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宅】不敢辦講座的書店

空間小,真是極好的防護罩,安書宅只能容納五六個人的小客廳,怎麼辦活動呢,所以我們整個夏天都沒有辦,只有一場參與友善書業合作社「閱讀的島書展巡迴講座」得到的演講,主辦單位提供了不只講者的車馬費、鐘點費,還給我們場地費,是一場穩賺不賠的活動。

即使如此,還是很害怕,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

今年夏天台灣出版業、書店業有一件盛事,名作家醞釀多年的新小說要出了,大家摩拳擦掌等著,恨不得第一時間就搶一大落擺在店裡顯眼處,我也很期待,跟著下單了五本,網路傳說他要支持各地小書店,準備騎著單車沿西部從北到南,給每家店不同的演講,十來個名額吧,讓大家去爭取,不但是真的,而且我的信箱也收到合作社轉來的email,真的可以提出邀請耶,像作夢一樣,我雖然喜歡這位作家,但可不敢輕舉妄動。

看著幾家歡樂幾家愁,很想共襄盛舉卻沒被選上的書店顯然很失落,超迷你小書店根本塞不下幾個讀者的空間,座位很快被預約一空,卻也提心吊膽著萬一報名的人沒有來怎麼辦...。作家的演講旅行展開了,分布各地的朋友接續上傳照片,興奮開心,作家本人也一路寫、一路被轉貼分享,看著場場爆滿,有人隔著好幾個縣市也奔去聽,我在澎湖倒是很冷靜。

後來有客人看我店裡擺著書、問起活動當時他有來安書宅嗎?澎湖也算西部啊,我說,當然沒有啊,單車可騎不上海浪,得騎海豚才行。但私底下,我跟其他朋友討論時,不約而同覺得沒有被挑選上,有"鬆口氣"的感覺,呼,好險。

如果他來了而我們找不到人聽演講怎麼辦?人家可不是路過,是專程來的,莫名其妙的壓力太大,就算是來旅遊順便送一場演講給我們,沒有人聽的現場還是太殘忍。

記得我第一次在澎湖演講只有一個聽眾,認真準備了許多可以互動的道具資料,也認真地講完,心想還好我是講者,不是主辦單位,那種情況,主辦人應該比我更難受吧,從此以後我也明白,在澎湖辦演講活動不容易,安書宅一定要夠成熟的時候才辦,隨著書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小,能辦活動的類型受到美好的侷限,只做讀書會和一點點分享會,絕不輕言辦演講。

書店一定要辦很多活動嗎?賣書是一定要的,活動是行有餘力吧?我偶爾會自問自答,如果沒把握,就緩緩吧,如果一場演講策畫之後就有段時間要患得患失的話,那等書店穩一點吧,先把賣書的事做好再說吧。

很多作家在台灣的演講是叫好又叫座的,但辦在澎湖風險很大,不是怕報名的人少,而是臨時不來的機率很高,再珍貴稀有的演講到了澎湖也可能"雲淡風輕",是真的雲和真的風在清淡生活啊,好像再厲害的人來到這都變成普通人。果然後來就發生了我們預料中的事,名作家的演講只有個位數的聽眾,好可惜。

記得某次聚餐我們還討論了:到底要請誰來才會有很多人想聽?亂講了一堆名人還是沒有一個有把握。五月天吧,大概只有五月天來才會爆滿,也有人說詹雅雯才會,有人說一定要先收費才能確保報名的人會出席,有人反駁認為一旦收錢想聽的人就更少了,有人建議開課啦,要包裝成課程、激發大家的學習動力,想進修成長的人才會把握...。

至少要先有定期聚會討論,我一直這麼想。

我曾做過一個叫「島嶼沙龍」的系列,安書宅開店之前,包含講座、分享會、影展影片播放、議題討論會等綜合性的,想實驗看看有沒有辦法促成一群人固定聚會,目標只放在兩個我剛到澎湖時認識的最熟的朋友,我想知道,他們能空出固定的時間來相聚嗎?

