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島嶼週記2017夏】北漂海仔|10 回途啟程

文/攝影 黃士恩

四年最甜的台北生活


清點著房間內的行李紙箱,確認在也沒東西遺漏之後,突然一陣感傷襲上心頭,似乎沒能如此瀟灑地離開台北,百感交集揉成了一團皺掉的紙似的,最後往桶子一丟,正式踏上回鄉旅程,回頭看上牆上的日曆,2016年8月6日。

想當初要離開澎湖時,把台北的時間設定為五年作為學習年限,算算日子居然待了四年而已,就像在台北讀了一個創業大學,雖然學分難修,終究也是學成畢業了,回首這四年的所有回憶,似乎也來不及逐一道別,於是選擇淡淡地離開。

-
最後在台北的時光,選擇與青菜為伍將近一年又一個月的時間,也將回程的標的點逐一設定完畢。在這塊舞台上真的學到了很多實務經驗,也很感謝老闆對我的重視與栽培,讓我能夠發揮以往所學,也讓我重新認識餐飲業的模式,了解成本控管與物料控制,也認真地幫我上了關於人事成本的課題,從幫忙建立統一標準流程到人員面試培訓到開立分店,樂在其中也不覺得累,不好的回憶就隨風而逝,留下那些共同奮鬥的笑容就好。

-
總自以為可以一派輕鬆面對,卻發現根本不是這樣一回事。
心中一直告訴自己,未來要開的小店千萬別步上這些後塵,如果未來有機會能招募夥伴,也別輕易畫大餅給對方,最實在的還是讓夥伴認同且享有確實的福利,對於未來的創業只有更多的期許,走過這些路雖難走但卻是值得,走出了迷霧探得下山道路,驀然回首,心裡頭雖有點鬱悶,但終究還是在台北正式畢業,畫上自認不是如此完美的句號。

在離職當天,騎著車從東區繞著往內湖移動,再獨自前往陽明山上走一遭,順著路經過士林夜市再往新莊方向移動,轉向中永和鬧區晃蕩,最後再往中山區落腳處,一路上都是聽著伍佰的歌曲,那幾首讓我想家的旋律,也不斷聽著宋冬野的斑馬,訴說自己如同斑馬一般的心境,回到家只覺得身體變得輕盈了,休息片刻後才拿起手機打開社群軟體,打了一些感謝大家的話後送出在群組內,然後按下離開群組,我想這樣才算是離開的乾淨吧。

-
夜幕低垂的傍晚,我用台北人的晚餐向自己問候,看見縱使身上沒錢也得把身上行頭弄得花枝招展,然後聚會前趕緊扒個陽春麵的奇景。心裡頭其實真心覺得在這裡生活不難,但大多都是所營造出來的假生活,就好比五月天的一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多少人能在這城市下感到內心愉悅,燈紅酒綠不過就是暫時的快樂,褪下面具該面對的仍是自己。

每個人的人生總有些曲目值得停頓聆聽,我開始跟以往工作的同事好朋友們聚餐喝上最後一席酒,下次再聚首,不知是何時。在餐桌上也飄散一絲離別的感傷,尤其是在眼眶深處的淚水,不小心滴落到哪處的地面都會長根深植,不敢再多跟台北的朋友們聚太多,有好多好多低潮時候,也都是這群朋友伴我度過,其中更多是我從高中就認識的好兄弟們,無論是在工作低潮、或是喪貓之痛,都在我身旁默默陪伴,揭竿起義到台北打拼的我,如今卻是先學成歸鄉的那個人,我知道,至今仍覺得那時候走的太突然,但只怕拖越久越不能走,謝謝你們,在台北的生活有你們,真的很好。

-
把鑰匙交給了下一位房客,再一次深深環視這間住了四年的房子,隨行好友跟著我一同步出了這棟大樓,直至我坐進計程車中,透過玻璃窗揮手道別離開視線之後,才用淚水澆灌堅強,把頭埋進背包裡,再一次感謝你們,同時也再一次感謝台北,讓我有了許多不同的人生歷練,讓我成為更好的人,再見了,朋友們,再會了,北漂四年的第二故鄉,台北。


