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07 團體戰Vs個人戰

文/ 楊璨如

昨天我跟PAPA蔡共讀了2017.01東北食通信主文,洋洋灑灑8000日文字的主文,可發現這篇主文是很有深度。有經驗寫作的PAPA蔡神色嚴肅地跟我說,這是”論文”等級的文章,許多內容如同經考證過後的採訪,需要花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完成。

打破我原本嘗試一人一地域的寫作方式,我心想是否可以用共同寫作的概念來為一的地區建立素材。一個地域生產者故事的形成,可能可以從具有代表性的生產者眼裡看世界,我們試著理出兩個採訪的軸線,一個大軸線是地域的發展,位處三面環海的小漁村跟大海洋資源的發展,應能找出相對應的社會關係;另一個軸線是船長們的生命歷程,在每一階段的生命轉折中,對於堅守這塊產業的期待與曾經遺落的缺憾。用兩個軸線去交織出一篇輪廓清晰的產地生命故事。

記得以前投入地方輔導作業,從”地域的第一”這樣的概念長出許多地域的生命故事,對於地域環境的印象變得非常清楚,從村落中第一個開雜貨店、第一個蓋房子的、第一個開食堂的、第一個開旅社的、第一個理頭髮的…慢慢找出這條老街上所謂”老”的價值,雖然是非常基礎的田調觀察,小人物特寫,素材綜合起來卻也不簡單,好像街道有了生命感一樣有趣。這次我們是否可以試著從每一個船長的50、60、70...年代找線索,拼出一個產地的輪廓、細膩地去感覺生產者的憂慮與期盼,因為好像沒有如此寫下去,是凸顯不出來我們這個對產地內涵耕耘的心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