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05 採集貝類

文/攝影  朱雲瑋



貝類也是海岸採集中一個重要的種類。因為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採集物種。如台灣西海岸的廣大沙灘、泥灘就以雙殼貝(文蛤)為主。而澎湖的礁岩海岸就多以珠螺為主要的採集對象。
一、雙殼貝:屬於軟體生物門中的雙殼綱。顧名思義,就是指有兩個貝殼的貝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二枚貝。我們一般常吃的蛤蠣就是屬於雙殼貝的一種。雙殼貝多生長於海邊的泥灘地裡面,由於泥灘底質空氣交換的條件不良,底質內或多或少會有些許硫化氫,硫化氫與鐵結合後形成硫化鐵沈積在貝殼上面。因此文蛤若是採集於水流不強勁的泥灘地或是飼養管理較不良的養殖池,外殼就會比較黑一些。而市面上卻很少看到深色殼的文蛤在販售,通常讓外殼顏色變淺有兩種方式。
1、化學藥劑:浸泡雙氧水、酸性溶液等,將外殼硫化鐵沈積物快速氧化或是侵蝕掉,如此殼就變得較淺色了。
2、天然法:將採收後的文蛤移至室內無沙的養殖池繼續飼養。一來可以吐沙,再者斷絕與硫化氫的持續接觸,因此使其外殼顏色變淺。
      若是方式一,大約十分鐘即可完成,但是會有藥劑殘留的問題。若是方式二不僅需要數日的時間,還要有室內養殖池可供使用,所以市場上並不多見。因此各位到市場選購文蛤時,除非可以確定該文蛤是經過室內養殖導致外殼顏色變淺,否則還是建議購買外殼顏色較深,也就是未經漂白處理的文蛤,回家後再自行吐沙即可。
當然不是所有的雙殼貝都用這種耙子捕捉(圖、1)。澎湖地區的潮間帶很多都被粗砂、珊瑚碎屑所淤積,許多雙殼貝也會生長於其中。這種底質因淤積深度不深,加上中間夾雜許多大石塊,因此無法使用大型耙子來耙梳。澎湖地區便多以小型的鏟子挖掘(圖、2),以厚殼縱簾蛤為主要目標。

二、珠螺:螺這種分類法並不像雙殼貝是正式的分類單位。螺屬於軟體動物中腹足綱的一個分支。珠螺生長在礁岩海岸,因此捕抓的方式與文蛤完全不同。珠螺是生長在礁岩上的,為了躲避退潮後的日曬以及維持水份的保持,大多會集中在岩盤的凹陷處。因為珠螺體型很小,不像文蛤那樣可以當做主菜那般的料理。多半會很辛苦的煮熟並將肉挑出,排成滿滿的一盒或是製作成醃漬品販賣。
採集漁業對生態的影響取決於數量的問題。以澎湖潮間帶為例,由於被採集的物種固定,導致兩個問題產生。
1、物種多樣性降低:因為棲地中被移除(採集)的物種為人為挑選並非天擇的結果,導致棲地中的物種多樣性指數降低、優勢度指數提高、物種數降低。以澎湖為例,澎湖的潮間帶棲地看似生物數量非常多、種類也很豐富,但是細究定量調查所得數據,可以看出潮間帶在經年累月的人為移除某些特定物種後,導致棲地中非經濟性物種的數量龐大且經濟性物種數量稀少。物種逐漸單純化的結果就是對環境變動的耐受度降低,這些改變將導致棲地無法承受逆境的衝擊。澎湖的潮間帶生態系隨時會有全面崩毀的可能。
2、棲地破壞:潮間帶由於大量的採集人員進入,歷經長時間的翻動、踩踏、敲擊等採集手段,導致潮間帶的底質不穩定,新生珊瑚屢被踐踏、踩斷,而碎掉的珊瑚就留在潮間帶中一點一滴的將潮池填平,潮間帶的棲地就這樣慢慢的平面化了。棲地平面化後可以利用的棲地變少、棲地的類型減低,這些都會使生物多樣性降低。
澎湖潮間帶的立體結構就在採集漁法的破壞下逐漸地改變了。唯一解決之道就是限時、限量進入潮間帶採集,讓潮間帶生物得以休養與復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