家。豈知幾小時過去用雙肩背起一個沈重的行李時,竟然右腰際被不知名的力量拉動,老天降下一陣短暫刺痛感後,從此綿延兩個月,時好時壞,腳、踝、腿、臀、腰、背、頸、肩一路上來,沒一個乖巧的。

不得已運動習慣暫停,以為休養會好些,卻變本加厲,尤其天氣冷下來,人也凍結,進入惡性循環的夢魘。深深了解什麼叫「動輒得咎」,從頭到腳每個扭轉的動作都要小心謹慎,連洗個澡都無法隨意抹身,提盆水也不敢造次,你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會不會發出啊一聲後,與全世界格格不入。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骨骼肌肉筋絡都不順,睡也不安穩,睡眠品質不佳,心會跟著身體沮喪。散漫了生活節奏,崩壞的不只是身心,還有意念與鬥志。甚至給自己洗腦:算了,冬眠是正常的。

實則不然,過多的放空與停擺,無異於剪斷連結、把充電器拔掉的行為,逃避與拖延,只會讓傷勢加劇,不誇張,有時連生存意志都連帶弱化,各種憂鬱趁隙而入。

好在還有一項運動可以舒緩,就是游泳,冬天沒有勇氣奔向海水,退而求其次選擇游泳池,雖然游泳池離我有20分鐘的走路距離,還是覺得非去不可,當作暖身吧!因為我太知道被水包覆的療癒力,只有在水裡伸展四肢能解除壓力,剩下的,就意志力而已,早起的意志,出門的動力,和每天實行的毅力。

為了把身體解凍,為了重生,為了奪回我柔軟的筋骨與心靈,派超能力出場是必要的。

幾日充電,終於重見光明,腰背還沒有全好,還不太能跑,光是走路流汗與游泳伸展,已經覺得找回一點希望,至少開心起來了,沒有被冬天擊敗,沒有被年齡或風擊敗,每天早上對著鏡子把頭髮吹乾的時候,看見笑容裡有朝氣。是,意志力是我們的超能力。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四 : 島嶼記憶-澎湖山

文/圖 吳念真



【寫在前頭】
「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是從新銳導演陳慧齡2008年開始拍攝的「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長片中,所延伸出的教學及展覽計畫,將紀錄的形式拉至教學當中,讓孩子們透過創作的方式製作家人的生命記憶故事,而從高雄的共同備課研習過程後,我也將這個計畫延續至鎮海國中的孩子們。而我們在課堂上,正在進行著….
這一回的島嶼週記,設定的主題是關於老舊的、過去的,舊有的島嶼,也許是藉由這個機會,我突然很想好好的紀錄這個關於我自己本身,未曾寫過的故事,算是勾勒幾道的簡筆人像素描。

【島嶼記憶-澎湖山】
  今天要說一個住在耳朵裡面的人的故事,
對他接觸最深的記憶,是混合著童年呢喃的故事聲。
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他,就像是小時候聽的每個故事起頭「在很久很以前...」關於他的一切,都是聽說的故事裡的樣子。
交疊著的,是積著厚灰塵的老樣式深褐色櫥櫃。
曾看見的,是油畫人像裡面的樣貌,或是某個舊器具,或是每年的墳前石碑。
石碑上,有著模糊的文字,有點光輝的餘韻,好似,他依存著這些物件,物件也展示著他存在的印記。
他的身影從清末裡來,跨過殖民統治的文化動盪直至國民政府時期,在東港教書一陣子的他,又回到故鄉深根,固執的他自此沒有離開過。在教學的生涯後,守著半殘破的文石書院,每日燒香時,寫下了「預結佛緣,豈在香爐杯酒。」這樣的句子,我想像他是個有趣的老人。
他也恢復澎湖廳誌,以澎湖為主題的寫作集冊,像是現在我正在寫著的島嶼週記嗎?
爾聰,是一個童年聽著故事的名字,我沒看過真正的他,
不過,他存在 在我的血液裡,我的祖父。

【作品草圖說明】
這個作品,主要是以粗造的色感來呈現歲月物件,畫面中有舊的文石書院,來自日治時期的老照片,就是現在孔廟的前身,剛好看到老照片的分享社團有這一張珍貴的照片,因為這是他在的時期。
作品下方是節錄來自 吳爾聰 所寫的詩句,結合在孔廟底下,想要看起來像文字又難以辨認是什麼,因為重點是在文字符號,而不希望觀者被那個文字牽制。
在畫面最上方,結合他的照片。

【島嶼週記2017冬】冬天就該吃火鍋

文/ 鄧小佩

以前曾在某篇文章裡讀到,在日本,男女若在約會時選擇吃燒肉,就表示是已經是處在非常穩定的關係裡,因為熟到不需要在意油煙味或是保持形象之類的事情。

若在澎湖的冬季,我認為相約一起在私人地盤吃火鍋就是將對方視為好朋友的一種認證。不是時下盛行一人一鍋想吃什麼各自點、各自夾,互不干擾的小火鍋,而是要同在一個大鍋裡滾著,筷子在裏頭交會著撈來撈去的那種圍爐才算數。

別小看火鍋與交情的關係,從選什麼湯底開始就是門學問,吃不吃辣、牛肉、中藥吃不吃,吃葷還是吃素,該放那些料、擺放的順序是什麼,而對於飲食上的潔癖程度也呈現在公筷的使用與否,這都得有一定的互相包容與默契才行。融化掉的芋頭、交錯在一起的蔬菜菇類,象徵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而火鍋的內容物也是溫度的指標,天氣微涼後,火鍋店就漸漸高朋滿座,但在茼蒿還沒出現前,冬季都不算真正開始。天氣越冷,茼蒿就長得越好,吃火鍋的頻率就節節升高,這也是我一年裡蔬菜補充的最多的日子。茼蒿大軍會逐漸席捲餐桌,出現在早餐的蛋餅內、熱湯麵的配菜裡、甚至單獨做炒青菜出現,而高潮是在年節的鹹湯圓鍋內,軟濡的湯圓與微微脆口的纖維和獨特香氣相得益彰。

然後隨著氣溫的升高而茼蒿漸漸消失在餐桌上,忙碌的季節漸漸展開,冬季也就畫下句點。

【島嶼週記2017冬】臨摹外婆的麻油雞食譜

 文/攝影 JF



做菜都是這樣的,妳讀了幾十份網路上的食譜,抓起筆與紙記下食材與調味料、劑量與步驟,雙眼與雙手來回瀏覽了數次做菜的PART I與PART II,烹飪新手界的路人甚至還為了量詞翻爛了cook book也還是抓不準何謂一小許,最後選了份看似最輕鬆卻期待效果最優的食譜印下後動身去採購食材。

然而在妳家擁有這一號a.k.a.”寶” 的人物___外婆時,妳完全記得小時候餐桌上最令妳破戒、迫不及待、瘋嗑狂啖的料理是麻油雞,而且勢必得出自外婆之手。冷氣團與回憶中的美味兩者威力不分軒輊之際,妳赫然意識到外婆手中握有最值得被流傳的食譜,外婆已然改吃素。

她只能交付給妳這樣的口訣,妳只能幻想食戟之靈中的句句熱血台詞,一種演員上台前的自我催眠。

步驟一:麻油下鍋熱。

妳看著超市架上不只一款的胡麻油,挑了一瓶傳統冷壓製造、相傳五代的胡麻油。火一打開,瓶蓋打開,隨興地讓色澤如肥沃土壤的麻油舖滿鍋底。


「澎湖好像真的很少人吃燒酒雞,麻油雞是有啦。」他思忖後,說。
「麻油雞小時候阿嬤很常煮,我超愛。」妳的語氣裡夾雜著些再也吃不到的失落,有些埋怨自己沒有及時將那年代的廚藝上手。


步驟二:薑下鍋煸炒。

妳挑了很肥壯的嫩薑,不計算切了幾片,也沒有秤下它的重量,跟著舖在麻油上,火力也開到三朵火焰的位置,鼻子湊近聞嗅起油與薑的雙人舞。一個不注意,有些較薄的薑片邊緣發了些微的焦黑,妳也是悠哉地將火調小,雞肉準備上場。


「麻油雞也很代表母性光輝的料理之一。」想來這料理是那年代的共饕。
「可以這麼說。」想了想,妳急著改口,「不行,我不會做。」


步驟三:雞肉下鍋。
將雞肉的水分擦乾後,雞皮那面先吻鍋,妳完全記得一定要讓雞皮先焦脆,那香氣與口感才不會讓妳的味覺記憶交瘁。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這代不會做的東西可多了,都是碰到了才會問媽媽,或問阿嬤。」藉著麻油雞,他提起了關於這代對於傳承與繼承的失衡。
妳深深認同,想起太多童年裡看見的、品嘗過的、體驗過的,只有上一個世代的踏實,卻沒有一招半式妳將之納入自己的技能裡。「做出來的味道都是重新塑造回憶的。」


步驟四:水加下去。
因為是用了平底鍋,鍋面太過寬敞,妳也再一次隨性地將水灌至八分滿,雞肉還是像冰山那樣露了一小截在水面上。妳回想起小時候餐桌上那鍋麻油雞,黃澄澄地油亮,也疊滿了整顆拍開、燉得入口即化的蒜頭。於是妳也再一次不記得拍開了幾顆,並撈起下鍋。

「最直接的就是做出屬於這世代的味道,很難臨摹出老記憶的味道。」他點出了一種對於文化斷層所塑造的失落感的寬容。
「有時候因為失落才能激起臨摹的衝動,但貴在臨摹的心意。」


步驟五:給它慢慢燉。
蒜頭丟下後,妳不疾不徐地蓋上玻璃鍋蓋,大火待水滾開,一轉小火並先按下十分鐘的計時器,轉身喝茶。
再按下了三次的五分鐘,期間看見雜質滲出就出手過濾。


「阿嬤那時候做的就是屬於她那個世代的味道,對,心意百分百。」將自己在時空中錯位到阿嬤的生活環境裡,想像她憑著自己的本能烹練出每一道她的味道。
「只要好吃能回味無窮的就是好味道。」這不僅是結論,也是某種程度的自我安慰。


加了鹽巴後再閒聊幾句,便關火盛裝以驗收享用。
味道完全不是記憶裡外婆的麻油雞,妳卻也不會怪外婆不能手把手教妳重現那鍋裡雞的風華,吹稍涼後妳飲著浮著焦糖色麻油層的雞湯,謹慎而期待地以筷子撕開雞腿、雞胸的肌肉紋理,雖是解凍肉品,妳還是順利地保住了肉的彈嫩,薑蒜麻油的香氣也柔和地滲入了肉汁裡。

這是妳第一次完全沒有彩排地做了麻油雞這料理,妳的味道,不保證下一鍋還能如昔,三五好友分享著分量不多的這鍋,點頭、比讚,妳儘管只喝了幾口,胡麻油的溫、雞汁的蘊、薑蒜的暖,冬天,不冷。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四章 菸草咖啡

文/攝影 黃士恩



之前,有人問我有沒有喝咖啡的習慣。
我總會下意識地回答:「沒有。」因為不在前三排序上頭出現過這道飲品。
但其實只要有人拿給我喝,我仍會充滿感恩地收下並啜口喝完,那是在今年九月前的一種慣性模式,從沒想過之後卻有些愛上咖啡,但只獨愛一間咖啡的香。

回想在台北工作的那段時間,也許業務的工作性質與精神消耗過快,那時候的我,是大樓旁咖啡店的常客,不習慣喝美式是因為覺得苦澀,很難讓我喝完一杯,於是牛奶加倍冰拿鐵是我最喜愛的風味,嚴格上說來也許沒有其他濃度較高的咖啡來得提神,但無論春夏秋冬都會喝冰拿鐵的習慣,早就自動化敲醒沉睡中的腦袋,有時不見得是咖啡因作祟,而是成為一種上班前、休息空檔與下班後都要喝上一杯的癮,找客戶時也會習慣跟老闆點上個幾杯,一併帶著與客戶提案,那被我稱為『咖啡社交』。