(北漂海仔,全篇完結)




- 後記 -
全篇分為十章,終於完成了名為島嶼週記的活動,但其實這對我來說已經跳脫這樣的形態,更是一種對自我過去的紀錄,人生會一直不斷地碰撞,當發現熬不過去時,回首還能找文字取暖,這趟為期四年的北漂,還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分享。

就到草根果子來聊聊吧。   2017.07.05

#1337

【島嶼週記2017夏】10 與有榮焉的榮耀

文/攝影 麵包小姐

蔡光庭老師與大家共勉之


曾經,想當作家出版作品,但這想法隨著年齡增長,越明白自己不是命中注定能當作家的人;但,我是個很幸運的人,高中時,風之島文學網出版學生成果作品,作品身列之中。大學畢業那年,有機會受長輩推薦,參與澎湖縣政府旅遊處的玄武岩小手冊出版計畫,作品也羅列其中,版權頁上印了自己的名字,這經驗更貼近了曾想望的企盼,算是如了心願。

出一本書,多麼不容易的事呀!小助理過去那些不怎樣的經驗,根本不足以掛齒。2015年,在得知蔡光庭老師接獲文化局邀請,要將白沙鄉的調查成果出版成書,頓時覺得除了皮要繃緊些,還要更「精光」點,當然,依照蔡光庭老師謹慎、嚴謹和細心的做事態度,也不會讓小助理太狀況外,從初步彙整調查資料,到初稿完成、出版社排版等等既定的程序,光校稿這件事情,次數就多到數不清;照片的挑選與安排,甭提了!小助理常常內心彭湃激動地吶喊著:照片要爆炸了啊!頁數有限啊!雖然明白老師想要把最好的都在書裡呈現,但,頁數限制就是殘忍的現實。面對現實之於,老師仍不忘考慮讀者的感受,為了要讓各章節之間有清楚的分野,在各澳之間配合胡建偉的<十三澳詩>與精選照片作為隔頁,想盡辦法想帶給讀者更多的資料。

小助理在這過程當中,另外一個任務就是與出版社人員接洽溝通與修改錯誤,還狐假虎威地跟對方大小聲,嫌棄封面設計不好看,最後商請設計師學長親自操刀,逼迫學長在三天內要設計完成,唉呀!老師無酬投入這「姓」工作調查這麼多年,要出書了怎能不慎重?自然是連封面都要注重才行。

2015年11月21日,在澎湖生活博物館的B1多媒體視聽室,舉辦了新書發表會,並針對書的內容作了一個簡報分享,當天來的賓客有老師的朋友、學生,還有很重要的是:許多曾協助過調查的耆老們也都來到現場,大家依序領書、老師簽名、然後合影留念,小助理內心又再度彭湃不已,是因為喜悅還有感動。

隔年,2016年10月,接獲一個訊息:澎湖縣政府文化局103、104年度出版之文化資產叢書參加「105年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獎勵出版文獻書刊暨推廣文獻研究」,《揚帆棹槳-澎湖北山嶼古厝聚落姓氏圖鑑》榮獲推廣性書刊優等獎。真是讓人忍不住開心地大聲尖叫,隔幾日看到文化局公告的新聞,裡頭寫著:由澎湖文史專家蔡光庭老師撰寫,詳盡介紹本縣北山嶼的變遷、形成及姓氏變遷,對於探究澎湖的移民史,是重要的參考工具書。眼眶不知怎就模糊了起來,真心替老師感到高興,蔡光庭老師是個謙虛內斂的人,即便這個獎對他而言,在研究這條路上是個重大的肯定,卻仍舊低調而謙虛。

深感榮幸,這些年來能跟在老師身邊,替這個調查工作付出微薄之力;與有榮焉,是能參與新書發表與得獎的過程。謝謝蔡光庭老師,放手讓小助理我在島嶼週記的活動裡,暢所欲言地為這個「『姓』工作調查經驗」留下些隻言片語。

