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黃士恩
島嶼的風,總扮演宣告季節變換的角色,今日呈現春天模樣氣候,悶熱帶來黏黏的感覺,提不太起勁又有些昏沈,換來下午的慵懶應也理所當然。
雲層掩蓋天空讓溫度驟降,水氣凝結成雨,此時門上鈴鐺響了,走進一位氣質出眾的大姐,看得出人生歷練烙印在她身上,也刻畫在臉上。一如往常地我把菜單遞過去,介紹並詢問如何知道草根果子這間店,她微笑說只是路過看見,覺得好像可以進來看看,索性就坐下了。 也許,這樣的天氣,促使路上行人想找地方窩著,慢慢享受吧。
在談話過程裡得知,她很早就離開了澎湖,到台北工作,也走入家庭生活,甚至開了一處具有人文品味的空間,此時她吹了杯中的熱氣,啜了一口茶來滋潤,再向空中嘆了一口長氣,「回來澎湖,真好。」她緩緩將陳釀在心底的話說出來,說走在街上,看得越多,心中感慨也累積越多,勾起心中四十年前的回憶,我們不斷聊著澎湖的變化,對她來說都是陌生,畢竟從年輕時就已經北上打拼,在那時候的我也都還尚未出世,但大姐卻像小朋友般地聆聽我說著故事,似乎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想了解,我手臂倚靠在櫃臺上,慵懶卻又充滿回想的語調是我們的互動方式。
「幫我結帳吧。」大姐拿著錢包欲結帳。
「喔對了,謝謝你把這裡變得這麼溫暖與美麗。」我抬起頭來看見大姐臉上掛著笑容,再一次環顧四周,似乎想要用力地把這間小店裡的一切都烙印在腦海裡。
「謝謝你的喜歡,因為我也很喜歡這裡啊。」覺得這小店能被喜歡,就足了。
「其實,阿姨我以前住在這裡喔,樓上。」我瞬間驚呼了一聲「什麼!」然後看見大姐手指著頭頂的閣樓位置,不知過了多久,我的嘴巴應該還是驚呆著的狀態。
此時大姐清楚描述此棟近八十年的老房情景,在閣樓的擺設與模樣,甚至牆上還貼著一張她最愛的凱蒂貓貼紙,突然泛起一陣鼻酸感動,感謝緣分,能夠接待到這位四十年前的住客,在幼年的她應該沒想過自己的人生竟這麼精彩,到了花甲之年還能回到她兒時住處,走進來的原因也許是如此,就這麼一瞬間我沈默了,沈浸在這樣似乎時間凍結的空間裡,橫跨四十年的滄海桑田,不變的是這間佇立在轉角的老房,是草根果子。
「大姐,有空別忘了常回來澎湖走走好嗎?如果可以,希望草根果子能繼續陪伴著你每一趟回來的時光。」大姐爽朗地一聲「沒問題!」作為推開門前的道別。
在這細雨綿綿的下午,沒意外是遇見了時空旅人吧,我再次沈浸在那美好氛圍裡。
謝謝這處靜謐的拐彎處,得以讓這份情給承載延續下去。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9冬】灰面鵟鷹
圖/文 鄧小佩
提到賞鳥,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身著綠色迷彩裝,帶著各式攝影器材,在人煙罕至的山中苦行的畫面。
但其實在台灣,有紀錄的鳥類裏,三分之一是候鳥,這些鳥並非一年到頭都住在台灣,而是春去秋來(或者秋去春來)的移動鳥口。鳥兒們也不一定在樹叢中,有些偏好草地、有些出沒在海岸邊。
