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9冬】灰面鵟鷹

圖/文 鄧小佩



提到賞鳥,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身著綠色迷彩裝,帶著各式攝影器材,在人煙罕至的山中苦行的畫面。

但其實在台灣,有紀錄的鳥類裏,三分之一是候鳥,這些鳥並非一年到頭都住在台灣,而是春去秋來(或者秋去春來)的移動鳥口。鳥兒們也不一定在樹叢中,有些偏好草地、有些出沒在海岸邊。

這麼聽來,賞鳥好像有點難度? 是不是要看過很多的書、帶上很好的望遠鏡與設備才有辦法賞鳥呢? 其實不然。這次我想介紹的鳥,牠的名字是「灰面鵟鷹」。

 一般人心之的老鷹多是自由又飄撇(phiau-phiat)的孤鷹。但在台灣,一年有兩次機會,可以同時看到成千上萬隻鷹一起飛翔,別懷疑,這數字一點都沒有誇大。每年到了東北季風起時。這些遷徙性的猛禽便會隨著氣流南下。海底總動員裡把洋流比喻成海中的高速公路一樣,飛行的鳥兒們也都知道,氣流與季風是長途遷徙中很重要的省時便道。

 灰面鵟鷹隨著季節遷徙,但台灣並不是牠度冬的目的地,只是旅程中的一個休息站,牠們順著氣流到達台灣,順著島嶼的山脈滑翔,最後降落在山脈的末端-滿洲鄉休息。與其他候鳥不同的是,灰面鵟鷹有個很特別的特性,不管是早到又或是晚抵的鷹,下午時分便會逐漸聚集在一起盤旋、玩耍,直到太陽西下,被鳥人戲稱為「觀落鷹」。而這種上千隻猛禽聚集盤旋直到降落的壯觀場面,每年都吸引著許多的鳥人如同候鳥一樣南下屏東賞鷹。

得到充足休息後的灰面鵟鷹,會在早晨出海,隨著氣流盤旋升高,在海面上形成像是龍捲風一樣的「鷹柱」,漸漸遠去。

第一次參與賞鷹盛會時,一早天未亮,就騎上社頂公園的凌霄亭看「起鷹」。在天微亮時,小小的涼亭便聚集了許多賞鷹人,或許是氣氛使然,人雖多卻顯得安靜,彼此互不相識,卻因有共同的興趣而不覺得陌生。日頭漸漸放光,天從灰藍轉亮,氣氛逐漸緊張,每個人緊盯不同方位,直到驚呼聲傳出。「在那裏!」「這邊!」,涼亭開始不時會有猛禽近距離飛過,我們像是遭到敵軍來襲一樣互相通報,轉身轉的慢的只能徒留遺憾。

或許是早起、對眼明手快的要求,早晨觀起鷹比較屬於鳥人的聚會;但傍晚的「觀落鷹」就很適合闔家觀賞。滿州的里德橋是觀落鷹的好地方,被群山圍繞著,大片的草皮,在國慶連假的週末,現場有許多協會進行解說與擺攤,沒看見鷹也有許多知識性活動可以玩耍。

隨著夕陽西沉,往人群較少的山坡散步過去,鷹群漸漸聚集,離地面也越來越近,本來在空中像蚊子的小點、慢慢變大、靠近,那場面讓人感動得說不出話,牠的每一根羽毛在風中都充滿著生命力,盤旋翱翔的姿態是如此自在、自由,「老鷹,是屬於天空的…」我腦中響起這句話。

直到天黑一隻鷹也看不見了,才漸漸捨得離去,「明年,我們還會在這裡相遇」,你在心底許下約定。

後記,2009年是我第一次賞鷹的日子,十年過去了,我依然為牠們而感動著。

 (圖為過去鶵鳥推出的濾掛式咖啡包,由我所畫的灰面鵟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