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冬】感冒了

文/攝影 阿麗


澎湖的冬天就是要感冒。構成感冒的因素主要有:每天風速七級的東北季風和從朋友那邊傳過來的感冒病毒。

朋友之間有這麼容易傳染感冒嗎?依我的觀察在澎湖是非常有可能的。
因為整個澎湖的東北季風太強,讓夏天最想去的迷人的海灘變成最想「不」去的地方,所以澎湖人選擇待在屋內與親友們見面、聊天喝酒,或者是跑電影院、享溫馨唱唱歌。相聚的時間加長了,不小心就會成為「感冒團」。

所以我就乖乖在黃冠榮耳鼻喉科診所報到了。

等待看診的時間我無聊邊放空邊聽著電視播放聲音,陸續有澎湖人來診所掛號,通常是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臉單純似乎不知道吃藥會苦的小朋友就在旁玩著搖搖馬車(依我自己以前也是小朋友的印象中會很討厭到有醫生的地方),然後家長們彼此聊天、寒暄。
咦?家長們居然認識啊,好像就是社區鄰居...或是學校家長之類的,聊著最近哪位老師的教學方式、聊著某某親戚最近在台灣混得好嗎,於是整個診所就熱鬧起來了,連玩手機的人也能邊玩邊聊天。

是有沒有這麼愛聊(ㄅㄚ)天(ㄍㄨㄚˋ)。


「要喝點熱水嗎?在旁邊,我去幫你倒?」剛進來掛號後坐我旁邊的一對夫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老婆戴著口罩用手示意不用,老公坐下玩著手機遊戲,偶爾彼此討論著遊戲內容。
「會不會不舒服?流鼻水嗎,我去幫你拿衛生紙。」
偶爾老婆咳嗽。
「幫我拿手機,我去倒熱水給你啦。」說完老公就起身倒熱水,回座前自己先喝了一口。
「溫度應該剛好,你看會不會太燙?」
偶爾老公遊戲玩得無聊。
「待會回去順便買點什麼什麼…多吃點。」老公摸著老婆微隆起的肚子這樣碎念著。

無微不至的呵護讓他們的世界只剩下彼此的聲音。
啊…外頭風冷,但在診所裡倒是心暖了起來。

-
後記:
原本不打算吃藥,但是想要快速脫離流鼻水然後頭暈的狀態,就問了朋友該去哪掛號。

朋友A推薦藥劑重的黃冠榮診所,可以快速見效。

朋友B:「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
我(一下子記不起來名字):「黃……」
朋友B搶著說:「黃冠榮喔。」

朋友C:「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
我(又再度遺忘名字):「黃……」
朋友C:「喔!黃冠榮,也不錯啦。」

朋友D:「那你感冒要去哪間看?黃冠榮喔?」
我:「……」

看起來全澎湖姓黃的耳鼻喉科診所就這麼一間了呢。
#這篇絕對不是業配文
#914

【島嶼週記2017冬】冬草|第一章 也許冬季


文/攝影 黃士恩



溫度,總會告訴我們時序的推演到了哪個季節,不至於困在舊有的四季時間裡太久,鈍了對空氣的敏銳度太多,時代在變遷,大氣變化也是如此。


這裡沒有高山阻隔,空氣流動如秀髮梳理一般流暢,沒有明顯的春令與秋氣交替,只餘夏風與冬寒躊躇不前,唯一能辨別的分水嶺,是帶有濃濃鹹味的東北季風吃進嘴裡,四面環海的我們,隨著海洋調節氣候而成一個獨特小島,在各方面都是自成一格,與本島相同的可能就是大部分島民們都會期帶著周末到來吧。


澎湖的冬季很奇妙。
在街頭上觀察,什麼時候人會最少?並不是在最寒冷的時候,而是在強風吹起的那兩三天,溫度驟降的那些時候,季節轉變的微妙變化裡。這種天氣,在房裡不開風扇會冒汗,開了風扇久了又會覺得微微顫抖,在這時節裡最猖狂的麻煩就在過敏症狀復發,住在海邊的好處雖然很多但壞處就是經常伴隨著鼻子過敏的老問題。穿衣哲學在澎湖也很難說出一套來,因為不需要哲學,只要注意好防風的問題就好,溫度雖然沒有台北或其他地方的冷,但強風總是粗暴的把殘存的體溫給擄走,在冬季裡的澎湖,嚴格上說來確實是比其他地方冷多了,這寒風不會刺骨但會痛苦,聖誕節的氣氛掛在每位不戴口罩的人臉上,都像極了紅鼻子麋鹿。嘴唇乾裂就甭說了,看過水庫乾涸底部龜裂的模樣嗎?在冬季的澎湖,護唇膏也總是成為藥妝店的明星商品。


