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17夏】04 澎湖行不行 在澎湖行

文/攝影 許桓瑜

由於知道自己的個性就是喜歡到處走跳,加上也不喜歡跟別人借車或給人載,因此在來澎湖前一週就把機車寄過來了,說cc數有點大要多收、車有點長要多收、要包裝也要多收,弄一弄竟然要兩千元。

我的車是酷龍150的因為很帥,所以大家都說這是重機,全澎湖好像不到10台又是紅色的,總之就是一台很招搖的車就是。

第一天到澎湖,學長們就騎車載我和純正,大概晃了一下印象中是隘門沙灘吧,是個很大片又很長的沙灘,聽說有很多水上活動都在這裡進行,但來這麼久我倒是一次都沒有玩過。

來到澎湖的約第三天車子終於來了,第一次放假就自己跑了西嶼線的行程,澎湖因為有趣的地理看似很近的地方其實騎車開車都要花很長長長的時間,因此從最遠的地方往回走,漁翁島燈塔沒開,西臺參觀阿姆斯特朗炫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炮,看來看去就只有西臺有難怪進去要收錢呢。
因為職業病的關係一定要去二坎聚落,當時對我來說仍是相當新奇的,邊喝杏仁茶東看看西看看,跟台灣的三合院有點像但是又有點不像,因為格局小了很多...等。
第二次放假就去了望安,在望安第一次騎到電動機車覺得滿新奇的,望安也小小的騎一圈電也沒有耗多少,後來才發現澎湖這邊在推電動車,滿多地方都有充電柱,回頭看看我的酷龍之後我覺得我短期之內不會考慮電動車,電動車雖然本身不會排放廢氣,但是也要去追朔其的電力的來源,以澎湖來說這裡都是以火力發電為主,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低碳方式,另一個比較無聊的是電動車在路上無聲無息的,有時會無法感知它的存在。

剛到澎湖的是時間是九月初,剛好是旺季的尾巴,之後開始颳東北風後就很少再跑這麼遠,大部分時間都在市區移動居多,除非天氣比較好的時候,服役中期來了一位澎湖人學弟,之後他開始帶我們去一些有的沒有地方,讓我對澎湖的了解更深入一些些。

現在因為工作的關係都以開車居多騎機車為輔,為因應大量的觀光客及方便停車去市區一定是機車,但自從去年十月開始到現在我都沒有騎我的車也因此年久失修本來是想說要賣掉買新電腦,左思右想好像又賣不到什麼錢就擱著了,最近偶然之間認識了一位來澎湖打工度假的台中人,他玩車也愛車,而且說服我不要把車賣掉,把車修好趁著夏天再騎車出門去玩。

我要來修車了…

#890

【島嶼週記2017夏】04 練功舞台

文/蛤阿向  照片提供/澎湖搖滾音樂節



澎湖搖滾樂團徵選報名至五月三十一日截止了,這次總共217團完成繳件,23團需補繳件,補件日期至六月十日止,總計共240團,第六屆澎湖搖滾的期中考,算是順利通過了。
與上一屆不同的是,這一次開始有澎湖的學生會嘗試著開始寫報名表,想要爭取演出資格,而不是我們去詢問是否需要排出時間讓他們演出。
澎湖小小的,澎湖的音樂圈也就是這麼大,身邊的核心夥伴又是駐地澎湖音樂圈長久的大前輩,跟在他身邊,認識些熱愛音樂的學生是不奇怪的,但是身為報名窗口的負責人,我對在地團的報名要求不會特別通融,基本該有的報名資料、演出切結書一樣也不能少,為甚麼呢?
曾經,夥伴在他的臉書貼過一篇文,其中有一段內容是這樣的:「有人曾說,花火節是大舞台,澎湖學生團火候不足。但政府並沒有給予足夠的磨練平台。不會奔跑,當然也無法飛翔。澎湖沒有live house,沒有展演舞台,所以我們透過辦小型活動,來提升地方團體演出的實力。」
澎湖搖滾當然只是一個活動,所以它也是一個讓澎湖學生團磨練的舞台。
澎湖搖滾在音樂方面,主推獨立音樂,而我認為,所謂的獨立精神,就是甚麼事情都必須自己處理,獨立樂團不只是只要把音樂搞好就好,包含樂團行銷、EP專輯的設計行銷、爭取演出平台等等,不會的技能,就學習或者尋找資源去完成。邀請本島的樂團來演出交流,看看別的樂團演出如何帶情緒、樂器技巧的成熟度,對學生團在經驗值的方面一定有幫助。
我想做的不只是這樣。
正如第二篇所說的,我不會樂器,所以我能給學生團的收穫,就是「態度」的方面。
很多學生團都直接私訊我說想報名澎湖搖滾,我都是直接回答:「請按照報名程序報名喔~」,本島來徵選的樂團,235團哪一團不是按照這個流程,寄件補件又寄件補件的完成報名,報名截止時間到,過期的報名資料一率不受理。沒錯,我就是這麼的強勢。我想告訴澎湖學生樂團的是,如果你音樂的條路走得夠堅持,有一天,你一定會登上別的舞台,如果還是這種態度,主辦單位根本不想理,反正本島的資源都勝過澎湖,想演出的樂團不會少,並不會因為缺你這團就無法演出,除非你遇到好人主辦。當然,你有可能會是知名樂團,但我相信,成為知名樂團這條路很漫長,一定會經過我上述所說的,所以,不要因為認識我,就想隨便應付了事,告訴我:我想報名,就結束。
澎湖搖滾,是給各位在澎湖練功的舞台之一。
#936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05 採集貝類