離開業務領域之後,好長好長好長一段時間都跟咖啡沒什麼連結。

不太往知名連鎖咖啡店跑,應該用兩隻手就可以數得出來。骨子裡就是喜歡獨立小店的風格,沒有太制式的定調,也沒有太制式的交流過程,每間店有不同個性展現,去了獨立小店就如同交了一位新的朋友一般。

回來澎湖前知道有間咖啡很酷,店名就完全吸引住我的眼球,粉絲專頁上頭的咖啡也十分獵奇,那時候點了這粉專的讚,也默默地分享了文章,那時候只單純覺得澎湖也有如此創新的咖啡模式,舉凡火龍果、山苦瓜、甚至麵茶都能融入咖啡跳場完美的雙人圓舞曲,無論重節拍或輕響鈴都是富有這咖啡製作者的靈魂,但我終究只是停留在按了讚,卻從未踏入市場喝過一次。

有天,朋友帶了一杯咖啡給我,驚呼是這間咖啡店的作品,我依稀記得是麵茶荔枝奇諾。六月份的夏日嘴裡流入荔枝香氣,我已經忘了這時在喝的是咖啡,心中不禁讚嘆數次,那杯陪伴我啜飲了一個下午。

似乎喝咖啡的次數變多了,有時為了新的點子有新味道嘗試,我也會到這間咖啡「廳」喝上一杯,甚至兩三杯也會陸續品嘗,這間是我看過最大的咖啡廳了,沒有固定的座位,也沒有固定的樓層,但咖啡師總是沖完咖啡後帶著作品彷彿花木蘭進市場,一下東市跑一下西市鬧,甚至騎上駿馬往鄰郡送去。

「等我一下喔!」成了最忙碌時最常聽見的話,等待咖啡師再奔回做咖啡已經有些習慣,一天喝個兩杯咖啡也不奇怪,但默默地也只習慣喝這間咖啡的味道,看似隨意但卻又細心地摸索每位熟客想要的理想咖啡模樣,真的,很難讓人不上癮,大概懂了些抽菸的人心裡感受。


現在,有人問我有沒有喝咖啡的習慣,肯定會回答:「有的。」


【島嶼週記2017冬】澎湖人冬天不在澎湖但心在

文/攝影 阿麗



冬天在澎湖能做什麼事?臺灣朋友很好奇這一部份。其實與平常生活沒有不同,只是偶爾會出現在臺灣各地,東跑西跑,在國內「微出國」。

以我算是「新移民」的狀態來說—我不在澎湖念書長大,只是在澎湖出生—選擇從臺灣回來澎湖至今已兩年,去年飛往臺灣本島的次數大約在15-20次,平均一個半月當一次空中飛人,或許仍是在尋找生活重心的平衡,也或許是仍留有太多眷戀在那裡,但待在澎湖的時間越長,我慢慢將這些「微出國」的機會當成交流,內心也漸漸不自覺地在意澎湖的一舉一動。

到台中時(在台中是最主要的朋友圈),帶點澎湖伴手禮過去,分享澎湖的咖啡店樣貌給台中的咖啡店朋友、分享澎湖溫柔的藍海、分享澎湖在我身上的印紀(曬黑)等,還有不停地勸他們只需要搭飛機25-30分鐘即可到達澎湖,享有以上無價體驗。到屏東時,自我介紹來自於澎湖,便會開始交流鄉下地方的共通點,還有空污的憂患,還有農業的可能性。…

從什麼時後開始會隨口將自己待的居住地掛在嘴邊了?而且還會非常希望朋友一起喜歡這樣的地方,拼命的分享美好。為了掌握澎湖的天氣,手機裡的氣象APP有七、八個;把交通船網頁加入我的最愛,隨時可以回答朋友的提問;特別會關心起澎湖的新聞,看到「澎湖」關鍵字就點開連結。

我是中毒了嗎?

可能吧,又愛又恨地,可恨的地方會被過多的愛給填滿,於是所得知的人心骯髒面也不那麼重要了。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4 跨過海。至少我不孤單,我還有海!

文/攝影 Emma

越接近年底,越多人熱烈討論跨年計畫,不知從何時開始,自己已經距離那熱鬧喧嘩的跨年活動好遠好遠,心裡滿滿的都是想好好睡上一覺的念頭,但好吧!不得不承認,某個面向來說,其實是想要避開那種熱鬧的場景,才不會讓自己在人群中更顯得孤單,但又擔心躲得不夠遠,走到哪裡都是人群歡愉的跨年活動,於是在某一年,我決定找東北季風陪我跨年,只有他的冷冽才能讓我忘記自己的孤單。

住在離馬公市有一段距離的果葉,晚間九點就陷入一片寧靜的村落,只有輕柔的潮水聲,像是媽媽輕拍著小孩的背那樣讓人安心與平靜,和房內電視螢幕閃亮,即使調到最低音量,但那為了節目效果而刻意的喧騰聲,讓自己有同時置身兩個時空的錯覺,眼裡看的是大島,身心卻這樣的窩在自在小島,螢幕中的節目尚未開始倒數,我已昏沉睡去,再次睜開眼睛,已是隔年,窗外轟隆的機車引擎聲呼嘯而過,拉開窗簾,仍舊一片黑幕籠罩大地,港口的漁船隨海流輕輕擺盪,機車斷斷續續經過,明明距離日出尚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這些年輕人卻傻乎乎的在黑暗中為日出受冷風吹,而我這旅人,卻一派悠哉的算準日出時間,緩步走向果葉海邊,找個好的視角,慢慢等待日出,隨海風飄散來的是阿婆的茶葉蛋香。


【見到這金黃色光穿過灰濛天空的霎那,驚呼之下完全忘卻被海風折磨的痛苦】

果然經過海風考驗後的日出就是不同,見證到那金黃色光芒穿越灰濛濛天空的霎那,大家忍不住驚呼,瞬間熱血沸騰,完全忘卻前一秒被海風折磨得發抖打顫的痴傻,看著日頭逐漸上升,灑一片橘紅在灰藍色調的冬日海面上,啊!就這樣開始新的一年吧!過去的不愉快就通通丟入海裡吧。

近兩年的跨年,住在馬公市區,再也沒精力去等候日出,遠處傳來馬公市區聚集跨年的年輕人的歡樂聲,而我依舊在房內,看著電視螢幕上的喧鬧節目,等待倒數的那一刻,然而卻沒有一次在倒數時分清醒,在小島的冬夜裡,我總是像回到母親懷抱的孩子一樣,閉上眼就能沈沈睡去,再次醒來是被跨年的煙火聲驚醒,不似花火節般的華麗多變,只是單純幾聲煙火,就把一年終結了!煙火結束,就這樣跨過了年,繼續小島的日常生活。

跨過海,跨過年,但能不能跨過心裡的關卡?每年我都這麼問著沈默的海,海雖然無語,但只要我需要海的撫慰,海始終都在,至少我不孤單,我還有海!

【島嶼週記2017冬】關係

文/攝影 Peter Su



記得大學的時候,一起打工的前輩G先生跟我聊過這個話題。身為公司前輩又是大學學長的他,一直都是我的好榜樣,他在公司裡也是不可缺少的好戰友。

我時常在上班時間空閒之餘跟他請教,不管是做事的方法、邏輯、哲學、科技、電資、政治...,我都很喜歡聆聽他的想法,並省思自己對於事情觀點的差異性。

他曾經跟我分享過,在外國人眼裡,對於華人世界[關係]這個名詞及其生態,感到相當好奇,甚至有過學術的研究。早出社會的我很深刻的體會到關係這件事情。國中畢業在一間餐廳上班第一天,我很不識相地叫了會計小姐[阿姨],以及某一個股東的兒子來打工,種種擺爛的行為都不太被糾正...等劇情,我幼小的心靈就可以感覺到人情人暖,並且了解到[關係]的重要性。

在小島上有一句玩笑話:[ 一雙拖鞋丟出去,不是丟到同學就是丟到親戚 ]。這意味者大家關係有多緊密。然而,這也形成一種大家時常有苦不能言,小則影響個人內心,大則影響社會發展,畢竟,社會進步是需要理性批判與實質的討論,歷史上王朝的興衰關鍵通常是君王是否願意聆聽逆耳忠言。

但小島的緊密關係,也造就了堅硬無比的團結與向心力。從在台服兵役或者工作求學時,應該都可以感受到。

不過,關係這件事情除了影響社會發展,也時常影響人們的思考模式。

曾經有一位[客戶]需要我的協助,在諮詢之前他便開始稱我為學長。一開始以為是同科系,後來才發現根本未曾讀過一樣的學校。但是最後他還是硬ㄠ的說:學長你以前是熱音社的吧? 我也有彈吉他喔...。其實不管你今天是誰,我都會盡力協助,畢竟這就是我的工作。但,也許大家都沉溺在「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的思維之中。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三:你相信寫作也是充電嗎?

文/ 陳藹文

澎湖冬日最宜充電,我本來準備了八本書要推薦閱讀,最後一刻翻案,決定改寫冬日充電八法,但閱讀只是其中一小項普通的,我認為真正好用的充電動力是從寫作出發,而非讀書。像寫島嶼週記這件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冬日若我們得到較多空閑,不妨擬定一個寫作計畫給自己,不要太難的,但要持續的,不要寫長篇大論難閱讀,寫點輕薄短小剛剛好的文章,一方面練習寫,一方面鞭策自己想。

為什麼寫作是充電?寫文章明明耗費心神,應該算用掉電力才對,怎麼可能反而是充電呢?因為寫作所包含的閱讀,是閱讀自己,比看別人寫的書,要直接且深刻許多。

把自己的想法輸出的這個過程,是非常立體的,沒有一個字的書寫不與自己的過去相連,光是選字用,就代表你曾有過的學習和經驗,要在自己多年的資料庫裡搜尋出此時此刻合用的一個詞句,看似憑直覺,其實憑藉的是記憶與應用能力。

這種充電一半是來自層層挖掘生命吸收過的東西,攪動那些沈澱在底部的,你以為是出力氣去攪,其實死水活起來,會生動能!越是絞盡腦汁寫,越是逼著身體各個偷懶的細胞打起精神。
無關什麼深奧的哲理,有時候光想一個本來會寫突然忘記怎麼寫的字,那種不甘心不放手,就能讓人跳起來。

充電的感覺也來自不足、模稜兩可、和真的無能為力時。

為了明確表達,我們會想辦法思索、尋找、或學習,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充電行為,完全不需別人催促。持續寫作不見得會進步多少文采,可能永遠都那麼直白,但會壯大信心,純粹因為完成文章,尤其公諸於世後,那份坦然與誠懇,是信心的支點。

而且冬日在一年末尾,非常適合以書寫作結,看似寫了份期末報告或一年大事總整理也無所謂,只要能把這一年經歷了什麼都翻出來瀏覽,很可能會在做過的事裡面找到自我肯定,那種充電很微妙,特別是寫成文章閱讀,給自己留下紀錄,今年沒白活啊,歲末的我們很需要蓋這個章,好往下一年走。

澎湖平日的生活節奏已經比台灣緩很多,一到冬天,更是風吹得舉步維艱,寫寫島嶼週記,有人記下交通困難重重的二級離島生活,有人每週畫一幅小島主題創作,有人懷起舊照,有人寫冬季美食,環境、議題永遠有人關心,連醫生怎麼看、強風中的摩托車要怎麼騎都有人想碎碎叮嚀。一個人寫或許充電七成,找一群人一起寫,每個禮拜讀自己,也讀朋友彼此,保證電能充得更飽。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17冬】澎湖也有關島

文/攝影 阿麗

因為光正船上充滿燒焦味而跑到岸上的一群人


美國有關島(名詞),澎湖也有關島(動詞),關關難過關關過,其實也不用太難過。
是的,本週遇到了一件大事,對於離島的居民來說非常影響民生生活的大事:交通船(又)故障啦!七美關島三天。
先簡單概要搭船是怎麼一回事:澎湖往返馬公、望安、七美的交通船主要有南海之星一號(小)與二號(大),而到望安有多一台私人的光正船,七美則依賴南海之星。
好的,在前一週我搭船上馬公辦事時,半路就聽見南海二號(大)發出怪聲,接著一路慢速返回南海碼頭,那時還沒有意識到會沒船的這件事,心裡以為還有南海一號(小)可以行駛,孰不知,經歷了六、日、一的連三發停航公告,七美居民跳腳了,我也才發現事情嚴重。



