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24夏】看海。


圖文/ 念真


這幾天澎湖下了一場大雨,
等待放晴的午後,我們出門散步,

寶寶駐足在一灘小水漥前。

「海~」寶寶用他有限的字彙認真地說。

陪他蹲下,那一灘面積稍大的水窪,隨著視角的改變,也變得狹長起來。我縮了縮身體,瞇起眼睛,
那路邊的坑洞也變得廣闊。

本想說這是小水漥,但以他的角度跟感受到的,
也許也跟海很相近呢!
迎面的風,把小水漥吹起一陣又一陣的漣漪,
真的很像海邊呢!

我們一起張開手臂,感受吹過來的氣流~

在那片刻,我陪你看海。一起感受風的流動,
而這裡也是我小時候常常跑來跑去的地方呢,
似乎有一瞬間,
墜入某個迷幻的時空裡,
過去那個小小的我,常常孤孤單單一個人玩的我,
也在這裡被陪伴了。

我們能一起長大,真好!

打從心裡默默的感謝。

有孩子的世界,是好棒的世界。
這周的課堂在學習了解奈良美智的創作,
我們的內心那個小小的孩子,也需要被陪伴。
又想起癸容老師的話。
好好的愛足夠,並不會驕縱,而是會長出力量,


我們怎麼樣學習好好的愛

想留給孩子什麼呢...

【島嶼週記2024夏】紀錄我眼中的他人

 

圖文/阿麗

還記得小時候在讀國語的時候,學到「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一次知道原來學習不會只有出現在書本上,朋友身上也可以學到很多事情。這句話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新的概念,所以我很快就把它記起來了。

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忽略參考旁人給的意見,自我主觀意識非常強,都覺得自己想得是對的,知道碰撞過後,才學會什麼叫做「聽別人說話」。

接著接觸了身心靈相關領域,我的老師瓦遇告訴我:我們除了創造自己想要的實相以外,所遇到的每個人也在一同創造未來。
這個未來會是什麼模樣?就看當事人有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模樣與他人的模樣,去磨合。

很需要磨合的關係,大概就是家人跟愛人了,我大概高中的時候就不常在家裡住,跟家人的磨合時間非常少,跟愛人磨合的機會比較多。

以前的個性比較優柔寡斷、習慣冷戰、希望對方先道歉、不懂怎麼撒嬌…,曾經有人告訴我,他以為他在廚房準備晚餐的時候,我會一起在旁邊陪著,甚至他很直接地說希望我可以從後面抱他。

我那時候才學到原來這個就是相處的模樣啊,那是一種,心裡的所有願望,都想跟我一起完成,但是如果沒有說出來,我並不會知道的情況。

我也曾聽到有人說,提分手的人也會難過。他希望可以好聚好散,只是那時候太年輕,不懂得怎麼樣面對這件事。

也有人說,分開了之後希望我不要把他封鎖。當時不知道這什麼意思,但是對我沒有影響的情況下,就一路到了現在。

我後來發現到自己變得溫柔了。
透過和別人一起創造的回憶裡面獲得養分,我養成了一種溫柔的視線,可以慢慢知道如何用「愛」看待每一個瞬間。

我非常感謝,曾經出現在我生命中,和我一起創造愛情的人,也可以理解不封鎖對方,能看到對方未來變得幸福,也是一種滿足的瞬間。

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24夏】友情の島。日本

文/ 艾瑪

 舉凡有出國經驗的人,應該有九成以上都去過日本吧!台灣與日本的友好不用多做解釋,雖然哈日風潮早就被韓流取代,但在台灣能說流利日文的人,可能與能說流利英文的人數不相上下,加上許多的歷史因素,說日本是台灣的友情の島一點也不為過。


我算不上哈日一族,當年日劇風潮席捲亞洲時,我就跟著日劇鐵粉同學看日劇,一起選修日文課,如此而已。日本是我的旅遊史上第三個踏上的國度,純粹因為距離很近,身邊很多人都去過,加上當時沒太多旅行經驗,一如當年跟熱愛日劇同學一起瘋狂的模式,就跟風去日本,意外跟上很有質感的小團,整團一共十六人,根據導遊說的,這團剛好八對,七對夫妻加上我和我妹這對姐妹!第一次踏上日本是在初春的三月底,台日兩地溫度差異過大,導致我原本在台灣流感未癒又跑去日本,交叉感染,病菌在我體內也友好交流,最末日的行程是大阪環球影城,憑著意志力玩了整天,直到體力耗盡,才發現已經發燒了,最後一晚還讓導遊擔心到是否需要送急診,但日本看醫生超貴的,還好在我妹悉心照顧以及導遊把所有能退燒偏方都貢獻出來後,我燒退了,可以安心返家。


