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台北我抽一天空看了兩部電影,中午看【貝禮一家】,晚上看【愛琳娜】一家,兩部片都好喜歡,喜歡女主角,也喜歡她的家人們,以及兩部電影都以音樂為關鍵。
電影音樂非常豐富,包括歌曲、詞意、演唱、背景音樂、主旋律、樂器、演奏、家庭娛樂、合奏、記憶、傳遞情感、反覆、展現力量...。
音樂是個美妙的東西,今天早上我的笛子課老師把【友誼天長地久】一曲吹了兩次,先慢後快,前者幽幽地哀傷,後者輕鬆快樂起來,他說只是快慢之別而已,他並沒有做什麼變奏。
當然,他演繹的角度不同,慢板時他就是悠悠地吹它,是告別的氣氛;快板時感覺得到他心情輕盈愉悅,是迎向未來的開朗狀。這首其實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驪歌,告別式的背景音樂,畢業典禮也會唱。
* * * * *
貝禮一家除了女主角全都是聽不見聲音的人,女兒的嗓音之美,只能從旁人的掌聲和淚水裡去感動,最後,父親把手放在女兒脖子前感受她唱歌時的震動,最最後,女兒在歌唱考試時同步用手語讓家人知道她在唱什麼,那首歌好像是【展翅高飛】,歌詞真是句句打到我。
我也是展翅高飛離家的人。
愛琳娜一家都很台,尤其擠在卡拉OK店舞台上唱歌,就是個經典。不用客氣假仙,把麥克風搶下來唱就對了,沒麥克風就用手握拳假裝麥克風放在嘴巴前,陶醉一番,每個人都充滿歌星的"版勢"。
在家裡泡個茶聊天都會吵起來打起來的一家人,在卡拉OK螢幕前絕對和平,絕對歡樂,絕對合音合得很好。
在音樂面前,或許公平正義是比較容易達到的,當有錢人家公子在美景下、喝紅酒、遊船河、闊得要命卻演奏出奇慘無比的【大黃蜂小時候】樂曲時。那一刻也打到我,最近我才在練這一首世界名曲。
* * * * *
人類文明裡面,音樂真是個重要的發明,人聲或樂器都好厲害,我認真覺得從小到大我們上的音樂課不夠多,每個國家政府學校應該保障每個公民有平等學習樂器的機會,並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給每一個人。
這樣世界不就大同咧。
我想起上次逛唱片行結帳時櫃檯上擺了好幾本【改變生命】,當下我很意外,沒想到唱片行也會賣書!忍不住跟同行的朋友推薦,這本書很好看,是音樂真的循序漸進地在一個國家裡改變了許多人的故事,「音樂教育是一項社會權利」。
電影愛琳娜好看的地方當然不只陳愛琳的小提琴力爭上游記,學小提琴、當小提琴老師一事確實有衝破階級藩籬的味道,但捷運上小女孩哭不停促使愛琳拿出琴來演奏音樂安撫她,之後逐漸變身為快閃女俠愛琳娜,我覺得音樂的貫穿性就不侷限於是何種樂器了。
就像上次秀春姊在我店裡吹口琴一樣。音樂的魔力不分古今中外,不分老少,不分族群。你若問我為什麼四十歲才要開始學吹笛子?我會回答,因為我不想五十歲或六十歲才開始呀。
* * * * *
我覺得我很像貝禮,也很像愛琳娜,有一種剛好是兩者交集的感覺。像貝禮那樣想離家展翅高飛(又非常捨不得家人),像愛琳那樣俠義(又傻氣)。
相同的是兩位女主角都很率真吧。其實我的背景也是勞工階層,父親是油漆工、漁夫、農夫,母親是裁縫,我也曾經去不織布工廠打工當過三天女工,超熱,我回家都哭了,曾經在海鮮店、川菜館打工,端菜走路走到腳快斷了。然後,我就知道我一定要考上大學。幸運的是父母親的支持,讓我在大學選科系不選校,就算沒考上公立,也讓我念。
所以我比愛琳娜多了一點點經驗是,在台北市當OL上班族,逛街買衣服追逐美食賺多少花多少,過過那虛華的日子,才明白了虛華。
又所以,我的心得才會是,看完愛琳娜,想著有一天我可以帶著笛子到處快閃,肖一咧卡攪勻。
註:電影對話作夥來肖...
「人甘會說咱是肖仔?」
「咱本來就不是正常人啊!」
「我看妳好像不正常喔!」
「不正常的是旁邊的人。」
「未駛啦,咱要一直肖,肖到阿伯醒過來為止啦!」
「你真的是肖仔咧!」
「妳才是啦,妳肖得擱卡攪勻(徹底)啦!」
註2:兩部片都有【歐巴馬】是我覺得太巧合的地方,貝禮一家養乳牛,他們給新出生的小牛取名為歐巴馬,那隻牛是全黑色的;愛琳娜的小提琴學生裡有一個叫歐巴馬,他是外籍媽媽勞工爸爸家庭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