來南海一號(小)已經送去歲修了,剩下南海二號(大)每日往返馬公、望安、七美,但又因稍早故障無法行駛,所以…縣府就公告停航啦!然後私人的光正船就背負著居民與民生物資的運送,因為七美已停航三天,需要運送的貨物累積的量很可觀,光正船從早上九點就開始處理貨物,原訂九點半可以將所有貨物上船,結果十點半才完全完成,期間發生疑似水箱燒焦,焦味彌漫到整艘光正船上,我嚇得緊急與朋友奔下船,寧願等隔天沒這麼多貨物與人再說,實在很擔心超載啊!但是光正船果然是神明守護的船,依然平安到達望安、七美,然後再上來馬公,最後晚上再一趟開去望安!(內心佩服)

我對光正船的態度是很敬畏的,很佩服,但也遠觀就好。



隔天的船是海有拾參號,通常這是夏天載觀光客的船,裡面椅子非常舒適,整體也很乾淨。心裡安穩地睡到一半卻被突然的熄火聲音嚇醒---沒辦法,在冬天的海中央就是很容易緊張,而且連虎井都還沒到耶,該不會出事要返航了吧---見到其它人站起來往窗外看,唉唷!側邊一艘小漁船不偏不移與海有拾參號相撞了。
「碰!…」的一小聲,在熄火只剩海浪的安靜下顯得非常俏皮。
然後看到小漁船對著船長隔空喊話,不外乎像是注意看啦當這裡是沒紅綠燈喔之類的吧(自己腦補),還好彼此都平安沒事,但是見證了海上的交通意外,我突然覺得可愛,自己笑了出來。
海上交通沒有號誌燈(有GPS),全憑船長技術與注意力,大小船相遇會減速,避免因為大船激起的大浪花影響到小船安危。其實和騎機車在馬路上遇到水窪的感覺很類似,汽車經過水窪可以減速的話,機車騎士就會免除被潑一身濕的窘境了,兩者都是互相體諒的表現。
說了這麼多,離島生活驚喜包可不只如此,而常常體驗驚喜包的居民們已經練就一身的豁達,不會有人跳起來罵船長說怎麼開船這麼慢、讓人遲到之類的,下船時我永遠抱持著「感謝船長,讚嘆船長」讓我平安又多活了一天的心情上岸。
但是下次記得一件事,就是光正船上不用照位置號碼入座,先搶先贏,好嗎?

【島嶼週記2017冬】同學會

文/照片提供  Peter Su



曾經,我與幼齒的朋友聊天時講出同學會這三個字,馬上被取笑。「同學會是老人在說的,年輕人都說班聚好嗎?」他大笑。


大學時非常期待同學會。 我讀國中時,班上有個很令我欣賞的女孩子。每次寒假或暑假的同學聚會,除了我的龍兄虎弟以外,我最期待的就是見到她。有一次的寒假同學會剛好遇到2月14日的情(商人)人(賺錢)節,我還鼓起了勇氣,買了巧克力跟一個小禮物,從大家交談的桌子底下偷偷塞給他,給完之後心臟都快要噴出來了。真的是好青澀阿~ 阿斯!!


不過現在有另外一個很特別風格的同學聚會。雖然我大學選擇澎科大,很多同學都是從台灣本島前來求學。但是我們班有幾位同學,後來就留在澎湖生活,結婚,工作,以及為我們澎湖小島增添新成員。(奸笑)


這個同學會呢,是由我們班的同學為主,但是偶爾也會有一樣生活在澎湖的同系學長學弟妹一起參與。然而未婚未子的我,在聚會中常常成為小孩子的玩伴,而女性夥伴則開始媽媽經,或者去唱歌時,點起他們少女時代的那些流行歌...。


時間總是沖刷掉過去不快樂的事情,回憶好像想起來都是美好的。又因為澎湖寬闊的天際線,無限的海平面,即便海風、季風再怎麼狂妄,我們依舊勇敢,依舊樂觀。


冬天的澎湖,也是聚會的澎湖,縣府消費券都發了,大家來聚聚嗎?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三章 關於哈欠我也寫一篇

文/攝影 黃士恩

感染力極強的懶惰病毒


在灰色的冬日調性裡,默默地時間似乎比起其他地方來說多出許多,原本夏日的放鬆就已放緩了時間推移,沒想到在溫度驟降之後的澎湖更顯得緩慢,不禁懷疑是不是有二十六個小時,跟地球自轉變慢不知道有沒有些許連結。

對於外在溫度改變,也能同時影響心情。澎湖就是個極為兩端的地方,一年有一半都是高飽和度豔陽高照,對比另一半時間則是昏灰的冬季冷壓,就好比套上了濾鏡一般,連哈欠也是屬於這天氣的贈品,連送了好幾個給自己。但不諱言的,這溫度給予自己的哈欠,是最透明純淨,沒有沾染夏季忙碌賦予的無奈,也沒有任何煩心的塵囂,就這樣靜靜地,再送一個清澈的哈欠給屬於自己的空間,可以看見補牙銀色的那種大哈欠。

我有個貓兒子,從台北新店認養的兒子,叫做憨吉。
他也很愛打哈欠,但從不分春夏秋冬。但他似乎很能適應澎湖的天氣,無論是陽光或冬風都能領略些貓生啟示,總愛擠身到縫隙不大的窗邊,塞一粒貓頭探出窗外看麻雀在門前搔首弄姿,抖一抖身上略帶鹹味的塵埃,憨吉沒有多看幾眼,對空氣送出了個哈欠,若有所思地望向不知是麻雀還是某戶人家的晒衣場,我似乎感受的到憨吉也有屬於冬天的思考,我也跟著伸個懶腰深深打哈欠,莫名跟貓兒子同步了起來,如果旁邊有側錄攝影機,這副情景還真想下個八點檔愛用的毛筆字體大標題,「父與子」。

低溫不只拿來冷藏整座澎湖,飄散出來的冷氣也冷藏行動力,慵懶曬個太陽算得上是冬季幸福,躺在床上賴床不想離開棉被卻推說是棉被不想離開自己,找遍一萬個理由只許再溫上個幾分鐘纏綿,有時打個深層哈欠還沒到底就想打噴嚏,所以對我來說冬季有兩個附屬品,沒有極限的哈欠與打不完的起床噴嚏,整天都可以呈現一種貓咪優雅表情,說話速度也放慢許多,彷彿身體的細胞也進入半冬眠狀態,那是不管幾杯咖啡都挺不上的脊椎軟度,所幸還有令我上癮的神來一筆特調咖啡醒腦。

其實在打這篇時,我也深深打上了許多哈欠,草根果子的下午時光不小心就跌入放空裡,最涼爽的微冬季,永遠最舒適的二十五度,釀出最甘醇厚實的冬季哈欠。


【島嶼週記2017冬】生存換季

文/攝影 JF



在海邊長大的孩子,總是最驕傲那日夜浪潮聲,赤腳踩下不賦予任何呻吟意義的腳印在沙灘上,那就是一個在當下,很快樂的證明,妳踩下,妳繼續往前奔跑,然後海浪將腳印都帶到十萬海浬外。
妳還記得一種天賦,從孩提時代之後就漸漸被歸類成技能----湊熱鬧。
那是世代間討生活的換季之際,十幾年前,妳還會在一種時候跑到沙灘上卻不下海,就是看見舅舅們、阿姨們、街坊鄰居的小朋友一股腦聚集在沙灘上,吆喝著和諧地出力拉網,海面上浮出長長的網,還有卡在網上的海鮮們。
隔壁舅舅家門口堆著的大坨的網,時不時看見他們補網,但妳從沒被那補網的工具勾起一絲讓雙手加入纏繞的興趣。
妳也從沒過問為什麼拉個網仔就會有很多海裡生物咬在網上,也從沒過問為何家裡原本有漁船的此刻不知停在哪個港口,長大後才開始幻想那曾經屬於妳血脈的千陽號,又承載著誰的生計。
直到歲值三十,妳終於游進了外婆的少女時代,她顯然對那幾年歷歷在目,妳還有點擔心她是否還記得牽網的一切畫面。
發現她詳細地敘述了,從下網到牽上岸、網的材質、撈起的海生物種類、分到的錢、牽網的時機點、現在還擁有網仔的人是誰,妳驚訝兩個世代的女人只消一陣對話,就聽見沙灘上的騷動、掙錢同時還能凝聚鄉里的那一段歷史。
較少見的半夜,當有人發現有一大群丁香被岸邊的路燈吸引,立刻召集熟人撒網,因為是深夜,驚動的人不多,像這樣快閃式的分紅在那年代滿令人愉悅。
網的主人是舅舅,撈到的漁獲都是他們處理,農曆月份裡的大潮,才是下網的好時機,外婆清楚地說出她們的十三、十四、十五號,月初月底的大潮,通常是黃昏,隔天再往後一小時,妳google了潮汐表發現,這記憶何等地清晰。
還有通常在冬天。
今年的冬天,妳第一次正面迎擊島嶼上迎風面的暴擊,往前奔跑留下的很難是腳印,大概都會傾向於相當妳體重的無奈感,海浪要帶走妳的腳印已然有些吃力,光是帶回視覺地雷的海漂物品項之繁數量之多就佔據太多妳能留下腳印的空間。游移在沙灘上的人群數比牽網少了一些,手上卻能收穫滿滿的,開心只會是因為與友人、陌生人一同付出了心力,不為掙錢為環境,不為撈捕為撿拾。
妳想起孩提時代的天賦,成長為足夠為世界著想的人後退化成技能的----湊熱鬧,外婆記得唐絲網上垂掛著的海洋生物種類,妳記得海岸邊散落的海漂垃圾分類;鄉里齊力拉網為共享為生存,居民旅客齊力拉塑膠袋為共業為生態。
世代討生活的換季之際,最鮮明的情感,交流在妳與她的聲音之間。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3 噓~我與風櫃海的秘密

文/攝影  Emma

享受完與小島居民豐盛的年夜飯後,即使在將近十度的低溫與寒風中騎著車返回飯店,不但不覺得冷,反而有股暖流在身體內不停地流動,喜孜孜的回到飯店,正打算以特別節目陪我度過除夕夜,一通電話響起,讓我的心情瞬間從天堂掉到谷底。友人來電,述說著關於她的感情二三事,原以為她就像平日那般,叼絮個半小時便可以還我清靜,怎麼也沒料到,約莫十多分鐘,她講到悲從中來,聲淚俱下,不能自己,細節說得一清二楚,如何被欺騙被劈腿,我的整個除夕夜就這樣浸泡在她的汪洋淚水中。

大年初一,讓馬公街上熱鬧的鞭炮聲吵醒,走在被整片歡欣鼓舞的中正路上,心情卻異常沈重,顯然受到除夕夜友人訴苦的影響,在不自覺騎車到了風櫃,腦海中閃過侯孝賢知名的電影『風櫃來的人』,我從來沒看過這部片,但心頭始終記得這部片名,坐在風櫃,聽風呼呼的吹,吹的臉陣陣刺痛,吹著吹著眼淚流下來,搞不清楚是風吹砂進了眼裡,還是風吹著吹著,吹開了許多傷心回憶,風沒停過,一把打開盛裝傷感的潘朵拉盒子,瞬間像潮水一樣滿溢在整個心房,逐漸流向風櫃海,哪片冬季灰藍色調的海,連同淚水也讓風帶走。那天我看著風櫃海,足足哭了半小時,大聲的向海嘶吼,彷彿在控訴這一切!風短暫停歇,第一次覺得哭喊得如此疲累,海面因風的停歇而暫時平靜,閉上眼,風櫃潮水緩慢撫慰我的心,仿佛在耳邊告訴我:『孩子,一切都過去了!』



 在那之後,每次回到風櫃,總會靜靜地凝望著風櫃海,聽風櫃的聲音,緩緩訴說關於海的故事,我也會喃喃低語,跟風櫃海說著屬於我的故事….說什麼呢?
噓~這是我和風櫃海的秘密,只有風知道、海知道,還有我的心知道!

【島嶼週記20172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三 國家認同?