第二次遊日本與第一次相隔有將近十年之久,那次是碩班班遊,原本只是要去替系主任的日本研討會捧場,後來就延伸成文化交流為目的的班遊活動,因此安排了釀酒廠的參訪、UCC咖啡工場參訪,也走訪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以及其他知名建築等,當時遇上颱風警報,但我們運氣好,總是我們前腳剛離開,颱風後面才來,也算是平安度過,玩得愉快,當年臉書風潮正起,這次旅遊還成了我妹臉書開張的契機,夜晚的神戶塔美景,讓她忍不住跟上風潮打卡了。


第三次去日本是在2018年,那年其實是很身心俱疲的一年,出差次數頻繁,父親因病進出醫院也很頻繁,只要父親住院,醫院就成為我晚間的宿舍,這趟的日本之旅,是硬在很緊的時間與金錢中硬擠出來的,原因無他,就是要讓自己喘口氣。

這次最主要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去替台灣身障棒球隊加油,第一次看著這些身障者比賽,雖然場邊沒有什麼觀眾,但其實很讓人感動,看著不同身體障礙者在球場上奮力奔跑,那一霎那突然覺得,人生再多的困難終究能找到出口,也許會跌倒會有很多挫折,但只要能站上球場,就能有機會得分!

在身障棒球賽前兩天,我們一行六個人才朝聖了日本棒球的殿堂「甲子園」,而且順便看了當晚的比賽,正巧遇上主場阪神虎隊出賽,開放觀眾進場時,爆滿的球場,球迷都穿上代表主場的黃衫,跟少數的客場藍衫軍形成強烈的對比,日職和台灣職棒一樣很熱鬧,每個主場球員登場,滿場球迷就會自然唱起球員的主題曲,在台灣是有啦啦隊女孩引導。那次我們一直對於為什麼主場球迷,進場時每個人幾乎都拿一個氣球的現象充滿問號,直到中場休息時,主持人請大家一起放開手中的氣球,就像在平溪集體施放天燈一樣,瞬間甲子園的天空就被黃色氣球佔滿。

第二次在日本參觀甲子園時正巧遇上球季休賽,只能望著偌大的綠色球場,看著甲子園內充滿棒球歷史的影像(那年KANO電影正夯,博物館為台灣旅客特地在棒球牆上標示出KANO),想像著大家匯集在球場上的熱鬧,第三次旅日再訪甲子園,真實看了場熱烈的球賽,也算是圓了前次的遺憾。

這次旅日有賴朋友的認真安排,沒有緊湊的行程,但每個行程都很精彩,包含我的第一次搭乘廉航初體驗,而且還是紅眼班機,這也是我第一次背個後背包就出國旅行,直到多年後我回想起來,還是覺得當年怎麼可以這麼瀟灑。


到了神戶如果沒有好好吃一頓神戶牛,似乎就對不起自己,朋友早早訂妥的頂級鐵板燒,吃得大家讚不絕口,吃完後還預定了車子,直接載我們到山上,一睹日本三大夜景之一的摩耶山(註一)夜景,沿路上說說笑笑沒停過,只有在美得令人眩目的夜景映入眼簾時,我們才靜靜地享受這片美景。

正因為沒有緊湊的行程,所以這次就有了很多自由時間,也就是到了某個地點,大家自由去逛想逛的,然後約定時間集合,走在北野異人館裡,因為內急想借用廁所,於是走進一間巷弄的咖啡廳,點了一杯咖啡讓自己光明正大可借用洗手間,沒想到的是這間咖啡店內擺飾,滿滿的異國情調,都是老闆娘旅遊世界各地帶回的收藏,這算是旅人的浪漫情懷,闆娘養了兩隻顏色繽紛的鳥,在店內飛來飛去,闆娘讓其中一隻鳥停在我手上,拍下一張彷彿我跟鳥對話的照片,闆娘和我用著英文和日文交雜,加上肢體語言,也能聊得相當愉快,算是此次神戶行最精彩的下午茶了。


