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土不二的想法一旦付諸行動,很容易帶來生活上的革命,甚至是整個人生的逆轉。
半農半X的生活這本書就差不多是這樣,我很多年前就看了,簡單易讀,我也從書中偷學了幾步,例如明信片訂閱就是。
作者花了蠻大的篇幅在闡述他對"X"的想法,每個人都有天賦,要從自己的經驗裡發掘出來,再盡力發揮出去,所需要的收入,由這個X取得。
半農,則是主張用一半的自己去務農,種稻種菜,自給自足,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得以體會農業的重要,耕種的美好,重新思考需求,重新安排滿足需求的供給要從何而來。
這麼一來,整個生活就重整了。
他在書中提到巴里島地的生活模式,是說人們一早就下田工作,炎熱的中午休息,晚上則變身藝術家。每天,村子中心都有人集合一起練音樂或舞蹈,有人畫畫或雕刻;每月十日是祭典的日子,每個人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隔天依舊下田,晚上依舊變身藝術家。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回到傳統社會,但又不盡然,不是嗎?
這是「未來社會」。
農也好,X也好,我覺得"半"是重點,把人用"一"種身分或職業來類別化或族群化,無疑是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可惜的事!
人當了老師,就只是個老師嗎?人當了農夫,就只能叫他農夫嗎?一個人能不能有多重身分?多種職稱?多方面參與這個社會?
當每個人都被歸到某一個類別裡,就像一個檔案存放在一個資料夾,等於貼上一張標籤,從此他就沒有別的性格了?
人當然不是這樣,一個檔案,可同時放進不同的資料夾裡。
所以,我很喜歡塩見直紀這半農半X的想法,就算不是半農,是半X半Y也好,甚至XYZ三分自己亦無不可,我主張人不應只有一個稱謂。
尤其以職業為稱謂,把人的發展都限縮了。
一半農夫、一半作家;或一半咖啡館人、一半畫家;一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一半音樂家;一半縣議員、一半廚師;一半生態調查員、一半藝文空間策展人;一半程式設計師、一半裁縫師....,我身邊多的是這樣的人,更多不是XY而已的。
有人是馬拉松健將+文化工作者+農業推廣,有人是攝影家+演奏家+文史工作者,有人是吉他手+咖啡手+音響工程師+市民代表,有人是老師+勞工運動者+市議員,有人是書店老闆+社運分子+農夫...。
我喜歡這個不是"一"件事定終身的概念,人應該被鼓勵多元嘗試,發揮各方面的才能,尤其藝術創作領域,保持與自己的心靈連結,或社會公益方向,保持與他人的連結。
當然,農,作為基本生存之道,能夠每個人都有機會實作是最好的,那幾乎是保持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連結、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