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日 星期三

【島嶼小小說】魚灶邊的愛情故事


文/ 陳藹文



民國48年、阿謙才19歲,村裡的福記伯決定要蓋一個魚灶,在那之前,南寮村只有兩座魚灶,規模小些;福記要起造的灶雖是第三座、卻將是當時最大的一座。福記伯是村子裡數一數二有生意頭腦的人,經常去台灣做生意,建魚灶也是為了要把臭肉魚加工處理後、賣過海去。

年紀輕輕的阿謙,被福記伯委以"現場"的重任,想來也是多少有收作女婿的念頭。女兒富江18歲,正是相配。但還得好好觀察阿謙這少年郎,有沒有認真踏實,最好的磨練之所,便是魚灶的現場,是一個既要指揮全局,又得鉅細靡遺的任務,耐心、和善、穩重...,都是必要條件,經得起魚灶的考驗,才能信任。


幾根煙囪?幾個灶孔?

農曆五月,請了專門的師傅來建魚灶,大約十幾天就完成,當時師傅工一天工錢40塊左右,整座魚灶蓋好花了幾千塊有。第一回福記伯想了個四孔鍋只搭一支煙囪的設計,結果很難用,火侯不均,排煙不順,沒幾日就決定更改,請師傅修整成兩孔的,維持了一段時間。

隨著魚貨增多、水煮處理速度必須加快,雙灶孔與單煙囪的設計不敷使用,只好第三度修改,決定以三座大煙囪加上三孔大鍋的規模,來煮臭肉魚,讓福記商號的魚灶,儼然有魚貨加工廠的態勢,連同後邊儲放工具物品的棧間、灶旁的淺水池,每次沿路邊長長的曬魚場盛況,福記伯的魚灶,已成為村子裡最大的魚灶。

阿謙的家境自是沒有富江家來得優渥,顯然這是一個長工與小姐的愛情故事,但阿謙可不是普通的長工,他被福記伯指派的職位名為"現場",其實就是工頭的意思。他是要負責整個"魚灶現場"的運作,也就是生產線的順利、產品品質的控管、和所有工人的調度。


毛巾蒙臉的"現場"工頭

出貨、關係著福記商號的聲譽;人事、更是左鄰右舍的和諧,因為現場幾乎全是女工,忙起來要到26個女工同時登場呢,女工們一天的工資是25塊,也經常有半天的工,就12塊半。

魚灶在大太陽下開火,是雙重的酷熱,所有女工的標準裝扮,就是澎湖經典的以毛巾蒙臉包頭,只留下一道最細的縫隙給兩隻眼睛可以張開就好,剩下的,全裹在毛巾裡。

阿謙雖是主事工頭,也沒一刻得閒,跟女工們全大曬在太陽下,所以,他這年輕漢子,也跟著包一臉毛巾,算是同甘苦、共患難了。

他說,其實用毛巾蒙臉、當汗流得夠多、毛巾都濕透的時候,反而是涼的,並不會悶熱,所以,女工們會選擇用毛巾而不是其他布巾,絕對是有她們的道理的。跟著她們的做法、就對了!


搶時間  頭家女兒也一樣

阿謙不是普通的長工,富江小姐也不是真正的大小姐,那年代、在澎湖小島上的偏遠村落,哪有什麼大小姐呢,富江家裡有菜宅要自己種菜、去海邊潮間帶採集是也習以為常的事,就算家裡父親會做生意、收入比別人多,一旦經營魚灶,忙起來,全家人都一定要幫忙,看到有什麼活、就做什麼活!

富江下了學,看見馬路邊上在曬魚乾了,必定是以幫忙為優先,完全沒有頭家女兒的樣。曬魚是跟陽光搶時間的事,一條條小魚正面躺躺曬了乾,就得翻過來換一面曬;偶而遇到陰天將雨,全部的人都要在最短時間內、合作把魚脯收進屋內。

這種事、分不了什麼男女老少或老闆工人的,老天爺的臉色,很是公平。

魚灶就蓋在家門外,富江小姐每天可以看見阿謙指揮著女工們做事,他是古意老實人,對工人們沒什麼威嚴,就是盡力協調大家把煮魚、曬魚的流程給順了,有效率的話、所有人就能早點休息。


上有烈日、下有熱灶

魚灶靜止的時候,看起來沒什麼,不就是幾根煙囪、幾口鍋嘛,那年代家家戶戶每天都在用灶、生火煮水的事,能有什麼學問呢?

