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宅】新書之難

現在才知道賣新書真的很難,安書宅一個月頂多賣個十本,第一,新書真的很貴,每本定價都好高,有的連我自己都消費不起;第二,新書利潤真的很薄,賣一本書要從讀者的荷包掏出好幾張紙鈔,但書店能抽一張起來就算不錯了,這兩點使得我們競爭力薄弱,使新書相對二手書而言,很"難賣"。

第三,新書真的好多,好多好多好多,新書資訊也好多好多好多,對菜鳥如我而言,新書完全是另一個世界,最難的不是賣,而是進。進書是一場與心魔的對戰。

安書宅的新書大部分是跟友善書業合作社下單進貨的,常常是看到這個那個書店老闆分享、或其他名人作家作者好友推崇,就到後台去查有沒有書,下單訂來看看;有的書上市前就知道了,跟著大家一起期待,甚至預約下單,等著它來;三不五時也加入一些朋友發起團購特別的書,抵擋不了誘惑,算是心魔之一。

開始賣新書後才知道,我們這廂才剛下單,別人的書店已經上架一大疊,安書宅因為是離島小店,沒什麼好埋怨,隔了大海路途遙遠啊,我一開始就是認命的;但其他台灣的書店朋友也會發生這種事,我跟著不平,以前沒有加這麼多書店老闆朋友的臉書,不曉得出版業與書店業的脈動,這個夏天以來,讀著大家的臉書動態,才跟上了節奏。

雖然我說認命,但變成慢很多拍的書店,那感覺還是好討厭,也是心魔啊,討厭落後,討厭沒跟上進度。不是對"書"的失落,而是阮無甲意"輸"的感覺。

純粹賣二手書的話沒有這個問題,沒有資訊主導潮流,得到好書像是中獎那麼快樂!

賣新書被資訊牽動,被同業牽動,得到好書是不夠的,最好第一時間得到。唉,發現自己被輸人不輸陣的心魔作祟,感覺更差,有什麼好爭的呢,根本也賣不了幾本,安書宅就算第一時間搶到十本也賣不了那麼多啊,所以能跳出這個緊箍咒。

偏偏新書真是多,訊息多到爆,是湧泉嗎?為什麼源源不絕一直冒出來?新書生長速度好快,正在宣傳、正在話題上、正在被期待,新書市場喊著要跟上啊要跟上啊,這浪頭不跟緊,就要被甩在沙灘上了。

你會說:這不是新鮮事,二手書也是從新書來的呀,又不是沒去逛過書店,又不是沒查過網路,書一直都很多,不管景氣不景氣,電子不電子,物價膨脹不膨脹,薪水調漲不調漲,新書的生長沒有停過,像有生命在繁衍似的,也像靈魂會投胎轉世的概念。

所以我根本消化不了,才有心魔作亂。

還有一個別店沒有的矛盾心情是,新書千里迢迢運送離島,還沒有人看過就要退嗎?來的時候要運費,退回去也要運費,一本書誕生之後沒人看,沒貢獻內容給這世界,來來回回又多了好幾十塊錢的負擔,好不甘心啊;不退的話都是成本啊,白花花的銀子壓了出去,不退的話可換不來其他更新的書。

網路的轉載流傳,尤其是同為書店工作者的好友,大家推啊推的,形成強大的吸力,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囉,不容錯過啊不容錯過,這是重要的書,這是重要的作家,這是難能可貴的作品,這些全是寶藏。

訊息消化不了,連已經來到面前的寶藏我也消化不了,我看書真的超慢。

但帳單可不會慢,回過頭來要付帳時,單位都是"萬元",到底買了什麼沉甸甸的寶藏咧,怎麼一轉身化為一張輕飄飄的對帳單,長串長串的數字,日期加上金額,最後是帳號,最後是死線之日。

二手書在安書宅很單純,全是捐來的,訂了價賣出去後全是利潤,把收到的紙鈔和硬幣點一點就存到銀行裡,存摺的數字每個月增加不多,就幾千,一年到了只要湊成房租金額,過關即可。

