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17夏】09 北寮船長的初次採訪

文/楊璨如

這陣子我蠻努力研讀高橋先生的文章,一直很希望自己能以他為目標來嘗試寫作,我嘗試從一個船長的生命歷程中找線索,但是我感覺船長是一個蠻孤單、又堅毅的職位,他面對的是”海”的挑戰。
北寮村分自南寮村,村民說北寮早期是南寮的殖民地,對當時的南寮來說,北寮這個地區只是一個奎壁澳,在堤防、漁港還沒興建出來以前,主要進出幹道-澎14會隨著潮水掩沒於海中的,村民自嘲當時的北寮比較像次等公民。海漲了,這裡就像座孤島。
不知是否如此,北寮人自稱為善良的漁民,村民表示無論是買漁具或做生意,北寮人從不賒欠任何帳款。正因為北寮人的善良,早期北寮人做生意,魚貨都是讓盤商先收、販賣後,再付給漁民費用,我很驚訝竟有這樣作生意的方式,不會對交易感到不安嗎?!或是船長們的生命是與海搏鬥的,與人做生意相對來得容易許多。話雖如此,80年漁業興盛的年代,開始有盤商在當地漁市場聯合壟斷價格後,船長們只好各自載往馬公市場販售,從此當地魚市場熱鬧場景不再,人與人交流的機會變少、也相對感覺較為疏離。
船長間的感情看似獨立,卻又能相互照應。我問船長之間有無經常聚會的時光,船長說很少,只有在廟宇三年一期的祈福大會與近年舉辦加網魚季時,大家才會動員討論地方事務。此外時間,船長一家子的生活與作息,只跟大環境的”海潮”有連動,船長幾乎是配合潮汐調整生活作息,非常的辛苦。而北寮人為什麼會認命如此辛苦的生活方式呢?其實是跟當地產業型態有關,當地都是從事一種魚法-延繩釣。
原來”延繩釣”不是北寮獨有,聽說是蔡阿公在50年代去風櫃學的,早期北寮的魚法還有”焚寄網”,透過集魚燈的方式來捕魚,一直到70年代後全村改採延繩釣的魚法。我問船長為什麼至今已有這麼多種魚法,北寮人仍以延繩釣為主,船長說這是北寮人的堅持,是一種比較生態環保的魚法。70年是漁業資源最充沛,但是受限於當時的船型與市場價格,漁獲量不大;80年後外圍漁業發達,捕撈方式多元卻具破壞力,越界捕撈,讓魚場資源逐漸縮小,他們也對此備感憂心,能維繫一家子的經濟能力,避免破壞性捕撈魚法,是他們能為環境所做的努力。如此看來北寮人性格真是善良又堅毅,願保生大帝護持北寮村落,在摩西分海的熱浪下,在找出新的產業寄託。

【島嶼週記2017夏】10 虎井-突發的氣候事件

文/攝影 林子揚



自從南亞大海嘯及日本福島地震之後,引發大家對於氣候變遷及環境災害的重視,台灣會不會有一天也會發生相同的海嘯,過去的台灣會不會也發生過這麼重大的災害呢?從台灣的歷史文獻中似乎是記載的不多,其中以1682(或是1782年)發生在台南強烈地震引發海嘯以及1867年基隆同樣是因為地震引發海嘯,而澎湖在記載中沒有發生海嘯的記錄,不過這只是有文字的記載中沒有發生過,那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期呢?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土層中有一層整齊分布的貝殼或是珊瑚碎屑,這是因為海浪打上來的嗎?還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件呢?它有可能是因為滿潮遇上了颱風,所以今天浪特別高,因此這麼大的浪把這些海中的生物打上了陸地,可是若是這層貝殼的高度比颱風天的浪還要高呢?那會不會是海嘯發生?強大的能量將海中的生物帶離她們的生活環境,並且把她們送到一個她們從來沒到過的地方,百萬年後,環境變遷,被覆蓋在地下的過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當時的事件重新的被我們發掘出來,而虎井的土層中顯示了他的過去,或許幾百萬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不被人知的事件,可能是地震發生的海嘯或者是我們所不知的突發氣候事件,而從我們所知道的虎井資料中,它似乎並非是海嘯所造成的現象,但是是不是其他的事件所引發的呢?我們尚未知曉,畢竟在地球的生命中我們只是她的一個瞬間。
格式:#字