不管去到哪裡,只要有機會我都喜歡逛逛當地的市集以及市場,因為這是最能凸顯當地日常風情的一面,也是最容易吃到當地美食,如果和這些當地人互動,說不準還能取得當地人的許多口袋名單和秘境。這天來到市場,陣陣的烤栗子香氣吸引我尋找攤位,台灣習慣以糖炒栗子,但容易吃膩,而這烤得金黃香氣鬆軟的栗子深得我心,而且超大顆,滿滿的一袋,熱呼呼握在手心,熱燙燙的送入口,真是大滿足。

預計要離開日本的這天,日本氣象廳發布了颱風警報,但一早起來無風也無雨,加上我們這天是搭乘晚班機,於是大家決定照原定計畫,大家各自去想去的地方,只是集合時間和地點改變,豈料近中午時分,突然狂風暴雨,我看著地鐵車站出現停駛字樣,趕緊匆忙趕回飯店和大家會合,等到最後兩位朋友也返回時,透過飯店大廳落地窗望出去,外面已經是風雨交加。


此刻我率先收到晚上返台航班被取消的通知,這下可讓我們都緊張了,趕緊訂隔天的返台機票,此刻我們還不知道關西機場已經因為颱風影響關閉了,直到我打電話請旅行社朋友看是否能幫忙訂機票時,朋友才說:「你不知道燕子(註二)讓關西機場進水嚴重,你趕緊訂東京起飛的。」我還沒反應過來急忙問朋友:「你認真?我在大阪,你要我訂東京的機票回台!」「真的啦!關西機場不知何時才能復航,你快去訂,晚點我怕訂不到。」於是我們一行六個人忙著訂機票,同時還順便問問飯店櫃檯,是否有空房?如果有我們要續住一晚。

從中午一路驚慌忙碌到當天傍晚六點多,我們不僅幸運的有了因颱風未能前來入住旅客空出來的房,大家也都確認訂到東京返台的機票,大家才感覺到肚子餓了,外頭風雨已經停歇,轉角的小小居酒屋燈剛點亮,我們成了第一組客人,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喝熱湯,還配點酒,說說笑笑的,風雨過後的這餐飯,即使只是街邊不起眼的小店菜餚,卻成為此次日本行爲難忘的回憶。

隔天一大早,朋友衝到車站幫大家買新幹線車票,我們一行人就這樣搭乘新幹線直奔東京,分批搭乘不同的航班返台,算是為這次的颱風日本行,畫下平安的句點。三次造訪友情の島,留下三次特別深刻難忘的不同回憶,衷心希望下次造訪時,能夠平安順利。

註一:摩耶山位於六甲山的綿延山脈中,不經過查證,還以為自己錯過了六甲山。

註二:燕子颱風是日本25年來最嚴重的颱風,很巧合的,颱風登陸的那天,正巧是關西機場啟用25年的第一天。



#艾瑪事艾瑪式

#島嶼週記2024

【島嶼週記2024夏】。人生走心處方簽|第八帖:二元創傷症。





圖文/ 士恩

■ 症狀:

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就會起瞋心、看見時事紛爭容易有帶入感、會升起想要影響意見相左的對方的念頭、懶得去理解對方的立場多做功課、像隻刺蝟的狀態。


■ 處方:

退一步思考受益無窮、用聆聽取代辯論、接納不同立場才能擁有多元聲音、影響他人不如提升自己、培養一種朋友之間專屬默契不主動挑起紛爭、深度呼吸能帶給自己無比自在、轉移當下焦慮目標轉向其他技能的精進。


■ 人生副作用:

跳脫二元框架,一個不小心就讓自己成為更溫暖成熟的人。

現代的社會中,只要遇到人際關係,不免都會遇上立場不同的問題,甚至這樣的狀況會越來越多,多到自己也無法避免,逃到深山或海裡或許是最實在的方式,但也是只能在理想中構築這樣可以好好生活的夢想,在這人與人連結深度如此頻繁的社會,真的太難了。

大至國家大事,小至日常雞毛蒜皮小事,立場的選擇都是我們支撐心中信念的方式,轟轟烈烈地爭論往往落入二元之分的陷阱,讓彼此都成為陌路上的兩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當我們在各自的立場堅持時,也務必要尊重對方的選擇,畢竟認知不同要去試著影響對方,使用的文字或語句夾雜情緒,是容易讓事態變得越來越不可收拾,試著去理解為何對方會如此堅持,不去理解也無妨,至少就保持現狀,讓無謂的討論停止,多方面的理解也能讓自己的知識多了一些同理,有些時候也無力改變什麼,但我們深信用不違背自己內在良心的方式來堅持,這樣就是一百種最好的方式之一。

