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9冬】紅隼是戰鬥機!

圖/文 鄧小佩



一般來說,猛禽都很會飛行,但依照生活的環境不同會有著截然不同的飛行姿態,在高空翱翔的鷲有著寬大厚實的翅膀,森林中的猛禽則有著快速轉彎的高超技巧,而在我心中,紅隼則是像一台戰鬥機。

紅隼在台灣是普遍常見的冬候鳥,是冬天來臨時非常容易看見的猛禽之一。牠喜歡棲息在廣闊的草原上,有著良好視力的牠,會在空中停留並找尋獵物,如蝗蟲、老鼠等。

小而纖細的體型其實不比鴿子大上多少,但他的拿手好戲是在空中懸停。一般鳥類在空中停留需要不停的搧拍翅膀以保持高度與穩定,像是澎湖夏天總在空中鳴叫求偶的小雲雀,又或是電影中為了吃到花蜜的而高速拍翅膀的蜂鳥。然而紅隼的懸停就像一張拉著線的風箏一樣,一動也不動的定點停在空中,完全不需要浪費力氣拍翅膀,也能好好看清地面上的獵物動態。

一旦發現獵物後,牠的飛行姿態也是完全無可挑剔的沒有一絲拖泥帶水,轉身、收翅膀,急速俯衝,等你看清楚時牠已經站在石頭上撕啃著美味的獵物。

這樣的技巧,其實隼科的成員都辦得到。最小型也最容易看見的紅隼、體型第二大的燕隼及最大隻的遊隼是在台灣常見的三種。然而要在空中只出現一隻時是很難辨別體型的,因此貼心的牠們將辨識特徵都寫在臉上讓你可以進行點點名,一號是臉上有一條槓是的紅隼、畫了兩條的是遊隼,而畫三槓的則是燕隼。

賞鳥可以有很多種面向,外表的造型欣賞是一種、體會與動物間的互動是一種,而觀看紅隼飛翔則是感受生物在長年的演化去蕪存菁下所留下的機能美。

值得一提的還有為了擾流而存在,看起來像是老式墊肩一樣的小翼羽。紅隼在高速俯衝時會將翅膀內收,然而高速飛行下,空氣會剝離翼面而造成失速,因此紅隼的翅膀接近肩部的部分會有一撮較短的羽毛,在飛行時進行擾流,減少空氣剝離翼面的機會,現今飛機為了飛行穩定的襟翼設計也是參考了這些鳥類的翅膀才設計出來的。下次搭飛機時可以注意看看飛機翅膀上這些在起飛與下降間會緩緩擺動的小巧思,順便在心中感謝這些鳥類所提供的靈感吧!


【島嶼週記2019冬】Chapter 6 仨樂團

文/攝影 黃士恩

2018年裡最令人難忘的音樂夜
2018年元宵節夜裡,在寒冷中有幸遇到聽一次就能暖進心底的歌聲。
那晚草根果子也外出擺攤販售著茶飲,廟前搭了個小舞台,上頭的表演者輪番上陣,而在接近尾聲時,一首宋冬野的「董小姐」將我的耳朵拉到舞台前,卻瞥見那三位因狂風吹得歌詞紙張亂飛的窘境,順著風向很快就能找到蹤跡讓紙張物歸原主,大概這一切都得從這聲謝謝開始說起。

他們三位說了謝謝後,我持續在舞台下聆聽著他們帶來的曲目,每一首都讓我聽得入神,想必廟裡的神明也很滿意吧,這三位來自不同學校科系卻能同台演唱的如此高水準的表演,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與友人討論著好想再聽這樣的音樂,是否要向前搭話,這讓我猶豫了超久,已經鮮少做這種粉絲般舉動的事情,但最終仍是提起勇氣向前,與他們三位真摯的說出感謝演出,並向他們說出了我有多麽喜歡他們的表演,甚至還提出了「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讓你們到草根果子來開演唱會」這樣的承諾。