答案是不能,總是兩個人能來一個就不錯了,好不容易幾個好朋友湊齊,中間常有人需要去接電話,沒多久就有人需要先走,也不能說他不重視我們或活動,就是臨時有事要去處理,公私都有,不得已啊;而且他也不是個案,因為很多人都是這樣。那年智慧型手機還沒普及到現在的地步,如今聚會已經演變成不是接電話而是一直低頭看螢幕,不知道在聯絡事情?看訊息?還是關注網路世界大事。

也許台灣的模式不適用於小島,也許以前的模式不適用於現在了,也許只是還沒遇到對的人,也許是還沒遇到夠重要的事,我並沒有放棄,就是覺得要再觀察、慢慢來,現在看起來是一間不敢辦活動的書店,但也許會想出不一樣的模式,擁有獨特的生存之道。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宅】閱讀的大島小島

加入友善書業合作社後,心裡已經有底,就是安書宅可以賣一點點新書了,但,到底要賣哪些書呢?所有的事情裡面,我覺得選書是最難的。

說出來不怕人家笑,因為我很弱,在出版領域。

要選好賣的?重要的?知名的?華麗的?還是稀有的?安書宅真的很小,非挑選不可,非有一個挑選的準則不可,除了自己的興趣,到底還有甚麼書是值得選進來的?

年初的那幾個月我都在想這個問題,二手書是被動接收的,新書是要主動出擊的,選書並非免費,口袋也是要考量的因素,看到合作社製作的訂書後台已經漸漸完成要社員幫忙測試了,才感覺到書真的很多,一方面高興著有後台下單很方便,另一方面也開始徬徨,每天都在對自己大哉問:

安書宅到底要賣什麼書?

有人覺得應該賣跟澎湖、海洋、島嶼有關的書,有人認為我是一個文學的氣質(但並沒有),有人希望輕鬆愉悅的方向、多點旅行主題較好,有人支持生態環保、多點社會運動議題較好,我之前挑的書都是農業飲食相關的,要不然就是閱讀趨勢開書店本業相關的,光是滿足這些需求,就有下不完的單了吧。

春天的時候,「閱讀的島」計畫出現,拯救了茫然的我。

合作社除了打好地基:書的流通以外,竟然也擠出人力來向文化部提計畫,做閱讀的島書展,很難想像裡面包含多少瑣碎的事,幾個主導的朋友我猜都是沒有領半毛錢的,有的根本是書店老闆自己下海去做,莫非"合作社"的精神就在這兒?社員是要下海的?

大概因為地處邊陲隔著海,安書宅沒有被抓去下海幫什麼忙,但看著別家店老闆百忙中還是分了工作做,多少覺得有點愧疚,能做的就是積極參與閱讀的島書展,於是搶著當第一季的參展書店,一口氣把三個子題的書展書全進進來,雖然是陸陸續續才寄到,數一數也有六十幾本,對財力薄弱的安書宅來說,算是大氣了。

第一季的三個子題分別是:「不被照見的現實:台灣非虛構寫作的實踐」、「放牠的手在你心上:動物書寫展」、「流浪之歌、四方之聲:東南亞識讀書展」,巡迴講座的部分我申請的是第一個,選書的部分則三類全選,剛開始還立志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時候,也要把書都進來,因為合作社策劃九個子題都是邀請了很棒的策展人負責開書單,有知名的作家、媒體工作者、學者、出版人、資深編輯,各個議題或類型都非常吸引我。

不知道怎麼選書的時候,有九個武林高手出來拉你一把,太剛好了呀。"明明是小得要命書店、在汪洋大海上的一個小島,卻得到全世界的幫助",有這樣的感動。

所以安書宅現在還有第一季的三類別選書在架上,有的賣出後我又補了進來,但比較抱歉的是,已經過去的第二季(七八九月)我沒有跟上,主要是第一季結束我準備把所有剩下的沒賣出去的書放進紙箱寄回大島退給合作社時,猶豫了很久,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許多想看的書我都還沒看。

是不是太短了?這樣的書展在大島上也許兩三個月就夠,但在小島上不夠啊,小島時間過得慢,好書來到店裡,至少要半年才等得到有緣人吧,結果我把箱子裡的書又全部放回架上,決定不退了,他們不是賣不出去吧!他們是還沒賣出去而已,我認真地這樣想。