-

關於默契,在彼此認知會是想走一輩子的朋友,其實在認知到對方立場不同,在碰頭聊天時,會有種絕佳默契,不談論立場不同的內容,那也是內心最溫柔的尊重,這份尊重能讓友誼變得成熟且有韻味,將這份默契放在彼此心中,都能讓友誼變得光亮許多,因為誰知道哪天彼此的立場都會有所不同,對吧。

-

在無可避免的衝突在當下發生時,我們可以用「或許我們彼此的認知都有所不同,但我尊重你的想法,這件事情或許讓彼此花點時間好好消化。」來做完美的魔法格擋,不讓自己像中毒般地持續扣血,又能展現自己成熟的談吐,無論這艘小船已經進水準備要翻,但減少進水量就能減少整艘翻掉的機會。

假使因為彼此爭論而受傷,老生推薦使用「深呼吸補血法」給各位服用,請深深地吸氣到底,然後再緩緩吐出到底,並在每次的呼吸,去想像把怨氣或憤怒都給它吐一吐,不讓這樣的負面情緒殘留在心裡頭揮之不去,去運動流汗把汗水逼一逼,搭配每一次的呼吸效果會更好,如果不小心又獲得一副健康的身軀,那肯定是最棒的副作用了。

-

當自己又再度落入二元框架時,讓我們有意識到了,就趕緊轉個念頭去思考,會讓情緒相對穩定許多,充實自己的知識面肯定來得更加實在,化悲憤為力量,那股力量會讓自己向上成長更多的幅度,對於情緒的管控也能有所提升,也別忘記將這些不同立場的朋友,視為自己的「逆增上緣」,因為有了他們才能開拓自己的不同視野,知道同溫層外的溫度有多冷或有多熱,並且在接納二元的過程,自己的身心靈都有所提升,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行」之一,保持自己良知的信念,心理狀態也會健康許多,要相信所有事情都有一體兩面,但也只有了解兩面了,才能明白一體的構成。

祝福各位擁有二元創傷症的朋友們,都能幸福快樂過每一天。



解憂百草生關心您。




#解憂百草生
#人生走心處方簽
#如果覺得有效歡迎分享此處方簽給你的朋友們

【島嶼週記2024夏】想起小島的瞬間

文/ 小佩

最近發生了幾件讓我想起小島生活的事情。


其一是臨時報名了一場皮革保養的課程,該課程由在竹田的「陸陸鞋包修理工作室」與在潮州的「蘇珊喝茶」咖啡廳合辦。

週五晚間的五點到七點進行的活動,一打開很有屏東風味的格柵木門就讓我突然想起澎湖的草根果子。 一進門是一個佔據了一半空間的大型吧檯,同樣是三層樓的老厝改造而成的咖啡廳與展覽空間,一樣藏了個小小的書店(小沐屋工作室),甚至都有駐點似顏繪的藝術家。

每張桌子都是一個小世界在閃閃發亮,獨自喝茶看書的人、討論繪圖風格的藝術家、正下課卻討論的欲罷不能的學員,都讓我想起那個同樣能量豐沛的小島,與眼睛同樣閃閃發亮的人們。

第二是現在似乎定名為青鳥行動的街頭運動。

讓我想起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那是鶵鳥還開在馬公的日子。也是我第一場參與的大型公民運動,雖然很遠,但還是千里迢迢地飛到了台北,睡了一晚的地板。很微薄的力量,但卻也不想置身事外。從那之後,開始變成了開始會關注各種議題的人,從那之後會在遇到事情時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的人。

十年後的自己,是個朋友會說笑說也變得太健康了的人,不像是當年318那樣誇張的頻頻划手機,焦慮的睡也睡不著。盡量試著在混亂的環境下過好自己既有的工作與生活,然後保持關注,並慢慢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兩場運動有許多的相似與相反,黃色象徵的激昂與衝勁,那些略顯生澀的的活動與串聯;十年後藍色像是冷靜與堅定的長期抗戰,而各種串聯與物資動員的更加成熟與快速。

