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Peter Su
第一次參與【島嶼週記】。對文筆不好的我而言,嘗試這次計畫,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不過仔細想想,從參與今年的【 23.3回游計畫。】藝術展之前,我就常常在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
就從音樂這件事開始談起,當聽的曲風開始越來越廣泛,作品便開始有各種不同的元素融入其中。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不僅對於音樂作品,面對人生,我也想能一直有不同的突破。
11月2我出發到了香港,11月6號回到澎湖。其實我一直很抗拒出國這件事情,因為我並不喜愛旅行。我偏愛在家裡的自在,穿著四角褲頂著小肥肚,我一樣可以坐在電腦前面處理事情,完成【客戶】給予我的任務。但是逼不得已,國家一年編列五萬塊的考察費給予我們,還是必須去完成國家給的任務,看見到別人國家的規劃,並把意見帶回國內。
原本是想要去與那國島看看跟澎湖好類似的小島,看看冬天他們居民都在幹嘛。但時間不對,石垣島的班機在這個季節沒有飛了,若要從那霸飛會超出國家給予的太多,所以就只好更改為香港。
我一直很擔心97回歸後中國對於香港的政策朝令夕改。確定不需要辦台胞證之後,我就把日子定了下來,並送出申請書。
【到了香港我才知道我眼底的偏見與歧視。】
時常在各種會議場合上,我一直強調,政策對於外籍勞工及新住民應有社會功能強化的觀點。以及我參與的協會組織辦理活動,我也希望能把多種文化結合進活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都能參與。甚至我還積極說服夥伴,要打破他們對於東南亞國家人不守規矩愛打架或者對女性非禮等刻板印象。
香港下榻的地點在【重慶大廈】的旁邊。因為個人出門的癖好,就是不喜歡太多待洗衣物,所以一定會尋找自助洗衣店。很不巧那洗衣店就在重慶大樓內。
(下文取自網路:由於在重慶大廈生活的成本低廉,且地處交通極為便捷的中心地段,適合作為商品的集散地,這裡吸引到各式各樣背景的人們聚集,包括商人、臨時工、政治難民、遊客,甚至性交易者。據統計,大廈內有約160家小型賓館、500多個租用的住宅單位,4000多名來自約130個不同國家的居民,並且平均每天有約1萬人行經此地。
族裔組成方面,特別是經商者、臨時工或難民,主要是來自於中東、非洲、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人。至於具體的國籍,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佐治亞、索馬利亞、阿富汗、尼泊爾、奈及利亞、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等。至於遊客,則以中國大陸或歐美的人士居多。)
一走靠近這個大廈旁的小巷內,我立即嗅到類犯罪的意味。暗巷裏邊有人靠著牆打量著你,有人隨地小便,有人似乎在吸食著什麼特殊味道的煙,有很多人好像彼此認識,用眼神在交換些什麼訊息。走進大樓後我更訝異,裡面有各種膚色的人,咖啡色、黑色、黑到發光的、蒙面的回教徒、印度人、大鬍子像賓拉登的人...。我都會不小心把眼神留在他們身上許久,直到有個大鬍子向我走過來,推薦他的商品。我笑笑說NO~THX! 他跟我握手,可惜我忘了跟他拍照。
回到彌敦道,滿街的人,各種國家及膚色的人,因為在大家眼裡,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只是大家。大家彼此不留下眼光,除了比較【靚】的女孩讓人多看幾眼;除了廟街附近的男子打量著、站在路邊打扮妖豔身材姣好的女人留下了他的眼光外。
也許這些膚色跟國家對這個國家來說太過於陌生,我們才會如此的偏見與恐懼,當這些事情每天都正常地在發生,大家就見怪不怪了,如同路邊停車要收費一樣。
走到鐘樓,看見了南非的觀光推廣團隊,有唱歌、跳舞、民族編織及南非航空在辦市集活動。看著各人種的觀眾都跟著他們設計的歌舞來舞動身體,也看到南非的舞者、敲著非洲鼓的樂手們自信的表情,讓我再度想起一句話:
【愈在地愈國際。】
此外,也感覺到他們在推旅遊的巧思,深深感到【設計是讓我們的東西更好用,而不是做出一個完全新的東西。】
香港以目前地鐵及客運與 叮叮車 相比,根本就不快又很晃,我坐上去第一個感想:這真是上個世紀的東西!但這就回到我很久以前所說的,澎湖的公共車功能性與娛樂性一定要同時具備。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澎湖吵很久了:
【澎湖機場到市區的大眾運輸太不方便了】。連不做功課的我,都能在這幾次順利活下來了,都是倚靠大眾運輸工具跟google map。如果澎湖要把高產值的自由行旅客留住與吸引來,至少機場、港口、幾個重要的旅館密集區都一定要有方便的大眾運輸工具。至於抗爭的計程車,政府更有責任應該輔導轉型,不論是以私營有導覽功能的出租車模式,或者是編入公車司機,都應該逐年逐步完成。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出國很爽,其實我真的覺得不爽。但是回國後海關看了我的護照跟我說:德,歡迎回來。我整個大爽快,出關後忍不住大喊:Taiwan No.1 !
更多本文相關照片請至: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蘇育德/島嶼週記1115膚色與眼色/1015512509652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