關於溫度低於二十六度之後的澎湖,不單只有風與寒意,連生活都增添些許藝文氣息,也許書本在夏天購入卻在冬日翻閱,堆在上頭的灰塵從春天累積,在秋季裡吹拂乾淨。也許下定決心買了吉他,找了幾本樂譜來練習。也許有更多的也許,在澎湖的冬季裡能做的都能稱作也許,抱著百分之五十的想法與百分之五十的行動力,完成這些所謂的也許,在冬季裡的澎湖倒是一種被風吹著也能很自在的島嶼,澎湖囝仔從故鄉出發到台北異鄉再返鄉,寒風似乎也不太冷,故事就這樣寫下去也好。


#754

【島嶼週記2017冬】膚色與眼色

文/攝影 Peter Su



第一次參與【島嶼週記】。對文筆不好的我而言,嘗試這次計畫,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想,從參與今年的【 23.3回游計畫。】藝術展之前,我就常常在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

就從音樂這件事開始談起,當聽的曲風開始越來越廣泛,作品便開始有各種不同的元素融入其中。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不僅對於音樂作品,面對人生,我也想能一直有不同的突破。

11月2我出發到了香港,11月6號回到澎湖。其實我一直很抗拒出國這件事情,因為我並不喜愛旅行。我偏愛在家裡的自在,穿著四角褲頂著小肥肚,我一樣可以坐在電腦前面處理事情,完成【客戶】給予我的任務。但是逼不得已,國家一年編列五萬塊的考察費給予我們,還是必須去完成國家給的任務,看見到別人國家的規劃,並把意見帶回國內。

原本是想要去與那國島看看跟澎湖好類似的小島,看看冬天他們居民都在幹嘛。但時間不對,石垣島的班機在這個季節沒有飛了,若要從那霸飛會超出國家給予的太多,所以就只好更改為香港。

我一直很擔心97回歸後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朝令夕改。確定不需要辦台胞證之後,我就把日子定了下來,並送出申請書。

【到了香港我才知道我眼底的偏見與歧視。】

時常在各種會議場合上,我一直強調,政策對於外籍勞工及新住民應有社會功能強化的觀點。以及我參與的協會組織辦理活動,我也希望能把多種文化結合進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能參與。甚至我還積極說服夥伴,要打破他們對於東南亞國家人不守規矩愛打架或者對女性非禮等刻板印象。

香港下榻的地點在【重慶大廈】的旁邊。因為個人出門的癖好,就是不喜歡太多待洗衣物,所以一定會尋找自助洗衣店。很不巧那洗衣店就在重慶大樓內。

(下文取自網路:由於在重慶大廈生活的成本低廉,且地處交通極為便捷的中心地段,適合作為商品的集散地,這裡吸引到各式各樣背景的人們聚集,包括商人、臨時工、政治難民、遊客,甚至性交易者。據統計,大廈內有約160家小型賓館、500多個租用的住宅單位,4000多名來自約130個不同國家的居民,並且平均每天有約1萬人行經此地。
族裔組成方面,特別是經商者、臨時工或難民,主要是來自於中東、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人。至於具體的國籍,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佐治亞、索馬利亞、阿富汗、尼泊爾、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等。至於遊客,則以中國大陸或歐美的人士居多。)


一走靠近這個大廈旁的小巷內,我立即嗅到類犯罪的意味。暗巷裏邊有人靠著牆打量著你,有人隨地小便,有人似乎在吸食著什麼特殊味道的煙,有很多人好像彼此認識,用眼神在交換些什麼訊息。走進大樓後我更訝異,裡面有各種膚色的人,咖啡色、黑色、黑到發光的、蒙面的回教徒、印度人、大鬍子像賓拉登的人...。我都會不小心把眼神留在他們身上許久,直到有個大鬍子向我走過來,推薦他的商品。我笑笑說NO~THX!  他跟我握手,可惜我忘了跟他拍照。

回到彌敦道,滿街的人,各種國家及膚色的人,因為在大家眼裡,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只是大家。大家彼此不留下眼光,除了比較【靚】的女孩讓人多看幾眼;除了廟街附近的男子打量著、站在路邊打扮妖豔身材姣好的女人留下了他的眼光外。
也許這些膚色跟國家對這個國家來說太過於陌生,我們才會如此的偏見與恐懼,當這些事情每天都正常地在發生,大家就見怪不怪了,如同路邊停車要收費一樣。