回想起過去在和朋友聊天時總說人一輩子該讀的書是固定的,過去偷懶的、逃避的,在出了社會的現在就要拿時間來補。民主也是一樣的吧,沒有捷徑可以走,該思考的、該討論的,都不能省。

每次各種運動時我都會想起在澎湖的日子,那些堅定在各自關注的議題上的人們,一個個催生出了各種協會與店家,甚至跳入公民服務的職位裡的人。

從一開始的,十年了,居然還要上街頭。

到,十年了,我們依然願意上街頭。

也許我們都很渺小,但我們都不孤單。

【島嶼週記2024夏】北投島07 島民意識

文/ 陳藹文

本來我過著安逸的日子,也活得不錯,吃飽穿暖,好天氣出門散步,有風雨躲在家裡,沒有非要做什麼事不可,縮衣節食的話,也不用太努力賺錢。但偶爾會覺得空虛,懷疑就這樣活著是不是有點可惜,好像該做些事,對社會有點貢獻,或留下一些什麼。

這種時候心裡的一座島就浮出來,使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島民,不能荒廢。例如早年我在基隆安逸時被台中吸引,奔向一個農夫市集當志工,那時台中是我的島;後來在賦閒雲林老家則被澎湖吸引,體驗虛實相合真正的島。現在又回到基隆偷懶,則被北投吸引,形成離我很近的島。

與北投社大的緣分已有兩次,第一次是農,拜訪很多農場,整理了一本社大做過農業相關事情的書;第二次是食,幫忙好友整理口述蔬果發酵的原理與方法及食譜等,也是一本書。兩次都是在很振奮、全力以赴的情況下,絞盡腦汁把書生出來,還要想辦法賣、做粉絲頁、辦活動等等。

總之,只要跟北投沾上邊,我就會忙起來,做出一些我覺得滿有意義的事。上課也是,在北投社大雖然只上過單車溪行、日文歌、街景水彩三門課,但都非常充實,遇到很認真的老師,每期都收穫滿滿。

今年多了一門特別的課,名稱是細說社大之大學社會責任,老師是前校長,學員很多是社大講師,也有社大工作人員,課程名稱又這麼嚴肅,卻激起我的好奇心,辦一所社大要負起的不是教育責任,而是社會責任嗎?

又或者,主詞不是辦理社區大學的單位,而是「社大」這個集合體嗎?例如我雖然只是一個學員,也有我要負起的社會責任,作為社大的一份子,社區的一份子,應該關心身處的社會、所在的環境、人與人的交集、歷史的脈絡、和未來的發展。

社會那麼大,我一個人這麼渺小,有必要由我來探討社會責任嗎?

島那麼大,我這麼小,有需要我的這一份覺醒嗎?

我踏出去的一個步伐,重要嗎?

昨天我隻身去到立法院所在青島東路與濟南路現場參與了一下下社會運動,出門前也是猶豫著,做不了什麼事情的我,去到現場拍幾張照打打卡有意義嗎?

可能對這麼大的一個社會沒有影響,但對我的小宇宙好像很重要。

好歹我也當了台灣島民五十年,吃這片土地的奶水長大,呼吸島上自由的空氣才變這麼強壯,我們珍貴無比的民主法治正在被亂用,被虎視眈眈想吞掉我們的人當笑話看,這口氣好難忍。

所以這一步踏出去,看滿天空青鳥飛,大馬路冬鹿跑,各年齡層各種人千百種心思創意全場奔騰,作為一個小小島民,即使懷著淺淺悲傷,我也拍下微笑的照片。

或許還是有一點希望吧,我的島民意識存在著,這麼多年我在各個小島流來轉去,吸取各地日月精華所滋養的,我心中、每當沮喪無助或空虛茫然時,能使我醒來與歸去的島。

社大該怎麼負起他的大學社會責任,為何不是由校方自己去研究,而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學員在探討呢?這門課的老師說要出一本書,讓大家把自己的社大人生故事寫下來,這樣就能盡到我們的社會責任了嗎?會讓社區、社大、社會更好嗎?

書寫,能帶來意義嗎?