還有許多調查工作尚未完結、許多想做的事情還未完成,接下來的日子裡,小助理會努力讓自己更「精光」,亦步亦趨地跟隨著老師的步伐前進。

窺見澎湖群島移民歷史的脈絡與全貌


#1176

【島嶼週記2017夏】10 獨木舟寫作學校

文/ 陳藹文

從美的角度看,獨木舟可以是一所藝術學校,從哲學的角度,則為生命學校,從實用的角度,它是觀光休閒運動系或交通航運系,而從我的角度,就會辦成一所寫作學校吧。

一方面因為新鮮、好奇,這個主題觸發我許多靈感,很想細細體會之後,盡所能寫下來;另一方面因為機緣,啟動獨木舟這個探索方向後,發現相關的人物、事件接二連三向我湧入,像是踏進了嘉年華會場。

大概因為季節吧,天氣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適合划船的日子,各地都會好好把握;也因為畢業季和暑假,各校活躍於舉辦挑戰獨木舟活動,各單位也安排大大小小營隊給孩子們。

於是,這一週持續熱鬧著,連我都投入。

在澎湖,先是家扶中心帶大專生划向北邊的姑婆嶼,露營、淨灘,我搭上載運物品的戒護船隨行第一天海上路程,接著是馬公高中的學生划到內海大倉島露營,可惜我有事沒跟到。

在台北,則在關渡國小展開一個禮拜的造舟,以為是用七天做一艘船,後來才發現是五天,而且第一天是模型船,中間穿插了一晚上泳池的訓練,和一天出海航行,最後一天用在驗收,真正用在造舟的部分根本只有四天。

這些營隊和課程都非常精實,參加者顯得雀躍,也戰戰兢兢,夏日炎炎正是讓人想懶散生活時,與獨木舟相關的教練、助教、校長、老師、學生、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全都動起來。

加上一個想寫的人。

如果一所獨木舟學校由我來辦的話,大概會辦成一所寫作學校吧。它能紀錄的面向很廣,不但知識的面向很廣,人文的角度也很多元,同一個航程,每個人關注的點不同,參與時各自的狀態不同,寫出來的文字也肯定不同。例如,你暈船了,感受最深的就是搖晃、想吐,你中暑了,可能是綿延不絕的頭痛、癱軟。

獨木舟從製作到航行,參與者都必須把全身感官打開,而這就是寫作的關鍵!

你必須動手、動腳、動腦,你必須專注觀看,學會使用自己的身體,你必須用心,才能去控制每一個細胞,你必須進步,往內學會平衡自己,往外去與你的舟船相容,與你的團隊相容。

然後與你的大海相容,與你所投入的世界取得平衡。

經過一回合又一回合,還怕沒東西寫嗎。你說,這是不是一所絕佳的寫作學校呢。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17夏】08 安書宅與我

文/ 阿麗



是粉絲是網友是島友 又是筆友
與藹文的接觸在某一天的午餐。我剛搬回澎湖時,有天Leela提議和藹文一起用餐,吃城隍廟前的桂花香(賣涼麵或是河粉,現已歇業)。我心想:哇,在冬天的安書宅都遇不到店長,終於可以見面了。(小粉絲的心態雀躍著又害羞)但其實沒太多交談,除了麵很好吃吃不停之外,就是我太菜了還跟不上澎湖人講話的步驟,只記得藹文說話的每一個用字都好準確,不會有過多贅詞。

接下來在澎湖的日子中,我跑到了望安工作,日常時間被往返馬公、台灣的交通壓縮,與藹文的接觸只剩下網友,又,或者我們稱為「島友」(笑)。

但是好家在,我發現澎湖人很普遍使用facebook當交流工具,藹文也時常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日記,雖然真實見面的機會少,但還好可以用其它方式彌補了不足。2016年的冬天時,我參與了藹文主辦的冬季島嶼週記(自由報名,各自決定主題,每周繳稿,持續寫完十篇,前提是以澎湖為主),在適合獨處的望安,寫了「風聲」、「雨景」、「海味」、「人靜」等心情紓發的文章,稱不上是專業作文,但至少很真實呈現當下的自我樣貌。

安書宅的靈魂
藹文的安書宅是間小小書店,沒有賣餐飲、也沒有高級音響、更沒有冷氣,它就是書店(偶爾會成為無人書店)。

用商業眼光來看,只有賣書根本不會賺錢,更何況藹文是隻身來到澎湖,所有生活都得自己摸索熟悉。從夢想眼光來看,租了一個地方,開始販賣二手書(這與夢想有點出入),但沒關係,在低物慾的澎湖,只要賺夠房租的收入就能很開心。最大膽的行為莫過於放空安書宅,瞬間轉變成「誠實書店」,只希望真心愛書、想買書的有緣人來將書帶回家,若能引起澎湖的閱讀習慣那就更好了!