也許是抱持著一點點的開玩笑,畢竟當時就不會覺得他們會再有機會來澎湖了,也許到臺灣大島去聽他們的演唱還比較實在點,於是很快把邀約的事情再轉到了「不如晚點到草根果子吧,反正我們開到晚上十二點,請你們吃點東西跟喝熱茶或啤酒」,這是身為鐵粉的我想感謝他們的方式,他們隨口答應了,但心裡頭卻不知道是不是會真的來,那時也差不多收攤回店裡,等待著不知道是否會成真的邀約。

看著門外熟悉的三條人影拉開門,店裡的我與友人們瞬間雀躍,那一晚裡頭,草根果子很幸運地成了安可場的地方,又陶醉了一晌,不需要酒精的微醺。

2018年五月,不敢相信真的在這裡辦了一場專屬他們三人的不插電演唱會。

從邀約到安排食住,我與友人們頓時成了經紀人般的角色,甚至請插畫師朋友特地繪製了一張他們三位的海報,也作為明信片更是門票模樣,而我也幫他們取了個「仨樂團」的團名,搞得真的是有聲有色,這樣小型的演唱會在草根果子的夏夜裡,正式開唱,那時候擠在這空間裡的人數多達了35人,還記得那時候開唱前,我還請大家幫個「呼吸小口一點」的無理小忙,原訂兩個小時的演唱時間也因大家全神投入而延長了三個小時,其實大家根本早就捨不得離開現場,耳朵早已被俘虜,那場面是讓我感動且深刻的,當中有幾首歌曲催了不少人的淚水,也許唱進了心裡最軟的那塊吧。

三個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人,用各自擅長領域和生活記憶結合,帶給草根果子最難忘的音樂夜,謝謝仨樂團。

【島嶼週記2019冬】島嶼和鯨豚的故事-6(日本東京-御藏島)

文/照片提供 巫巫


如果說座間味島是鯨魚的島嶼,那御藏島就絕對是海豚的島,隸屬於東京都的御藏島,從東京港出海需要坐八個小時的船才會到,是屬於伊豆群島的其中的一個火山島,御藏島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是個可以和瓶鼻海豚共游的小島,那裡有一群定居型的印太平鼻海豚,這群海豚已經定居在御藏島周圍的海域。

和海豚共游的行程不用擔心人品不好看不到海豚,只需要煩惱能看到幾群和今天的海豚是不是剛好想跟我們玩。由於海豚在海裡移動的速度很快,不可能在水中追上海豚,所以在御藏島出海跟海豚游泳,靠得完全是船長的經驗,船長找到海豚後,會判斷當天的海流、浪況、以及當天海豚的行為,將船停在海豚待會會經過的路線上,告訴我們他建議我們從哪一側下水。跟海豚共游是不能背氣瓶的,除了在水下吐泡泡對海豚來說有時候是帶有威脅的意味之外,這樣的共游行程也很不適合重裝備,海豚的速度相當的快,需要輕裝才能在水下自在的移動,就算完全不會游泳也不用擔心,由於海豚需要出水面換氣,即使只是穿著救生衣以浮潛的方式在海上漂浮,都能跟海豚有近距離的接觸。

對御藏島的海豚來說,人類的出現是相當熟悉的,牠們並不怕人,有時也會對我們好奇、有時也會想跟我們玩,就像海豚對待海龜一樣,人類不過是另一種會出現在海中的生物。在水下一起游泳,其實主動權一直都在海豚身上,雖然經驗豐富的船長讓我們每次下水幾乎都能遇見牠們,但是牠們游泳的速度相當的快,假如牠們今天不想跟人互動,只要多拍幾下尾鰭,很快就離開我們的視線範圍了,完全追不上牠們的車尾燈,想要跟牠們有任何互動都是完全勉強不來的。

每次的下水都是一種期待,海裡的世界總是千變萬化,海上的天氣影響水下的光影變化、每天的風向和水流也影響水中的清澈與否,每次下海的地點不同,可以欣賞御藏島不同的海底風貌,這附近的海域生態很豐富,除了瓶鼻海豚,我們也遇見了海龜和魟魚和種類和數量都很多的魚群們,在水下等待海豚時,也深深地被水下的世界吸引,真想一直待在那裏。

