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書】燦爛時光 Lucie的人生探索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會一口氣讀完<<燦爛時光 Lucie的人生探索>>,成露茜的故事很激勵我。之前收到這本書就放進傳記類裡面,直到今年做閱讀的島書展進了多本東南亞識讀類的書,有人在書中開場寫到她,才想起我有這本傳記。

拿出來放在房間備讀一個多月,都被別的書插隊,直到前幾天想放棄決定帶回店裡放,才變成背包讀物,佔據了我的空檔時間好幾天,今天下午忍不住花了幾小時好好讀完"她"。

她是沒有"老"的概念的人,學生說她是"沒有晚年的長輩",「堅持做自己是條寂寞的道路,但Lucie不害怕。她說,想當一輩子的小孩子,一個勇敢自私做自己的孩子。」_P.218

我好像也是這樣。

不過,更引我共鳴的,是書中不斷出現的"階級、性別、族群"字眼。

「階級、性別、族群,在任何地方都有這種差異,造成權力的不平等,不一定要在中國或是台灣,或是哪裡。所以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從事同樣的工作。」_P.208

她是社會學家,她要弭平不平等,不是屬於某個地方的,不是為了某一個國家。她的視野是整體的,因為問題也本來就遍佈全球,弱勢者被剝削與歧視,從歷史裡一路走來到現代都是,中西皆然。甚至是"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循環,可能曾為弱勢者,有一天搖身一變成為剝削者。

以及可能有意無意,社會的靜默本身成就了歧視,當我們看見弱勢者而無動於衷的時候。

想,我也是一個女性、永遠的小孩子、傳播科系出身、自認為(理念/理論)實踐者的人,還一樣是充滿開創性的水瓶座,我的行動力真是小太多太多了,好慚愧。

「她的言行舉止都和她的信念、和她的價值觀一致。這不是隨口說說而已,她是真的在生活中落實她的信仰。這樣的人真的真的很少,不少人都會談論不平等的議題,但Lucie是真正在生活中實踐,以表達她的立場。」_P.241

這是UCLA副校長口中的成露茜,擁有信念是容易的,相對於在生活中實踐而言。

所謂的生活中,是真正在面對每一個人都把持得住自己的原則,例如她最後養病的時候,請了看護阿英照顧她,在日常生活互動中,她的風格也完全沒有變,包括她對學生對同事也是,她強調的平等,她強調的實踐,她想要的改造社會,無時無刻不在做。

為什麼說她的故事很激勵我呢?

就是這個實踐精神,不只是口喊的精神,而是有方法的行動,我這個人呢,道理很會講,做的時候七折八扣,就是藉口也很會找的那種,偷懶拖延蒙混過關等等情事所在多有,以一個「安」字自剖即可見,安逸成性,以宅為安,以一個人為安,以遺世獨立為安。

你想問,這有什麼不好呢?是一種自由、一種勇敢、一種泰然、一種與世無爭啊...

其實並沒有很好,是一種逃避、一種美化、一種矯飾、一種以為天下太平、一種消極。

安小姐在澎湖在安書宅裡一個人過得很好,她和她的書店昭示孤獨,甚至打上獨立的旗幟,實則逃避體制、不與人合作、我行我素、走不出自己的舒適圈、一種軟弱自憐,說孤僻也可以了的小傲慢。

露西小姐則完全不一樣,她的實踐是在體制內改革與創新,在美國、中國、台灣都一樣,在教室、在報社、在街頭、在鄉村、在家裡都一樣,竭盡全力,想出方法,去做到達成目標為止,有挫折或阻礙需要放軟身段溝通時,她絕不堅硬自恃;需要強壯信念說服別人時,她絕不輕言妥協。

當然我們的背景我們的力量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但看得出來,她一生奮鬥不懈,我沒有。我常常休息,常常做只跟自己有關係的事,愛寫字、愛游泳、愛晨運,偶而也愛憂鬱沮喪、溺在自己的感傷裡,覺得老天不公平,沒給我幸福美滿的人生....等。

看書名:燦爛時光 Lucie的人生探索,如果有一天要寫安小姐的人生探索,我怕會有一半在抱怨世界,而明明自己並沒有夠努力去實踐理想。

我檢討的是自己的反體制,書店不立案,嫌成立公司或非營利組織都麻煩,嫌提計畫案尋求補助麻煩,不多方面去嘗試讓書店更豐富或更容易生存,怕複雜化,不願走別人走過的路。

但【有破才有立,有立必有破】,她說。

她辦立報,推社發所,孵育破報,催生四方報,同時平衡媒體、參與運動、鼓舞青年、幫弱勢發聲,「她忠於自己,所以安心,所以不會後悔。」_P.218

「我做很多事情並不成功,我做那麼多東西,有很多挫折,成功的並不多。雖然自己離成功還差得很遠,但我覺得這些事情都值得去做」成露茜說。

我做安書宅也並不成功,有很多挫折,但我覺得是值得做的事,跟別人走的路不一樣,亦破,亦立,也忠於自己,部分安心,所以沒後悔的。就是如果能像她那樣積極一點,多走出去幾步,最重要的是多思考能留什麼變革給社會。

