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第五年】12

開書店對我來說是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我的閱讀量很低,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可以開書店,但就很想嘗試,也許是想知道到底有多難?

學音樂對我來說也是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我選了一個很難的樂器:竹笛,吹笛子會比開書店更難嗎?我想知道到底有多難?

越是困難,越是想挑戰,慢慢進步,會覺得快樂。例如最近安書宅生意不錯,成績比往年進步了,我能感覺到心裡有喜悅湧出來,尤其朋友們真的跟我買到他們想要的書時。

音樂好像比較難,要把一項樂器操作好,要製造美妙動聽的音樂,需要時間多練習,練習過程所製造的,是不好聽會吵到鄰居的部分,這點很尷尬,所以我斷斷續續,是糟糕的學生。

但我身邊的人就不一樣了,2016年很神奇地我發現大家都會一兩樣樂器,好多人在學吉他,有朋友跟我一起學笛子,澎湖根本臥虎藏龍,高手藏在巷弄裡。

安書宅第五年最盛大的活動都跟音樂有關,六月辦在鶵鳥空間的詩歌同樂會,硬是把我認識的人都拉出來,一整個月接力演出,拉二胡的、彈吉他的、吹口琴的、爵士樂的、收藏黑膠唱片的、自彈自唱的、講音樂史的,這件事像一個開關,把書店的某條神經打開,把四年來沒進過安書宅的許多朋友的神經也打開。

然後連在一起。

使我思索,為什麼人們可以不看書,卻喜歡生活裡有音樂?有空的時候隨手拿書來看、跟有空的時候把吉他拿來彈、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跟這些朋友差不了多少,經常是翻幾頁書就打呵欠想睡覺,拿起笛子練習吹的時候卻精神奕奕。

音樂的魔力非常奇妙。尤其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一般人稱他為搖滾歌手而非作家的巴布狄倫,更讓我佩服音樂這件事,既可親近普羅大眾,讓人輕鬆愉悅,亦可傳遞重要精神思想,似乎是比書更厲害的東西。

結果,年底,音樂自己搭橋來了,陳綺貞在安書宅唱歌。她說她是以作家的身份來的,是的,2016她出了兩本書《瞬》和《吉他手的小動作》,都很精彩,我以創作者看待她,希望她除了現場彈唱之外,也說說自己創作的歷程。從創作者角度,每個人都一樣,無關偶像與粉絲,無關唱與聽,而是吸收與釋放,其實每個人都需要。

安書宅常常被說很療癒,大部分意指空間,就是走進安書宅這麼一個小小的書店,被書包圍,被我佈置的一些小東西包圍,覺得舒服、放鬆,就算我不在,也有被安慰了的感覺。

我在想,為什麼?

明明很普通、我只是佈置了一個我想要的書房,但願意把門打開讓大家進來逛逛、坐坐而已,為什麼能療癒人?

最近我才慢慢想到答案,也許是因為我跟大家一樣,廣泛閱讀,什麼都接觸一點,不深不精沒關係,很多事情不懂沒關係,架上的書都沒讀過沒關係,有想讀的欲望,感受自己的不足,有時候也很好。

一間書店服務喜歡閱讀的人很正常,一間書店能服務沒看書的人、慢慢給他們需要的書,意外地滿足。

我其實是站在讀者的角度開書店的人,沒有選書專業,沒有出版經驗,只是個普通老百姓,有空會先逛網路,看書會睡著,但看到對味的書會喜出望外,一口氣嗑完,有共鳴有收穫有激盪時,會整個人振奮起來,努力去做想做的事。

跟大家不一樣的只是,很幸運地我提早擺脫了經濟壓力,沒什麼包袱,覺得這件事很好,就算是自不量力的事,還是能嘗試,書店和音樂都是,離開台灣到澎湖也是。

音樂是人與文學的一座橋,書店是人與書的一座橋,島嶼是人與自然的一座橋,我感受到如此相近似的功能,我自己也是,把書店放著空著,每天到咖啡館與朋友相遇聊天,便是一種提醒:

嘿,這裡坐著一個書店老闆,你好奇嗎?她的書店你想去看看嗎?

因為我,台灣的許多朋友拜訪了小島、走進安書宅,澎湖的許多朋友走進巷弄、一探書店究竟。

拐彎抹角寫這些,想記下音樂、書店、島嶼、賣書人的共同性,把原本封閉的什麼打開來,這樣的功能。

可能是封閉的心、封閉的生活、封閉的思想、封閉的行動,用一點音樂觸動是最即時的,用一本本書觸動是很深刻的,用一個島嶼或一間書店觸動是全面性地打開感官,前者自然,後者人文。

跟一個賣書人當朋友,是長久的。

人們以為島很小、書店很小時,我以為島讓人的視野變大,書讓人的世界變大,書店讓人的心能包容的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