還記得最後一次出海行程結束,回港的時候,大家各自沉浸在這五天的回憶中,互相對著彼此傻笑,那是一種不言而喻的默契,能一起享受這像夢境一樣的旅程,真的好難得。
最後,想謝謝這一趟旅程最棒的夥伴們,敬2017年在御藏島的夏天。


【島嶼週記2019冬】家中的老照片06:從田裡養出的那一半我

文/照片提供 麗婷王



家中的老照片分為兩部份,一是澎湖天后宮為背景的幼時照片,一是楊梅客家人的鄉下照片。

有印象以來,住在桃園的我沒什麼機會接觸到藍色大海,而是常常跟著老爸跑去楊梅的鄉下騎腳踏車玩耍。『楊梅』兩個字,對我來說有不同意思,一是阿婆家(客語中稱呼奶奶為阿婆),一是澎湖的水果楊梅。兩種意義皆與我繫緊在一塊,就是那種聽見『楊梅』可以很直接感受到是貼近土壤的氣味,或是口中噴汁的果漿。

去鄉下的時候二姐是我的玩伴,因為二姐從強褓時期就給阿婆養到會爬、會走路,她對楊梅很熟悉,投放在那裡的的感情也很多。

鄉下農田裡的遊戲還真不少,我們姐妹倆會跟著堂哥一起騎腳踏車、在阿婆家後面的田地裡放水鴛鴦,或是在小溪中嚇魚、爬籃球架上去看夕陽等等。但其實小時候的我個性很膽小,這個不敢、那個也不敢,剛學會騎四輪的腳踏車,不敢跟著堂哥們騎在很細的田間小路上,就怕摔下去。但記得有一次我不想再被看扁,硬是騎了過去,卻沒發現堂哥,回頭一看堂哥正牽著腳踏車從田裡慢慢站起來,笑翻大家了,看來摔到泥巴裡面也是農田必玩的遊戲之一呢。

除了玩遊戲的印象之外,就是收稻後的碾米機。那是一台被夕陽曬到有點暖黃的綠色機器,把稻米從它的頭頂倒進去後,阿公按一下按鍵,喀勒喀勒轟隆轟隆,底下的米袋就裝滿了白胖胖的米粒。然後阿公偶爾會讓我去檢查還有沒有帶穀的米粒,找到的話再重頭碾一次,不浪費任何一顆辛苦的收割。忙完之後,廚房裡面的阿婆和伯母們也準備好了溫熱的飯菜,我就跟老爸一起在餐桌上吃菜圃蛋(阿婆曬的菜圃)、雞肉沾桔醬(自己養的雞)、梅干扣肉、酸菜湯(自己醃的酸菜)或是悶筍等,我習以為常的客家菜,很下飯,所以長大後有機會去餐廳吃客家菜,都很開心,只是餐廳裡的味道不太一樣,我才發現在楊梅鄉下的那些菜,是阿婆從田裡採收加上後製,保存食材新鮮的口味,一手擰一捏拔才變成的好吃菜餚。客家餐廳,只是吃一個回憶儀式,去阿婆家吃客家菜,才算是真的吃飯呀。

照片裡是阿公,他抱著二姐和我,手上正叼著一根菸。我跟阿公不熟,因為他標準國語不太順,而我聽不懂客家話。只有二姐能跟阿公稍微聊天講話,但通常老人家聽一聽,笑咪咪就去看報紙,也不確定是否真的聽懂了,但可能就是看到孩子們會說話就該放心了吧。

阿公和阿婆一直都靠這片田養活了全家子,現在兩老的身體還很健康,只是偶爾使不上力,才把田務轉交給伯父們處理。不論是澎湖海島或是楊梅農地,我都很喜歡。原來我們家是海陸雙拼、藍綠不分、兩岸統一的混血兒呀!