文/圖 吳念真



這片海是誰的?
岸邊的漁夫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保衛國土的軍人雄糾糾氣昂昂地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強悍的敵國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政客對著鏡頭自豪的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亞洲說,是它的。


這片海是誰的?
地球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夢中的梅花鹿說,是他的。


這片海是誰的?
夢中沉沉睡去的孩子不知道,
他只是睡了,甜甜的一覺。
--------------------------------
一直覺得這個大題,對於現階段的台灣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反應。
不過我想用比較童詩的感覺來敘述這個主題,
以「這片海是誰的?」代替國家領地的問題,或是擴大這個島的邊界問題。
最近我們的小島,為了禁漁區的議題有了不一樣的聲音,
以海洋文化為議題還是以海鮮文化為議題呢?
到底誰可以決定 這片海 是誰的?
決定了以後,又想留給誰什麼呢?
這個童話故事,從一個漁夫開始,漁夫面對這片海洋。
軍人的角度,
讓另一個地區的軍人或是不同的政府有了爭論這片海洋到底是誰的?
從另一方面,政客想要求表現,他們也在鏡頭前面爭論,這片海洋的歸屬。
從人類的方面跳到不同的大陸板塊之間,這片海洋在亞洲地區,似乎意思就是這片海洋是屬於他的。
但其實海洋哪裡有大小之分 或是誰的,又不是誰的?
海洋就是這顆地球上的唯一一片呢。

像是夢的結尾,我們到底要留下這片海的什麼給那個睡夢中的嬰兒呢?

當在爭論這片海洋是屬於誰的海之外,
在海上漂著的垃圾,
好像,
從來沒有人會去爭論這是屬於他們的……

【島嶼週記2017冬】海上橋梁

文/攝影  鄧小佩



澎湖的冬天被風統治著,浪-是風操控下的巨獸,在風還未抵達前就早早佔領海面,不讓船隻輕易通行,夏天南來北往的小型遊艇全都退回岸上保養,只剩下客貨兩用的南海之星一肩挑起離島人的交通往來與民生需求。

然而其實除了南海之星,在七、望兩鄉島民心中還有一艘無人不知,可以稱得上是傳奇的船隻-「光正號」。與公營的大船相比,船身老舊的光正號在平時並那麼受歡迎,船艙裡總是揮之不去的柴油味,較小的座椅、較慢的船速以及據說並不統一的寄貨價格,在在讓它不是往來小島人們心中的首選。

回家那天的風浪並不小,介於即使是大船-南海之星都可能會停航的臨界值,不巧的是,兩艘南海之星新船故障、舊船歲修(年度保養),光正因此翩翩登場。

離家已久的我歸鄉心切,抱著可能會暈船嘔吐到不行的心情登船,邊害怕邊胡思亂想著,「這幾乎是全年無休的光正號或許可以利用群眾募資來改頭換面一番,而募資的回饋方案則用一年無限制搭乘票、五年無限制搭乘票與終身搭乘票來做為回饋。又想到舊光正號船長偶爾會在開航途中開啟卡拉ok模式,這也不失為一大賣點。海上卡拉ok,歡唱三小時,不定期免費延長時間,假日、節慶不加價、帶酒不加收開瓶費,冬季加開海盜船遊樂園模式,4D體驗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好選擇。」

但這趟順風順流船程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的可怕;噸數不足的光正與總是和浪正面搏擊的南海之星不同,船上的律動是一左、一右、一左、一右,間中畫一個圓緩慢的擺動,以溫柔的姿態遊走在冬季的海面上,而當天微涼的東北風也將船艙內的氣味給完全吹散,雖然遲了一個多小時,卻不暈不吐的安全抵達七美。

我回想起船上那塊匾額-海上橋梁,當之無愧。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二:在各自舉辦的活動中相聚

文/ 陳藹文

冬日澎湖最宜充電,有一種充電叫相聚,有一種相聚是參加活動。

澎湖到了冬天活動特別多,不知是大家有空舉辦了所以都湊在冬季這幾個月?還是本來就有很多活動、但現在比較有空所以會注意到?總之,最近是“多重”充電的好時機,用一個同心圓的概念來說明:
最外圍是各種分享會、講座、課程、演出,我們去參加或欣賞;
中間一圈是在現場遇到同好,分享彼此經驗;
核心是澎湖這麼小,活動裡必然遇到朋友,聊天敘舊。

光是十一月,我和朋友們就辦了旅遊分享會、夏天時出國打工的收穫餐會、畫畫課、公益演講、影展生態紀錄片播放、編織課一、編織課二、異國美食沙龍…,而十二月馬上要迎接兩三個市集。

這種充電十分輕鬆美好,看別人出國回來一張一張講他所拍到的照片,是很振奮人心的事,開始想像自己有一天也踏上朋友推薦的地方,在那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可能使得即刻起生活改變,也許想要存錢而節省開支,也許馬上查詢旅行的相關資料,想找到那個國家的書來看,或從此以後關注該旅遊地的所有訊息,如果明年想去的地方是冰島、法國農莊、或完成台灣單車環島、登山,從現在到出發前是最美好的階段。

上課也是,手工、藝術、料理什麼都好,一堂課只是一個開端,課後想要自己反覆實作演練,或想再追加學習、進階課程,或自己應用、發揮想像力,秋天時若展開什麼新事物的學習,冬天有時間投入後續,才會完整一點,有所收穫。反之若春天學,夏天忙起來停頓荒廢,就可惜了。

我看這一季大家都興致勃勃,開課辦活動的一場接一場,想教課的、有料分享的,一個個跳出來,想學東學西的,踴躍報名,他們相遇的時候充滿火花,有共同的熱情燃燒,冷風無畏。

知識或經驗的充電很好,輕鬆的手工藝充電也很好,都是成長,都讓人覺得沒有停滯,卻有休息,加上朋友們相聚一堂歡聲笑語,能把秋冬的陰霾掃去。季節轉換的時候不知為何人很容易憂鬱,太多獨處便陷入胡思亂想模式,走出來上上課真的是一顆好解藥。
有時候不見得是課程活動有多厲害多充實讓人進步多少智慧或技術,而是走入人群、認識相同興趣的朋友,不只把照片或手藝拿出來交流,取得共鳴,也把心情拿出來順便交流一下,取取暖。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之二:沉默的你 沉沒

文/圖  吳念真



過度揮霍的夏天,
彰顯著早已失衡的溫度,
今年該來的魚仔,
去年就已被打撈上岸,
不被愛的腐肉棄置一旁,
信任瓦解崩落了,
回應的是無止盡的空白,
白化的珊瑚叢,在上個夏天遺失了絢麗色彩,
任憑膨脹的寂寞被眼淚吞沒,
一次又一次,

沉默的你越來越沉默,

沉沒的你越來越沉沒。

------------------------------------------------------
我們的島,很沉默,總是!
越來越炙熱的夏天,
冷氣,一台又一台棄守,
更如同火上添油,

面對上升中的海平面,逐漸被吞沒的可不止有土瓦魯,暖化讓海水的體積變大,暖化將陳年未融的冰山瓦解,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
在這,
沉默,也是幫兇,讓沉默的島嶼,沉默了。
沉沒了!
等到發現失去,已然失去!

這週去廟裡祭拜的時刻,
聽見善良的阿北,說著這片乾竭的海,
以前與現在,很生氣阿!

他說,今年該來的魚去年就被打撈了!
以前,抓夠用的,一船五仟之類的貼補家用,
後來技術進步了,
日本人開始了,但後來東港人學去,他們不用!

但...我們用了!

一次抓兩噸!兩噸裡面有一些他們根本不要啊!但是撈上來等挑選好,那些明年會大隻的魚苗都死了啊!都死了,就丟在那邊...

就補撈那一次,
後面......    沒了!

看著鄉民虔誠的祭祀,
心裡不禁喃喃地說:
神阿!到底怎麼拜?!

水已淹至鼻息,在島上的我們,還沉默嗎?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二章 冬天味道

文/黃士恩  照片提供/楊家安



冬天真的很容易把自己餵得飽飽的。
尤其開了草根果子之後似乎擴大渲染了冬季的款待。

飢餓感從腦部傳達下來的指令,讓自己想補充些熱量來抗衡這塊土地上帶來的些許寒意,而我知道在冬天裡更想滿足口慾真的很罪惡。冬天裡草根果子也總是鼓鼓的,除了櫃子內先預備藏好精神實體糧食,來到這裡的朋友們也完全不吝嗇地分享各自的私房美味,無論從國外帶回來的精選伴手禮或家人製作的好味道,甚至捲起袖子自己親下廚變出嘖嘖稱奇的料理,在這真的很難肚子空空的。

在夏天總會想念冬季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經常會看見身為湯王的我爸在廚房裡忙進忙出,煮上一鍋屬於我們家口味的羊肉爐,湯頭不算太重口味,如果在外頭喝到這樣的湯頭可能會嫌太淡,但跟著家人一起吃反倒覺得剛剛好,可能是因為我媽的關係吧,在飲食方面我跟我爸以及我的老妹總是同陣營盟友關係,雖然我媽獨樹一格走清新淡雅路線,卻是完整地控制住了我們家所有的味蕾,所以像是我媽煮的麻婆豆腐就真的不辣,真的極度不辣的那種。所以我們家的羊肉爐,是對冬季的食物想像代表作之一。

湯圓也列為冬季才會出現在腦海裡的食物。獨愛芝麻與花生這兩種風味,湯頭也喜歡單純的貳砂甘甜風味,可能我上輩子是隻螞蟻吧,甜感是我評斷這鍋湯圓好不好吃的指標之一,用湯匙舀起一顆湯圓習慣先咬破一小口,讓內餡流入湯匙圓弧裡,再一口大大滿足吃下,瞬間覺得人生似乎也沒什麼過意不去的事了,也許聽起來很誇張,但在寒冷冬天裡喝上一碗湯圓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小時候也經常吵著爸媽帶我到賣場買湯圓吃,廚房裡只透出抽油煙機上頭的小黃光,那是爸媽的身影,也是記憶深處的眷戀。

似乎所有熱騰騰的食物,在澎湖冬天裡都能成為一種回憶,每個人對於冬天食物的想像也是五花八門,卻各自擁有專屬的月光寶盒,藏著過去每塊記憶。在台北那四年裡,每到溫度驟降呈現寒冷狀態時,就會想起故鄉的羊肉爐,無論是料多實在還是只有單純的思鄉,都是如此渴望。在冬至也不忘自己親煮上一大鍋的湯圓分食給同事們吃,只因為這味道只有自己才拿捏得出來,無論在哪裡都喝不到的思念味覺,冬天真的是個很適合用食物來回憶的時刻,心裡頭才會暖暖的。

#870

【島嶼週記2017冬】冬季,賞鳥


 文/攝影  鄧小佩



冬季生機勃勃的可不只有菜宅,島嶼的沿海之濱同樣也是熱鬧又繽紛。

在台灣可以觀察到的六百多種鳥裡,從北方南下避寒的冬侯鳥就佔了相當大一部份,也因此狂風大作的冬季海岸邊,除為了生計在潮間帶撿拾、海釣的漁人們外,也出沒許多以賞鳥為樂的鳥人們。

幸運的是,七美擁有一座不小的水庫,除了滿水的區域可以讓長腳的大鳥可以捕魚覓食外,還有一半的草澤、灘地,也成為較小型的鳥兒最佳的停留場所。每天的清晨與傍晚是最佳的賞鳥時刻,且水庫被高地環繞,相較於海邊來得避風,因此不用種種防風重裝上身也可以悠閒的觀察鳥兒,是新手賞鳥入門好地方。

池子裡最容易看見的是蒼鷺與高蹺鴴。牠們同樣有著黑白的配色,蒼鷺帶著較多的灰色羽毛,外型與田中的鷺鷥十分相似,而高蹺鴴則是圓光的白色頭頂,披著的黑色羽衣下卻又露出略帶妖豔的鮮紅長腿牢牢的吸引鳥人目光,而噗通一聲就消失在池裡的是潛水好手-小鷿鷈,嘴邊的美人痣是她的一大特色,可別看她小小身軀,動輒可以待在水底五、十分鐘不用換氣唷!

