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詩歌同樂會No.13 後記】第一首

『她用了詩句的角度,在聽孩子說話。』_摘自內文

文/ 陳藹文

昨晚聽了宛璇的詩、影像分享,朱老師夜裡寫下心得短文,居然就這樣藏了一首詩在裡面〈純粹〉:

「純粹_朱雲瑋

當我還年輕時,一切都直線的如此理所當然。
如此的青春,毫不畏懼的將心情表露。
有時回頭看著過去的痕跡,
些許害羞,害羞看到自己過去的直白。
些許不忍,不忍看到自己慘綠的青春。
但更多的是害怕,害怕看到那個早已尋不回的純粹。」

宛璇分享所創作的詩,從當年寫的第一首說起,說「好純粹的詩,現在已經寫不出來」,是啊,要以兩倍的年紀朗讀當年的詩作,讀不出青春滋味了,每個人都是吧,青澀,是裝不來的。

正好昨晚的音樂主題峻瑋講民歌時期,聽王海玲唱的「偈」時,我說她唱這首歌只是十七歲的高中生,朱老師則補充,李敖曾經訪問她,當時那麼年輕如何詮釋能把空靈感都唱出來呢?答案是其實她根本不知道歌詞的意思,就直接唱而已。

是,所以心裏是真正的“空蕩”,夠青澀,夠直白,靈魂也夠純粹,什麼“詮釋”也沒有。

朱老師想起所拍的第一張黑白照片,是1984年,說『現在打死我也拍不出那個乾淨、無所求的畫面了』。

我則一點也想不起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是什麼了,第一首詩?第一張照片?我都不記得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創作過?甚至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在這世界上比較像是紀錄者的角色,而不是一個創作者。

宛璇是藝術工作者,是詩人,是全力創作的人,她的生活觀察寫下來常常成為作品,孩子的話語總能直接就變成詩句,她用了詩句的角度,在聽孩子說話。

那更是純粹。三歲小孩說的話。

昨晚最後我們看她的影片作品,是來自孩子的一句話:我要從海裡醒過來,包含影像、聲音、動畫、線條、文字、配音,有情境有詩意,覺得是很前衛的藝術,有點難懂,但若不要想太多,就是孩子喜歡海,喜歡泡在海水裡,

那麼簡單吧。

這也許是舉辦詩歌同樂會以來,最奇妙的收穫,朱老師是攝影、潛水、生態調查的老師,鶵鳥的老闆,我從來沒想過能讀到朱老師的詩,我知道他喜歡聽音樂,而且聽的音樂類型很廣,收藏黑膠唱片,所以在系列活動中邀請了他來播放。

但,昨晚他突然現身鶵鳥,看宛璇的詩、影像作品,很有感觸,正在規劃七美秋天攝影哲學營,他想邀請藝術創作者,講講從腦海中的作品畫面,到手中真正的作品,有多長的距離?要怎麼達到?

我們聊到詩,聊到攝影的器材和技術都次之,重點是想法,就像詩人寫詩一樣,想藏什麼秘密在照片裡面?想用照片說什麼話?

像第一首詩、第一首歌、第一張照片那樣的純粹或許難再現了,但放下對技術技巧的牽掛,追求詩想,像詩人一樣去做選擇,還是可行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_cj9FjN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