而我現在正在海島上的田地裡打滾、打雜,這是否也提醒了我,那各一半、粘膩分不開的兩家族血液,正在融合成為了我自己。

【島嶼週記2019冬】在澎湖四處游的海龜壁畫- 虎井國小篇

文/照片提供 Shuo Yi



雖然應該要先介紹在澎湖畫海龜的主題,但不得不說,這是我離開虎井教職工作前最珍貴的一張照片,牆上的海龜到是其次了。

這些孩子就是我2014年第一天到虎井嶼當替代役所遇到的學生,雖然陸續也有新學生加入,但四年的默契無法被取代,那時的他們每個都矮不隆咚,現在有得都比我還高,而這張照片正是阿豬(當初最小的二年級)2018年畢業時拍的,然後也是貓咪、綿羊、紅貴賓準備畢業於中正國中虎井分部的時間點,也是我決定從虎井國小一起畢業去完成夢想的一年。

接下來要介紹這個牆與這些孩子的關係了,記得還在當替代役時,某次因緣際會去看了一個很特別的展,這個聯展的團體名稱叫23.3,正好奇這個名稱時,裡面其中一位參展人認真的解說,而這位參展人,就是上一篇週記後來找我去畫鐵捲門的朋友念真,在熱情邀約之下,隔一年跟著開始參與這個很特別的創作團體,團體裡有著各行各業的大家,平常也都是各奔東西,卻會因為每年自發性的創作展而聚在一起,我也因此在澎湖多了許多熱愛創作的夥伴,到第八屆的聯展時意外成了策展人,但這個團體有趣的是策展人根本不是什麼重點,因為大家平起平坐互相幫忙,也不會因此想出風頭,那時的想法很簡單,只是單純想把這些創作者一起找去虎井玩,然後做些有趣的事情,想不到大家也都興趣盎然,紛紛來到虎井場刊和創作,虎井國小是我們創作的大本營,也有部分作品在西山上,每位創作者擅長的技法和素材都不太一樣,從平面到立體都有。

當這些創作者找到靈感開工時,我就會帶虎井的孩子們一起去玩,讓他們認識創作者和體悟創作其實很生活,也會試著想讓他們參與其中,於是在展期接近時,想到一個適合學生的工作,這天,集合了晚上可以出遊的學生在學校集合,我們開始用紙板挖了大大小小的海龜輪廓,接著到雜貨店買了噴漆,也帶著壓克力畫畫工具,裝備檢查完畢,接著彎下腰,蹲下身,拿出熱騰騰剛做好的海龜紙板,開噴!!我們從下船處沿路噴和畫小海龜到校門口(有事先與里長討論並獲得准許,不然一般不能隨便在街頭亂塗鴉),有些孩子晚上不能出來,於是我們用白天的時間一起繼續完成,並在校門口畫了一隻綠蠵龜。

在開展的夜晚,我們搭了營火晚會,雖然是創作者之夜,但是也有當地的居民共襄盛舉,大家訴說著內心話,分享了許多不同想法和心得,孩子們也訴說著畢業的感言,也能真正感受到這四年裡的變化,變得更成熟懂事,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紅了眼眶,這次的活動也真的很感謝每個參與的朋友盡心盡力,也希望能夠一直繼續認真的玩下去!

【島嶼週記2019冬】政治生態年輕化

文/攝影 Peter Su



曾經在一個基層民意機關中,有一個七字頭的年輕人闖入了複雜政治的叢林中。事隔四年,這位年輕人不但沒有被環境給淘汰,目前在這個基層民意機關中,還多了更多年輕人。

目前七字頭的年輕人佔了這個組織12分之5,將近快要一半。但離理想仍然還有一段距離。

民意機關通常在選舉過後,接著令大家關注的就是議場主席與副主席的選舉。主席與副主席除了在薪水上比較優渥,也有特別費,更有審議開會的主導權。因此在這個職位的背後,有許多大家不容易發現與公部門資源的連結。最常見到的就是餐費與禮品費、人事。

支應在逢年過節、招待參訪外賓、畢業典禮、學校運動會、人民團體、社區村里會務餐敘摸彩等等,這些資源往往都成了變相的選舉籌碼與工具。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自我意志去表決議案,那政策應該會更接近民意導向。