文/攝影  朱雲瑋



貝類也是海岸採集中一個重要的種類。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採集物種。如台灣西海岸的廣大沙灘、泥灘就以雙殼貝(文蛤)為主。而澎湖的礁岩海岸就多以珠螺為主要的採集對象。
一、雙殼貝:屬於軟體生物門中的雙殼綱。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兩個貝殼的貝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二枚貝。我們一般常吃的蛤蠣就是屬於雙殼貝的一種。雙殼貝多生長於海邊的泥灘地裡面,由於泥灘底質空氣交換的條件不良,底質內或多或少會有些許硫化氫,硫化氫與鐵結合後形成硫化鐵沈積在貝殼上面。因此文蛤若是採集於水流不強勁的泥灘地或是飼養管理較不良的養殖池,外殼就會比較黑一些。而市面上卻很少看到深色殼的文蛤在販售,通常讓外殼顏色變淺有兩種方式。
1、化學藥劑:浸泡雙氧水、酸性溶液等,將外殼硫化鐵沈積物快速氧化或是侵蝕掉,如此殼就變得較淺色了。
2、天然法:將採收後的文蛤移至室內無沙的養殖池繼續飼養。一來可以吐沙,再者斷絕與硫化氫的持續接觸,因此使其外殼顏色變淺。
      若是方式一,大約十分鐘即可完成,但是會有藥劑殘留的問題。若是方式二不僅需要數日的時間,還要有室內養殖池可供使用,所以市場上並不多見。因此各位到市場選購文蛤時,除非可以確定該文蛤是經過室內養殖導致外殼顏色變淺,否則還是建議購買外殼顏色較深,也就是未經漂白處理的文蛤,回家後再自行吐沙即可。
當然不是所有的雙殼貝都用這種耙子捕捉(圖、1)。澎湖地區的潮間帶很多都被粗砂、珊瑚碎屑所淤積,許多雙殼貝也會生長於其中。這種底質因淤積深度不深,加上中間夾雜許多大石塊,因此無法使用大型耙子來耙梳。澎湖地區便多以小型的鏟子挖掘(圖、2),以厚殼縱簾蛤為主要目標。

二、珠螺:螺這種分類法並不像雙殼貝是正式的分類單位。螺屬於軟體動物中腹足綱的一個分支。珠螺生長在礁岩海岸,因此捕抓的方式與文蛤完全不同。珠螺是生長在礁岩上的,為了躲避退潮後的日曬以及維持水份的保持,大多會集中在岩盤的凹陷處。因為珠螺體型很小,不像文蛤那樣可以當做主菜那般的料理。多半會很辛苦的煮熟並將肉挑出,排成滿滿的一盒或是製作成醃漬品販賣。
採集漁業對生態的影響取決於數量的問題。以澎湖潮間帶為例,由於被採集的物種固定,導致兩個問題產生。
1、物種多樣性降低:因為棲地中被移除(採集)的物種為人為挑選並非天擇的結果,導致棲地中的物種多樣性指數降低、優勢度指數提高、物種數降低。以澎湖為例,澎湖的潮間帶棲地看似生物數量非常多、種類也很豐富,但是細究定量調查所得數據,可以看出潮間帶在經年累月的人為移除某些特定物種後,導致棲地中非經濟性物種的數量龐大且經濟性物種數量稀少。物種逐漸單純化的結果就是對環境變動的耐受度降低,這些改變將導致棲地無法承受逆境的衝擊。澎湖的潮間帶生態系隨時會有全面崩毀的可能。
2、棲地破壞:潮間帶由於大量的採集人員進入,歷經長時間的翻動、踩踏、敲擊等採集手段,導致潮間帶的底質不穩定,新生珊瑚屢被踐踏、踩斷,而碎掉的珊瑚就留在潮間帶中一點一滴的將潮池填平,潮間帶的棲地就這樣慢慢的平面化了。棲地平面化後可以利用的棲地變少、棲地的類型減低,這些都會使生物多樣性降低。
澎湖潮間帶的立體結構就在採集漁法的破壞下逐漸地改變了。唯一解決之道就是限時、限量進入潮間帶採集,讓潮間帶生物得以休養與復原。




