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書店書】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除了身土不二系列書之外,我想跟書店有關的書也可以成一個閱讀的類別,就叫書店書吧。

畢竟,我是開書店的,也是寫作的,在市面上看到跟書店有關的書就會想要翻一翻,但若純粹只是介紹各地有哪些書店的話,倒也不會想要買下來收藏,有時候甚至並不想參考別人開店經驗,偏執地認為守住自己的本質比較重要,我是這樣的書店主人。

這本【從書店窗口看京都】被歸為旅遊書,但我歸為【書店書】,有自己選書堅持的40年的惠文社一乘寺店,小小二手書店安書宅自然學不來,但她以書店的角度介紹與自己相關的京都事物,很值得學習。

(不過,確實看完後很想照著書店推薦的一一去拜訪,真可怕的旅遊書魔力啊~~~)



自從看了這本書,就一直幻想要寫"從書店窗口看澎湖"之類的文章,最近在寫北投,也忍不住照樣造句,如:從社大窗口看北投,很糟糕的一個寫作者啊我,老想偷別人的idea。究竟可不可以呢?寫從安書宅門口看澎湖、看北投、看山、看海、看日本、看地球....。

(然後,有一天,可能我就變成魔力旅遊書寫手了~~)

為什麼我想模仿這本書的架構,因為,她介紹的,可以說是書店工作者或生活在書店周邊的人、平日裡會去的地方,一般旅遊書根本不會寫到的角落或店家。

從書店裏面賣的/用的東西延伸出去的創作者,重要的合作的出版社或別的書店,附近咖啡館點心店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用一種非推不可的心情在寫,因為都是他們日常愛的啊。

這書打翻了我想像中氣質典雅的京都古城,變身而成一座親切的、充滿人味的、現代風情小鎮。

這書打破我陳舊的旅遊框架,也打破我狹隘的書店視野!

我的意思是說,旅遊可以不一樣,從書店出發的旅遊就可以;書店可以不一樣,不只看店內的書,也從窗戶看出去。


最特別的是她還介紹了人,我好希望整本書的每一個地方都去坐坐之外,也希望有機會認識書裡的人,然後我才想到,我的日文根本沒有好到那樣的地步。

(真的是充滿魔力的書吧,讓我以為自己也能去拜訪全部人事物。)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安給書宅】像遊牧民族

親愛的書宅,

來說說這件事吧,就是把店開在澎湖、人卻跑來跑去這件事。

澎湖是個觀光島嶼,我們把店開在那,感覺像作夢一樣,很多人羨慕,以為我們過著天堂般的生活。

島嶼是度假天堂,到澎湖放大假,當然做甚麼都開心,什麼都不做更開心。但我們開了店、或說創了業成了家在島上,就會有現實的一面,絕對跟作夢是不一樣的。

尤其鶵鳥和安書宅這種過於理想的店,想要靠她賺錢養活老闆,短期內是不可能;反過來要靠老闆出去賺錢回來、養活她。安書宅只有一個安小姐,還好打發;鶵鳥有店長要活,老闆也有老闆娘和公子要交待,生存的基準線比我高出許多。

所以我們只好,店歸店,工作歸工作,回台灣賺薪水或接案子賺鐘點費,也就是"工作"的部分。以我為例,我就是接一些文稿撰寫的案子,賺點稿費維生。安書宅是夢想的店,文字是生存的寄託。

興趣則是人活著必須要有的點綴,我的興趣是看電影,也喜歡上山下海,喜歡一點音樂;休閒是讓人放鬆的事,我喜歡跟貓一起在家看電視看書自己做飯吃,也喜歡寫毛筆字或做做明信片等跟雙手有關跟大腦無關的事。在台灣的日子我享受看電影、爬山、與貓在家;在澎湖則自然是游泳、散步、看書、寄明信片。

兩邊的生活都很重視。

那旅行是什麼呢?旅行...不是地點而是狀態吧,對我來說既非興趣也非休閒,搞不好是跟工作比較有關,因為通常旅行中我能吸收很多,是充電的效用;未來的旅行也可能跟店有關,想像旅行的收穫將豐富安書宅的藏書。住在澎湖到底算不算旅行呢?

應該這麼說: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

雖然把店開在澎湖,除非我們把家人也都移民過去,否則我們就是得大島小島飛來飛去,所以,總不像"居民",也不像已經嫁去澎湖的"新住民",或已經賭上一身家當創業、定在那兒的"新澎湖人",更不是返鄉的澎湖遊子、準備光耀門楣。

像是流浪的遊牧民族吧。

但也沒那麼"流浪"啦,我們還是有認真賺自己的生活費;還是有家,而且有好幾個家呢。

人們總愛問我們:為什麼把店開在澎湖呢?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

答案可以用緣分兩個字帶過,或說房租比較低、壓力比較小,或說澎湖比較遠、老闆娘管不到,或說澎湖單純樸素,開店可以比較從容。



或就是說,因為喜歡澎湖啊,因為澎湖很好啊!

即便遊牧民族,也逐水草而居,也是自己選擇好地方去住;我們一樣,除了珍惜已經有的緣分,也想做"選擇"。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例如,別人來澎湖開民宿、做旅行社、賣漁特產,我們做藝文、做書店;別人選擇搭車就能到的地方,我們選擇過海;別人選擇馬路旁,我們選擇巷弄內。

別人選擇能賺錢的營運模式,好讓自己安穩地待在澎湖;我們選擇很難賺錢的模式,好讓自己兩邊跑。

兩邊跑真的不好嗎?