除了誠實書店,藹文還結合不同單位的資源,盡力辦好在地寫作課程,也會不定時與身懷鬼技的朋友們舉辦活動、展覽等,她單純是位「願意與澎湖發展深層關係的女人」(可以試試把這行關鍵字放到google上),有不少人說羨慕這樣的生活,好像拋下一切到澎湖島定居,但其實藹文沒有拋下她認為重要的事物,有的只是將十年前一個開書店的念頭牢牢帶在身上罷了。

在我心中,安書宅的存在是藹文用了十年蘊釀後形成的實體產物,它可以是一個指標、一個據點,但主要靈魂仍是藹文,畢竟一間「書店」並不會發起島嶼週記的寫作活動。(笑)

島嶼移動書店
其實我覺得安書宅是個隨時在澎湖街上跑的書店!因為藹文常常這間咖啡店坐坐、那邊豆花來一碗、再換嚐個豆乾或饅頭,需要訂書就透過訊息聯絡,繳週記也是電子檔傳送,可以耗稱是最環保又最有行動力的書店!

書店是看書的場所嗎?是買書的地方嗎?要貼標籤的話大家都可各自表述,但我覺得能引起後續效應的實作才是精髓。透過島嶼週記,從大家的文字中發現彼此的細膩和爽朗,也因此讓長時間只能是網友的大家,從中認識不同領域的朋友,也謝謝因為寫作,讓我能協助食通信的訪問與撰稿。

安書宅是間創造「有緣人能成為一間書店的可能」的書店。

#1172

【島嶼週記2017夏】07 虎井嶼的灘

文/方‧糖 攝影/糖



SIDE.A

上星期去了虎井,還記得更上次去虎井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三年前去虎井時,是跟著課程活動一起前往過去的,老師帶著所有的修課學生到虎井。
在那邊進行一連串的活動:分成小隊帶隊走上虎井的高處、拍攝虎井的美、誓師活動以及的跳港。
讓人最印象深刻的事情莫過於跳港了,穿著救生衣在港口上預備,輪到自己時在下去之前喊一段信心喊話,接著就帶著尖叫聲「啊───」的跳下去了。
跳下去待在空中的時間也不長也大概就2秒,卻覺得那2秒很長,感覺上很多思緒在腦海中迴轉但是實際上可能什麼也沒想。
而這次再去走訪虎井,同行的朋友們也興高采烈的去跳港。我這次雖然沒有跟著跳,但是用相機捕捉他們用各種奇怪的姿勢(輕功、旋轉、後空翻),也是一大樂事。

就這樣悠閒的在島上度過一整天,傍晚時悠悠哉哉地走到虎井國小的操場,在那附近的海堤坐著,看著海。
看海時,注意到了這裡的沙灘幾乎看不到沙子,沿岸都被消波塊侵占了…
也許設立消波塊能減少海浪打上來的衝擊,但我們看不到的事情是有消波塊的沙灘底下的沙正慢慢的流失。

海很美,這的沿岸,卻不美了。



SIDE.B

澎湖是這樣一個小島
從市區到鄉下、從海邊到小山,甚麼都小小的
下班了可以騎車到海邊,吹吹海風、拍拍夕陽
將自己染上一層厚厚的澎湖味 (是黏答答
現實中的近距離也縮短了情感上的距離
那不再是什麼什麼景點,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上週去了一趟虎井
覺得虎井的小學特別可愛
由於虎井嶼上宜居的地方剛好是島嶼特別狹窄處
所以產生了校門前是港口、校園後是沙灘、前後兩面都是海
這樣的奇特景觀
對我來說是奇特啦,但是在學生眼中
或許也就只是他們的生活一部分吧