【島嶼週記2017夏】北漂海仔|05 迴力標竿

文/攝影 黃士恩

是如同迴力鏢的標竿,投注了多少心力向前,就有多少力道回歸。

旅遊業這行當對我來說曾經是心中的方向,我在台北的這些年裡學到了很多經驗,但也深深覺得自己似乎沒那麼適合走這途,回想自己從導遊開始直至業務,是有那麼一點懷念以前只帶團不處理業務的時光,單純地把客人服務好,雖然碰到名特產的推銷還是覺得不喜愛,但終究能好去好散。我仔細想想,應該是厭倦了與客人討價還價的工作模式,說到底仍是在這領域不甚開心,總覺得有志難伸,無法改變很多的旅遊業病灶,甚至覺得源頭就像自己一樣。

花上了許多的時間,加班至半夜就算回到家也是持續著,似乎已經沒有自己的時間了,除了短暫的午餐以及晚餐時間,偶爾的宵夜也變成了常態,因為距離晚餐結束後又再持續開機運作我的腦袋,直到下一餐的響鈴提醒。雖說有很多挑戰在工作裡出現,卻無法好好享受這樣的快感,行屍走肉地呼吸每一寸台北市區汙濁的人間空氣,換個角度想,也許自己不是不習慣業務這職務,而是不喜歡在辦公室裡頭工作的感覺,從以前的打工或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直接與人互動,無論餐廳或導遊,除了廣播電台的那段時間是面對麥克風。

似乎恍然大悟了起來,心中曾經有過的澎湖模樣,該是如何勾勒出輪廓,同時那也是自己的輪廓。頓時有好多畫面從腦海遠端向前飛射而來,曾懷疑這是不是我要往生的前兆,以為看見人生跑馬燈,但這些都是告訴著我一件事情,我要來台北的原因在哪裡,為的是什麼?我仔細想著這問題,難道會一直在旅遊業裡打滾著嗎?所有思考的力道彷彿就像丟出了迴力鏢,在空中盤旋了一大圈之後再回彈到手中的感覺,心中標竿也更加清楚了些,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倒也真的磨出了我心中的方向,決定向旅遊業正式告別,重新回歸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模式。

-
從小有著好多願望,其中一項是想嘗試配音,我在台北完成了這個初步的夢想,謝謝我的好友以及林順郎老師,現在仍保持聯繫的配音班同學們,同樣地發展著各自的路途,老師與我是亦師亦友的身分,也帶著我學習了好多新事物,在台北能夠完成這樣的願望是真心感到很棒的,也算是離開旅遊業後的一項技能。

有著這樣暫時的呼吸,突然覺得自己視野又被打開了另一片天空。
也許對旅遊業還抱持著一點熱情,但轉換到自己更有興趣的事物上,會更加有衝勁,對我來說似乎得到救贖,兜了一圈的迴力鏢終究回到了出發的起點,我因我的故鄉澎湖來台北,後來在好友的引薦之下我進入了啟蒙我開餐廳的一間餐飲公司,關於我的北漂日子,也隨著日子推著邁入了第三年,不後悔自己曾做過什麼決定,只後悔自己想做的事情尚未做而已。

澎湖,等我。


#1038

【島嶼週記2017夏】05 藉力使力-全國文化會議澎湖區論壇與會心得(上)

文/ 范光男

在沒有澎湖在地藝文界充份參與及論述的論壇,除了例行的官方德政美言,朝野歌頌國內外美術館的美好願景時,卻從不說明珍對澎湖美術館的定位是甚麼?要成立或不成立的思辯陳述。想要與需要的動機和目的甚麼也無任何着墨。