畫面一轉,灘地裡的鷸、鴴科鳥兒像極了集體出遊的國小學童,褪去夏日求偶用的亮麗衣裳,一同換上了相似的黑白灰制服,鼓著小小身軀這裡跑跑、那裡戳戳的覓食、交際,不絕於耳的清脆鳥音在有些憂鬱的冬季裡帶來了一絲歡樂的氣氛。

聽我說了這麼多,有心動了嗎? 快來一起和鳥兒們做朋友吧。

【島嶼週記2017冬】澎湖冬季騎機車技巧

文/攝影 阿麗



澎湖的冬天騎機車有必須要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路旁的「注意強風」告示牌沒有在唬人。

一、建議配戴全罩式安全帽。
最好有面罩擋風,避免被風吹斷的樹枝襲擊眼睛,然後你蛇行沒事,結果造成後方車輛煞車不及而引起連環車禍…。(因為路很大又加上車輛少,大部份車速偏快所以煞車要提早)

二、車主的重量要夠重。
如果你體型偏瘦(大約60kg)就要雙載或是吃胖一點再騎車比較安全,最好就是去找個男朋友載…不對,最好就是身上綁鉛塊或是膽固醇上身。

三、放在腳踏墊的物品最好能聞風不動。
若有物品掛在機車腳踏墊,請確定物品夠重,或者掛勾是上鎖的,因為物品飛落之後打到後方用路人也是滿衰的…。載紙張卻不小心打翻之後會滿天浪漫紛飛的景色與狼狽亂髮的你跌坐在地上,看著東西隨風而逝。

掰~


四、不用戴耳機聽音樂。
風大到就連全罩式安全帽也只能聽見風聲,避免手機浪費電,就不用假掰戴耳機了,手機留著使用GOOGLE吧。

五、避免靠右線騎車。
如果騎在靠右的路邊,你很有可能因為一陣側風而吹去撞到電線桿,或是被巷口追風少年給撞上,或是不小心掉進沒有蓋子的大水溝裡。騎在中線會偶爾與汽車同路線,但是有經驗的澎湖人看到後,不會開很快,也都會體諒機車騎士的飄移不是故意的。

六、不要想學麥可傑克森。
雖然門窗也會被吹到喀、喀作響,但溫暖的綿被總比外面颱風天的狀況好多了。在外面騎車會變成斜的。

七、不要邊笑邊騎車。
我不討厭在冬天騎車,反而很享受。但曾因為被一陣風嚇到之後轉為大笑,我慣性的用左手拍打大腿邊大笑(邊騎車),下一妙就被更強的風吹到路邊,差點撞電線桿。瞬間覺得在大自然面前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八、喝酒不騎車,騎車不喝酒。

但我還是很享受一路上沒有其它聲音,只有風聲與引擎聲的獨處當下,這才是冬天的蕭瑟感。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2 我的第二故鄉

文/ Emma

第一次在島上過冬竟然就是漫長的農曆春節,這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沒在家過年的經驗,來了兩三天,已經逐漸熟悉小島冬季的東北季風,每天騎著機車在島上四處探險,然後再返回馬公市區住宿飯店,這天來到一家文石店,店內細緻的各類紋石讓我看得目不轉睛,老闆問我:「你是在地人?」我搖搖頭回答:「台中」老闆接著說:「嫁來澎湖,所以來過年的?」我搖頭又把我為何在冬季來此的故事說了一次,並且興致勃勃地追問老闆這些紋石的故事,聊了好一會兒,老闆問:「今天是除夕夜,你有什麼計畫?」

老闆這一問,讓我突然有種遊子的心情,我聳聳肩,一派輕鬆地說:「等等就隨便買點吃的,回飯店看特別節目吧!」老闆沈默一下說:「你不介意的話,跟我們一起吃年夜飯吧?」這個邀請著實震驚了我,我連忙搖搖頭說:「不好啦!太麻煩了!打擾你們家年夜飯。」「有什麼麻煩的,多雙碗筷而已,我兒子也在台中工作,就把你當我兒子同事招待,也算自己人啊!除夕夜不要一個人吃飯,這樣太孤單了,但我們家都吃素喔,不介意吧?」老闆微笑的看著我說,店內另一側不知何時擺出大圓桌,老闆的家人們逐一現身,桌上瞬間擺滿豐盛菜餚,老闆簡短的跟家人介紹我,沒等我開口,老闆娘從裡面拿了副碗筷出來,放在桌上笑著跟我說:「坐下來一起吃啊!不好意思,我們家吃素,所以連年菜也都是素的,委屈你了!」

這哪是委屈啊!島上這家人用這樣的熱情招呼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起享受圍爐的溫暖,我的眼淚瞬間都快噴出來了,我急忙搖搖頭說:「不委屈,我也是吃素的。」(註:這不是場面話,當年我確實是個茹素者)老闆一家人聽到後如釋重負,「真的?那就是緣分,快吃,別客氣!」我點頭道謝致意,沒等我動筷,老闆娘已經先夾了菜到我碗裡,菜餚入口的瞬間,有股暖流瞬間流竄全身。只是當年沒細心保留店家資料,多年後重返小島已不復記憶,但我永遠記得那年除夕夜,我與初次相遇的一家人,圍坐依偎著的那份歡樂與美好,那是家的溫暖,那一刻,小島注定成了我的第二故鄉,就像老闆說的:「都是緣分!」

【島嶼周記2017冬】島居與異旅

文/攝影  JF



來了一對年輕夫妻,妳見過一種很隨性的兩人日常是這樣的。
赤紅色的夾角拖鞋,發自習慣地用髮夾盤起的漂染金黃長髮,微寬橫條紋色t,一件裸色罩衫與長裙,剛剛好停在腳踝以上,膚色白嫩,170左右的瘦高纖細。
中紅色的polo衫,稍稍捲毛的黑短髮,不那麼斯文因為帶點悠哉的粗框眼鏡,183左右的微肉厚實。

他說,「妳喝什麼,另外一個就給我喝啊。」
她點了一杯冰美式與冰拿鐵。

「來買菜嗎?」

「不是耶,出來吃早餐。」她的雙眼有神地說著,今天天氣太好,舒服地起床吃早餐,兩個人一起,看等等有什麼主意。

「也是滿晚的啊。」將美式先遞給她,再傳給男子。

「那我先喝囉。」男子對著她口吻輕爽地說著。

最後將拿鐵遞給女子,瞥見美式已被打開。

「好喝嗎?」

「好喝!」
男子的眼神比起女子,偏向一種“妳好我就可以,妳不好我保護妳”的氛圍,是輕柔淡雅的。

我也是立刻回覆:
「這麼不假思索。」

女子笑著接話:

「先敷衍一下有沒有。」
我喜歡最後當我跟他們道謝說再見,他們直視著我說拜拜,還有笑聲走一個渾厚真誠路線的情境。

來了一位台灣人,兩位外國人。手上拿著粉圓在喝著,台灣人問他們要不要現在喝一杯咖啡。
我沒有戴上眼鏡,但三位的輪廓是好看。

台灣人問我有什麼可以喝?較年輕的外國人直接以中文詢問我,有espresso嗎?
當然有,來個兩杯吧!
期間他們討論要不要邊逛邊喝,我當然完全可以,外國人拿著我的espresso在逛北辰市場,何樂不為。
深深覺得我跟西班牙文有些緣分,他們是西班牙人。昨天剛結束IRONMAN,居然跟我說現在有點累。

「有點累。」
買單時黑髮男子問多少圓,台灣男子笑著向我解釋,他很喜歡用「台灣圓」這說法。接著,一杯espresso的時間,黑髮男子捏著濃縮杯返回來歸還,同時用著圓潤的腔調告訴我,「妳的espresso Hen 好喝。」
聽到hen這飄飄的發音我是被逗笑了。

¡Gracias!

忽然記起那天,北辰市場裡走進了一位在11月初從陽明山上飛來想玩水的,駐台外交那外型極似李奧納多與休傑克曼的美國人,喝了兩杯濃郁版的macchiato。

【島嶼週記2017冬】本週最大條新聞是:油煙怪獸入侵安書宅

文/ 陳藹文

沒想到月中飛回澎湖的那天,正好是鄰居鐵板燒餐廳開幕日,傍晚突然有巨大的聲響和煮菜油煙味滲透進屋子來,才驚覺,不是隔壁鄰居晚餐炒菜,那是營業級的怪獸,要到晚上九點以後才會結束。

第二天,安書宅十一月的開店首日,我忙著整理空間、整理新書上架、通知訂書的客人來取書,也一早就有人來買書,令人振奮;這天也是島嶼週記新一季的啟動日,催稿收稿佔去許多心思,中午晚上的油煙味在進進出出中,就過去了,甚至到晚上才想起來,一個補助案的紀錄報告截止日也是當天,趕緊工作。

這個月四面八方活動不少,收齊了的島嶼週記要在星期四上稿完成,加上寫報告找照片等,第三天我用一大早去晨運展開,有了力氣和好心情度過,但油煙味卻是更具體了,或我更容易聞到了!總之,嗅覺一旦記憶了負面事物,連結速度就越來越快。

頭痛,一點點味道就有好強的力道,在書店、在房間,都能感覺到它滲進來的,在室內室外空氣裡渲染開,是一隻無形的怪獸,我沒有可反擊它的武器,只好向房東反應,第四天中午房東會同里長一起勘查現場,鄰居阿姨也加入,總之,大人們合力逼餐廳改善,並將請環保局來檢查,給他們時間解決。

但我的頭痛沒辦法解決,報告書寫不出來也沒辦法解決,只能出逃。把電腦帶去朋友的小店,度過中午時光,點了平常很喜歡的蛋餅,配玉米濃湯,好友還特別把餅皮煎得酥脆,我應該要喜歡的,當下卻覺得些微膩口,對油味的恐懼顯然深化了。下午另一桌的蛋餅在鍋上煎的時候,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好香、好想再多吃一份,而是直接與惱人的油煙味連結。

我連記憶都被污染了。

回到開著門好幾個小時的無人書店裡,發現下午三點的屋子裡油煙味還存在,認知到:也許不能再開著門了,必須關門自保。

如果五點餐廳業者的機器啟動、味道再度飄入書宅的話,我就要關門保護自己,暫停營業。果然,星期五的晚上鐵板燒生意應該不錯,油煙怪獸提早醒來,努力竄延街巷,我去參加活動回來已經超過十點,都還聞得見殘味。

週末只會更厲害,無庸置疑。我恐怕只剩逃走的命運了。

星期六緊閉門窗,一整天我都在外面避難,但崩潰的一刻出現了,因為天冷風大回去拿一件外套,打開房門竟然滿是油煙味;好不容易在朋友店裡躲到十點半才走,回到房間怪獸都沒放過我,只好把窗戶大開,正門和後門也大開,引強勢的東北季風進屋流動,才得呼吸。

頭痛與連幾日睡不安穩,舉白旗投降,因為有另一間書店的幫忙,也取得多方諒解,安書宅就掛上暫停營業公告,很大的飛機把我載走,等怪獸被消滅。

【島嶼週記2017冬】佔領澎湖

文/攝影 Peter Su



我是台灣人! 我是香港人! 我是中國人! 大家都時常為了自己是哪一國人而發聲。沒錯,台灣很多人是從中國過來的,這是歷史不可抹滅的事實。但我們出生在台灣,在台灣生活,領有台灣身分證,可以自己決定選誰當台灣總統,最重要的是還可以無條件使用臉書、youtube、line...。
但我們不知道,原來除了人會移民,海漂垃圾也一直移民來澎湖。
多年前,海漂垃圾這個名詞並不盛行。然而看到海邊的垃圾,都會直覺得認為全部都是在地人的傑作。後來很多注重環境議題的單位與個人開始注意垃圾來源的議題後,才知道這些垃圾大部分都是從世界各國來的。經過研究調查有四成以上是中國貢獻的。
看了一些簡單的統計資料,法國人、荷蘭人、日本人以及中國人在早期都來過澎湖,然而來的人數比例似乎跟海漂垃圾來源國比例有著一種幽默的契合。也許是在早期大航海時代,機械動力並不發達,尋找灣闢死的浪人往往配合海流而前進的關係吧。
雖然海灘佈滿垃圾,但我有時候還是會去欣賞每個漂上來的垃圾,撿起一個觀察他的發源地,幻想一下他的故事。也會好奇瓶中各種顏色的液體,裡面裝得是什麼?可惜我並沒有勇氣去打開來,唯恐它的主人是漁船上內急的船員...。這週除了龍門我常去欣賞的海漂垃圾園區,也在友人的推薦下,來到了白沙歧頭的新地點,當然,他的垃圾量也不會輸給龍門。
如果中國自許自己是大陸,也希望能統一台灣,那請派一批環保部隊,來收拾你們產生的海漂垃圾,至於經濟開放跟給予台灣足夠的統籌分配款也是必要的,才有誠意不是嗎?
該睡覺了!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感冒了