新書卻這麼難,難在茫茫書海,又難在茫茫資訊海,又再難於茫茫數字海,偏偏一旦染上,難以自拔,所以最難的是它宛如癮頭,戒不掉。出版的時間之河更是沒有盡頭的,自古至今至無窮未來,我個人是相信書會綿延不絕,無可取代。

只好盡量讀、盡量讀,一來讀了它就不枉它來到小島,二來累積經驗對以後選書的判斷總有幫助,然後盡量練習寫心得、寫摘要、寫推文,寫了就沒白讀。好在讀書寫字是本來就愛的事,不然真的會退縮。像我現在,夏天過去了,我放寒假回基隆陪家人,把安書宅交給其他幾位管理員照顧,暫時離開戰場,呼,終於喘口氣,明年夏天再戰心魔吧。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宅】鳥報實驗室

鳥報不是安書宅的作品,但鳥報實驗室卻是安書宅與鶵鳥合作下的產物,作為這個實驗室的推手之一,後來沒有發揮什麼功效,真是慚愧。不過,今年夏天因為鳥報有實驗室、有農夫食堂,才催生了安書宅獨立出來並有管理委員會等革命性的發展,所以還是要記錄一下它。

記得鳥店長問我,可不可以開一個寫作班?他和鳥老闆想學,把寫作能力加強一點。其實他們兩個經常寫動態、寫部落格、寫文章,也合作過報紙專欄,經驗比我豐富很多,我哪有什麼可以教的呢?何況他們要寫得可是鳥類、生態等專業的東西,我只能當讀者啊。

寫作這種事情我認為還是興趣,喜歡寫就自然會常常寫,寫多了就會順暢,沒什麼武功祕笈可以傳授的,多讀點別人的文章,再回頭讀自己的文章,當自己的讀者,我的方法大概只有這樣。我一直都還在學習,每次看到別人寫得很精彩的文章,或很厲害的書,都覺得自己還是只能發發臉書抒發心情而已,那樣的功力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要努力。

在鳥報這件事上,一直以來我能幫忙的,大概是推薦人選和多多討論吧。寫之前、寫之後,願意的話,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內容、分段、型式、抓重點、下標題我都很樂意提供一點意見,已經很具體的就不用講,覺得還很模糊的部分則不妨開放討論。盡量把專業的東西寫得讓每個人都能吸收,我來負責提出看不懂的地方沒問題。

所以"寫作班"不合適,那這樣的討論要叫做什麼呢?我和鳥店長好像想了三個名稱給鳥老闆選,結果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實驗室",果然很符合他的科學風格。

鳥報實驗室的想法是在空中定案的,我們設定"今年夏天"從4月開始,在那之前要把大家找來聚一聚,把鳥報的各個想法提給作者群,在3月31日舉辦"鳥 報春 茶會"活動,也提早在網路上宣傳,請對鳥報有興趣的朋友來。

不管之前有沒有供稿給鳥報,只要今年有想寫些什麼,都歡迎來聊聊,因為,鳥報在之前的23期全都是以電子刊物為主的,只列印幾份分別放在鶵鳥、安書宅等幾個點讓大家翻閱。今年終於要印實體版了,每期500份的鳥報紙本刊物即將誕生,同時提供"鳥報實驗室"每月一次聚會討論的機會。

是一個地方小誌外加作者聚會活動的概念,預計印4月到11月共八期,實驗室則進行到9月,有六回合,這是原本的計畫、理想的狀態。

後來因為有農夫食堂也是每月一次聚會,既然是同一批鳥報作者群,索性合併辦理,吃吃喝喝的同時,聊寫作主題,餐前飯後還兼做手工,鳥報的經費有限,是採合版印刷,純手工裝訂的。

到底實驗室的功能有沒有發揮呢?答案是沒有,鳥報作者群在第一次實驗室聚會討論就各自訂好專欄方向,及預計要寫的篇數,有小小說、有性別議題、有農業、有時事、有鳥、有花、有文史、有活動紀錄、有特色商店報導,還有美術支援封面設計、放置專用箱、捐款撲滿等,其實很熱鬧,也很和諧,後續需要討論的事情真的不多。

