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靜凡的生命故事】我憑什麼活下來?_15


口述:傅靜凡
整理:陳藹文

15 因夢想而偉大


「來澎湖就是要吃海產,你賣農產品能賣給誰呢?」

把澎湖農產品變成一個品牌,就像紐西蘭奇異果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鏡的;但這個想法跟十個人講、有六個人搖頭,其他三個附和性點頭,剩下一個人是茫然不知所以。我卻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夠強都可以賣得出去,澎湖因為地理特殊得天獨厚,水產品品質好,所以大家來都只看到澎湖的海產,我想要讓來這裡的人,重新認識澎湖的農產品!

初步的想法是有一個類似「平台」的概念,說是一個媒介、跳板也好,不用「公司」ㄧ詞,是因為公司難免最後要走向營利,恐怕沒有辦法把小農照顧好;若為平台概念下的非營利組織,則可以跟學校進行學術研究合作,也可以堅持把盈餘回饋給農民。


平台與學校的合作

以澎湖冬天的高麗菜為例,「酸高麗菜」是大家都知道的,煮魚、火鍋都很好吃,但是湖西的阿嬤和西嶼的阿嬤醃出來的會不太一樣,有風味上的差別,甚至她們自己家裡每一次醃也可能都不一樣,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

學校研究單位可以負責把比較好的菌種找出來,讓農家固定使用,因為如果要長期配合,要讓醃高麗菜變成一項產品的話,沒有好的菌種和固定的菌種,風險是比較大的。而在澎湖,要篩到這樣的菌,技術上已經是沒有問題的。

產品完成後,澎科大還可以負責初步的檢驗,就像是公司內部的稽核,雖然目前還做不到認證,但產品出去前的把關是可以的,趁這機會也可訓練學生。

另外,在產品的保存與改良也可協助,如真空產品要常溫販售,水活性要85%以下,但要怎麼達到標準又讓東西好吃?像沙茶醬,水活性大概0.6、0.7左右那麼低,但有些東西做到那麼低後、口感就不好,怎麼取得平衡?這部分亦可與澎科大合作實驗,有類似「研發部」的功能。


平台與小農小漁民的關係

這個平台上最重要的當然是農民,由澎湖本地的小農來提供農作物。所以平台成立之後,就跟一些小農民契作,例如高麗菜乾、花菜乾、紅蘿蔔等,契作之後可以請小農慢慢改掉用農藥的習慣,加工製作而成的農產品也由平台負責銷售,銷售利潤扣除必要費用,將盈餘回饋到農民身上,是一種公平貿易的精神。若以公司型式越做越大、甚而獨大的話,可能演變至剝削農民的情況,所以不成立公司,而是推動平台或聯盟型式。

又如海菜,是無法養殖的水產品,冬天的時候很多人會去海邊撈回來,回來之後要花兩三倍的時間洗,網路上有人問這東西那麼好為什麼那麼便宜?這是整個市場走向的問題,海菜其實有能夠外銷日本的優勢,如果我們有統一代表的窗口,就不用賣那麼便宜。透過適當加工,海菜也可以賣出較高價,如果平台慢慢做大、有能力去把澎湖大部份的海菜吃下來,便可統一澎湖的品牌出去,利潤也還是一樣回到小漁民的身上,繼續用比較好的價錢來收購海菜,則去撈海菜的小農小漁們都會願意賣出來。

我相信平台模式運作自然而然會形成某些效應,將有愈來越多農民加入,一步一步把農產品賣給觀光客甚至世界各地。剛開始透過平台跟小農契作各式各樣的農產品,第一年可能只有五百公斤,但如果這種模式可以把產品賣出去,明年就可能八百公斤、一千公斤...慢慢上去。

魚幫水水幫魚,跟農民跟土地的關係都很緊密,小農獲利,或小農願意把規模做大,有自己的品牌,平台也都很樂意幫忙,重點在於慢慢把整個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


平台與產銷履歷

澎湖要賣高麗菜乾,不能只賣生的高麗菜乾,因為實在沒幾個人知道怎麼吃,這樣的產品一斤要賣多少錢呢?兩百五?高麗菜曬乾對農民利潤少,為什麼不把兩百五變成兩千塊?透過加工,一斤高麗菜乾賣出去可能是兩千塊!

澎湖的紅蘿蔔有很獨特的甜味和香氣,很濃郁,幾乎不用調味就非常好吃,只是冬天盛產,要加工低溫儲存,才有機會被夏天的遊客品嘗到;澎湖的炒花生堅實香脆,目前都用寶特瓶裝,這種包裝在食品安全衛生上是比較落伍的,可改用馬口鐵的方式,把花生包裝起來並且滅菌處理,對消費者也比較有保障。

再說紫菜,目前市面上許多圓餅狀的乾燥紫菜,明明是廉價的、來自大陸品質堪慮的產品,為什麼觀光客會當做澎湖名產買回去?澎湖紫菜可以靠養殖,又不像養海鱺魚有下雜魚和抗生素的問題,澎湖紫菜品質好,目前已經做出來的加工也較多,把紫菜多醣萃取出來做飲料,也算保健飲料,尤助腸胃道的保健;紫菜蛋白亦可做成加工食品販售。

不管加工、包裝、儲藏,平台要關注的另一個重要的東西是產品的「生產履歷」,或說「產銷履歷」。為了消費者在買高麗菜乾的同時,知道背後代表的是某個阿嬤、在田裡辛勤工作的故事,知道每個人的手感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會一樣,也許吃習慣了、會覺得哪一個阿嬤的東西特別合胃口...。透過生產履歷的建立與標示,把產品作比較嚴謹的相關管理,包括檢驗的制度在這上面都可以看得到,消費者吃得安心,在銷售上也會有比較好的成績。

平台上的創新與築夢

最後來說鹽,胡蘿蔔鹽、花生鹽、墨魚鹽等調味鹽,其中最看好的是海菜鹽,因為海菜中有天然甘味,把葉綠素萃取出來與鹽巴結晶,可以同時取代鹽和味素,澎湖目前沒有製鹽很可惜,日本各島有自己的鹽,離我們不遠的沖繩,其鹽產業做得不錯,不只食用鹽,也有沐浴鹽、鹽的冰淇淋、肥皂等,各種商品被帶動出來。想像著以後澎湖也可以有七美的鹽、望安的鹽、花嶼的鹽,味道都不一樣,豈不令人興奮!希望幾年內有能力去製造澎湖自己的鹽出來,用比較環保的方法,用澎湖的太陽日曬,融入地方特色,創造澎湖的味道出來。

每一條產業起來的話,網狀的結構可以養活很多人,包括生產的、加工的、養殖的、販賣的,可以造就的不只是就業機會,甚至是創業機會,投入這整個產業網,澎湖的經濟發展是非常可觀的。

已研發出來的產品先小量生產,嘗試與生產者結合,逐漸讓更多生產者加入。拿鋤頭去種菜,冬天去撈海菜,都能有收入,加工的過程也可以學習,農產、養殖、鹽三大產業如果成功,到時候甚至可以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像金門酒廠一樣,有足夠的財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澎湖的交通也有可能改善。

覺得這些想法像是天方夜譚嗎?

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這就是我的動力,我可以說、就是憑著這樣的動力活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