【島嶼週記2017夏】漁具漁法10 他山之石

文/攝影 朱雲瑋
圖/ 鄧小佩

燒尻島上的磯舟碼頭


說到海膽,國人可能會想到兩個地方,一個是日本,另一個就是澎湖了。澎湖的海膽資源枯竭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了。海膽從多到一簍一簍的堆在岸邊等著處理,每年遞減到開放採捕後兩週就抓不到了,近年來更是大約只有三天的好光景就結束了。反觀比台灣更愛吃海膽的日本,沖繩古宇利島的海膽可是聞名全日本,但是連同今年(2017)已經連續禁採五年了,理由就是馬糞海膽的族群尚未恢復到可供採捕。那澎湖馬糞海膽的族群量到底是如何呢?少到什麼地步了?要回復到多少量才能夠維持永續?很遺憾的,目前尚未有正式的研究報告可供參考。
北海道的食用海膽主要是蝦夷馬糞海膽和北紫海膽。只要是有著蝦夷兩字的,通常就是北海道特有的生物。蝦夷馬糞海膽味道濃郁,類似澎湖的馬糞海膽。北紫海膽則較為清香,有時嫌它味道不足,但是也有人覺得這種清香才算是海膽的極品。日本人認為海膽的風味是由昆布的好壞來決定的,因此北海道幾處產出名的昆布產地也就成了產海膽的勝地了。北海道的海膽產量大約佔了日本 50% 左右的市佔率。這個大的消耗量之下,為什麼日本北海道的海膽卻可以一直永續的採捕呢?
以北海道的離島來說,採海膽是有時間及方式的限制。只有在特定的時間(3 個月)可以出海採海膽,並且每天出海時間還有限制。約清晨五點開始,每艘船每天大約只有 1-2.5 小時左右可以捕撈。而且只能採用如附圖所式的傳統採集方式。這種方式效率不高,因此讓大多數的海膽有機會可以存活下來。這種採集海膽的單人操作船隻稱為磯舟,採集時要用嘴部咬著水鏡才能看到海底,一隻手拿著特製的長夾子夾海膽,一隻腳控制特製的槳來小範圍移動船隻。幾乎半個身體都伸出船外了,另一隻手和腳就要用來穩定自己避免落海。我想光是禁止潛水器採集,在捕獲數量上就差異很大了。比方說小海女電視劇中的岩手縣海膽,也是僅能採用自由潛水的方式採捕。以友善漁法所取得的海鮮,比較能夠確保海洋資源的用續利用。
漁具漁法的介紹到這邊告一段落了。每種漁法對海洋生態一定都會有影響,端看影響的層面有多大?是否仍可讓海洋生態自行回復?是否可以永續的利用?追根究柢,一切都是數量的問題,也請各位讀者多支持採用友善漁業的小漁,讓海洋資源可以永續利用。最後的心願?嗯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很開心、很放心的吃著澎湖產的馬糞海膽!

採集海膽的示意圖

【島嶼週記2017夏】10 重訪望安

文/ 小佩

五年前,鶵鳥與安書宅開幕的前夕,我與安小姐一同旅遊望安,有點像是一個告別暑假,進入開店模式的一趟旅行。

那時為了省錢沒有租借機車,多是在網安口游泳,用的裝備還泳池用的泳鏡,這次已經換成可以好好觀賞海底的浮潛面鏡與呼吸管。這次朋友介紹我們去布袋港(藍海金沙民宿旁海灘)玩水,大大的灣海面相當平靜,水淺、海底也是非常平緩的沙底,就像是個海水大泳池!非常適合全家大小一同來玩。

沙底質的海灣看似無物,其實仔細找找還是有些有趣的生物,不管是透明狀的小魚群、像是小小火山口的沙堆,甚至,在接近海灣出口的沙底還看見了小小的魟魚!! 從牠上方飄過時還以為是我眼花看錯了,居然這麼近海就可以看到魟魚,直到再回頭找尋時看見被我驚擾而拍動翅膀飛走才真正相信牠是真的。
_ _ _
五年後造訪望安,是為了陪同另一位朋友探訪一座即將落腳的老屋,老屋的樣貌百百款,厝厝有本難處理的問題,不管是屋頂漏水、房東的老物太多、格局不佳…等,但這都不礙於踏進老屋時翩翩飛舞的想像力。老厝的格局有趣,那一個個空間,轉彎的廊道,都像是通往未來的任意門,總是在下一個轉角發出驚呼。

我很喜歡這樣與一座老宅相遇,不管是走訪時幫忙亂出主意,或是幫忙捐點這個那個、又或是身體力行下去幫忙改造,甚至很多時候只是看著它被慢慢改變,但老宅都因人的進駐而改變著,就像是活生生的植物一樣,從休眠的土壤裡發芽、茁壯。

我們也一樣,被老宅眷顧著,開始慢慢嘗試起過去不曾觸碰的生活,開始嘗試種點自己喜歡的玉米也好,開始習慣優游於海水之中也好,我們也長出不同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