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北漂海仔|08 拒絕的勇氣

文/攝影 黃士恩

接案,錄製配音在深夜裡最安靜。


一如往常的生活作息。
彷彿才剛到台北沒多久一樣,回到三年前的呼吸頻率,不快不慢的節奏,應該算是真正掏空了自己吧?我這樣想。

-

也許很多人看我的生活都是多采多姿的,無論是剛到台北的酒池肉林,又或是偶爾的夜夜笙歌,三不五時追個電影,那些都是我選擇臉書打卡的內容,我只想證明自己還活著,稱為「虛假的生活軌跡」。回想在澎湖雖然沒有這些精采,但似乎過的挺踏實,在台北那些活動參加的當下當然情緒是很棒的,結束後伴隨而來是極大的空虛感,尤其是跟沒那麼熟的朋友們去唱歌這件事情。

於是後來
我在台北學會了「拒絕」。

很簡單的指令卻花了我二十六年的時間,以前總擔心拒絕了朋友會不太好意思,隨著時間演進,卻發現拒絕是一個很重要的必備技能,那些造成莫大空虛感的活動,當時都該拒絕掉的,價值這件事情在心裡頭都會衡量,到底值不值得我花時間做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提款消費,到底值不值得拖著疲憊身體參加聚會?如果真的是好朋友,也許拒絕了也會體諒的。

對,我用了「也許」。
也許被冠上了難揪也無所謂了,我是這樣想的。
但是與澎湖的朋友聚會這件事情,是怎麼樣都會想挪出時間來的,畢竟多了份鄉愁,尤其都在台北工作的「澎友」們。

-

開始走入書店或咖啡廳,試著還原我對台北都市的想像,但似乎在找尋沙漠中的綠洲,這塊綠洲對我來說是人不多,鮮少知道的店家,我開始走訪。習慣在不忙的時候和老闆聊聊天,聽著他們對於創業的想像,以及開店之後的落差,更棒的是對於未來的夢想,說真的很佩服他們,心裡想著總有一天我也能步上創業這條路,不管路途有多困難。

不瞞你說,我曾經參加某知名銀行的行員面試,沒記錯應該是百人海選的盛況吧。經過了三道面試程序,以及兩道筆試過程,最終錄取六名,我很慶幸我是其中一名,唯一沒有財經相關背景的老百姓,但我沒有選擇走上銀行這條路,原以為有沒有可能會回來澎湖的分行工作,但在要體檢的當天早上,我睜著雙眼看天花板思考,到底這條路真的是要走一輩子的嗎?有沒有可能做了又像之前當電話行銷業務一樣的感覺呢?想了好幾圈,還是回到了工作熱情這塊,最後我在床上思考到中午,選擇放棄銀行的入場券,我一樣做出了拒絕的決定。

-

也許高薪真的吸引不了我,而我也不願意做沒熱情的工作,對於自己想要的方向更清楚了,甚至未來想做餐廳的藍圖都在腦海描繪完成,但欠缺的東西還很多,內心終究空洞感深存。

命運的安排很微妙,引領我進入影響我最深的餐廳的人,是我之前的電銷同事,他在我離開後也接著離職,對我來說就是緣份二字來解釋,我們經常聊很多事情,想法什麼的都還蠻契合,也因為如此而把我帶進去這間餐廳,似乎把人生逐漸調整了方向,定位到最佳位置,此時我不再迷惘,寧可放棄銀行的工作,也選擇一頭栽入餐飲業的經營,有好多的回憶都在這裡,有很棒的,也有不願回想的,我在台北的最後一年多時間,都在這餐廳裡度過。