其他同學我不知道,從我的角度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書寫意識覺醒的過程對我心中的那座島來說,是重要的,就像與好友們一起寫島嶼週記,雖然只是化成文字,卻非常踏實。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24夏】挑戰人性


圖文/ 彼得蘇


從1999年到2009年博奕條款通過後,依據網路報導漲了四倍。2017報導又表示3年內翻漲了2倍。用公告地價(比市價低)調查,馬公段某區92年資料顯示每平方公尺45,076,最新112年同樣位置,公告地價為133,430,20年成長2.96倍。

澎湖失控的地價除了博奕條款,我想還有一個很大的幫兇,農變建。

農變建的相關辦法叫做「澎湖縣非都市土地一般農業區農牧用地或養殖用地興建住宅」,是澎湖特有的「農地轉建地」。當然他有一些限制,例如一個人一輩子只能申請一次,夫妻只能共有一案,名下有不動產者不得申請起造,必須要有聯外道路、水溝...。

然而,當初政府為了讓農民自有土地能自建自住,卻因為法規不完整,投資行為介入,導致區域發展歪七扭八,也多次被監察院糾正,至今,仍是一個畸法。

投資人收購大批土地,繪圖,在網路上與夾報廣告中宣傳「預售屋」,吸引購買者成為「起造人」,透過土地分割後,幫所有「預購的起造人」一起分別送案到縣府,一起申請,一起蓋。

這申請蓋屋的過程中,文件上完全沒有投資人,申請起造全部只有買家而已。因此,許多人交屋後發現聯外道路與水溝沒有做好,當買家跑去向政府單位申訴時,才知道自己是起造人(申請要蓋房子的人),並不是去跟人買房子。

而農變建的房子又可以申請為民宿,這時候除了商機讓人炒作,沒有區域規劃就狂亂興建的後遺症是:門牌、道路、排水系統、管線凌亂,以民生用水量去設置的自來水水壓也不敷使用。

再說一個農變建的畸態,所有退縮的交通用地,其產權仍屬於地主。因此,路壞了、水溝爛了,照理講是地主要自理,但民意逼著基層公所去處理,公所也只能默默的擦爛屁股。當然,也遇過當水利管線或水溝接管要經過退縮地時,地主跑出來抗議的。

農變建因為是農地,還是比建地便宜,加上可以拿來經營民宿,又有許多落日之說,導致現在進行中的建案更是數不清。有為了買農變建的假離婚夫妻,亦有有錢的爸媽用孩子的名字買了好幾間。

夢醒了,農民真的照顧到了嗎?

因為氾濫被監察院盯上了,國土計畫法上路後,未來可能朝區域整體許可開發方向,意思就是與其讓你沒有規劃的亂蓋,不如政府規劃你只能怎麼蓋。

但農民的自有土地反而就不能蓋了,真是可笑的結局。

看看失敗的農變建,我們再看看縣府第二次送案到議會的「青年住宅草案」,裡面的限制僅有「同戶」家人不得有不動產,而且轉售轉租的規範年限僅有短短的「五年」。

讓人深深吸一口氣,這樣的辦法過了之後,會不會再度重演農變建的悲劇呢?

【島嶼週記2024夏】等待時間證明


圖文/ ShuoYi

海漂實驗室的斜對面,有一間很特別又繽紛的房子,裡面住了一位阿伯,在我還不熟悉這位阿伯以前,聽唐唐說他曾經對工作室有些誤會,有一段時間他其實很討厭海漂實驗室,加上後續還有一些事情發生,因為對方的不了解而產生更多負面的輿論,所以導致居民和村長也不是很喜歡我們,

在講也講不清對方也不願意聽的時候,真的難免一定會難過,但能做的就是認真把事情好好的做,後來透過實際行動與媒體讓越來越多人能好好認識工作室,也與學校有了教學合作,學校學生、家長也才真的更知道我們所做的努力,甚至大型活動也開始有更多的交集互動,

近幾年與村裡的居民、村長、住對面的阿伯關係修復好很多,現在阿伯有時還會來門口聊聊天,分享做東西的想法,我們也會互相幫忙留意遊客的狀況,避免讓遊客打擾到阿伯,這件事情其實讓我有蠻大的體悟,像是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其實蠻怕和對方只熟一半好像認識但又不那麼認識,因為這也是最容易尷尬且有誤會產生又不知道要怎麼處理的階段,有時就會想到海漂實驗室曾經發生的這件事,就是繼續做好好專心自己該做的事吧!好像也無法強求什麼,時間能沖淡一切,同時也能證明一切。

雖然工作室現在又有面臨更頭痛的問題,就是隔壁的隔壁有個精神方面有問題的人會不定時騷擾工作室任何人,這個問題就是真的無解,好像也只能等待時間什麼發生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