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詩歌同樂會幕前幕後-4】音樂是什麼?

文/ 陳藹文
2016.6.22

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問這個問題,音樂就是音樂啦,還能是什麼呢?或說生活中,我們把音樂當作什麼?用音樂來做什麼?

例如溝通,有人用音樂來說話,而且是說出心底的話,平常說不出口的,覺得說不清楚的,寫成歌來唱,寫成曲來演奏,好像比較容易表達,言語畢竟生硬,變成音樂就可以溫柔,或與其他情緒狀態融合;

而且,通常聽的人比較願意聽音樂和歌曲,更勝於聽碎碎念,或其他各種情緒的言語。

在夥伴峻瑋的心得文字裡,得到他與外國友人提出的觀點,那天法籍的專業音樂人Gilles演出時,有機會私下聊天得知,他們的生活裡,音樂比較像是『語言』,是用來對話的。

所以我們看到台上的Rob & Gilles一直對看,用眼睛交換意見,用彈出來的音樂聲在激盪火花,好像下一段要彈什麼,是這一刻的眼神交會決定出來的,那麼即興,又那麼有默契!

他們的生活文化裡,音樂是靈活又親切的,是你來我往的,看得出來他們很享受現場演出,看到台下紛紛放棄椅子站起來擺動身體後,更是加碼與跳舞的人也對話著,也眉來眼去的感覺。

瞬間,全場都在談戀愛似的,音樂是這樣的東西,帶來魔幻的時刻。會後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女孩寫下心情,這個晚上像在談戀愛的感覺,但又不是真的戀愛。

而在台灣,音樂好像重視技巧多一點,後來另一個朋友說,在台灣,不只音樂重技巧,連語言也是。我們經常追求優越表現,想要才藝出眾、得到掌聲榮耀,從小到大的價值觀是如此,不管學音樂或其他,或在教育體系裡面,甚至出社會後,都是被鼓勵要力爭上游、出人頭地。

那中游和下游就那麼不好嗎?站上千萬人喝采的舞台發光後,就不能回去打掃房子為業嗎?我想起上禮拜看的尋找甜蜜客,他最後選擇繼續過原來的工人生活,而不是大明星,為什麼?

他沒有輕賤自己的職業,我覺得。

他仍然彈吉他唱歌創作,也去幫別人打掃房子賺錢過活。

這在台灣人看來大概是不可思議的事吧,如果孩子對你說:親愛的爸媽,我的夢想是當工人歌手,你會有什麼反應?

文化差異衝擊了我們,社會認同與價值觀大相逕庭,有些人玩音樂很享受,跟他是工人還是大老闆沒有直接關係,用音樂來說話,是普遍的語言,就算不選擇某一種樂器來演繹,也可挑一個音樂類型來聚焦欣賞、與人分享,

來傳遞自己相信的東西。

上週六的演出欲罷不能,台上台下都突破心防,不只對Rob & Gilles的吉他和Keyboard頻頻發出驚嘆號,也用開心跳舞來回應。音樂是什麼?是讓身體變鬆軟的東西吧!

平常我們說話的語言,規規矩矩、一字一句的;用音樂做語言,是無法用大腦聽、解讀的語言,必須用心和情感,才接收得到,太僵硬的身體,音樂怕是穿透不了的,你必須放輕鬆,才能融入,所以會自然搖擺,微笑,或盡情舞動,大笑。

必須卸下心防,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讓自己卸下心防,那以音樂為語言與朋友對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這也是我們想辦詩歌同樂會這麼多場音樂會的動力來源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