-

來到了第八篇,隨著追憶的畫面,敲出了這些字,同時也再一次的感受到當時後的所有情緒,在電腦前的我百感交集,很快的,如同前幾篇的迴力鏢,終將回歸出發的地方。

#1232

【島嶼週記2017夏】08 一封關於閱讀與寫作的信箋

文/ 麵包小姐

島嶼週記的活動不知不覺地即將進入倒數階段,好不真實的感覺啊!不是才剛剛開始寫的嗎?這活動很有趣,連結了不同領域的人員聚集在一起,每週有不同主題的文章,每週在屬於我們的群組裡都會有變化豐富又逗趣的催稿提醒,緊張刺激的趕截稿時間,然後再來個順利繳稿歡呼;偶爾也會有相約參加不同的活動,像五月的時候,參加了寫作踩線團、這個月19日,寫地質的子揚哥邀請了花蓮阿強西瓜來澎湖講課,也在草根果子辦了一場「山與海的專業交流-小農分享會」,多樣的活動,都是當週寫作的靈感來源。
有部分的夥伴,每週都會將自己的作品發表在臉書(我自己也會),然後將喜歡的文章分享,按讚是肯定一定要的,有時還會在文章底下留言、互動搞笑,偶爾,也會利Facebook傳訊息,分享討論寫作時遇到的困難或是想法;當人與人、人與作品之間有了交流,寫作不再是孤單、無人欣賞的。
因為如此,最近與人談話聊天的話題,總是圍繞在閱讀和寫作這兩件事情上,上週寫完了稿,隨手整理了一下書籍,翻出了我大學一年級的的國文老師-王小滕老師在99年寄送給我的書-霍桑的《紅字》;記得大一的國文期末考,有四題問答題,最後一題詳細正確的題目我早已忘卻,只記得大概是要我們寫未來想要做的事情吧?而我的答案大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可以出版成書,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自己還真是非常有勇氣呢!而老師給回應是:將來如果我實現了自己想做的事,記得要將作品與她分享。
98年,因緣際會之下結識了當時任職於高遠文化的總編輯,而有機會參與了<火焰之煉玄武岩>這一本小手冊的編寫計畫,主要負責文字的部分,隔年隨著手冊的出版,我便實現對老師的承諾-與她分享作品。
寄出小手冊後的兩週,便收到包裹,裡頭有本世界文學名著和一封關於承諾、閱讀與寫作的信箋,王老師在信中不吝惜給予建議,那就是「多多讀書、思考、書寫」並閱讀經典名著,例如: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王德爾、毛姆,法國作家福樓拜、莫泊桑、斯湯達爾、羅曼羅蘭,德國作家歌德、赫塞,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杜斯托也夫斯基、契訶夫……等。透過閱讀這些經典名著,仔細觀看作者如何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他們是由哪一個角度切入,如何地推演其思考,並以清晰、流暢和優雅的文字記錄下來;他們挖掘人心、人性,使讀者隨著文字而對於自我和生命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與感悟。所以我們不僅僅只是閱讀,更是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人世。跟隨著作者,不斷磨練我們的觀察、思考與表達能力,假以時日,必可寫出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再亮的作品……。
這些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作品,一開始,倒不妨選擇些自己喜歡有興趣的書籍閱讀吧!參加了島嶼週記的活動,便是在實踐多多讀書、思考與書寫這三件事情,此外,還多了一項就是:與各方高手交流切磋。每週寫稿,從一開始提前交稿,到現在想好題目內容,都還要發懶不趕緊寫下,總要拖到最後一刻,但,這個過程是有趣也美好的,毫不痛苦。
#1168

【島嶼週記2017夏】07 花蓮西瓜王子分享會


文/攝影 林子揚

地點:草根果子
兩年前一次文化部的比賽意外認識了來自花蓮玉里的阿強西瓜一家人,年青人返鄉務農與父親一同種植西瓜,雖然同樣是農青,但是他們卻讓我有不同的感覺,不再只是默默的在耕作,他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品牌-阿強西瓜,與過去的農民不同,他們開始行銷自有品牌,不再依靠過去的大盤、中盤商,而這一路走來的故事讓我深深覺得不應該只有我聽到,澎湖的漁民不正也是在碰上同樣的問題,因此當年邀請了他們來澎湖分享,而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又再次的邀請他們來澎湖分享,不同的是兩年過後,大家是否都有成長了,還是已經在沉默中滅亡,很高興的是大家在這兩年中都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中不斷的成長,阿強西瓜已經是擁有自己的一片天,擁有自己的忠實客群,並且也打造出相當高的品牌知名度,而我們也開始發展我們自己的漁業品牌,因此這次的分享會讓我們更能互相的深入交流在建立品牌時所遭遇的困境,如何面對客人,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發展,並且面對不友善的環境我們要如何去克服,一路走來大家都有很多心得,當然同時也互相鼓勵打氣,希望能各自能走得更遠,而在走的更遠的同時,各自仍然是為自己的家鄉驕傲,花蓮為自己家鄉的米感到驕傲,因為他們的米新鮮,所以在澎湖吃飯時都覺得飯的味道怪怪的,澎湖人為自己的海鮮感到驕傲,因為看到花蓮的朋友吃飯時吃到海鮮時的讚嘆及讚美,讓我們感到驕傲,驕傲到他們為了吃海鮮差點趕不上飛機,而我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為我們各自的努力感到驕傲。
字:#615