個人尊重每個短講與所談拋出的可能性,但是反觀在一昧支持自由創作的當下,卻無法釐清有可能性實踐之後現代美術發展的建構與在地論述時,會發現地方政府並沒有心力去建全美術史觀的內涵,或是對於活絡藝文平臺與舞台的投入需要更勝以往。藝文界若想要寄以厚望於全國在位最久的文化主管,與萬年諮詢委員們及智庫,那等於是空談作夢,個人深切期待真正的轉型正義,能夠充分落實在重新整頓文化行政內外體質,以期展望國際化全球視野的佈局。

回想這十多年來文化建設留於形式的空轉,就是因為注重高高在上的官威,忽略宣揚國威 ,而與人民有距離的偽善對話。也從未想過讓藝術家與作品閒置街頭就是國之恥,表示權力傲慢使文化內耗加劇。其實 繼二呆美術館之後,就應該構思建立屬於澎湖人的澎湖現代美術館。想想這些左右縣政發展的大爺們沒能掌握世界脈動,更沒有在出國考察後做好功課,為此顯少替縣長提供多一些創意性的前瞻構思在概念裏,以至於千篇一律的婚喪喜慶剪綵致詞的客套用語在此文化會議致詞中含糊帶過,真是可惜。如果地方政府沒有主張也沒有策略,中央政府為何要為沒有目的性小家子氣的文化簽單買單呢?

在本次論壇的建言中,也發現到顯少為澎湖藝術家現狀困境多多爭取發言權,更沒有為這些年發現重大文化源的前輩致意,一切都是盡在不言中,以又來亂了帶過。可惜,笑看小丑作戲,只有幾響不上臺面的小鞭炮美言自己的功績,把全國性的重要論壇,當成自家政治選舉的舞台。更無直言文化殿堂變成藝品店,堂堂主管單位卻擅自將澎湖開拓館變成商品展示場,無視這個重要的文化資產相關展覽陳設的本質意義,一切是否在私相授受中,假藝術之名行商業之實?

官商合作無間之下,常常把藝術內涵兩邊放 這是自古以來最叫百姓反感的部份。若堂堂縣長官邸的開拓館如今成為另一種素人商品珠寶營業場所的展示,誰會尊重澎湖文化?這是個格局與尊嚴的問題!從張詠捷食物戀個展之後,每況欲下極簡平泛的特展,究竟澎湖藝文界有沒有深刻感受到呢?格局?在空間性質與展示內容差距之時,品味在哪裡?再探究其實毫無相關的可勘研究發與人省思的學術背景與人文關懷。

這是澎湖人期待的好現象嗎?這實在令在地藝術從業人士與喜好藝文者情何以堪呢?投入藝術功力展現有真假高低差別,品藝有見識的看門道,個人覺得主責單位太過酬庸與放水,沒有考量行銷澎湖人文的內涵,顧及地方藝文界觀感與參與感,閒置他們如幽遊飄緲在人間的次等公民,我想此時此刻中央單位必要考核檢討這缺失,而地方政府需要尚方寶劍斬妖除魔。(待續...)

【島嶼週記2017夏】04 惜物

文/攝影 鄧小佩


「拎丟系修盈」這是附近阿伯、阿姆們看到我們把撿來的物品東敲西釘時常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

鶵鳥2.0是個有歷史的老屋子。不僅建築物本身是,裡面的東西也是,各式的小板凳、櫥櫃、床架、二三十年前的雜誌、塑膠袋…可把我們折騰了好一陣子。

一開始真的很想全數扔掉就算了,但代管的房東阿姨一直強調老房東是個惜物的人。我們只好認命將東西全搬到大大的廣場後,把壞的、能用的、具紀念性質的…一一分類。

分類的過程是有趣的,我們在照片裡看見了過去家主當村長的模樣,看見了過去的用木片當封面的書籍,看見宮廟活動使用的道具、看見大大的蒸鍋、製粿的模具…。屋主沒有留給我們太多的語言、文字,卻把家族的歷史藏在這些器物之中。

