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第五年】7

總是有新朋友,所以總是有人問我為何會在澎湖、開書店,以為我是澎湖人,以為這屋子是我家的房子,以為我嫁來澎湖,以為我必定有其他正職收入,發現都不是之後,更疑惑地問,那為何會搬來澎湖?

這些故事倒是也講不膩。我在父親的故鄉雲林莿桐出生,但在父親外出打拼成家立業的基隆長大,現在,家還是在基隆八斗子也是離海不遠的地方,因為媽媽還在那工作,所以我並沒有“搬”到澎湖,只帶了幾件衣服就來了,現在的家當,都是這五年生出來的。

每個月會回家三五天,回家是放假。

從高中開始就是這樣,離家到台北求學,大學畢業後短暫地回基隆做一份廣播電台的工作兩年,又再去台北上班,做的多半是網路公司行銷企劃,直到幫忙家裡把房子貸款繳清後,經濟自由了,就開始隨興過日子。

跟澎湖沒有什麼淵源,2011年五月才第一次來玩,七八月來打工換宿,之後就來來去去,想租個房子住,找到安書宅,發現澎湖沒有獨立書店,連二手書店都沒有,乾脆我來做做看好了,就把客廳開放做成迷你小書店。

開書店的想法一直有,具體行動只有在基隆誠品打工過半年,住台中兩年時,常在書店鬼混,也認識了書店老闆,知道比較多開店不易的現實面,被澆很多冷水,本錢不足,還是不要隨便投入。

那為什麼在澎湖可以呢?

其實跟地點的關係只有我租到了一間五千塊的房子剛好是巷子裡一樓,真正的機緣應該是時代。

小書店的時代,獨立書店強調精神與理念的時代,我趕上了規模小也不奇怪的年代,所以可以厚著臉皮說,我開的是一間書店,在明明沒有幾本書的狀態下。

另外一個跟澎湖無關的機緣是,我的人生路剛好走到可以開一間小書店的中間點,在台中的我正在轉彎,一邊學一邊改變;回雲林老家的我主要是照顧家人,同時沈澱,所以那兩個階段都還不到可以思考經營一間書店的事。

而來到澎湖的時候,隱約感覺即將水到渠成,不是實體環境因素,而是人的因素,我差不多有把握可以說服任何人我要在哪裡做什麼事了,亦即,大概沒有人可以阻止我什麼,當我有自己的定見時。

這輩子前一個比較大的轉變是2002年,那年做了一些蠢事,覺得應該改改自己的生活習慣,就順勢選擇蔬食,純粹因為覺得簡單,想要過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從飲食切入改變,我覺得是從根本撼動,一日三餐、人際往來都息息相關,只要可以選擇、依然能夠飽足、身體健康不受影響、不造成別人困擾的情形下,我就會蔬食。

十五年來,搭配一點點運動習慣,蔬食的我,氣色仍是好的,沒有瘦過,也沒有虛弱過,臉倒是小了,身上的肉結實了,其實該吃的墮落食物沒少過,與朋友的歡樂時刻所必備之滷味炸物披薩什麼的,我總能買到蔬菜版,好處是朋友跟著我也多吃了一些菜。

我不是嚴格素食者,我是快樂素,去年在沖繩住一個月的時候,最便宜的蕎麥麵上飄著的總是兩三薄肉片而不是小白菜,一想到老闆收回去的碗裡留著沒吃完的食物他會傷心,我就通通吃光了。

所以,人們覺得我住在澎湖不吃海鮮簡直浪費一事,我不以為意,我爸是捕魚的,我從小吃到大都是最新鮮美味由我媽的好手藝煮的海鮮,覺得吃了二十八年也就夠了,沒有什麼遺憾。

安書宅誕生的2012年,是為第二個大轉變,但當年並不覺得是一件大事,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多久;就像2002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改吃蔬食會吃多久,如果不是已經吃了十幾年,它不能稱為重要轉變。書店若非撐到第五年,也不敢稱為大事,所以對五年這個時間單位特別有感。

人們愛最問的問題是為何能在澎湖生活?其實,我能在哪裡生活,跟我的性格有關,我現在的性格則跟我過往的經歷和選擇有關,跟澎湖沒什麼關係。

能做五年書店,跟澎湖並不是直接相關,跟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想要過我一直嚮往的書店生活有關,以及,跟一旦發現心裡嚮往與實際面有落差時,是否有足夠的彈性和能力調整有關。

在來到澎湖之前,我已經把自己準備好,以最好的狀態出發,不管要做什麼。

如果你也想做什麼,你該問的是這個,該準備的功課都做了嗎?你若想一百八十度轉彎換一個新生活過,那以前的經歷是歸了零一點用都沒有,還是已經成為你的內力?

這是我能分享的,關於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跟書店、跟澎湖都無關,跟對自己了解多少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