文章寫作上各作者都能掌握自己的風格和完整度,每次擔心寫出來的文字讀者不易閱讀的只有鳥店長擔心鳥老闆,後來多磨幾次後,他們師徒倆就能合作撰稿,一個主寫、一個潤稿,我在校對的時候幫忙看看錯別字即可,其他人的文章也是,如果太長就幫忙刪減一點。

慢慢地我們在線上作業,從催稿、交稿、排版、校稿、完稿都在網路上互動,實驗室的計畫不了了之,融在農夫食堂裡,也沒什麼不好,我們吃飯的時候,總能激盪出各種有趣的火花,不侷限在寫作的討論。

本來我就認為寫作技巧不需要特別教或學,而是我們要寫什麼題材?什麼事情正在發生,我們必須關心,把時間用在討論重要的議題其實更好。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宅】農夫食堂

老實說,農夫食堂並不是安書宅的活動,它是來自鳥報的一個專欄,是跟專欄同步的活動,由我們的好友Ida撰稿,每個月聚會一次,事先我們會討論要寫什麼農作物當主題、要做成什麼菜、要約哪一天做來吃、其他人會帶什麼菜、要在哪裡拍到照片...等等。

這裡的"我們"是指鳥報的一群寫作者,當初我們在鶵鳥開會討論鳥報的內容,提到之前寫過一些澎湖農業的文章了,今年在農業這部分要寫成怎樣的專欄好呢?

不如每個月寫一樣當季作物,並將它做成料理,順便把做法、吃法記錄下來,食與農本來就是分不開的。

要在哪裡做這些菜?還要能一起坐下來變成一頓飯吃?安書宅和鶵鳥都不太合適,誰家方便呢?

結果作者自己舉手說他有很大的飯廳、使用率不夠高一直覺得很可惜的廚房、以及空曠的客廳,整個一樓都很少用,確實想過要邀請三五好友下廚聚餐。乾脆,就在他家吧,剛好他也在家附近的開心農場認養了一小塊地種些菜,偶爾可以現採現做,能拍到還長在農場裡的作物原貌。

我們全員贊同,然後開始想專欄名稱,既然有吃,就叫食堂好了;是從農作物的角度去切入食材方向,就大膽自稱農夫吧。詳細的發想過程我記不太清楚了,但"農夫食堂"四個字被說出來的時候,大家也都覺得很興奮,彷彿真的要開一間食堂飯館似的,明明是一個月才一次的聚會。

到底那廚房有多大?真的能容納好幾個人一起做飯做菜嗎?我們抱著好奇心去初次拜訪,也算場地勘查。結果,廚房沒有很大,一兩個人就滿了,但麻雀雖小,鍋碗瓢盆冰箱爐火還是很齊全;飯廳和客廳就真的很大很寬敞,平常沒有使用確實可惜。

繼續參觀透天厝二樓有兩個房間,三樓也有兩個,就順便幫有租屋需求的另外一位好友看看,果然整齊舒適,其中一間全做了木地板的客房沒有任何大型家具,讓我忍不住試躺了一下,整面的白牆壁更是可以投影來看電影都沒問題的。

這是2015年4月的事,5月我就搬進去住了。所以農夫食堂可說是安小姐搬離安書宅、使安書宅住店分離得到獨立的契機。

從此以後,每回農夫食堂我都會參加,時不時探問作者、即我的房東,下個月適合以什麼農作物為主角呢?也會積極詢問大家要做什麼菜,因為,這間食堂不在別處,就在我樓下啊!可惜九月以後聚會就暫停了,希望明年還可以再來一輪。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宅】住店分離

今年夏天的安書宅有一個改變,對安書宅影響不大,但對我與安書宅的關係影響很大。我不再住在店裡了。

當初是不想再借住朋友的民宿,決定自己租一個地方,才想到可以順便作為書店,把想開的書店開出來,也算圓夢。果然找到安書宅現在這個點很理想,熱鬧市區的小巷子裡兩層樓獨棟又小小的屋子,可惜房東設定二樓為他們家族的佛堂,初一十五過年過節親人紀念日等都要來拜拜,所以只能租一樓給我。