【島嶼週記2017夏】07 農村復興NPO與我

文/攝影 阿麗

與大智和璐璐的認識在2017年澎湖的冬季學校,那時我們在二崁,二月的一陣疾風中,我聽見了這兩位站遠遠的人說的悄悄話。
「剛剛他們說那是什麼意思啊?」
我疑惑地看著這一對看起來像外地人的兩人(澎湖待久了就是能夠很快分辨是外地人還是當地人),是聽不懂老師上課講的台語口音吧?習慣與陌生人攀談的我當然是厚臉皮地走過去了。

於是因為一陣風的開始,我們開始有了接觸,發現大智是日本人,與台灣的璐璐結婚後,選擇跟著有穩定工作的璐璐來到台灣,一邊延續完成自己的農村復興夢想。兩人總是笑笑的表情上,又是害羞又是靦腆,因他們都不太能理解台語。

剛搬到澎湖的兩人,一位是台北藥師璐璐,一位是東京男孩宮坂大智,為什麼選擇和生活習慣大不同的澎湖呢?
「因為澎湖人很好、東西很好吃、澎湖很漂釀、窩很喜歡在小島生活、…」很急切想把內心對澎湖的愛說出來的大智,有時變成日本口音的中文,讓我又是好笑又是佩服。先不論中文很難學的這件事,大智會決定離開東京,就是因為發現東京對自己的束縛。

在東京是道地City boy的大智,也曾體驗過到處出國渡假、享受所謂城市人的『享受生活』。「在東京,每個人都覺得應該很棒、很不錯,但是,在東京的人和鄉下人,差距越來越大(璐璐解釋:生活習慣或是想法),有點像在台北,到後來會不知道除了工作還能做什麼。」
從迷惘中發現問題,大智希望自己、和年輕一輩的人不要忘記我們原本的生活就是農村生活,於是創了『農村復興NPO ECOFF(村おこしNPO法人ECOFF)』,發起志工活動,帶領志工到日本各小島上,協助農村各種農家事、也帶領年輕志工體驗自給自足的生活。
璐璐補充說「因為組織是NPO,所以沒辦法補助志工太多費用,幾乎所有自願參加來的志工都是自費,連到澎湖也是。」

成為農村與志工中間橋樑的大智,慢慢發現到日本小島所存在的隱性問題(很根深柢固),他沒辦法解決,也不希望志工參與到複雜生活。而又剛好遇上台灣女孩璐璐,兩人討論後,就在台灣的小島上生活吧!聽大智說當時考慮綠島、蘭嶼、金門、馬祖的過程,真心覺得他們好認真的在愛台灣,因為大智是以要過下半輩子的心態在選擇島嶼!(大笑)

目前他們持續在發掘澎湖的美,同時也與日本保持聯絡,陸續帶著日本志工和朋友們來澎湖逛逛。在澎湖我希望能讓各方朋友一起來串聯、幫助彼此,讓日本志工來澎湖後,會深度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生活美好等等。

而且不用擔心語言不通喔,因為我們有璐璐。如果說喜歡島嶼的大智和我們是兩座海上孤島,那連接我們的海洋就是璐璐,我們因為海洋而相識、彼此分享。
在多元發展的澎湖島上,我也希望能藉此發現比外國人更愛自己土地的當地人。