其實,門外的魚灶、要讓二十多人同時間分工合作,還要分秒必爭,工頭可不輕鬆。福記伯一次從漁港買回來的新鮮臭肉魚是幾千斤、幾千斤地算,一運抵魚灶,就要在爐灶旁的大池子先浸泡清洗,再一批批放入圓形竹篩下鍋煮,鍋內放入大量鹽巴,也不時要添水,一煮熟馬上用鐵勾撈起重重的竹篩。

女工必須小心翼翼,萬一煮破了、或刮破了魚的表皮,那價值立刻就減損許多。負責這個部分最要忍得住熱,那蒸氣不斷冒上來、隨時都可能燙傷,不但辛苦、更有危險,所以通常這個位置的女工,阿謙會多加點工錢給她。

接著,馬上就要將煮熟的臭肉魚一尾一尾排列在曬魚架上,這是很無聊耗時的工、又馬虎不得,女工們很容易被熱騰騰的魚燙傷,魚排在路邊曝曬,而人也好不到哪兒去,要被烈日炙烤一番。



山路迢迢、魚價渺渺


其間,不乏挑來擔去的粗重活,男女工都有;有釘魚箱的工,連十幾歲的小孩都得幫;最後的魚貨裝箱,也是女工來做,全是村子裡的婦人來幫工,在漁業鼎盛的年代,一口魚灶,養活了二三十個人家呢!只是福記伯的生意在澎湖問題不大,去到台灣就不在他的掌控範圍內了。

魚貨運到台南、再送到更內陸山裡,到底賣了什麼價,只有中間的販仔知道,他們報什麼價回來,澎湖這兒也只能接受,有時候被嫌賣相不佳、或魚腐臭了,根本無從考證。

但在數量上、福記伯從來都記得非常清楚,對方想少報幾箱,那是絕對不許的,任何狀況、福記伯都會努力找出人證、物證,來捍衛自己的魚貨。

相較之下,阿謙和富江,就是溫順的性格了,生意的事,全是父親做主,他們只管把魚灶現場顧好,讓老闆無後顧之憂,讓村民安居樂業。魚貨加工讓南寮村子一時間興盛了起來,阿謙被磨練得、從少年郎漸漸變成男子漢,不過也到了該當兵去的時候,福記伯找了別人來擔現場之位,送阿謙從軍報國去。


老丈人的矛盾

退伍回來的阿謙,24歲,才和富江小姐結婚。但,福記伯反而不想讓女婿繼續做魚灶現場,一方面想要女婿到台灣磨練磨練,另一方面又捨不得女兒,希望他們能安穩過日子,老丈人矛盾的心乍現。

做生意,老實的阿謙肯定不行,做漁、做農都太辛苦,富江可是他的掌上明珠,所以阿謙只去了高雄工作兩個月,就回到澎湖,到馬公做合作社外務,一開始還是「不在業」的短期工,後來成為編制內正式員工,一做就是三十幾年,到60歲退休。

福記伯活到90幾歲才過世,他一直做生意,魚貨、農產、藥草什麼都做,一天到晚跑台灣,沒有閒下來過,一直做到89歲,福記的老闆還是他。

臭肉魚少了,他改去買小管來加工,曾經一晚上煮了102簍的小管,全家人仰馬翻,燈火通明到天亮,才處理完,隨即出貨台灣;小管少了,他還去買花生來水煮,阿謙下班回家少不了還是得幫忙,富江小姐也曾經把花生帶去市場賣呢。


難捨的紅磚塊

魚灶的火,從最早用炭燒,到後來改為燃油,之後又改為木柴,雖然全盛時期只有十幾年,但阿謙一家人盡力去維護它、使用它,前後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南寮村各個魚灶都熄火、頹圮、拆除、改建的年代,在全湖西鄉只剩下兩三座「魚灶遺跡」的年代,阿謙的這三根煙囪,他還捨不得每一塊磚。

「那些全是耐火磚呢、現在都買不到了」、「當初灶台是用磚廠的紅土來蓋的,因為紅磚廠離我們這兒近,才能去拿那些紅土來砌」,「還有這牆,都是用以前海裡面的老古石做的」、「連這個棧間也捨不得拆,其實土地早就過給兒子了,但看這三根煙囪喔、都會想起以前魚灶的事呢


以前魚灶的事?是初戀愛情故事嗎?問阿謙說、年輕的時候、是怎麼把富江小姐追到手的?他笑說,沒有啦!問富江小姐說、妳怎麼會嫁給阿謙這個小工頭?她也笑說,沒有啦!那、阿謙和富江、到底有沒有在魚灶邊談戀愛?愛情故事的部分,到底要怎麼寫?

魚灶啊!忙都忙死了,熱都熱壞了,很辛苦咧,沒有人想在那多待一下啊!誰會在那談戀愛?怎麼會相信、魚灶邊有愛情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