鶵鳥2.0也離海非常近,月鯉灣在走路五分鐘可以到達的距離,這是七美最早的港灣,也是眾多遊客浮潛的地點,卻擁有不少海漂木頭與垃圾,尤其是颱風過後。

我們很少特地去淨灘,通常都是去海邊走走時順手撈些海漂物回來,甚至不用帶塑膠袋出門,因為四處都撿的到漁網或是塑膠袋來裝盛。大部分撿回來的是寶特瓶、零食袋或是吸管、瓶蓋…等飲料用品,這類多進了回收桶,而部分木頭、各色浮球、則被留了下來,放在鶵鳥大大的庭院一角,用同樣撿回來的棧板木籃裝盛,等待下一個春天。海沒有留下文字或聲音,卻把錯誤的生活習慣展現在每一條海岸線上。

離島的不方便,讓購買變得困難,也讓許多垃圾被留了下來。這幾天我們在垃圾堆置場看見一片大大的雙層玻璃,略有龜裂但還可以使用,還有十來扇同色的木窗、少了一隻腳的蛙鞋與磨損了的救生圈。

本來只打算用以維修燈具、在牆壁上釘幾個掛鉤而買的電鑽,成了這一年內我們覺得最實用的投資,那些歪了椅腳的板凳靠它重新拆卸組裝、藍色木窗加了掛勾成了白牆上的唯一亮點。

鶵鳥的外牆一直沒有漆上嶄新的白漆,用的是撿來的漁網與竹子做成的掛飾、手繪的木板作為招牌,昨天剛撿到的蛙鞋也許做成另類的盆栽。庭院的大桌,是屋內拆除的壞床架,搭上撿來的玻璃,就是晚風下的餐桌、新撿來的木窗做成茶几就是躺椅的好夥伴。

離島的不便讓我們開始學著以維修代替購買;而這裡的垃圾,就是島嶼曾經的生活樣貌,我希望鶵鳥的客人們也能看見。

#885

【島嶼週記2017夏】獨木舟是一所學校05 造舟的可能

文/ 陳藹文

划了一次海洋舟後,我就很想知道,一艘舟要多少錢?我是否買得起?哪裡能買得到?於是上網查,發現五萬、十萬、二十萬都有,人民幣兩千元的也有,如何運送我很難想像,但網路可以買到沒有問題。

於是我開始做著有朝一日能擁有一艘獨木舟的美夢,就像買腳踏車當代步工具一樣,不為休閒,而為移動。

但我的腳踏車只花了三千塊錢新台幣,獨木舟即使不若其他的船那種天價,十萬塊對收入微薄的我來說,仍是一大筆數字。

期間我想起一個高雄的朋友,也很喜歡划獨木舟的,曾經自己動手打造了一艘很美的船,還剛好最近在另一朋友的書店展出,可惜我時間湊不上,沒來得及去看展,當面問她怎麼做的。

不過,至少我知道了,自己造舟是可能的,也許需要一點木工基礎或藝術天份?或更多是船和操作和航行的知識?總之,有前例可循,就有希望。

很幸運地,海洋公民基金會開了課,從台北請來造舟的老師大沐,分享他自己摸索過程,和帶著學生動手做船的經驗,現場有他當天下午去買材料來製作的模型,也有澎湖本地五德國小的老師提供所做的實體獨木舟給大家看個仔細。

我真是大開眼界。

木頭骨架清清楚楚在透明的塑膠蒙皮下,很多木頭接合處是用細繩綁的,非常手工的狀態,光看就覺得不可思議。聽大沐老師敘述製作過程,更是夢幻。他說,這是五、六千年前的人類做船的方法,所以其實是最原始的、最簡單的、用最少工具的做法。

太好了,這正是我要的。

也是我能負擔的。老師說材料費在一萬五內,我試著抬起現場的這艘船,重量也不像上次划的那些獨木舟那麼重,應該在二十公斤內吧,果然,老師示範了扛起獨木舟來放在肩上的帥氣模樣,說:『你們看,其實就像玩衝浪的人一手拿著衝浪板一樣啊!』

果然夠輕盈,深得我心。

至此,造舟的可能性大增,獨木舟這所學校,已經不只是海洋學校,也要加上工藝學校了。

#756

【島嶼週記2017夏】05 澎湖島嶼礁塭知多少?

文/攝影 麵包小姐

暢游於目斗嶼天然的泳池是調查工作裡的小確幸


搭船到另外一個島,彷彿是進到了另外一個時空世界,明明是同個太陽、同片藍天,卻有了不一樣的心情;從七美返回的船程中,怕暈船的我假寐著,思緒卻如跑馬燈般跑著……。

某日午後,蔡光庭老師突然來訪,問我說知不知道澎湖有多少有名稱的島?去過了多少座島?據我有限的知識和經驗,去過或是搭船靠近拍照的島大抵不超過二十座;那天的聊天話題圍繞在澎湖的島礁,老師說他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要來收集一下資料。

心裡納悶著:老師怎麼突然對島礁有興趣了?