文/攝影 阿麗


澎湖的冬天就是要感冒。構成感冒的因素主要有:每天風速七級的東北季風和從朋友那邊傳過來的感冒病毒。

朋友之間有這麼容易傳染感冒嗎?依我的觀察在澎湖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為整個澎湖的東北季風太強,讓夏天最想去的迷人的海灘變成最想「不」去的地方,所以澎湖人選擇待在屋內與親友們見面、聊天喝酒,或者是跑電影院、享溫馨唱唱歌。相聚的時間加長了,不小心就會成為「感冒團」。

所以我就乖乖在黃冠榮耳鼻喉科診所報到了。

等待看診的時間我無聊邊放空邊聽著電視播放聲音,陸續有澎湖人來診所掛號,通常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臉單純似乎不知道吃藥會苦的小朋友就在旁玩著搖搖馬車(依我自己以前也是小朋友的印象中會很討厭到有醫生的地方),然後家長們彼此聊天、寒暄。
咦?家長們居然認識啊,好像就是社區鄰居...或是學校家長之類的,聊著最近哪位老師的教學方式、聊著某某親戚最近在台灣混得好嗎,於是整個診所就熱鬧起來了,連玩手機的人也能邊玩邊聊天。

是有沒有這麼愛聊(ㄅㄚ)天(ㄍㄨㄚˋ)。


「要喝點熱水嗎?在旁邊,我去幫你倒?」剛進來掛號後坐我旁邊的一對夫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老婆戴著口罩用手示意不用,老公坐下玩著手機遊戲,偶爾彼此討論著遊戲內容。
「會不會不舒服?流鼻水嗎,我去幫你拿衛生紙。」
偶爾老婆咳嗽。
「幫我拿手機,我去倒熱水給你啦。」說完老公就起身倒熱水,回座前自己先喝了一口。
「溫度應該剛好,你看會不會太燙?」
偶爾老公遊戲玩得無聊。
「待會回去順便買點什麼什麼…多吃點。」老公摸著老婆微隆起的肚子這樣碎念著。

無微不至的呵護讓他們的世界只剩下彼此的聲音。
啊…外頭風冷,但在診所裡倒是心暖了起來。

-
後記:
原本不打算吃藥,但是想要快速脫離流鼻水然後頭暈的狀態,就問了朋友該去哪掛號。

朋友A推薦藥劑重的黃冠榮診所,可以快速見效。

朋友B:「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
我(一下子記不起來名字):「黃……」
朋友B搶著說:「黃冠榮喔。」

朋友C:「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
我(又再度遺忘名字):「黃……」
朋友C:「喔!黃冠榮,也不錯啦。」

朋友D:「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黃冠榮喔?」
我:「……」

看起來全澎湖姓黃的耳鼻喉科診所就這麼一間了呢。
#這篇絕對不是業配文
#914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一章 也許冬季


文/攝影 黃士恩



溫度,總會告訴我們時序的推演到了哪個季節,不至於困在舊有的四季時間裡太久,鈍了對空氣的敏銳度太多,時代在變遷,大氣變化也是如此。


這裡沒有高山阻隔,空氣流動如秀髮梳理一般流暢,沒有明顯的春令與秋氣交替,只餘夏風與冬寒躊躇不前,唯一能辨別的分水嶺,是帶有濃濃鹹味的東北季風吃進嘴裡,四面環海的我們,隨著海洋調節氣候而成一個獨特小島,在各方面都是自成一格,與本島相同的可能就是大部分島民們都會期帶著周末到來吧。


澎湖的冬季很奇妙。
在街頭上觀察,什麼時候人會最少?並不是在最寒冷的時候,而是在強風吹起的那兩三天,溫度驟降的那些時候,季節轉變的微妙變化裡。這種天氣,在房裡不開風扇會冒汗,開了風扇久了又會覺得微微顫抖,在這時節裡最猖狂的麻煩就在過敏症狀復發,住在海邊的好處雖然很多但壞處就是經常伴隨著鼻子過敏的老問題。穿衣哲學在澎湖也很難說出一套來,因為不需要哲學,只要注意好防風的問題就好,溫度雖然沒有台北或其他地方的冷,但強風總是粗暴的把殘存的體溫給擄走,在冬季裡的澎湖,嚴格上說來確實是比其他地方冷多了,這寒風不會刺骨但會痛苦,聖誕節的氣氛掛在每位不戴口罩的人臉上,都像極了紅鼻子麋鹿。嘴唇乾裂就甭說了,看過水庫乾涸底部龜裂的模樣嗎?在冬季的澎湖,護唇膏也總是成為藥妝店的明星商品。


關於溫度低於二十六度之後的澎湖,不單只有風與寒意,連生活都增添些許藝文氣息,也許書本在夏天購入卻在冬日翻閱,堆在上頭的灰塵從春天累積,在秋季裡吹拂乾淨。也許下定決心買了吉他,找了幾本樂譜來練習。也許有更多的也許,在澎湖的冬季裡能做的都能稱作也許,抱著百分之五十的想法與百分之五十的行動力,完成這些所謂的也許,在冬季裡的澎湖倒是一種被風吹著也能很自在的島嶼,澎湖囝仔從故鄉出發到台北異鄉再返鄉,寒風似乎也不太冷,故事就這樣寫下去也好。


#754

【島嶼週記2017冬】膚色與眼色

文/攝影 Peter Su



第一次參與【島嶼週記】。對文筆不好的我而言,嘗試這次計畫,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想,從參與今年的【 23.3回游計畫。】藝術展之前,我就常常在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

就從音樂這件事開始談起,當聽的曲風開始越來越廣泛,作品便開始有各種不同的元素融入其中。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不僅對於音樂作品,面對人生,我也想能一直有不同的突破。

11月2我出發到了香港,11月6號回到澎湖。其實我一直很抗拒出國這件事情,因為我並不喜愛旅行。我偏愛在家裡的自在,穿著四角褲頂著小肥肚,我一樣可以坐在電腦前面處理事情,完成【客戶】給予我的任務。但是逼不得已,國家一年編列五萬塊的考察費給予我們,還是必須去完成國家給的任務,看見到別人國家的規劃,並把意見帶回國內。

原本是想要去與那國島看看跟澎湖好類似的小島,看看冬天他們居民都在幹嘛。但時間不對,石垣島的班機在這個季節沒有飛了,若要從那霸飛會超出國家給予的太多,所以就只好更改為香港。

我一直很擔心97回歸後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朝令夕改。確定不需要辦台胞證之後,我就把日子定了下來,並送出申請書。

【到了香港我才知道我眼底的偏見與歧視。】

時常在各種會議場合上,我一直強調,政策對於外籍勞工及新住民應有社會功能強化的觀點。以及我參與的協會組織辦理活動,我也希望能把多種文化結合進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能參與。甚至我還積極說服夥伴,要打破他們對於東南亞國家人不守規矩愛打架或者對女性非禮等刻板印象。

香港下榻的地點在【重慶大廈】的旁邊。因為個人出門的癖好,就是不喜歡太多待洗衣物,所以一定會尋找自助洗衣店。很不巧那洗衣店就在重慶大樓內。

(下文取自網路:由於在重慶大廈生活的成本低廉,且地處交通極為便捷的中心地段,適合作為商品的集散地,這裡吸引到各式各樣背景的人們聚集,包括商人、臨時工、政治難民、遊客,甚至性交易者。據統計,大廈內有約160家小型賓館、500多個租用的住宅單位,4000多名來自約130個不同國家的居民,並且平均每天有約1萬人行經此地。
族裔組成方面,特別是經商者、臨時工或難民,主要是來自於中東、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人。至於具體的國籍,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佐治亞、索馬利亞、阿富汗、尼泊爾、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等。至於遊客,則以中國大陸或歐美的人士居多。)


一走靠近這個大廈旁的小巷內,我立即嗅到類犯罪的意味。暗巷裏邊有人靠著牆打量著你,有人隨地小便,有人似乎在吸食著什麼特殊味道的煙,有很多人好像彼此認識,用眼神在交換些什麼訊息。走進大樓後我更訝異,裡面有各種膚色的人,咖啡色、黑色、黑到發光的、蒙面的回教徒、印度人、大鬍子像賓拉登的人...。我都會不小心把眼神留在他們身上許久,直到有個大鬍子向我走過來,推薦他的商品。我笑笑說NO~THX!  他跟我握手,可惜我忘了跟他拍照。

回到彌敦道,滿街的人,各種國家及膚色的人,因為在大家眼裡,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只是大家。大家彼此不留下眼光,除了比較【靚】的女孩讓人多看幾眼;除了廟街附近的男子打量著、站在路邊打扮妖豔身材姣好的女人留下了他的眼光外。
也許這些膚色跟國家對這個國家來說太過於陌生,我們才會如此的偏見與恐懼,當這些事情每天都正常地在發生,大家就見怪不怪了,如同路邊停車要收費一樣。


走到鐘樓,看見了南非的觀光推廣團隊,有唱歌、跳舞、民族編織及南非航空在辦市集活動。看著各人種的觀眾都跟著他們設計的歌舞來舞動身體,也看到南非的舞者、敲著非洲鼓的樂手們自信的表情,讓我再度想起一句話:

【愈在地愈國際。】


此外,也感覺到他們在推旅遊的巧思,深深感到【設計是讓我們的東西更好用,而不是做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
香港以目前地鐵及客運與 叮叮車 相比,根本就不快又很晃,我坐上去第一個感想:這真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但這就回到我很久以前所說的,澎湖的公共車功能性與娛樂性一定要同時具備。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澎湖吵很久了:
【澎湖機場到市區的大眾運輸太不方便了】。連不做功課的我,都能在這幾次順利活下來了,都是倚靠大眾運輸工具跟google map。如果澎湖要把高產值的自由行旅客留住與吸引來,至少機場、港口、幾個重要的旅館密集區都一定要有方便的大眾運輸工具。至於抗爭的計程車,政府更有責任應該輔導轉型,不論是以私營有導覽功能的出租車模式,或者是編入公車司機,都應該逐年逐步完成。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出國很爽,其實我真的覺得不爽。但是回國後海關看了我的護照跟我說:德,歡迎回來。我整個大爽快,出關後忍不住大喊:Taiwan No.1 !

