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8日 星期三

【第五年】4

讀臉書究竟算不算閱讀?當我把文章都寫在臉書上的時候,讀了的人,算不算讀者。

昨天與朋友一見面她就對我說:你最近文章寫得不錯喔!我笑,回說:就很愛寫。

出發點也不是為了要給別人看,主要還是寫給自己,需要對自己信心喊話,所以一直寫不停,實在是因為有太多軟弱的時刻,得靠這些文章,讀自己。

這兩天幾個朋友都轉貼想要慢慢遠離臉書的文章,我覺得還好,臉書是我讓朋友們知道我還活著的介面,是我寫作的工具,更現實一點,臉書讓安書宅被看見。

尤其當我發現身邊的許多人根本很少看書的時候,我覺得我更要多寫一點臉書文章才行!

安書宅當然可以只服務本來就喜歡看書、本來就有購書習慣的重度閱讀者,有網路有物流,他們在天涯海角我都能寄書去,有些是我的老朋友,不但整理自己的二手書寄給我,也三不五時請我幫忙找書買書,支持我和我的書店生存。

不看書、不買書的人,難道就放棄他嗎?他真的什麼書都不買不看嗎?生活或工具書總有吧?偶像的出版品會想收藏吧?他之所以還沒有走進安書宅,是我還沒有書可以賣他,並非他沒有閱讀習慣。

他的閱讀習慣,可能還不是一本一本的書,而是他的手機、他的平板、他的電腦。

所以,他暫時還不是某一本書、某一個作家的讀者,卻可能是我的。如果他是我的臉友,那他就是我的讀者,我就是他的書。

在澎湖五年來,認識合樸好朋友八年來,老同學十幾年來,從我寫新聞台、寫部落格的年代,一直用文字餵養我的讀者,來到臉書更即時、更易互動、畫面更活潑、連結更寬廣,我這本書,也有更多元的呈現。

真的是到第五年我才有如此體悟,書店與來訪的客人之間是沒有距離的,他們因為好奇心想看看書店的模樣,他們需要坐下來休息享受一段咖啡時光,所以期待書店有桌椅座位餐飲點心,他們不想花大腦,所以翻雜誌看看圖片,或只聊天。但他們仍關心臉書動態,看朋友寫了什麼?回了什麼?

客人在安書宅打卡,上網看粉絲頁,搜尋我的新聞報導,最後總有一兩個忍不住,想與我對話,安小姐本人就在面前,小書店的傳奇故事讓人想直接發問,現場聽到回答。愉快聊天後,臨走前,我們加為臉書朋友,從此,成為我的讀者,開始閱讀我這本書。

如果書與讀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鴻溝,書店工作者可以試圖縮小差距,所以各大書店老闆都會發書的動態,或心得或推薦或書到拍照,也盡量拍下書店個角落畫面給讀者想像,不吝嗇分享書店生活,包括過去做了什麼才走到今天這裡,包括未來想做什麼現在需要如何啟動,甚至心裡最底層的想法不管光明或黑暗。

希望透過閱讀一個書店的精神,作為啟發。說白一點,假設你對書店和書店老闆好奇,那就透過我的人生故事文章,作為你閱讀的起點。

也許你覺得我很有趣,會想走進書店來,聽我當面介紹你幾本書,看有沒有吸引你翻閱的。那就成功了。

但沒有也沒關係。

由我來讀一些不錯的書,然後寫下感想,或摘出一些段落,貼在臉書上,讓大家知道我收穫了一些什麼,作為一個小老百姓讀者我受哪一本書影響了,寫出一篇我自己消化吸收的文章,或觸動某個點,寫出一篇我自己的心情故事,給朋友們閱讀,不失為一個縮短鴻溝的方法。

對於看到書就會想睡覺,滑手機卻興致勃勃的人,我透過臉書,讓我的文字來陪伴你,不是很好嗎?如果連我的文字都讀不下去,就讓我拍的照片先行,也很溫暖。

這五年我就是這樣做安書宅的。不管我人在哪裡,都在此書寫;不管我讀的是書本、風景、電影、人、事件,也在此書寫。尤其我個人也不是很厲害的讀者,小說、經典都看得很少,很多書翻沒兩頁就想睡覺,是一樣的症頭,並沒有比別人好到哪裡去。

唯一的強項是我會去想,為了寫作,我會去思考一本書與我這個生命的關聯性,從別人的文字裡,我要吸收什麼出來,甚至會邊讀邊想:為什麼我會受這本書吸引?

漸漸發現,藉由閱讀來剖析自己,根本是一種探險的行為!

例如最近我連看幾本藝術家寫的書,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感動得很深,幾乎覺得自己好像也是一個藝術家,那麼狂。

只要我想到什麼,就直接在臉書分享,夠即時,讓我沒有遺憾。所有的朋友都能知道我怎麼了,是好,是不好,每天每天,不論遠近,能說的我都說了,藏在心底只會讓自己淤積難受,所以我全都寫成文章,對朋友公開。

看過,也就過了,一起繼續往前走。

我覺得臉書是這樣的功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