那陣子,回回與老師碰面,討論的主題不外乎就是看了那些史籍資料,記載什麼資訊,到鄉下走訪散步,與耆老閒聊之際,又得知了有那些小礁塭的名字,哪些海域還有沒有機會去探訪。待收集彙整的資料大抵有了個完整度,小助理才知道,原來是老師受邀將在國教輔導團講課,題目是謎樣澎湖-澎湖島嶼礁塭知多少?

蔡光庭老師倒底是怎麼從姓氏調查跨領域突然開始著迷起澎湖島嶼來,坦白說,小助理「非常專業的」從沒搞清楚過!只記得在正式講課之前,三天兩頭老師就會帶著小點心來訪,然後雀躍地分享又獲得了哪些資料,又得知了那些礁塭的名字,討論著簡報要如何製作呈現。

澎湖本島四周的島和小礁塭要取得資訊相當容易,但其他海域的呢?還有很多島,老師也還沒有去過呢!既然沒有去過,那就去看看吧!在安可大哥的安排下,揪了團「東北海一日遊」,蔡光庭老師是隨行解說人員,而我就打著助理的名號,美其名拍照記錄,實則跟著玩樂。

那天,東北海域的幾個島幾乎都看了一輪,船長先做簡易的說明與有趣的故事笑話,再由蔡光庭老師補充,兩位互相搭配下,有著不同於一般導覽的風格。隨著船的行進,老師不停地跟船長討教詢問關於島礁的事情,那種對於調查研究內容的謹慎與不求甚解的態度,嶄露無遺。

我跟著老師實際參與田野調查的次數並不多,在這趟「東北海一日遊」,我看見老師對於研究該有的堅持態度:當查閱資料所得知的島礁名稱與在地人稱呼的不同,或是還沒弄清楚眼前的島礁名稱時,便會再三地詢問確認,定要弄個清楚才行;收集資料之餘,卻也不忘休閒娛樂,到了姑婆嶼,在紀念碑或發現不錯的景物時,老師也會請我幫他拍張紀念照;而到了目斗嶼燈塔時,蔡光庭老師還特意換上游泳裝備,在一個天然形成的泳池中游泳,直嚷著太暢快了!這景象,我從高處特別拍張照片紀錄。

田野調查的工作很辛苦,遇到的挑戰與困難很多,為什麼老師可以在姓氏調查的領域裡堅持走了這麼多年而不間斷?我想,大概是如同這般地在調查過程裡,全心投入不求甚解的經過,享受大自然裡的美好,與人互動的真誠,而讓人無法停止調查下去吧!

#1047

員貝嶼-井邊汲水樂趣多

備註:
以下為蔡光庭老師的調查成果:
總結澎湖有名稱的島嶼礁塭共計260個。其中馬公市16個、湖西鄉36個、白沙鄉94個、西嶼鄉13個、望安鄉99個、七美鄉2個。
260個島礁中,有人居的島僅19個;澎湖縣政府旅遊局委託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所作澎湖群島影像調查,其《澎湖群島島嶼數量報告書》列澎湖群島島嶼數量為9O個。依蔡光庭老師所作調查,除此90大島,其餘面積較小的礁塭為170個。分列如下:
(一)19大島(有人居者):包括大山嶼、虎井嶼、桶盤嶼(以上馬公市、湖西鄉)、中屯嶼、北山嶼(白沙島)、員貝嶼、鳥嶼、吉貝嶼、大倉嶼(以上白沙鄉)、漁翁島(西嶼)、小門嶼(丁字門嶼)(以上西嶼鄉)、望安島、將軍澳嶼、花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以上望安鄉)、七美島(大嶼)(七美鄉)。
(二)90大島:
1、馬公市(共6.5個)
2、湖西鄉(共10.5個,實則共18.5個)
3、白沙鄉(共37個)
4、西嶼鄉(共3個)
5、望安鄉(共32個)
6、七美鄉(共1個)
(三)170個礁塭:
1、馬公市(共9個)
2、湖西鄉(共18個)
3、白沙鄉(共57個)
4、西嶼鄉(共10個)
5、望安鄉(共67個)
6、七美鄉(共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