常常會在民意單位聽到哪位民意代表的派系是誰,首長派or主席派? 這些常常會因為在會議主席與副主席的選舉中,委員之中產生對價關係。然而這些對價的代價中,行政首長也必須分擔資源、經費、資金or人事。

因此,如果大家都能夠依照自我意志去表決,就不會長期被特定的群組決定大部分的事情。

11月是全國各級民意機關都在開議的期間,許多年輕的民意代表都充滿熱情,為自己出身的地方發聲,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建議政策有傑出的表現,期待這些最沒有包袱的年輕人能夠來改變生態。

唯有基層健康,國家才能正常發展。

【島嶼週記2019冬】創造力

文/ 陳藹文

離開澎湖之後,最懷念的是當時源源不絕的靈感,很難說清楚是因為開書店還是因為在小島的關係,每天都會想想安書宅要拍什麼照片發什麼文,也都會想想自己觀察到什麼角落要寫成什麼樣文章。

創造力是小島給的禮物。

來到這裡的人,都變得有創造力,讓人想把放在心裡很久的事情拿出來做做看。

跟夢想不一樣,夢想掛在嘴邊的時間很多,大家都愛聊夢想,是永遠談不膩的話題,不實現也沒關係;但創造力是一種真的去做的力量,有時還故意不事先講,喜歡默默地偷偷地進行,完成之後再給大家驚嘆。

島上常見朋友喜歡從海邊或路邊撿有的沒的回家做東做西,是生活藝術家;有人畫畫、手作、編織、雕刻、彩繪、陶藝,以島上所見所聞或文化為題材,是一種詩意;我自己動手做的通常都是紙類的,名片、明信片、手寫春聯海報等,如果佈置書店也算的話,那我可以說把安書宅當一個作品概念在創作了。

講這個主題時我選了兩個例子,一是參加2016島嶼週記的海龜青年,從邀稿時討價還價說要以圖為主只寫三百字,交稿時都破五百,到後來文章根本破千字,潛力大爆發,讓我這個活動發起人兼催稿人驕傲不已,經常拿出來說嘴,是一個鼓勵寫作的好故事。

其實當時他選擇的題材很好發揮,是虎井國小的孩子們,每個學生用一種動物代表,把他們畫成畫,文字輔助說明孩子的特質,平常與孩子的相處,和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件。但顯然他們的生活太有趣,我可以想像這位從替代役變成美術老師的海龜青年,下筆之後欲罷不能的模樣。

中間穿插的自我介紹篇,和最後分享他從一個完全沒教學經驗到越教越有成就感的心得篇,都變成長文,看著他一點一點進步,出發的時候挑戰畫畫當週記,加一點文字就好,但抵達目標時他不只為教學過程作記錄,也做了分析:

「在讓學生嘗試各種可能之後,會開始針對學生的特質去各自做適合訓練的項目與鑽研,像是兔子和阿豬喜歡畫漫畫,河馬喜歡畫軍事武器,鱷魚適合做繪畫技法方面的訓練,海豚練畫機器人,狗狗因為比較沒想法,所以讓他練禪繞畫...,藏獒則還在基礎練習的階段...」

另一個例子是包含海龜青年在內身邊許多好友都一年一年參加的「23.3回游計畫」澎湖青年藝術家聯展,真佩服舉辦者,也欣賞這些創作者,我在活動粉絲頁上抓了2016年以「一半」為主題的紀錄照片。

講這段每個人先畫半張圖紙,再換人接力創作另一半,來完成一個作品,成果令人驚艷的時候,我看到台下的人眼睛亮起來,頻頻點頭。

不管是主題、創作形式、人的合作、展覽的呈現,23.3的朋友們每年都發揮最大創意,和最強能量,這麼多人要整合在一起,而且都是大忙人,不只每個人的創造力展現而已,還有對創造力這件事共同的信心和熱情。

他們想要集合在一起,力量加乘,被看見的不是個人,而是由許多作品砌成的一個大作品,如此一份青年藝術創作情懷。

或許就是所謂形成一個磁場吧,小島有些魅力是來自創作者們,讓人愛上,讓人也想動起來,成為其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