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9冬】獨立精神

文/ 陳藹文

獨立兩個字有點敏感,但又迷人。例如,我們說小島是獨立的,有人聽不習慣,有人覺得驕傲;我們說書店是獨立的,有人覺得沒什麼了不起,有人表示勇敢。

在獨立精神這個特質上,我選了澎湖搖滾音樂節當故事,或說搖滾的精神本來就包含自由獨立,而缺乏資源的澎湖,竟然能辦起如此獨立存在的搖滾音樂節,我一直覺得很厲害,很佩服。

尤其最近,對自由獨立這樣的字眼,更為有感,能自由地玩音樂創作,是重要的,能上台盡情演出,是重要的,能有音樂節可以參加,是在一個地方生活的重要內容;就像有書店可以逛。

能獨立思考,想唱什麼歌就唱什麼歌,我們活在這樣自由的地方,每個靈魂能夠獨立自主,是重要的,更是珍貴的。

書店跟搖滾音樂節很像,出發點和追求的東西都很像,想捍衛的價值很像,靜置或爆發,挑剔或包容,像有同樣的血脈。

我看澎湖搖滾音樂節有一層一層的意義,獨立精神在最核心,包裹著這份價值的外面,第一層是創作,參加的樂團必須以自己創作的作品報名,台灣各地甚至國外的樂團都有,主辦單位會一一聽完才決定邀請對象。

不是其他什麼音樂節,而是「搖滾」音樂節,我可以感受到人們想舉辦這個活動的強烈動機,顯然有熱血在身體裡沸騰,搖滾是活動的靈魂所在,是年輕生命的歸屬。

即使我並沒有很了解搖滾是什麼,也曾因此舉辦過「搖滾讀書會」請來幾個朋友分享,討論搖滾精神,光是看著一年一年的活動籌備過程,就深刻感受到:

搖滾的獨立性,音樂的藝術性,舞台的感染力,人的熱情。

創作是第一層,從四面八方奔向澎湖的搖滾樂團是第二層,花一整年時間搭出這個舞台的澎湖青年是第三層,協力或贊助的民間組織、產業、官方、店家、志工是第四層,去現場聽音樂看演出的民眾是第五層。

最後,感受到能量的外圍者、觀察者、記錄者,我們在這座搖滾音樂島嶼的裙襬末梢。

被一股一股搖滾海浪推進激盪的,小島裙擺浪花。

離開的時候我曾想,如果哪天要有好理由回澎湖,那就是回去看澎湖搖滾音樂節,雖然並不特別熱衷搖滾樂,卻十分眷戀這個活動裡的各種細節,請來的樂團、場地設計佈置、硬體情況、聲音效果、觀眾反應、志工夥伴的分工合作,有空跟主辦人聊天的話,我還會順便關心一下經費收支、人力、優缺、來年計畫......等等。

明明我一點忙也幫不上,卻總想知道活動的困難點在哪裡,總希望音樂節能一直存在,希望搖滾不死。

因為是獨立精神的象徵吧,因為是音樂吧,一個能辦搖滾音樂節的島嶼必然有其生命力,我莫名相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