更多本文相關照片請至: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蘇育德/島嶼週記1115膚色與眼色/10155125096524537/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1

文/攝影  Emma

那年暖冬,心卻冷著!整個生活與工作的挫折惹得心煩意亂,隨手翻閱的旅遊書上,美到令人讚嘆的雙心石滬映入我的眼簾,一張雙心照引我就這樣飛到小島,
那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到小島,享受九日的冬季小島,以及熱鬧的小島農曆春節。



【一張雙心石滬照片,讓我開啟了往後歲月數十次的大小島飛行旅程】

懷著興奮無比的度假心情,終於抵達小島,走出機場,東北季風以強勁呼嘯像我打著招呼,下榻九日的飯店派人來接機,車沿著202縣道往市區,側風強勁,有種車子在起飛跑道迎風奔馳,準備起飛的錯覺,抵達飯店,租借機車,開始研究小島地圖,展開我的冬季島嶼探險。

中正路上的人潮不若夏日擁擠風情,屬於夏日的T恤、短褲、帽子被農曆年節用品所取代,沿著中正路走,找尋學生時代曾經到訪的刻印店,幾家店面比鄰,大大小小各式玉石陳列,這是唯一與腦海中夏日印記符合的畫面。

翌日清晨,季風敲打窗戶的聲響成了我的鬧鐘,騎著機車展開更遠的冒險旅程,約莫十分鐘的車程,除了冬日的冷冽溫度外,季風毫不留情的迎面而來,對於一個第一次冬日來到島嶼的外地人來說,這般強烈的歡迎儀式,實在無法負荷!手腳及臉凍得發紫發白,誤打誤撞的到了北辰市場,熱鬧滾滾的年貨人潮,一眼看不盡的各式鮮魚攤,以及整片紅的年節應景物品,我擠入擁擠人潮中取暖,同時感受在都市中以歸於平淡的春節氣息。

攤販與人群的叫賣以及喊價聲此起彼落,濃濃海口腔的海島台語,聽起來格外有趣,為了抵擋東北季風的強烈攻勢,在市場採買了帽子、手套以及圍巾,明顯看起來的外地人臉孔,賣我手套的老闆娘問:「回來過年?」我搖搖頭,她又說:「嫁來這裡啊?」我忍不住答:「不,我來玩的!」老闆娘不可置信地說:「我們這裡冬天哪有什麼好玩的?年輕人就是跟別人想的不一樣,新年快樂啊!」邊說邊把手套圍巾遞給我,我迫不及待圍起圍巾,繼續在熱鬧的市場穿縮著,這才發現今天是除夕,怪不得特別熱鬧,而我這被雙心從大島帶來小島的人,當時並不知道往後的歲月裡,我會如此的眷戀這座島嶼,這些無法言語的牽掛與思念,姑且稱之為「島嶼情節」~一個女子與一座島的情感糾結!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 : 未,來,的你

文/圖  吳念真

【寫在 島 之前】
  在澎湖,每年與朋友們展出『23.3回游計畫』,參展的朋友或來自澎湖,或是因為喜歡澎湖,或遊訪澎湖,無論是在籍者、在地居住者、旅客等,一起用喜歡的創作來記錄、敘述、詮釋,所摯愛的這座島。
  明年五月,第八年度的主題正巧是『島˙嶼』,便想透過這一季的寫作計畫,以「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八篇,八個不同的面向,來梳理今年的創作,並搭配創作草圖。

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 : 未,來,的你

曾經書香裊裊的課桌上,
有著讓時間鑿出的刻痕,
如今,
染上噤聲的塵,
空盪盪的教室,
誰還在那呢?

笑靨蓋在蔓蔓荒草地,
任憑滋長的不是遺忘,
爽約的九月一日,等不到的,未來的你。

嘎吱作響的鞦韆,擺盪,
不再是因為下課鐘,
隨之揚起的 是 風。

第一名,只有,一個。
然而,第二名,像是神話,一個期待的傳說。
讓校園不再廢除的渺小希望。

奔跑的小影子呀!
零星的笑聲,在褪色的跳格子地斑駁,
只剩下未來的你  未來。

  從島嶼的都市到偏鄉,教學現場的感受到劇烈的「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
學生數的不足,那些廢校的風聲讓用心的教學場域變成需要做更多立即被看見的效果,來避免「被消失」被廢校,優異的孩子在各科忙碌奔走的操練,瓜分著那些切碎的時間,美其名是多元發展的加分機制。老師在超額的壓力下避免開缺,避免太多「危險」。捧著家裡的稀少的寶貝,服務至上。在教學後衍生的,是更大的危機,是離島的問題,也是這座大島的問題。

  這首小短詩是對於空蕩的教室裡,那些曾經被使用過,如今已經沒有那麼人需要使用的課桌椅油然而生的感受。寫給那些未來的孩子,也雙關的意味著「還沒有到來」、甚至是「不會到來的」那些新生。

作品的呈現手法以「消失」為概念,原本是想探討灰階上面的白色系列,但後來用了現成實際的「教甄考試」物件,以拼貼方式,透過反覆黏貼與撕除,建構,溶解,的視覺效果,我想用自己考了將近十年的教甄來呼應這『未來的,你』的議題。


【島嶼週記2017冬】讀故人

文/攝影  JF

1980的嵵裡沙灘
印象中外公小時候為躲避空襲,在防空洞裡發燒了無法看醫生,以致後來人生他小兒麻痺嚴重佝僂,可以說他自此開啟艱難的自我認同人生與撐起一個七個子女的家庭之路。
然而他卻是我見過最有智慧最具涵養的年長之人,他對於時代的艱困無畏地出海捕魚,他對於時代的進步無私地經營讓人賒帳的雜貨店,他對於自身的陶冶以練字、讀報、追蹤新聞、陪外婆讀懂八音譜、參與社區宮廟活動、每日下馬公批貨、每逢節日親手捏出極好的雞母狗…,直到他離開人世,雜貨店裡還有好多沒收回的欠款。
一次一位還留有賒帳未清償的客人離世,他只是淡淡地對著那人的照前說:
「安呢欠仔斗算啊。」是他教會我騎腳踏車、放風箏、游泳、看日月蝕(這我深深記得當下超級佩服他)等等的技能,雖然我從來沒成功放過一次風箏,還總是在他推著犁仔軋出門送酒時跳到推車上增加重量。
我想我賣咖啡要收錢不收錢的,也深受他影響吧,也許並非能實質繼承他遺產的身份,而我發現精神上的價值遺產傳承卻一點一滴地內建了我在微型商業世界裡的準則與視野,甚或其他對於自己人生的格局與眺望。
他總是杵著有質感的拐杖,在吃完晚餐後會與外婆去海邊散步,喜歡在睡前喝杯光泉全脂鮮奶加一瓶養樂多,總是不怒而威,用餐時分他是第一個先開動的人(除非我搶先),而我是全家族惟一膽敢開他玩笑欺負他的人。
小學那年我進手術房,後來知道他哭了,他看著還在家裡玩耍的弟弟妹妹,忍不住難過感嘆:
「這些小孩子不知道姐姐正在生病,還玩得這麼開心。」
小時候我身體莫名虛弱,生病不停,他是那個總是半夜飛車帶我掛急診的人,也是那個任憑我任性耍賴還是默默地疼我的人,賦予我世界上獨特名字的人;是那個曾經歷過在龐大家族裡建立自我繼而惠及多人的人,那個值得成為鄰里總幹事的人。
那個台灣剛被長大追著跑的年代,留給我的是這樣的一份情懷。
1940-1990那極為濃縮的,澎湖的骨架,塑造了他的一生,而他的那後半生,滲透了我的島嶼童年。

【島嶼週記2017冬】澎湖的冬季

文/攝影 鄧小佩



澎湖的冬季,無情多變卻又迷人。
無情的是風浪,多變的是天氣,迷人的是各式生猛海鮮與菜宅內生機蓬勃的作物。

夏天的島嶼週記寫了一篇《瓢瓜、番茄與玉米》,文章裡是房東阿姨滿滿的愛;而冬季,我們第一次開始了「種菜」這檔事。來七美一年,嘴上總嚷著要種點什麼,但要嘛爬不起來、要嘛太陽太大,總之要拖延藉口不怕找不著,事情也就這麼擱著擱著。

直到去年同樣在冬季來訪的新加坡朋友,今年冬天全家老小要再來七美玩耍,除了放空外,也想讓孩子們接觸自然,而到田裡活動在新加坡則是不容易辦到,為了讓孩子們除了播種外,也能享受收成的樂趣,我們要選擇成長期較短的作物,並在來訪前先把菜種下。

有了時間的壓力,且害怕第一次種菜就失敗,我們同時買了已經發好的小苗和種子。從種子泡水開始嘗試,發了芽的種子小小的,捲曲在潔白的衛生紙上,與在襁褓中安睡的嬰兒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再將這似乎還在半夢半醒的種子,放進小小的容器中埋進少少的土,一日三五次的噴水濕潤土壤,等待再見面的時候到來。有些孩子長得快,早早就破土而出說哈囉,有時以為沒戲了的,卻在某天偷偷冒出了頭。

而移植到菜宅裡的菜苗,也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長大,在微微濕潤又寧靜的空氣裡,散發出活力;在這所有人都覺得該休生養息的澎湖冬季,其實正是萌芽、茁壯的時候。

#533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一:從沒有力氣,到有力氣走下去

文 / 陳藹文

冬日澎湖最宜充電。於島民,留在島上充實自己,或出去外面學點東西、看看世界,都很好;於旅人,秋冬短居澎湖,更是深刻。

而我正好是,一半島民,一半旅人。

作為島民,一直在小環境裡,思想或行動容易有盲點,人偶爾需要稍微切斷原來生活軸線,換一地呼吸,繞一點遠路,再走回來,看世界的眼光可能不同。

十一月初我給自已安排小旅行去南投山上朋友家住幾天,想學習,也想抽離。果然得到前所未有的清新暢快,不論身心都充飽了電。

澎湖之幸運,便是四季有明顯的分野,除了受氣候影響,也隨觀光業起伏變動,秋日是旅遊淡旺季交接的時刻,生活節奏漸次緩下,該收拾的整理好就公告長休,懶得收拾的乾脆先擱著,一切等開春後再說。

畢竟秋天是全世界都舒服的季節,出島、出國都極適合,開始玩吧。

所以我們說的澎湖四季分明,可不只太陽的柔軟、風的增強、和氣溫開始一點一點下降,更包含心情上的四季分明,春夏高亢,精華盡出,秋冬寬鬆,休養生息。我認識的幾個老闆,都定好了員工旅遊計畫;另有人趁機進修、去別人家打工換宿、各地訪友,或準備去登山、單車環島、壯遊…。

真正的冬天大約是從12月到明年2月,這三個月其實全台灣都一樣,準備過節,反而又忙起來,但思緒已難放在工作上,被東一個、西一個假期誘惑,人心浮動。澎湖冬天有風的日子才冷,若出太陽還是很舒服的,並不如想像中的一整季都寒冷,人們因為得空相聚,言談輕鬆幽默,顯得更為熱絡,許多情誼在此刻交流。

作為旅人,冬日的澎湖更暖,比夏天更適合充電,小島短居有充裕的時間、空間可用,不用人擠人,我所說的充電並非狹義的看書、學習,而是廣義、且更單純地指一個人從沒有力氣,到有力氣走下去。

冬日充電,是為了重啟一個新的春夏秋冬之年。

往前數,其實是一種回歸,忙了一年,盤點做過的事,整編明年的願望,這是回歸到「自己身上」去思考;歲末,過年返鄉,與親人團圓,這是歸到「家、家族」去思考,也終能回到「家鄉、土地上」去思考,只有冬天能讓人沈澱至此。

從台灣回來澎湖途中繞了一點山路走進台灣的心臟裡邊,在森林裡被高大樹木擁抱,蝴蝶跟隨,並細細觀看草葉,再降落海島時我看世界的眼光已有所改變,作為島民,作為旅人,並無二致。

#915

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小島書店第六年】03 二分之一書店

文/ 陳藹文

1.時間

用一半的時間在小島,以前試過半年一期,現在改為半月一期,看似為了離開,其實是為了留下。

看似是希望小島更珍惜書店,其實是希望書店更珍惜在小島上的時間而決定的,為了讓做事更有效率,不過於慵懶。

基於時間的有限性,試圖激發一些覺醒,不見得是拜託大家走進書店買書,而是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包括書店想要什麼。

有限性這個論點談過很多次,總是舉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為例,鋼琴師選擇留在船上而沒上岸去追尋愛情,是因為看到一望無際的城市太心慌了,出生在船上的他,需要船把他的生活範圍圈出來,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就像鋼琴能彈出好聽的音樂,是因為琴鍵的有限,如果琴鍵無限多,人就沒辦法彈了;如果時間無限多,人就沒辦法活了。所以體會到時間、空間的有限性,是很重要的。

不能把所有的東西都寄託給未來,老是想像之後就會變好,永遠都在想像,只會變得更糟,永遠都不會好。


【小島書店第六年】02 自作多情書店

文/ 陳藹文

小島並沒有說它需要一間書店。

想做書店的人來到島上發現沒有可作為去處的書店,乾脆自己開了一間,根本沒有問過這個島:

嘿,你要書店嗎?