這麼聽來,賞鳥好像有點難度? 是不是要看過很多的書、帶上很好的望遠鏡與設備才有辦法賞鳥呢? 其實不然。這次我想介紹的鳥,牠的名字是「灰面鵟鷹」。
一般人心之的老鷹多是自由又飄撇(phiau-phiat)的孤鷹。但在台灣,一年有兩次機會,可以同時看到成千上萬隻鷹一起飛翔,別懷疑,這數字一點都沒有誇大。每年到了東北季風起時。這些遷徙性的猛禽便會隨著氣流南下。海底總動員裡把洋流比喻成海中的高速公路一樣,飛行的鳥兒們也都知道,氣流與季風是長途遷徙中很重要的省時便道。
灰面鵟鷹隨著季節遷徙,但台灣並不是牠度冬的目的地,只是旅程中的一個休息站,牠們順著氣流到達台灣,順著島嶼的山脈滑翔,最後降落在山脈的末端-滿洲鄉休息。與其他候鳥不同的是,灰面鵟鷹有個很特別的特性,不管是早到又或是晚抵的鷹,下午時分便會逐漸聚集在一起盤旋、玩耍,直到太陽西下,被鳥人戲稱為「觀落鷹」。而這種上千隻猛禽聚集盤旋直到降落的壯觀場面,每年都吸引著許多的鳥人如同候鳥一樣南下屏東賞鷹。
得到充足休息後的灰面鵟鷹,會在早晨出海,隨著氣流盤旋升高,在海面上形成像是龍捲風一樣的「鷹柱」,漸漸遠去。
第一次參與賞鷹盛會時,一早天未亮,就騎上社頂公園的凌霄亭看「起鷹」。在天微亮時,小小的涼亭便聚集了許多賞鷹人,或許是氣氛使然,人雖多卻顯得安靜,彼此互不相識,卻因有共同的興趣而不覺得陌生。日頭漸漸放光,天從灰藍轉亮,氣氛逐漸緊張,每個人緊盯不同方位,直到驚呼聲傳出。「在那裏!」「這邊!」,涼亭開始不時會有猛禽近距離飛過,我們像是遭到敵軍來襲一樣互相通報,轉身轉的慢的只能徒留遺憾。
或許是早起、對眼明手快的要求,早晨觀起鷹比較屬於鳥人的聚會;但傍晚的「觀落鷹」就很適合闔家觀賞。滿州的里德橋是觀落鷹的好地方,被群山圍繞著,大片的草皮,在國慶連假的週末,現場有許多協會進行解說與擺攤,沒看見鷹也有許多知識性活動可以玩耍。
隨著夕陽西沉,往人群較少的山坡散步過去,鷹群漸漸聚集,離地面也越來越近,本來在空中像蚊子的小點、慢慢變大、靠近,那場面讓人感動得說不出話,牠的每一根羽毛在風中都充滿著生命力,盤旋翱翔的姿態是如此自在、自由,「老鷹,是屬於天空的…」我腦中響起這句話。
直到天黑一隻鷹也看不見了,才漸漸捨得離去,「明年,我們還會在這裡相遇」,你在心底許下約定。
後記,2009年是我第一次賞鷹的日子,十年過去了,我依然為牠們而感動著。
(圖為過去鶵鳥推出的濾掛式咖啡包,由我所畫的灰面鵟鷹)
提到賞鳥,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身著綠色迷彩裝,帶著各式攝影器材,在人煙罕至的山中苦行的畫面。
但其實在台灣,有紀錄的鳥類裏,三分之一是候鳥,這些鳥並非一年到頭都住在台灣,而是春去秋來(或者秋去春來)的移動鳥口。鳥兒們也不一定在樹叢中,有些偏好草地、有些出沒在海岸邊。
這麼聽來,賞鳥好像有點難度? 是不是要看過很多的書、帶上很好的望遠鏡與設備才有辦法賞鳥呢? 其實不然。這次我想介紹的鳥,牠的名字是「灰面鵟鷹」。
一般人心之的老鷹多是自由又飄撇(phiau-phiat)的孤鷹。但在台灣,一年有兩次機會,可以同時看到成千上萬隻鷹一起飛翔,別懷疑,這數字一點都沒有誇大。每年到了東北季風起時。這些遷徙性的猛禽便會隨著氣流南下。海底總動員裡把洋流比喻成海中的高速公路一樣,飛行的鳥兒們也都知道,氣流與季風是長途遷徙中很重要的省時便道。
