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書】不看書總覺得活不下去--半生記 松本清張



偶然間朋友提到看了不少松本清張的書,我只看過一本,砂之器,確實是好看,順暢易讀,很厲害的推理過程,但其實我看完故事終於破案後,才回想起來,那"砂之器"是什麼意思?怎麼沒看到有這個東西在裡面?

想再找一本來看,搜尋訂書的後台,卻只有半生記,不是他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等了好一個月書才來到,我都快忘記有訂這本書了,不料,書一抵達,封面的幾個字打中我:

"他的命運在41歲那年轉折",

剛好是我現在的年紀。

然後我一口氣讀完他的故事,前半生跟後半生天差地遠,我到底要怎麼連結在一起?後來我找到這幾個字:"不看書總覺得活不下去"。

他在寫回憶前半生的種種時,常常會回到寫作當下的口吻,然後說,根本沒想過有一天會以寫作為業,日子過得太窮太苦,唯一跟後來成為作家有關連的,只有他真的很喜歡閱讀,有機會有書可以讀的時候,他會抓住那些空隙,時間和空間都是,除了不得已當兵服役的那段時間以外。



打仗是去送死的,最好不要再看寫滿了自由社會的內容,「這樣做並不表示我很好學,但若不看書總覺得活不下去」,他買了一本學英文的書,語言是抽離的,就像囚犯也會選擇學語言一樣,最好不要看描寫社會上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的書,也許任何把想像力打開的引信,都是讓人產生絕望感的因子。

我對他這段經歷特別記得,我以為書是能豐富讀者生活的,即便囚徒,只要想像力豐富,一些文字的牽引後,人會愉快,會重新對世界充滿希望,會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待....。我果然天真。

原來世界上是有不適合打開想像力,不宜懷抱希望過日子的人、或時刻。

他走過底層,揹著全家人生存壓力前進的人,突然去到軍中,那段暫時的單身,變成相對的奇妙的自由甘露;他走過戰爭,揹著生命隨時消失的絕望前進時,又得靠著語言書來遠離自由社會的真實感的吸引力。

自由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單身也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至少我的單身自由跟他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他是一段時間的跳脫牽絆,我是狀態與意志;他的軍中自由裡甚至還包裹了一點平等快意(相對於職場)。

這位日本文壇巨匠,前半生是貧窮又困頓,在經濟上得不到自由,在社會上也得不到,學歷太低,在報社受歧視難以升遷至他理想的記者工作,當一個小小的製圖美工,那後半生四十幾年沒停過筆的一千篇作品,十二萬張400字稿紙,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

我想起那句若不看書總覺得活不下去,莫非後半生轉換為若不一直一直寫作好像活不下去?

半生記裡面的松本清張,說是另外一個人,也完全不為過,何況他自己也刻意三番兩次提到,前半生種種與寫作一事之遙遠,連想都不敢想,還靠寫作賺錢餬口?但中年時刻確實轉折了,然後一路狂寫成為大師。

如果真的非常平凡順遂,慢慢升遷,建立安穩的家,也許他不會轉折變成大師;因為窮苦、戰爭、求生存,才寫得出社會派推理小說,才能"總是帶著關懷眼神去看弱勢者",所以並非完全無關連,並非沒有養分,痛苦絕境經常才是小說家的靈感來源,那些覺得快要活不下去的時刻,經常成為活下去的力量。

為什麼我猜後半生他可能轉換為若不寫作好像活不下去?因為,我若不寫,也總覺得好像快要活不下去。

然後又想回砂之器,隨時會崩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