放棄第二季的節奏,繼續讀第一季的書,是我的選擇,後來我再看它們在架上,有一種已經成為是"安書宅的選書"的感覺。雖然是別的專家開出來的書單,但我決定了讓它們留在小島、而不是飛往大島回到出版社倉庫角落。

取捨之間,第三季更長的推薦書單在夏末現身,安書宅因為準備進入秋冬模式,也因為整個夏天仍進了不少其他書得面對帳單現實,害怕再參加書展像第一季那樣無法自拔的話,荷包就要空了,沒跟閱讀的大島一起前進,但把那書單存起來了,有機會的話,小島會努力把其中一些書選進來的。

可以說是參考,也可以說是學習,書店果然是很專業的行業,當初我抱著書店夢就開了店真是膽大妄為,好在我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從二手書開始,幸運的是當我想賣一點新書時,在合作社舉辦閱讀的島巡迴書展、講座的過程中,有了最直接的學習機會。

真是感謝,感謝所有促成閱讀的島的人。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宅】書業友善合作

安書宅今年夏天開始有新書可賣,主要因為「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這個單位的誕生,它"供給"了我們新書,不然,我得一一跟出版社或經銷商往來,但我的規模和數量都極小,又不是以新書為主要經營模式的書店,誰家的業務人員會理我呢?

前兩年店裡有擺的新書分兩種,一個是作者寄來的,採"寄賣"的模式,常常令我覺得那些作者真不容易,自己寫書自己聯繫鋪貨,到底靠什麼賺錢生存呢;另一種是我採購的,剛開店的時候為了呈現一些理想,我去朋友的書店裡挑了一些書,他以幾乎是進價給我,算是相挺,但這些書我列為非賣品,只供店內閱讀,或出借給當時讀書會的成員,有人真的很想要才賣。

去年年底,合作社成立了,就是剛剛那串超長名稱,我們簡稱合作社,由一群書店前輩花了整年時間全台奔走、與公部門往來攻防、不知開了多少會討論多少次才底定,書店老闆們以個人名義加入成為"社員"。在社員大會上選出理監事、主席,不是公司股東,也不是協會會員形式,合作社的一切由社員決定。

當然,有聘請經理、工作人員,有固定的辦公室,所需前期經費是靠每個社員出了股金,但後期還是要從書店們實際進書去產生,它搭起我們和出版社或經銷商甚至是獨立出版的作者之間的橋樑,雖然慢慢才完成,但操作一年下來,還是順利理出了一套運作模式,至少身為社員之一的安書宅,受惠很多。

合作,說來容易,但真的要"長期把一堆人聯合起來運作",我覺得非常難。

記得安書宅剛剛要開的時候,也考慮過跟這個那個朋友合作,好朋友們確實做過把大家都兜在同一個地方,你賣咖啡我賣書,他辦展覽,他辦活動,另外有人賣吃的,有人做伴手禮來賣,超完美的夢,而且還可以輪流顧店,想出去趴趴走的人極自由。

哪有這種事呢?事實是光想到你跟我兩個最熟的人要合作都一個頭兩個大了,其他那些我們以為能整合進來、但並沒有那麼熟的朋友,怎麼搞定每個人的需求和意見?

結果,每個人都開一間店,最快;合作,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可能。

所以對書業的合作能夠成,還滿感動的,要不是有書店前輩們的堅持,希望能藉此改變一些什麼,在上游下游整個市場都這麼艱困的年代,獨立書店們何以得此倚靠呢。

在開書店之前,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擔任農夫市集志工,當時接觸到所謂的「友善農業」、「友善環境/土地耕作」等,友善兩個字突然被應用在很多地方,我在想,這不是本來就應該這樣嗎?

人不是本來就應該友善地對待土地、環境、動物、海洋、生態...,人不是本來就該友善地對待彼此嗎?

競爭,資源的競爭使人性變調,友善才變得珍貴。書業也是,當我們要強調友善書業的時候,也隱含一點點令人傷心的現況,是的,很多競爭激烈到不想給同業、上游、下游的夥伴們得到能生存下去的利潤,為什麼?

為什麼人變得不友善?