遊牧民族的優勢,也許是線狀串聯,把兩邊的資源流通,把兩邊的生活融合,把兩邊的思維交錯,會不會刺激出許多有趣的事呢?!


也許某種程度我們相信:這種看似傻子的游牧生存方式,會累積特別的智慧。

或只是看起來珍貴又可愛,也不錯。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3 手釀




【手釀--對身體最溫柔的發酵飲食】是適合情人節閱讀的書,書裡男女主角過的生活,讓人好羨慕。

大部分的人看它,是一本家庭食譜,講鹽漬醬菜、釀醋、做壽司、做味噌、釀醬油、釀米酒、做納豆、煙燻魚肉、手作乳酪,非常實用,非常實"吃",可以說是日本家庭必備,其中一半以上也幾乎是台灣家庭常用調味。

作者把她在日本所學所做寫出來,並一再表示每樣都不難,做了就知道,釀東釀西的,只要有興趣,有耐心,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當然,還要有愛。



我也覺得,動手做並不難,難在實踐那樣的生活理念。不過,如果有默契,兩個人約好一起實踐,相信什麼困難都能解決。

「認真地過每一天才是真學問。」無蝶說,他們每天燃柴生火煮飯,需要什麼都自己動手做

「手作是我們夫婦一天的工作旋律,也是夫婦感情意氣投合的和聲,失去了手作這項固定的生活要素時,可能會讓無蝶庵這個生活舞台失去溫度,我們所要追求的夫婦愛也沒了!」無蝶夫人說。這是她寫在第一章「當女記者遇上人類學家  先苦後甘、在家修行的手作人生」裡的文字。

所以我說這是一本適合在情人節看的書,這裡講的是「夫婦愛」,手作是他們的合聲,男主人寫了書送給妻子,於是妻子說:

「既然,無蝶都不惜以生命的力作獻給愛妻,那我每天為無蝶獻上最健康的手作料理,與無蝶在庵內過著同甘共苦的日子,也算是應有的夫婦之情。」

為愛人獻上最健康的手作料理,這不是浪漫,不是夢幻,這才是現實,是積極進取的人生啊!





是不是太令人羨慕了呢!

無蝶夫婦的愛情故事之美,不是他們怎麼認識、怎麼在一起,怎麼異國戀情、怎麼努力求婚,或怎麼老少配、怎麼黃昏之戀;他們最令人動容的是『在一起之後』!

兩個人在一起之後展開的生活點滴,每天、每餐、每一口飯菜,一個書架、一個爐灶、一堆木柴,每一件事都為了彼此。

不但適合準備結婚的情侶看,適合新婚夫妻看,也適合結婚多年的家庭看;更推薦給單身者,看完會對愛情和婚姻仍然憧憬,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無蝶夫婦、時光倒流般地、去過昭和時代生活,他們相處的態度卻值得學習,先把功課做好,未來隨時派上用場。

即便一個人生活,沒有"愛人"可為他/她獻上健康的手作料理,也可以為自己啊,或者為"家人"也非常好。

無蝶庵的「夫婦愛」讓人羨慕,有機會實踐的人,一定要努力;沒有這種愛的人,則從愛自己出發,然後「家人愛」、「親友愛」,也都有機會能貫徹手作料理的精神。

為了健康,何不約好多幾個人,一起手作。這是第三本身土不二系列書,我想說的是,不只身體跟土地密不可分,人的心理跟土地也息息相關,手作過程需要用心,需要用愛,還需要溫柔善良...。

我們的雙手,就是人類與土地的橋樑。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安給書宅】不能收的書店

親愛的書宅,

我努力想要穩住工作的節奏,不要每次有人住院,生活就全部打亂,發現有時候是我自己想要陷入混亂的局面,潛意識裡期待著砍掉重練,是我的壞習慣。

想像一切重來會比較好?讓過去變成爛攤子?

歷史根本不會過去,爛攤子早晚得收拾,沒有可以砍掉重練的人生。簡單說,沒有可以逃避的,就算緊急的事一直出現、插隊進來你的生命順序裡,已經出發的路都還是要走,晚一點走而已。

例如,安書宅要做的事,去年被親人過世暫緩,今年被親人住院打亂,延宕再延宕,越走越慢,有人看我一直在台灣不在澎湖,說我拋下了書店,問我要不要乾脆把店"收"了?

好在安書宅是無法放棄的理想,每一本書都由朋友捐來,賣出去的錢離空間的租金也不算太遠,書店的存在並沒有很難,而且書一直累積,一直有朋友再寄來,可以說她已經是一個有機體了,自己生了書,自己賣了書,她自己活著!

我沒有辦法"收"她。

她只會越長越大,越活越久,我覺得。

我呢,我只是志工之一,負責去整理書上架,出一點水電費,數一數書錢交給房東,就這樣。

那天,(因應復興航空事件後),我在馬公飛回台北的飛機上寫下【安書宅操作手冊】,以備不時之需,果然內容差不多就是給每一本書定價、貼書單,方便買書的人自助結帳,以及提醒操作志工要常常打掃環境而已。

今天寫在這裡,也算公告給安書宅的接班人,畢竟世事無常,早點交代比較好,經營安書宅沒有訣竅,把單純收書賣書運作得順暢自然即可。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得太複雜,或許最難的是:

不要想做太多的事情,維持以書為主角的書店的樣子。

簡單比較難,延續初衷比較難,讓別人明白也很難;但好在有這些困難,

安小姐每天都在努力,終於不再想要砍掉重練自己的人生。


安,2014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