只不過簡便的處理方式似乎阻礙了要發展什麼的可能
我們保護了沙灘,卻也永遠的毀滅了沙灘

在虎井跳了兩次港
當作是自我挑戰的一個里程碑似的
甚至微微的沾沾自喜
然後問了問老爸(後寮人),老爸說跳港是他們小時候的平常活動
恩,好吧。

到底什麼才是值得珍惜與好好維護的在地特色呢?
在地人與外來者總是會有不同答案的
但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觀光旅遊
總會有些什麼,不斷的感動著我們
我想,答案或許並不是真的很遠
#841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07 團體戰Vs個人戰

文/ 楊璨如

昨天我跟PAPA蔡共讀了2017.01東北食通信主文,洋洋灑灑8000日文字的主文,可發現這篇主文是很有深度。有經驗寫作的PAPA蔡神色嚴肅地跟我說,這是”論文”等級的文章,許多內容如同經考證過後的採訪,需要花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完成。

打破我原本嘗試一人一地域的寫作方式,我心想是否可以用共同寫作的概念來為一的地區建立素材。一個地域生產者故事的形成,可能可以從具有代表性的生產者眼裡看世界,我們試著理出兩個採訪的軸線,一個大軸線是地域的發展,位處三面環海的小漁村跟大海洋資源的發展,應能找出相對應的社會關係;另一個軸線是船長們的生命歷程,在每一階段的生命轉折中,對於堅守這塊產業的期待與曾經遺落的缺憾。用兩個軸線去交織出一篇輪廓清晰的產地生命故事。

記得以前投入地方輔導作業,從”地域的第一”這樣的概念長出許多地域的生命故事,對於地域環境的印象變得非常清楚,從村落中第一個開雜貨店、第一個蓋房子的、第一個開食堂的、第一個開旅社的、第一個理頭髮的…慢慢找出這條老街上所謂”老”的價值,雖然是非常基礎的田調觀察,小人物特寫,素材綜合起來卻也不簡單,好像街道有了生命感一樣有趣。這次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從每一個船長的50、60、70...年代找線索,拼出一個產地的輪廓、細膩地去感覺生產者的憂慮與期盼,因為好像沒有如此寫下去,是凸顯不出來我們這個對產地內涵耕耘的心意。

【島嶼週記2017夏】08 冰島的小漁港

文/攝影 朱雲瑋



冰島以漁業立國,位居世界第十八大的漁業捕撈國家。但因知悉漁業資源之可貴,冰島漁業局對漁業資源、海洋生態等均有進行研究,因此可對捕撈進行有效的監測和執法,均是為了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以這十多天在冰島『鄉下』地區的觀察,大多數的漁船噸位不大,作業方式有一支釣、底拖網、圍網等作業方式。因為鄉下地方漁港不大,當然也就看不到大型漁船,不過若以船隻數量來看,十噸以下小船的數量的確是高過十噸以上。
今天主要要看的漁法是一支釣。冰島漁夫的一支釣和澎湖的差異較大,差異的來源應該是目標魚種的不同。澎湖的一支釣目標魚種多為珊瑚礁魚類,因此在珊瑚礁、淺海礁砂混合底質上進行,一般而言水深並不深,使用手動或是純機械式即可。而冰島的一支釣深度多在 100 米左右,有時可深達 200 米,加上主要的對象為鱈魚,大西洋鱈魚可算是大型魚類,體長動輒一公尺以上,因此船上多配備電動且電子控制的釣組。若沒有機械動力輔助,我想釣個一、兩尾鱈魚大概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即使是相同的漁法,也會因應不同的目標魚種而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作業方式。
這次在西半島的Arnarstapi 港正巧碰到漁船進港卸貨,看到了滿滿的大西洋鱈魚、大西洋狼魚等漁獲。Arnarstapi 港有著美麗的柱狀玄武岩、放射狀玄武岩、滿滿的暴風鸌(Northern Fulmar)、海鷗等。真的是一個宛若世外桃源的小漁村。其實和澎湖的地形很像,只可惜台灣偏好水泥多過天然的玄武岩,要不然還真的澎湖味十足呢!
圖一:冰島的小漁港,一邊為玄武岩疊成的防波堤,另一邊是天然的玄武岩山壁。港內幾乎都為一支釣漁船
圖二:吊車從船上將整簍的漁獲吊上岸。這裡也是漁獲不落地的。


