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詩歌課02】東亞的心(下):中國

相較於日本和韓國詩作,課堂上我對老師講中國詩的部分,印象比較淺,回頭看自己的筆記記得也比較少,想從老師的書裡補強,翻了幾本編世界詩的書,也沒有收穫,在這裡只好先用北島(1949-)的這首<鄉音>來作為紀錄。

<鄉音>

我對著鏡子說中文
一個公園有自己的冬天
我放上音樂
冬天沒有蒼蠅
我優閒地煮著咖啡
蒼蠅不懂什麼是祖國
我加了點兒糖
祖國是一種鄉音
我在電話線的另一端
聽見了我的恐懼

讀這首詩讓我明白,詩,不能只是讀它,必須得讀他。若不知作者背景與所在地,你根本不知道這詩在哪裡、在寫什麼、在什麼年代、發生了什麼事。

裡面每一句都是白話,生活話,鏡子、公園、冬天、音樂、蒼蠅、咖啡、糖、電話,就這樣的畫面組成,他說中文,他想著祖國,他看似悠閒度日,但最後他恐懼,電話那頭說了什麼使他恐懼,成為重點所在。

那句沒寫出來的、電話裡的話,成為重點所在。

答案很短,就兩個字:六四。

北島人在瑞典,太太在電話裡告訴他,北京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他人在異國寂寥到,想聽鄉音,只能自己對著鏡子說中文,好不容易聽見電話那頭傳來真正的鄉音,卻是恐懼。

讀詩的第一句時,老師就提到台灣畫家楊三郎在西班牙的時候,也曾在廣場大喊台語罵人的三字經,過過癮,好聽見自己的家鄉話,什麼話都好,都爽快,當時周圍路人望向他,都笑,給他鼓勵,沒人知道他講什麼,只知道這個人需要吶喊宣洩。

不過,我想北島的心情跟楊三郎只是類似,背景情況完全不一樣,講義裡還有他另外一首詩<日子>,也是在瑞典、這個收留了許多政治因素流亡海外人士的國家,寫下隱隱的無奈。

其他老師印給我們的詩還有顧城(1956-1993)的<周末>和<在陌生的街上>,牛漢(1923-2013)<落雪的夜>,鄭敏(1920-)<金黃的稻束>等。

另外,一開始讀的綠原(1922-2009)<小時候>這首詩,也好有力:

<小時候>

小時候
我不認識字
媽媽就是圖書館

我讀著媽媽--

有一天
這世界太平了
人會飛......
小麥從雪地裡出來......
錢都沒有用......

金子用來做房屋底磚
鈔票用來糊紙鷂
銀幣用來飄水紋......

我要做一個流浪的少年
帶著一只鍍金的蘋果
        一只銀髮的蠟燭
        和一只從埃及國飛來的紅鶴
旅行童話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
媽媽說
現在你必須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