但一樓有客廳有房間有廚房有浴室,其實已經夠完整,尤其這屋子牆壁很厚,感覺很堅固,有二樓,所以一樓很涼爽,不用冷氣就能度過夏天,非常適合我,也非常適合把客廳當書店開。

所以才誕生了安書宅,從只是把客廳分出來當作書店使用開始。

2012年8月中我住進房間裡,慢慢把客廳整理好,在網路上公開募書,得到眾多好友支持,變身為一間二手書店,很奇妙的,有種反過來"我變成一個住在書店裡的人啊",這樣的感覺。

好友鳥店長偶爾就說羨慕我,他也很想要可以收店後自己住在裡面,自己享受店內空間,後來有一段時間他還真的實現了這個念頭。到底住在店裡面是好或不好呢?很難講。

有時候收拾得晚、懶得回家能直接進房間躺平入睡真是爽快,但有時候從店裡到家裡有一段距離可以走路或騎車吹吹風也覺得非常舒服,是一個緩衝地帶的味道。

不過,這種味道我是後來才知道的,從2015年5月開始我搬離安書宅,另外租朋友的一個房間住,在大約騎腳踏車十幾分鐘距離遠的地方,好幾次我用走路上下班,大約三四十分鐘,可以選擇最熱鬧的街道,也可以繞走人少的另外幾條路。

從那一刻起,安書宅獨立了,沒有一個人巴著它、長期住在它裡面;安小姐好像也得獨力一點才行,不能賴在書店裡,不能一個人霸佔它,有了自己的房間,有了與安書宅的距離。

三年的住店時光,房間從完整一間,到分出三本之一給書店,到切成一半一半,到最後,一半的房間裡有一半的東西仍是書店的,可以說只是擺張床在這間店的倉庫裡,即使是雙人床那麼大,也把床上三分之一的空間堆放一排紙箱,裡面有雜物、庫存、自己的書、暫存的書、雜物雜物...。

總之,身體睡在書店裡那種艱困感,心裡卻充滿創業熱情,好像是互相的,這是我的書店,同時,我也是它懷裡抱著的小孩。

有一天我是一定要搬出安書宅的,因為書越來越多,空間就是要騰出來才夠用,本來是要等到賺的錢夠另外租一個房間的時候,但朋友家剛好有很空曠的一間客房,也只收一點水電費,讓我大為心動,就豁出去搬家了。

所以安書宅的空間調整,營業時間也從本來的中午十二點到晚上八點,改為早上十點到下午六點,因為以前住在店裡晚上開店沒問題,後來要騎腳踏車回家就想早一點,想著偶爾可以下廚自己做晚餐吃,也可以趕上住處六點半的倒垃圾時間,八點回家幾乎只能洗澡睡覺,但六點回家還有一個晚上可以做事...。

雖然早上是十點才開店,但我更喜歡八點就出門,有時候去享受開店前兩小時自己專屬的書店時光,安書宅的採光很好,夏日白天幾乎不用開燈就有足夠的看書用的光線,比起晚上留在店裡,我更愛早上。

住店分離之後,我看安書宅的角度也不一樣,才會有後來的"管理委員會"的想法,因為,我不再一個人霸佔它的懷抱,它可以擁抱更多人!

是的,從2015年夏天開始,安書宅不再是安小姐一個人的,以後你們問店名取意,我會回答是隨遇而安的意思,或安身立命、安居樂業、安安靜靜....都好,不會說是來自我的命名。

而且它現在確確實實是靠其他幾位管理員在運作(目前,十月到明年三月是冬日模式,一般開門時間是下午兩點到六點,如有加碼提早開門,當天會在臉書粉絲頁公告),也許不太算是獨立書店,但它已經是獨立的一間書店沒錯,再也不是誰的"客廳挪出來當書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