走到鐘樓,看見了南非的觀光推廣團隊,有唱歌、跳舞、民族編織及南非航空在辦市集活動。看著各人種的觀眾都跟著他們設計的歌舞來舞動身體,也看到南非的舞者、敲著非洲鼓的樂手們自信的表情,讓我再度想起一句話:

【愈在地愈國際。】


此外,也感覺到他們在推旅遊的巧思,深深感到【設計是讓我們的東西更好用,而不是做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
香港以目前地鐵及客運與 叮叮車 相比,根本就不快又很晃,我坐上去第一個感想:這真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但這就回到我很久以前所說的,澎湖的公共車功能性與娛樂性一定要同時具備。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澎湖吵很久了:
【澎湖機場到市區的大眾運輸太不方便了】。連不做功課的我,都能在這幾次順利活下來了,都是倚靠大眾運輸工具跟google map。如果澎湖要把高產值的自由行旅客留住與吸引來,至少機場、港口、幾個重要的旅館密集區都一定要有方便的大眾運輸工具。至於抗爭的計程車,政府更有責任應該輔導轉型,不論是以私營有導覽功能的出租車模式,或者是編入公車司機,都應該逐年逐步完成。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出國很爽,其實我真的覺得不爽。但是回國後海關看了我的護照跟我說:德,歡迎回來。我整個大爽快,出關後忍不住大喊:Taiwan No.1 !

更多本文相關照片請至: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蘇育德/島嶼週記1115膚色與眼色/10155125096524537/

【島嶼週記2017冬】島嶼情節 8-1

文/攝影  Emma

那年暖冬,心卻冷著!整個生活與工作的挫折惹得心煩意亂,隨手翻閱的旅遊書上,美到令人讚嘆的雙心石滬映入我的眼簾,一張雙心照引我就這樣飛到小島,
那是我第一次一個人到小島,享受九日的冬季小島,以及熱鬧的小島農曆春節。



【一張雙心石滬照片,讓我開啟了往後歲月數十次的大小島飛行旅程】

懷著興奮無比的度假心情,終於抵達小島,走出機場,東北季風以強勁呼嘯像我打著招呼,下榻九日的飯店派人來接機,車沿著202縣道往市區,側風強勁,有種車子在起飛跑道迎風奔馳,準備起飛的錯覺,抵達飯店,租借機車,開始研究小島地圖,展開我的冬季島嶼探險。

中正路上的人潮不若夏日擁擠風情,屬於夏日的T恤、短褲、帽子被農曆年節用品所取代,沿著中正路走,找尋學生時代曾經到訪的刻印店,幾家店面比鄰,大大小小各式玉石陳列,這是唯一與腦海中夏日印記符合的畫面。

翌日清晨,季風敲打窗戶的聲響成了我的鬧鐘,騎著機車展開更遠的冒險旅程,約莫十分鐘的車程,除了冬日的冷冽溫度外,季風毫不留情的迎面而來,對於一個第一次冬日來到島嶼的外地人來說,這般強烈的歡迎儀式,實在無法負荷!手腳及臉凍得發紫發白,誤打誤撞的到了北辰市場,熱鬧滾滾的年貨人潮,一眼看不盡的各式鮮魚攤,以及整片紅的年節應景物品,我擠入擁擠人潮中取暖,同時感受在都市中以歸於平淡的春節氣息。

攤販與人群的叫賣以及喊價聲此起彼落,濃濃海口腔的海島台語,聽起來格外有趣,為了抵擋東北季風的強烈攻勢,在市場採買了帽子、手套以及圍巾,明顯看起來的外地人臉孔,賣我手套的老闆娘問:「回來過年?」我搖搖頭,她又說:「嫁來這裡啊?」我忍不住答:「不,我來玩的!」老闆娘不可置信地說:「我們這裡冬天哪有什麼好玩的?年輕人就是跟別人想的不一樣,新年快樂啊!」邊說邊把手套圍巾遞給我,我迫不及待圍起圍巾,繼續在熱鬧的市場穿縮著,這才發現今天是除夕,怪不得特別熱鬧,而我這被雙心從大島帶來小島的人,當時並不知道往後的歲月裡,我會如此的眷戀這座島嶼,這些無法言語的牽掛與思念,姑且稱之為「島嶼情節」~一個女子與一座島的情感糾結!