【島嶼週記2017夏】08 泡海水

文/ 小佩

我是到了七美才終於將泡海水這件事寫入生活的日常。

在馬公的五年間,第一年還是個十足的都市人,即使海灘近在咫尺,也只敢在沙灘上看夕陽,踩踩水,偶爾朋友相約才敢真的下水游游,但也是不敢離開岸邊。第二年開了鶵鳥,重心全在店裡面,沒有早起習慣的自己,每天最重要接觸戶外的時候是上班與下班的機車通勤時段。因此比起方便的市區,我更喜愛住在山水沙灘旁的日子。但那一年,我到山水沙灘游泳的次數依然是兩隻手數得出來,比起下海,半夜坐在沙灘上、堤防躺椅上聽海看星星的次數或許更多。

我想是因為害怕,雖然算是會游泳的人,游個一兩公里沒太大問題,應該不是怕水,是對海的害怕,海和水在心中是不同的兩樣東西,在過去只會在泳池裡來回的人心中,海,是未知。

搬到七美後,我們能自由掌握的時間變多了,而且這裡有個非常安全的海景大泳池,簡直是完美!

然後在一次客人的帶領下,為了拍攝當地阿嬤工作的畫面,我們帶著相機體驗了西北灣的亞潮帶。雖然帶上泳鏡,但必須一直抬頭換氣實在不方便。

我們忍不住買了浮潛的面鏡、呼吸管與蛙鞋,浮潛便容易許多。下海的程式碼像是終於被完整寫入體內,在接待客人覺得疲憊的時候、天氣炙熱的快成人乾的時候,倒在客廳吹冷氣似乎也無法去除體內的燥與鬱時,下水的渴望就會浮現腦中。

不像出去遊玩,總需要在海裡呆上好長一段時間才覺得泡的回本。在這,好好的游上十分鐘、十五分鐘就非常足夠紓壓。

不再像以前會有點不好意思的在沙灘上左顧右盼,停好了車,筆直朝海中走去,水過膝蓋就足以趴下,然後用最緩慢的速度滑動,岸上的紛擾便遠離了。

至此終於明白在馬公朋友為何天天晨泳,而去年在七美因駐紮工作忙碌到不行的朋友卻還是天天抽空去月鯉灣游水。
海水好像會帶走什麼,又會帶來什麼,你會被修補,那些有點崩壞的地方。
#728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17夏】08 菜園水

文/攝 林子揚



菜園這個地名讓人一聽到就會問,是種菜的地方嗎?根據老一輩的說法,菜園早期似乎真的是以種菜維生,但因為年代已久所以也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能確定的是菜園的水終年不減,即便是其他地方缺水菜園仍然是擁有豐沛的水源,因為菜園為典型的村落地型,四周高而中心低陷的窪地地型,因此中心常有湧泉出現,而雙湖園的由來就是因為大量的湧泉造成,連同旁邊的石泉也是如此,石泉的傳說就是泉水由石縫中流出來,因此取名為石泉,且兩處所湧出的泉水都相當的純淨清甜,相傳日據時代因為雙湖園所產出的泉水品質相當高,因此將日軍將泉水圍住,只供自己的部隊使用,甚至是有流傳當時日軍使用這裡的泉水做為製造鴉片使用,雖然說傳聞不一定為真,但是其中卻說明了菜園泉水的品質是相當高的,而這些流向大海的泉水與海水相交造成了如今菜園的濕地,濕地素有大地之腎之稱,不只可以過濾汙染物淨化水質,也有減洪功能,而菜園濕地的表土層較薄,不同於台灣的濕地,正也因為如此保水力較差,而困苦的環境也造就出不同能力的生物,不同的特有群落,並且每年到了秋冬之際有大批候鳥經過,如大家所知的黑面琵鷺、赤頸鴨,停留在菜園濕地稍做休息,讓這片擁有好水好地的聚落更加更加美麗。

字:#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