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6】銀合歡好毒?

文 / Ida

即使沒有從事農業的人,可能也聽說過銀合歡這種植物,住在澎湖或屏東的人尤其如此。銀合歡最初是為了當做畜牧飼料及燃料而引進澎湖的,民國初期,銀合歡仍然是一種相當重要的經濟作物,農復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前前身)還曾經發表「利益很大的銀合歡」一文鼓勵農民造銀合歡林。只是後來隨著畜牧業(台灣也曾用作造紙原料)的式微,銀合歡的用途便逐漸被遺忘了,由於台灣環境相當適合銀合歡生長且又沒有什麼天敵,這些銀合歡便在台灣各地默默地拓殖起來,成為棘手的入侵種植物。


能成為入侵植物,不僅僅只是適應環境而已。銀合歡最為人詬病的是它對其他植物的相剋作用(Allelopathy),銀合歡的葉片及枝條相當容易脫落,而掉落在地上的殘體含有許多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這些葉片及枝條雖然能被微生物分解,但若腐爛的時間不夠,釋出的抑制物質就會對附近的植物產生影響,例如讓周遭的植物種子發芽率降低或幼苗生長受干擾甚至長不大。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只有銀合歡才有,許多雜草如野莧、龍葵或紫花藿香薊等都已被發現對許多蔬菜幼苗的生長具有抑制性,也就是說,假如你種了萵苣、白菜或高麗菜,最好勤奮點把菜園附近的雜草清一清,不然雜草除了會和蔬菜競爭養分以外,還可能產生相剋作用讓你的菜苗長不好。其他常見的例子還有榕樹,榕樹底下常常是光禿禿一片、寸草不生,也是同樣的原因。


繼續來談銀合歡吧,與其說銀合歡很毒,不如說它占地盤的戰術真的夠高明,其實銀合歡單一片葉子所含的抑制物質濃度並不高,但只要冬季一到,整片銀合歡林的葉片往往會同時掉落,相信澎湖人對這個景象並不陌生。當整片銀合歡林的葉片同時堆積到地面上,經過雨水的浸洗及細菌的分解,簡直就像是在地表上灑滿了除草劑,即使其他作物能耐得了抑制物質而生長,幼苗也會被埋在葉片中無法得到光照而衰弱死亡,真是狠毒的戰術。


即使這樣,要說長過銀合歡的土地從此就無法利用,就也太誇張了。如前面所說的,銀合歡的相剋作用是藉由釋放出葉片及枝條殘體中的抑制物質以干擾其他植物生長,因此,只要我們能有效減少銀合歡殘體留在土裡的數量,就可以有效減少銀合歡對其他植物的干擾與毒害。根據我的經驗來說,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只要第一年能清除土表及土底下的銀合歡枝條及樹頭,第二、三年能確實的拔除新萌發的幼芽,大約三年時間就可以將一塊田區的銀合歡數量控制在合理數量,並且對新栽植的作物不會有太大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