【島嶼週記2017冬】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 : 未,來,的你

文/圖  吳念真

【寫在 島 之前】
  在澎湖,每年與朋友們展出『23.3回游計畫』,參展的朋友或來自澎湖,或是因為喜歡澎湖,或遊訪澎湖,無論是在籍者、在地居住者、旅客等,一起用喜歡的創作來記錄、敘述、詮釋,所摯愛的這座島。
  明年五月,第八年度的主題正巧是『島˙嶼』,便想透過這一季的寫作計畫,以「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八篇,八個不同的面向,來梳理今年的創作,並搭配創作草圖。

不存在的存在,消失的島之一 : 未,來,的你

曾經書香裊裊的課桌上,
有著讓時間鑿出的刻痕,
如今,
染上噤聲的塵,
空盪盪的教室,
誰還在那呢?

笑靨蓋在蔓蔓荒草地,
任憑滋長的不是遺忘,
爽約的九月一日,等不到的,未來的你。

嘎吱作響的鞦韆,擺盪,
不再是因為下課鐘,
隨之揚起的 是 風。

第一名,只有,一個。
然而,第二名,像是神話,一個期待的傳說。
讓校園不再廢除的渺小希望。

奔跑的小影子呀!
零星的笑聲,在褪色的跳格子地斑駁,
只剩下未來的你  未來。

  從島嶼的都市到偏鄉,教學現場的感受到劇烈的「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
學生數的不足,那些廢校的風聲讓用心的教學場域變成需要做更多立即被看見的效果,來避免「被消失」被廢校,優異的孩子在各科忙碌奔走的操練,瓜分著那些切碎的時間,美其名是多元發展的加分機制。老師在超額的壓力下避免開缺,避免太多「危險」。捧著家裡的稀少的寶貝,服務至上。在教學後衍生的,是更大的危機,是離島的問題,也是這座大島的問題。

  這首小短詩是對於空蕩的教室裡,那些曾經被使用過,如今已經沒有那麼人需要使用的課桌椅油然而生的感受。寫給那些未來的孩子,也雙關的意味著「還沒有到來」、甚至是「不會到來的」那些新生。

作品的呈現手法以「消失」為概念,原本是想探討灰階上面的白色系列,但後來用了現成實際的「教甄考試」物件,以拼貼方式,透過反覆黏貼與撕除,建構,溶解,的視覺效果,我想用自己考了將近十年的教甄來呼應這『未來的,你』的議題。


【島嶼週記2017冬】讀故人

文/攝影  JF

1980的嵵裡沙灘
印象中外公小時候為躲避空襲,在防空洞裡發燒了無法看醫生,以致後來人生他小兒麻痺嚴重佝僂,可以說他自此開啟艱難的自我認同人生與撐起一個七個子女的家庭之路。
然而他卻是我見過最有智慧最具涵養的年長之人,他對於時代的艱困無畏地出海捕魚,他對於時代的進步無私地經營讓人賒帳的雜貨店,他對於自身的陶冶以練字、讀報、追蹤新聞、陪外婆讀懂八音譜、參與社區宮廟活動、每日下馬公批貨、每逢節日親手捏出極好的雞母狗…,直到他離開人世,雜貨店裡還有好多沒收回的欠款。
一次一位還留有賒帳未清償的客人離世,他只是淡淡地對著那人的照前說:
「安呢欠仔斗算啊。」是他教會我騎腳踏車、放風箏、游泳、看日月蝕(這我深深記得當下超級佩服他)等等的技能,雖然我從來沒成功放過一次風箏,還總是在他推著犁仔軋出門送酒時跳到推車上增加重量。
我想我賣咖啡要收錢不收錢的,也深受他影響吧,也許並非能實質繼承他遺產的身份,而我發現精神上的價值遺產傳承卻一點一滴地內建了我在微型商業世界裡的準則與視野,甚或其他對於自己人生的格局與眺望。
他總是杵著有質感的拐杖,在吃完晚餐後會與外婆去海邊散步,喜歡在睡前喝杯光泉全脂鮮奶加一瓶養樂多,總是不怒而威,用餐時分他是第一個先開動的人(除非我搶先),而我是全家族惟一膽敢開他玩笑欺負他的人。
小學那年我進手術房,後來知道他哭了,他看著還在家裡玩耍的弟弟妹妹,忍不住難過感嘆:
「這些小孩子不知道姐姐正在生病,還玩得這麼開心。」
小時候我身體莫名虛弱,生病不停,他是那個總是半夜飛車帶我掛急診的人,也是那個任憑我任性耍賴還是默默地疼我的人,賦予我世界上獨特名字的人;是那個曾經歷過在龐大家族裡建立自我繼而惠及多人的人,那個值得成為鄰里總幹事的人。
那個台灣剛被長大追著跑的年代,留給我的是這樣的一份情懷。
1940-1990那極為濃縮的,澎湖的骨架,塑造了他的一生,而他的那後半生,滲透了我的島嶼童年。