能再變回來嗎?人類。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宅】歷史讀書會

這兩天覺得特別需要它,它是安書宅從2015年7月才啟動的讀書會,剛開始每兩周聚會一次,後來一個月才一次,現在變成兩個月才一次了,但我們在FB上設了一個多人訊息對話框,成員們幾乎每天都會發些近況,命名為「台灣人四百年史讀書會」。

昨天我在對話框裡寫下:
「想明年安書宅的計畫就是…
持續努力做歷史讀書會:『大人的歷史課』,只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好需要。
沒有與你們面對面討論的日子,真是太空虛了,尤其有人想在歷史留名的時候,我需要跟歷史在一起。」

兩岸領導人見面一定會被寫進歷史吧,會寫在小學課本裡嗎?會怎麼寫進國中課本裡?高中課本又會怎麼寫?大學生的歷史課也會讀到這段嗎?

想到學生的課本裡可能歌頌這會面有多偉大,可能沒有呈現各方評論觀點,忍不住擔憂起來,誰會負責寫這一段歷史?

當有人想把自己寫進歷史裡的時候,我直直覺得歷史的重要,這一段經過,我們多少算是在半個現場直擊,怎可任由別人"寫歷史"。

大人沒有歷史課可以上,想像我們的歷史教育都已經接受完了,出社會後我們看電視新聞,看網路直播,看政治評論節目,看網友動態分析,看專家文章...,如果事件已經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讀書會的時候,就來讀它吧。

今年夏天安書宅最重要的事,就是這個歷史讀書會的誕生,我先買了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擺在店裡顯眼處,果然得到幾個常客來詢問,我說可以訂購,並發出想要組成讀書會的欲望,希望花兩年的時間來讀它,三位好友決定購買,因為它真的太厚了,又花了我們好幾千元,使得讀書會順利成立。

很怕買回來只當裝飾,有讀書會作為動力很重要。

不料,所有成員都沒有乖乖地只讀一部台灣人四百年史,而是一直生出枝節,每個人各自選想讀的篇章去讀,聚會的時候分享即可,但每個人在聚會的時候都又帶了好幾本"參考書"來,有的整本是珍貴舊地圖,有的主要蒐集老照片,有的延伸出早期歌曲音樂說唱,有的把圖書館借到的珍貴史料搬來,有人從台灣史讀到世界史,有人翻出澎湖,有人關注了灣生、八重山...。

原來歷史讀書會是沒有辦法只讀一本歷史書的。

原來歷史越讀會冒出越多歷史來。

原來歷史有各種面向,每一面看都不一樣,每個人看也不一樣。

原來各國都有寫過台灣。

原來台灣島上各種族群、身分、家庭所寫出的台灣都不一樣。

這些都是歷史讀書會之後我慢慢體會到的,我們各自選讀的書越來越多之後,發現歷史真是"讀海無涯",不但牽連層面越來越廣,也從古代牽動到現代、現在。我們無法不討論現在,忍不住啊、忍不住,新聞一直在發生,事件一直加進歷史事件簿裡面!

最有趣的是,每個眼前的事件,我們已經很快能發現跟歷史息息相關,有些事不只能在我們所讀的歷史書裡追本溯源,甚至是不斷重演,例如每個朝代都有階級,都有威權,都在剝削農工,也都有買辦賣國...。

每次讀書會都討論熱烈,因為常常在正式進入讀書會之前的噓寒問暖時間,我們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往往只是從自己對某些事件的觀看角度和感受講起,有激盪,有宣洩,有分析,有對照所讀的歷史書,有恍然大悟,有忿忿不平。

讀書會在安書宅以冬天模式運作時暫緩,因為我人不在,所以兩個月才聚一次,但歷史還是一直在發生,我這才確認它真的很重要,歷史讀書會的功能不只是閱讀已經被別人寫好的歷史書,還有我們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要抒發出來,要大家一起"討論"。

原來歷史是無法在一本書裡面就定論的。

歷史課,應該是一堂討論課,每個人都應該有閱讀,也有看法。

讀書會不是只讀一本書,也不是只讀書,還可以讀很多東西,很重要的是,也必須讀自己,除了聽別人說的、寫的,自己的懷疑要讀得到,自己的觀點要說得出。

當然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所以歷史讀書會最需要的是持續,今年夏天擦出的火花,明年夏天我們還會繼續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