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6】內海巡航後的愧疚感

文 / 陳藹文

兩個多小時的內海巡航課程結束後,我覺得好慚愧,說自己在澎湖開書店四年多,卻是第一次參加這麼重要的導覽解說,第一次登離我們這麼近的、我幾乎每天都看見她的大倉島。

不是第一次從海的角度看島,但確實是第一次上課,認識洪國雄老師也好久,卻只上過一次室內課,我到底都躲在哪裡做了些什麼呢?

春日待發,夏日忙亂,冬日返台,中間交替的最舒服的秋日時光多半慵懶,我回顧自己的一年,條理不明,從沒有拉一個主軸貫穿四季,大概只有每日晨運路線在持續,拍日出風景在持續,而這個內海每天都在我面前,我卻今天才親炙。

澎湖其他島嶼就更不用說了,我的認識之少,幾乎無地自容,還是『島嶼週記』的推手呢,所書寫的,始終是淺薄與狹隘的自己目光所及而已,始終是安書宅種種,始終是不需要做什麼功課就下筆的觀察或心情。

缺乏扎實的步伐,說的夢都好空。

所以其實我一直很怕朋友問如果來澎湖能不能做人文導覽,因為我根本所知甚少,沒有一個人文景點是我介紹得了的,而洪國雄老師頂著大太陽站在遊艇上指向內海說著百年前的戰爭故事,讓我們想像五百艘船開進內海來要攻下澎湖的畫面...。

然後說著他自己以前每天要從西嶼搭船到馬公的故事,說每個島與人的關係...,我很感動。後來在大倉島上澎科大的學生問他關於責任旅行的看法時,他說了『感動旅行』,要先讓人感動,才有可能去說負起責任什麼的,匆忙的無感的旅行,強加的責任,都不可能做到。

我在旁邊點頭。

是,如果單純講解保護環境對自然生態有多重要,聽者無以連結、無法產生感動的話,再深度的旅遊,上岸之後,都可能被遺忘。講了人的故事就不一樣了,當看見一艘小船從特徵猜測是否為望安來的船時,當對著礁石上五個釣客揮手喊哈囉時,老師說他要暫停拍照一下,我們也全跟著拍照拍照。

印象深刻了,感動深刻了。

大倉島上,洪老師說著他鼓勵一個漁夫給學員上課的故事,稱漁夫為『老師』這件事是重要的,那種對職業、對人、對專業的尊敬是重要的;也說起旅遊規劃的在地化、與島民有連結是重要的,吃當地食物、住一晚小島,才可能談得上感動與否。若業者一條龍包辦食住行,那就是兩條平行線,生活的生活,旅遊的旅遊,永無交集。

但需要有心的人規劃與長期經營,我們做得又少又慢又有限,那麼多特色小島,何日能一一造訪呢,何人能投入呢。作為一間書店如我,省思容易行動難,今天像打開一本書的目錄似的,從內海的角度看澎湖,老師下的標題是『思慕的內海』,十分深情,作為書名是不是也很合適呢?

想像未來某天,一本名為《思慕的內海》的書在安書宅上架,當有客人來問店裡是否有澎湖相關書籍時,我能遞給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