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安】美之遇



那天一大早,看到芒果咖啡館好友寫關於咖啡館美學一事,說「咖啡這檔事不脫對美的感知,如果基本對美的追求與品味都隨便不在意,那我想就算在製作流程上再嚴謹講究還是很難富有詩意。」

美學、對美的感知、品味、詩意,這些字眼看得我心頭一震。

美學啊,很多事情的問題確實都出在美學上。

對美的感知,到底要怎麼養成呢?

富有詩意,又要怎麼做?

後來我在晨運途中就想著,應該邀請我的這些好友來談美學,有的是工作事業的經營美學,有的是生活美學,有的是本身即為美的工作者,如染織藝術家、建築師、料理設計師、麵包魔法師、甜點果醬藝術家、音樂愛好者...,我很想跟他們聊,美學的東西,要怎麼追求?

那我自己呢?我的詩意何來?對美的感知如何?有美學素養嗎?

生活裡有美嗎?

晨運中,我才恍然大悟,每天這樣追雲彩、追日出、聽風聽海聽鳥叫,不就是我的美學養成過程嗎?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喜歡澎湖,其實我一直沒有答案,到此刻思考關於美學的事,我才明白,是因為靠近大自然,遇見了太多"美"的事物,而變得詩意吧。

正巧,剛剛與友人討論"遇"字,他為我說明日文的"遇見"是"出会",我說,那便是要"走出去"才能見到的意思囉,其實中文也是,"遇"走辶部,非走不可。

當然在台灣也有很多大自然美景可以去相遇,非澎湖獨有,只能說澎湖的好處是:近,離海近,走幾步路就能到;離天空和雲也近,因為天際線低,遮蔽物少,視野遼闊,所以能常常覺得整個人就被抱在天地的懷裡那樣。

鳥與花草也很靠近我們,是因為建築干擾少,動植物能相親相愛;魚、玄武岩、珊瑚礁也很靠近我們,是因為島上居民長年仰賴牠們、它們為生,有些人的住家仍是以此大自然元素為組成物,那就是被抱在天地的懷裡呀。

大自然元素都是極美的事物,而且是流動的,漲退潮、海浪沙灘、日出日落、月出、星星滿天、風起、仙人掌開花結果、絲瓜攀牆...,每天能看到時間的美好流動,大景,或小物,都是邂逅。

遇見和邂逅有什麼不一樣呢?好友說,出門遇見一場大雨和出門邂逅一場大雨應該不一樣吧?

也是,現在給我一場大雨,那絕對用得上"邂逅"二字,關鍵還是在人的心態,看"渴望的程度",友答;我則說:終究還是回到人自己身上。

對美的感知,是因人而異的,很難統一教學。別人的美學經驗,很難套用在自己身上,就算我們聽了看了藝術家或設計師是怎麼實踐美學於生活中的,也不能照本宣科。所以很少用"學習",而是用"養成",嚴謹的工作流程可以學習,詩意卻學不來,讀詩或可養成,關注大自然的美或可養成,我在想這個養"成"的關鍵在哪裡?

美之遇,這個"遇"真的是純粹偶然或巧合嗎?

這些年,我倒是有個關鍵可以分享,就是:願意敞開感官、願意重複。

像我晨運,是每天晨運,每天走同樣的路線,在路上觀察、感受,才得所謂的「遇見」。同樣的路線上也有人每天跑步,戴上耳機,我想他永遠也不會像我一樣與半天鳥邂逅,總是看不見小雲雀的蹤影,只能聽牠們大聲歡唱,每次聽見都很雀躍,像得到了喜訊似的。

重複同樣的路線,每天卻能拍到不同的日出,看見差異,就是培養欣賞的能力。美"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那種,而是你每天走到它面前,打開它,看見它的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