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詩歌同樂會幕前幕後-1】種子

文/ 陳藹文
2016.6.12

『我們已經把這顆種子孵出芽來,相信會引出其他音樂愛好者,繼續灌溉下去。』

每日讀詩、每日聽歌、每日玩樂,是組成詩歌同樂會的三個時間區塊,詩是開場、暖身,用來靜下心也好,用來做作耍浪漫也好,用來享受有人為你朗讀也好,用來進入詩的世界最好,安小姐負責了這部分,是因為我喜歡。

並非對詩在行,老實說,只是喜歡把詩讀出聲音來這件事,並不擅長解說詩的背景或意義,能做的就是一個起頭,希望聽的人也因此開始喜歡詩,不管能理解多少,在毫無壓力的聽詩時間,緩緩情緒,與當天的前一段狀態切開來,過場,轉換。

.海選

相較之下,每日聽歌則是紮紮實實的四十分鐘,我的夥伴峻瑋是熱愛音樂的人,高中大學沈醉在吉他彈唱的世界裡,出社會工作忙而暫時放下興趣。趁職場轉換之際來到澎湖短居,在安書宅重新拿起吉他,像是打開身體裡某個開關似的,忍不住從頭探索台灣音樂的發展。

因為他的策動,才有這場詩歌同樂會展覽與活動,在定調每晚八點到九點為找出澎湖愛樂人來接力演出的時段後,前一小時的內容呈現,我們才展開腦力激盪,我能做的很有限,詩要與歌對話並不容易,索性分工合作,我讀詩有書為本,循序漸進沒有問題;他講歌則需要自己建立架構,這跟海選沒什麼兩樣,音樂領域之寬廣啊。

好在從民歌切入的共識很快形成,在台灣,那是詩與歌眾所週知的美麗交會,太多歌傳唱至今,每個練吉他的人都會來上幾首經典,所以這也是我們兩人雖然差距十歲仍馬上有交集的地方,美麗島、橄欖樹、木棉道、野百合也有春天,這些歌幾乎不用歌詞就能哼唱。

.架構

從民歌的時間點往前往後爬梳,歷史脈絡浮現,我的角色是提供了幾本書做為參考:民歌40、玩樂老臺灣、臺灣音樂之光,幾張收藏的CD:李泰祥、吳晟與吳志寧、羅思容等,如何從這些材料裡定出主題,則得靠能實際掌握音樂的峻瑋,慢慢消化更多網路收集到的人物故事、重要事件、演出或演講影音、文章報導等參考資料。

最後確定有幾個人物專題是李泰祥和吳晟各一天,日治時代鄧雨賢的四月望雨為首,現代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殿後,完成一週六天每日不同的聽歌主題,也等於他要在各個主題下講故事給大家聽,找出重要的歌手和歌曲來介紹,適時播放音樂或影像畫面,一方面引導台下觀眾穿越時空、認識前人,一方面對應現代,說明歌謠的影響力。

於是有了這三天下來,每天40分鐘時間的音樂專題簡報,同時,有了我們這個展覽的『歌詞之詩』牆面,把他精挑細選的歌詞搭配歌手照片畫面輸出紙本,作為現場的靜態展示,讓大家有機會站在文字前面,甚至試著朗讀看看。

.作品觀點

峻瑋曾說這是他的『作品』,是的,從他上台順著自己的簡報檔慢慢講解時間軸,帶出各時期台灣歷史大事和台灣音樂大事,可以知道,他不只在各主題下準備素材,還試圖用一條線串起來,讓人站在更高的視角上,看整體。

詩歌同樂會的訴求看似輕鬆愉快,其實我們還是想埋一些東西進去,每一件我們現在看到的事,都其來有自,都有值得追本溯源之處,包括音樂。我們大可以把牆上有歌詞的每一首歌都彈彈唱唱歡樂度過就好,為什麼非要講歌曲背後呢?

因為這是一個展,我們不只在做音樂匯演,我們有自己的觀點。你看任何一個地方做音樂節、詩歌節、或展覽活動,一定有他想要傳遞的精神,我們也是。安書宅協力完成這二十天的展演,自然是想把安書宅的精神突顯出來,策展人峻瑋全力準備每天的專題,也是有他想強調的價值。

.種子

我們相信文學與音樂能給人的力量,詩與歌是最普及、直指人心的事物,應該喚醒大家,一起來感受。

當初交企劃書給鶵鳥申請「一間店、一個展」六月展覽空間使用時,內容簡略,一路慢慢做下來,其實經歷非常多的修修改改,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縝密的規劃然後照本宣科下去做的,這樣的活動我們沒有前例可循,只能自己想像,遇到狀況就想辦法解決,我能幫的忙多為搞定紙片寫字影印貼海報等瑣碎之事,峻瑋年輕有活力,不但獨立製作簡報內容,硬體設備、展場空間整理全靠他完成。

三天登場情況算是順利,因為得到許多好友幫忙,演出的部分場場精采,我們完全不用擔心;觀眾不足的部分我們是有心理準備的,就一個一個去找出來。就算這二十天來不了多少,我們已經把這顆種子孵出芽來,相信會引出其他音樂愛好者,繼續灌溉下去。


我是這樣相信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