【島嶼週記2017冬】澎湖的冬季

文/攝影 鄧小佩



澎湖的冬季,無情多變卻又迷人。
無情的是風浪,多變的是天氣,迷人的是各式生猛海鮮與菜宅內生機蓬勃的作物。

夏天的島嶼週記寫了一篇《瓢瓜、番茄與玉米》,文章裡是房東阿姨滿滿的愛;而冬季,我們第一次開始了「種菜」這檔事。來七美一年,嘴上總嚷著要種點什麼,但要嘛爬不起來、要嘛太陽太大,總之要拖延藉口不怕找不著,事情也就這麼擱著擱著。

直到去年同樣在冬季來訪的新加坡朋友,今年冬天全家老小要再來七美玩耍,除了放空外,也想讓孩子們接觸自然,而到田裡活動在新加坡則是不容易辦到,為了讓孩子們除了播種外,也能享受收成的樂趣,我們要選擇成長期較短的作物,並在來訪前先把菜種下。

有了時間的壓力,且害怕第一次種菜就失敗,我們同時買了已經發好的小苗和種子。從種子泡水開始嘗試,發了芽的種子小小的,捲曲在潔白的衛生紙上,與在襁褓中安睡的嬰兒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再將這似乎還在半夢半醒的種子,放進小小的容器中埋進少少的土,一日三五次的噴水濕潤土壤,等待再見面的時候到來。有些孩子長得快,早早就破土而出說哈囉,有時以為沒戲了的,卻在某天偷偷冒出了頭。

而移植到菜宅裡的菜苗,也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長大,在微微濕潤又寧靜的空氣裡,散發出活力;在這所有人都覺得該休生養息的澎湖冬季,其實正是萌芽、茁壯的時候。

#533

【島嶼週記2017冬】冬日充電之一:從沒有力氣,到有力氣走下去

文 / 陳藹文

冬日澎湖最宜充電。於島民,留在島上充實自己,或出去外面學點東西、看看世界,都很好;於旅人,秋冬短居澎湖,更是深刻。

而我正好是,一半島民,一半旅人。

作為島民,一直在小環境裡,思想或行動容易有盲點,人偶爾需要稍微切斷原來生活軸線,換一地呼吸,繞一點遠路,再走回來,看世界的眼光可能不同。

十一月初我給自已安排小旅行去南投山上朋友家住幾天,想學習,也想抽離。果然得到前所未有的清新暢快,不論身心都充飽了電。

澎湖之幸運,便是四季有明顯的分野,除了受氣候影響,也隨觀光業起伏變動,秋日是旅遊淡旺季交接的時刻,生活節奏漸次緩下,該收拾的整理好就公告長休,懶得收拾的乾脆先擱著,一切等開春後再說。

畢竟秋天是全世界都舒服的季節,出島、出國都極適合,開始玩吧。

所以我們說的澎湖四季分明,可不只太陽的柔軟、風的增強、和氣溫開始一點一點下降,更包含心情上的四季分明,春夏高亢,精華盡出,秋冬寬鬆,休養生息。我認識的幾個老闆,都定好了員工旅遊計畫;另有人趁機進修、去別人家打工換宿、各地訪友,或準備去登山、單車環島、壯遊…。

真正的冬天大約是從12月到明年2月,這三個月其實全台灣都一樣,準備過節,反而又忙起來,但思緒已難放在工作上,被東一個、西一個假期誘惑,人心浮動。澎湖冬天有風的日子才冷,若出太陽還是很舒服的,並不如想像中的一整季都寒冷,人們因為得空相聚,言談輕鬆幽默,顯得更為熱絡,許多情誼在此刻交流。

作為旅人,冬日的澎湖更暖,比夏天更適合充電,小島短居有充裕的時間、空間可用,不用人擠人,我所說的充電並非狹義的看書、學習,而是廣義、且更單純地指一個人從沒有力氣,到有力氣走下去。

冬日充電,是為了重啟一個新的春夏秋冬之年。

往前數,其實是一種回歸,忙了一年,盤點做過的事,整編明年的願望,這是回歸到「自己身上」去思考;歲末,過年返鄉,與親人團圓,這是歸到「家、家族」去思考,也終能回到「家鄉、土地上」去思考,只有冬天能讓人沈澱至此。

從台灣回來澎湖途中繞了一點山路走進台灣的心臟裡邊,在森林裡被高大樹木擁抱,蝴蝶跟隨,並細細觀看草葉,再降落海島時我看世界的眼光已有所改變,作為島民,作為旅人,並無二致。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