由於人都會死,所以創新任何事物都要思考留給社會之後,要怎麼運作,所以重要的不是個人存在與否,而可能是方法,是制度,是型式。就算現在破報立報都沒了,我們還是都記得它們曾經的影響力,難保有一天不會復活。

安小姐會死,但安書宅也許不會,我沒辦法辦三個報創幾個研究所,但我可以充滿實驗精神地慢慢精煉出一個能存活下去的安書宅,或作為其他人開書店的參考。

「Love never dies, it only transforms.」她說,愛不會消逝,只會轉型。
「Deep down, I am still a baby.」 直到六十歲,她還在問:「長大後我要做什麼?」

這兩句我記下,因為我也還是baby,愛永遠在。

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安】美之遇



那天一大早,看到芒果咖啡館好友寫關於咖啡館美學一事,說「咖啡這檔事不脫對美的感知,如果基本對美的追求與品味都隨便不在意,那我想就算在製作流程上再嚴謹講究還是很難富有詩意。」

美學、對美的感知、品味、詩意,這些字眼看得我心頭一震。

美學啊,很多事情的問題確實都出在美學上。

對美的感知,到底要怎麼養成呢?

富有詩意,又要怎麼做?

後來我在晨運途中就想著,應該邀請我的這些好友來談美學,有的是工作事業的經營美學,有的是生活美學,有的是本身即為美的工作者,如染織藝術家、建築師、料理設計師、麵包魔法師、甜點果醬藝術家、音樂愛好者...,我很想跟他們聊,美學的東西,要怎麼追求?

那我自己呢?我的詩意何來?對美的感知如何?有美學素養嗎?

生活裡有美嗎?

晨運中,我才恍然大悟,每天這樣追雲彩、追日出、聽風聽海聽鳥叫,不就是我的美學養成過程嗎?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澎湖,其實我一直沒有答案,到此刻思考關於美學的事,我才明白,是因為靠近大自然,遇見了太多"美"的事物,而變得詩意吧。

正巧,剛剛與友人討論"遇"字,他為我說明日文的"遇見"是"出会",我說,那便是要"走出去"才能見到的意思囉,其實中文也是,"遇"走辶部,非走不可。

當然在台灣也有很多大自然美景可以去相遇,非澎湖獨有,只能說澎湖的好處是:近,離海近,走幾步路就能到;離天空和雲也近,因為天際線低,遮蔽物少,視野遼闊,所以能常常覺得整個人就被抱在天地的懷裡那樣。

鳥與花草也很靠近我們,是因為建築干擾少,動植物能相親相愛;魚、玄武岩、珊瑚礁也很靠近我們,是因為島上居民長年仰賴牠們、它們為生,有些人的住家仍是以此大自然元素為組成物,那就是被抱在天地的懷裡呀。

大自然元素都是極美的事物,而且是流動的,漲退潮、海浪沙灘、日出日落、月出、星星滿天、風起、仙人掌開花結果、絲瓜攀牆...,每天能看到時間的美好流動,大景,或小物,都是邂逅。

遇見和邂逅有什麼不一樣呢?好友說,出門遇見一場大雨和出門邂逅一場大雨應該不一樣吧?

也是,現在給我一場大雨,那絕對用得上"邂逅"二字,關鍵還是在人的心態,看"渴望的程度",友答;我則說:終究還是回到人自己身上。

對美的感知,是因人而異的,很難統一教學。別人的美學經驗,很難套用在自己身上,就算我們聽了看了藝術家或設計師是怎麼實踐美學於生活中的,也不能照本宣科。所以很少用"學習",而是用"養成",嚴謹的工作流程可以學習,詩意卻學不來,讀詩或可養成,關注大自然的美或可養成,我在想這個養"成"的關鍵在哪裡?

美之遇,這個"遇"真的是純粹偶然或巧合嗎?

這些年,我倒是有個關鍵可以分享,就是:願意敞開感官、願意重複。

像我晨運,是每天晨運,每天走同樣的路線,在路上觀察、感受,才得所謂的「遇見」。同樣的路線上也有人每天跑步,戴上耳機,我想他永遠也不會像我一樣與半天鳥邂逅,總是看不見小雲雀的蹤影,只能聽牠們大聲歡唱,每次聽見都很雀躍,像得到了喜訊似的。

重複同樣的路線,每天卻能拍到不同的日出,看見差異,就是培養欣賞的能力。美"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那種,而是你每天走到它面前,打開它,看見它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