#1052

【島嶼週記2017夏】澎湖搖滾音樂節07 視覺設計

文/蛤阿向  照片提供/澎湖搖滾音樂節



視覺,人對任何事物的第一印象,人都是喜歡美的事物,關於美感,又或者定義,在此不做任何的解釋,畢竟這不是重點。
音樂,雖然它是聲音,照理來說是用耳朵去感受的,但是,澎湖搖滾是一個現場舞台,表演者現場的動態,燈光顏色走位的配襯,都會深深影響一個表演的精采度。幾個木頭人站在台上沒有互動的演出,即使音樂本質再好,都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可以了解到即使是音樂活動,視覺的部分對活動參與者還是非常重要的,也謝謝「壹零捌一」團隊協助活動紀念衣設計與「軛‧設計」團隊協助活動視覺設計。
澎湖搖滾這次的視覺設計理念,當然不能沒有澎湖在地的元素,於是這次跳脫一般人對於海裡生物的第一印象「魚」,而使用「龜」來做設計主題。
為什麼會選龜呢?因為「龜」與「歸」的讀音相同,而清代學者褚少孫在《補龜策傳》中就說到:「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
龜對澎湖人而言,有平安的意涵,也因此在元宵節慶時,常常可以看到脂片龜,龜殼上總是有著各種平安歸來、家財萬貫祝福的話語。
而音樂的題材,我們選擇了與龜殼形狀相似的PICK,而不是直接印象的吉他或者爵士鼓等樂器,PICK雖然不起眼,卻是彈奏吉他與貝斯的樂手會經常使用到的輔助工具,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就像團隊的每一位在幕後默默努力的志工朋友們,觀眾雖然在活動中只看到舞台上華麗演出的表演者,但沒有這些志工朋友的協助,就沒有澎湖搖滾這個舞台。
接著是海洋的部分,運用了海浪作為素材。海浪就像一群衝鋒陷陣的士兵,就算遇到了阻礙,也還是會勇往直前,在離島辦活動,資源雖然比不上本島的都市,但澎湖搖滾還是會持續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前浪帶領後浪的理念,澎湖搖滾的志工朋友們的年齡層分布的非常廣,藉由澎湖搖滾這個媒介,把熱愛音樂的人凝聚起來,前輩領著晚輩,活動中經驗的傳承。希望不管幕前幕後,只要是人身在澎湖,且熱愛音樂的人才,都能越來越卓越。
最後是與設計師的溝通,無法把自己的想法或畫面文字化,完整的表達給設計師是我最大的困難,兩個團隊的設計師專業度是肯定的。同一件事,在與設計師的溝通,我和夥伴的說明,會讓設計師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成品。
曾經有人和我說過:「文字是冰冷的,言語還是最有溫度的。」,在此刻,我想絕不是這樣的,好的文字會讓閱讀的人會有畫面,並且了解書寫的人想表達的想法,只有功力不夠的文字表達者,這是我要深度檢討的地方。
結論是,澎湖搖滾會努力的持續辦理下去,讓各位每年到秋天的這個時間,都會回來澎湖,一起感受音樂與海洋的感動,當然,澎湖搖滾需要更多的支持與援助,歡迎各位加入我們,一起用音樂為澎湖做些小小的改變。
#1056

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17夏】獨木舟是一所學校08 做一個比自己還大的東西

文/攝影 陳藹文




大沐老師來澎湖的演講讓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他去國外某個學校看到的,學校給了學生四句箴言,其中一句,英文大約是make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吧,總之,是希望學生在這所學校的求學期間,嘗試去做一個比自己大的東西,不論成敗,不管是什麼,挑戰自己的極限,不只是手,還有視線,還有想像。我猜有人可能會去蓋房子,如樹屋之類的,電影裡常常看到。

想起小學的勞作課,做的都是小小的東西,很少超出兩個手掌大;又想起國中的工藝課,有稍微難一點的木工課好像做了書架吧,規模範圍不出眼前的桌面大。不要說當年了,即使是成年以後的這二十年,也沒有什麼做東西的經驗,遑論做出比自己的身形還大的東西,有啦,組合書櫃能算的話,有買過知名傢俱店設計好的木板片組裝起來,一座比自己高大的六層櫃。但那當然不能算。

獨木舟是很好的選擇,它絕對比你的身高長好幾倍。而且它不會很難,用的是五千年前的人類就會的方法,做出來也不是放在角落的裝置藝術,必須下水划它才算完成,也就是說,”做一個比自己高大的東西來用“是有兩頭重點的,一端是做,一端是用,你不能隨便疊一個無用之塔,也不能直接去買一艘大船來划,要從用的角度去思考做的過程。

當獨木舟注入這層意義,我覺得它作為一所學校的概念更完整了。不然,我們就設一個木工藝術學校,製作美輪美奐的觀賞船,不必思考如何讓它成為人的下半身;或開一間獨木舟公司,買進最新設備,帶客人划船遊玩,不必思考親手製作的價值。

獨木舟是一所很好的學校,在於能夠自己動手從無到有把它造出來,在於必須自己操槳划向目的地,在於必須追求周邊各項知識,同時必須累積實際經驗。必須合作,又必須有自信才能完成。

所以那句簡短的話撼動我,尤其是看到澎湖的五德國小,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一年一年由學生合作造舟的傳統,當我實際看到船之“大”而孩子之“小”時,完全應了大沐老師的話,做一個比自己還大的東西,回想我兩次划船經驗都是大人完成的,當時看活動報名限制十五歲以上,猜測是不是兒童體型太小要用特製的裝備才行?還是擔心體力?以為獨木舟是不適合小朋友玩的。

沒想到小學生都能勝任,不輸給大人啊!

包括造舟,包括划船,小學生比我想的更厲害。

忍不住問自己:當年我的小學生活都幹了些什麼呢?

那天五德國小畢業生挑戰小鐵人,去年做的獨木舟和今年的螃蟹船並立在我面前,船身上有著一個又一個學生簽名,我羨慕極了,看著孩子們把船划出去,那麼吃力,還是那麼努力,還是那麼興奮欣喜,我恨不得馬上把自己縮小變成學生混進去,一起挑戰航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