這是那個要不要去沒人穿鞋的地方賣鞋的經典問題,是沒鞋穿?還是沒必要穿?是可開發的處女地?還是荒漠?

以商品論,如果有市場,早就有供給進入,哪輪得到自作多情者;如果沒有市場需求,那就是自己做爽的,說好聽點是自作多情,說難聽點是自欺欺人。

像愛情一樣,如果愛慕的對象也有心,那就是兩情相悅;如果無心,就是單戀。單戀沒有不好,心裡有愛絕對比冷漠好,單戀的一方或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別人看著傻得要命,但單戀者懂得撿拾細小的喜悅。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小島書店第六年】未完成書店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想要回家吃晚餐的欲望越來越強烈。

但駱駝只是倒下,沒有垮掉,最後一根稻草雖然輕輕地壓倒牠,把這根草吃下去後,牠又站了起來。

小島書店的第六年,開始在又有力氣站起來的一天,既然想念媽媽和晚餐,就好好地吃到滿足為止;覺得需要家人,就與家人依偎在一起直到睡飽了為止,然後用剩下的時間,回到小島書店,繼續當一隻走在沙漠上的駱駝。


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有河之後

啊…

好難想像,隱隱覺得是某一個時代告了個段落似的...

我在想,放眼澎湖,有幾個人知道有河書店呢?
其實,它不過是淡水一間小小小小的二樓書店開了11年而已,並非多大多厲害知名度多高歷史多悠久的書店,甚至根本是不賺錢的書店,但,我們仍認為是具有代表性的書店,它的存在好像有一種指摽性的意義。

對我來說,它是最美的書店,不是外表,而是靈魂,那種有所為有所不為,想當年我追著他們籌備的紀錄,開幕後沒多久就去看,一到現場就留下經典名句:『我的書店被開走了』。

因為,那就是我理想中最美書店的模樣。

有河之後,我可以不用開書店了。

不過我還是開了安書宅,自稱為書店,心虛得很,總覺得要像唐山、東海書苑、小小、有河,才算書店。我揮著五週年的旗舉辦音樂會,其實不太敢講書或閱讀相關的事,反而只敢在台上講從藝文活動開始切入是很好的,慢慢總會去找有興趣的書讀...。

說穿了是我自己也沒足夠的本事去講書店種種,常常覺得安書宅根本是我隨興亂做,怎敢自稱書店,或獨立書店,與前輩們經營多年的真正的書店並列?我?

颱風夜的今晚看到有河說要收的消息,我人在七美鶵鳥別人的書店裡,這兩天正聊著我們的疲乏,一方面慶祝活過了五年,一方面並不覺得各自還能撐多久。幾乎每年都在想明年要不要用其他方法來實驗活下去的可能。

“活”這個字,有時候不是指錢夠不夠用,而是意志,前輩的書店狀態對我們來說,就是精神指標,浪漫一點的說法,是羨慕的對象,學習的對象,現實一點的說法,那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

這五年拚書店的存活,除了理想,除了錢,除了現下的朋友支持,很多時候需要一種未來感,要拉住一線希望,才能往下走。別人的書店如何,正是我們的參考值。

澎湖真的需要一間書店嗎?我是指到書店買書這件事,本來,五週年音樂會那天晚上我想問現場來的人:

1.走進安書宅裡面過的人舉手,

2.五年來進去買過一本書的人舉手,

3.五年來買過兩本書的人舉手,

4.買超過三本的人有嗎?

當有人希望我每個週年都辦音樂會的時候,我想反問:

嘿,你跟我買過書嗎?

本來我在台上還想強調,安書宅的十年之約,只剩下五年了,請大家把握時間,記得走進來買書。

但這些問題都很愚蠢,所以我沒有問,只問更好笑的:大家認不認識我?

書店真的重要嗎?如果重要的只是書店的存在而不是買書賣書,那就開一個靜止書店,有個樣子在那就好。

那天還想宣布的是,第六年開始,安書宅也想要收一半,只開半個月,讓大家集中時間來買書,讓我有一半時間回家,跟家人同住。這是我想到的方法,關於“活”下去的“意志”的部分,我已經無力再在澎湖獨居獨行了,需要一個家,而我無力在異地給自己一個。

並且考慮我不在的時候,不再像以前一樣開無人書店,而是改交給安書宅會員去使用,以感謝會員的支持,類似共同書房的方式,是我想到的另一半方法。明年以後不再招募台灣會員,只收澎湖本地居民需要共同書房的人,不需要的,就不用只是贊助而加入會員,讓我老是為安書宅沒派上用場而愧疚。

如果,其實我們的生活裡根本不需要書店,到底為什麼要去贊助一間書店的存在?就讓它去吧,有一間書店跟人們是否喜歡閱讀跟一個地方是否有文化氣息並沒有關係,當安書宅成為大家口中澎湖的文化地景時,我越來越不安,覺得越來越虛偽。

壓垮書店的最後一根稻草,有的是生計,有的是身體健康,有的是家人,但難以繼續堅持拼搏通常是已經累積很久很久的無力感。我還不夠久,所以我還沒有要放棄,把十年做滿,是我想得到的一個完整經驗。

闊葉林和女書店我都沒來得及去朝聖,有河竟然也將劃上句點,我們離島小書店若陣亡也不奇怪了,此刻有這樣的感覺。有河,那間我被開走了的書店,將不存在;有河之後,我自己的書店,也可慢慢收拾。

【島嶼週記】11 我所不知道的七美

文/攝影 黃士恩



前言 /

隨著島嶼週記夏季十篇結束,接下來的三篇番外篇,都是在這段時間內想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記憶,讓若干年後的我再自行回味,也許是一個很棒的回憶方式。

-
五月參加了為期三天兩夜的七美寫作沙龍,讓我重新認識了我所認知的七美。安書宅和位於七美的鶵鳥藝文空間合作,因緣際會之下參與了踩線團的行程。

對於七美的回憶停留在五年前當導遊那時候,舊地重遊滋味別有一番,這次以寫作的角度切入,視野裝上了新的鏡頭,好奇地摸索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七美。

雖然外婆家在南寮,但老房子卻沒真正住過,因為已經整修成半洋樓的風格。在七美我們入住了鶵鳥,是一間很棒的老宅,尤其喜歡那透光柔和的天井,與伸腳的左右廂房改成了「餐」、「飲」分開的專門場域。進到房子主要結構的大廳,是被書給圍繞的空間,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客廳感嗎?我這樣對自己說。沒有錯,鶵鳥藝文空間是一間獨立書店,同時也身兼著私房料理與潛水教學,背後有著生態環境教育的小小願望,餐桌上出現的魚肉料理也都是友善漁法下的辛苦結晶,店長小佩與鳥大廚這對神鵰俠侶真的讓我刮目相看而且徹底的佩服與喜愛。

對了,在這可愛的小空間裡同時還有另外一位店長,豚豚店長。
他是一隻活招牌的貓咪店長,還另外雇請了另外三位貓店員,在這空間裡人與貓的關係特別濃烈,小心愛貓人士來到這裡會得到嚴重的戒斷症阿,怎麼樣都會把所有心思放在這四隻各有不同個性的可愛小貓身上。

這棟老宅裡,說著的不只是七美的老故事,更多的是你呼吸的每種頻率回音,周遭的蟲鳴鳥叫,甚至抬頭那一望無際的星空傳說。

海水上野餐
其實在來七美之前,就聽小佩說有個私房景點,能夠在海上野餐這件事實在太吸引我,轉眼就來到下午,陽光沒那麼凶狠的時刻,我們跟著小佩與鳥大廚一同前往,那是在一處廢棄的池子裡,因颱風把隔絕海洋與池水的圍牆給推倒,讓海水能與池水互通有無,成了如此獨特景象,一堵石堆外的洋流似乎與池內的靜水有時差一般,深度不深但卻是大有看頭,浮淺總能看到水藍色的小魚悠游其中,泡在海水中吃著麵包小姐所帶的軟式法國麵包,經由鳥大廚的再製作成為了一道可口的越式風味潛艇堡,環顧這片美好突然內心裏頭獲得前所未有的療癒,似乎時間在這時候都不靈光了,有人說天上一天人間十年,這時候就好像懂了一些。波光粼粼也撒了些夕陽餘暉在水面上,這是放空與舒壓的最佳旅程,最後把啤酒喝完做個完美結尾。

龍埕浪花
我們不走一般觀光行程,小佩帶著我們前往龍埕海蝕平台,從山上往下移動著,不難看出這是條只有當地居民才會走的道路,殘破不堪的石階散落在沿途,路標也是如此的不明顯,但似乎這樣才能讓這條秘徑隱身於一般人所知道的七美。花了一番心力終於抵達龍埕平台,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景象彷彿我在月球一般,第一次從這角度看七美,各種地質的變化都刻劃進石壁裡,也有許多天然形成的壺穴,我透著壺穴中的水面倒映著自己,順道讚嘆大自然就是最厲害的工匠,隨著海浪拍打著岸邊,濺起的浪濤也十分狂野,隨便擺個帥氣的姿勢都能成為雜誌封面,看著這片海心裡也激動起來,有點後悔沒帶上自己的單眼相機來做照片記錄,只好拿起手機用心地嘗試捕捉浪花,以為遠方的浪頭靠近後會激起多大的浪花,卻只是這麼一點點白花浮現,捉摸不定的海洋就如同自己未來的命運一樣,也不見得套用的上什麼樣的軌跡,於是我開啟了連拍模式,總會有張波濤洶湧的吧。


蟾蜍墓地
早晨的七美散策,卻意外地讓我的心沉重了起來。
用雙腳來品味七美的緩慢,快的只有那鳥兒們覓食的勤快,我們帶上圖鑑由小佩領路,細心指導我們用望遠鏡觀察每種路過的鳥類特徵,連房舍旁的公雞都不放過,小佩真的把專業發揮的淋漓盡致,鳥大廚忙完早餐備料後也跟著加入我們散策隊伍中,直至發現為何路上的蟾蜍屍體越來越多時,我向鳥大廚發問,卻獲得了一個痛心的解答,兇手原來是我們人類。

蟾蜍跳進了水泥地後,存活機率大概就抓在他是否能回頭跳回草叢裡,因為這是條無止盡的長路,道路兩旁的牆壁完全沒有一個孔洞能讓蟾蜍離開這囹圄,只能一直跳著跳著,還是跳著,用盡最後生命的力氣猛力一撐,就如臘燭燃盡,造就了我所看到的蟾蜍屍體,都是呈現四肢拉張到了最大極限的模樣,聽著鳥大廚跟我解釋這樣的狀況,我其實沉默了幾秒,深深地為牠們感到抱歉,人類又再次扼殺了你們的生活環境,自私地以為開創了一條通行道路,卻是築起了你們永生痛恨的高牆,成了曝屍的水泥墓地,這是這趟散策中心裡最沉痛的一章,那是再深刻不過的經驗,想想自己,是否也因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而犧牲了更多值得關注的事情,對此我更加深對環保推廣的動力。

-
我們也在鶵鳥大廳中完成了寫作的技巧,謝謝安書宅藹文姊的指導,似乎這趟行程也早已不是單純的寫作了,走入生態走入環境走入村莊走入生活,看見小佩和房東阿姨的可愛互動,也是這趟行程中的美好回憶。

夜晚在庭院的烤肉,我們配著星星與微醺,夾著回憶入嘴也是甜美。
如果下次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再來住在鶵鳥,就算是放空著也好,我能真正的捨棄時間來做充電,再做一個七美的夢,不再讓更多生物成了淒美的死前回憶,我會很大聲地跟你說聲,來七美找雛鳥來趟深度的旅行,說不定又能勾勒出多少的文字紀錄,還有更多的回憶在每一餐鳥大廚和小佩用心製作的餐點上,只是都太令我食指大動,所以都來不及拍太多照片,看見一桌搶食的畫面還是覺得很好玩,誰叫鳥大廚是大廚等級的咧。

-
原來我所不知道的七美,還有如此多值得我回憶的地方,推薦給還沒去過或是去過七美的朋友們,把自己的腳步放慢才能細細品味,不要走馬看花的模式,用雙腳的視野最美。

謝謝鶵鳥藝文空間與安書宅的安排,讓我有著不同的七美體驗。


#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