灰面鵟鷹隨著季節遷徙,但台灣並不是牠度冬的目的地,只是旅程中的一個休息站,牠們順著氣流到達台灣,順著島嶼的山脈滑翔,最後降落在山脈的末端-滿洲鄉休息。與其他候鳥不同的是,灰面鵟鷹有個很特別的特性,不管是早到又或是晚抵的鷹,下午時分便會逐漸聚集在一起盤旋、玩耍,直到太陽西下,被鳥人戲稱為「觀落鷹」。而這種上千隻猛禽聚集盤旋直到降落的壯觀場面,每年都吸引著許多的鳥人如同候鳥一樣南下屏東賞鷹。
得到充足休息後的灰面鵟鷹,會在早晨出海,隨著氣流盤旋升高,在海面上形成像是龍捲風一樣的「鷹柱」,漸漸遠去。
第一次參與賞鷹盛會時,一早天未亮,就騎上社頂公園的凌霄亭看「起鷹」。在天微亮時,小小的涼亭便聚集了許多賞鷹人,或許是氣氛使然,人雖多卻顯得安靜,彼此互不相識,卻因有共同的興趣而不覺得陌生。日頭漸漸放光,天從灰藍轉亮,氣氛逐漸緊張,每個人緊盯不同方位,直到驚呼聲傳出。「在那裏!」「這邊!」,涼亭開始不時會有猛禽近距離飛過,我們像是遭到敵軍來襲一樣互相通報,轉身轉的慢的只能徒留遺憾。
或許是早起、對眼明手快的要求,早晨觀起鷹比較屬於鳥人的聚會;但傍晚的「觀落鷹」就很適合闔家觀賞。滿州的里德橋是觀落鷹的好地方,被群山圍繞著,大片的草皮,在國慶連假的週末,現場有許多協會進行解說與擺攤,沒看見鷹也有許多知識性活動可以玩耍。
隨著夕陽西沉,往人群較少的山坡散步過去,鷹群漸漸聚集,離地面也越來越近,本來在空中像蚊子的小點、慢慢變大、靠近,那場面讓人感動得說不出話,牠的每一根羽毛在風中都充滿著生命力,盤旋翱翔的姿態是如此自在、自由,「老鷹,是屬於天空的…」我腦中響起這句話。
直到天黑一隻鷹也看不見了,才漸漸捨得離去,「明年,我們還會在這裡相遇」,你在心底許下約定。
後記,2009年是我第一次賞鷹的日子,十年過去了,我依然為牠們而感動著。
(圖為過去鶵鳥推出的濾掛式咖啡包,由我所畫的灰面鵟鷹)
【島嶼週記2019冬】家中的老照片01:野猴子
文/照片提供 麗婷王
家中的老照片分為兩部份,一是桃園的客家鄉下照片,一是澎湖天后宮為背景的幼時照片。還住在桃園的時後,我記得家裡的照片全部放在客廳電視櫃裡,很顯眼的位置,小時後也很常翻照片來看,特別喜歡看自己嬰兒時的照片(畢竟沒看過本人嘛),然後跟姐姐們聊起誰最欠揍...
今年29歲的我,某天在桃園與已經38歲的大姐又討論到了小時後。簡單來說,老爸在澎湖當軍官時認識老媽,然後跟當時在軍營上班的老媽結婚,曾有一段時間在澎湖養小孩(笑),後來才搬到桃園定居。所以大姐有段時間在澎湖念書,而我也曾在上學之前被啊嬤帶過。我們的啊嬤老家就住在天后宮旁邊,前面有一大片廣場和老榕樹讓我們跑跳(長輩說不要跑去海邊玩都隨便)。
「還記得在天后宮的那時候在幹麻嗎?」
大姐說,那時會在天后宮裡面玩躲貓貓,躲神桌底、樓梯底下、亂跑一通。長大後才知道那些都是神桌,不可以這麼不敬。我說,我也只記得每天在廟裡爬上爬下。
印象最深的是,照片裡天公爐(有誤的話請指正)兩旁有石鼓,坐在石鼓上可以看整個天后宮廣場(對小孩子來說這裡算高處),而且夏天坐在石鼓上面很涼,所以我很喜歡爬。
不知道是否太常爬,原本擺在中庭的天公爐,就被搬出來了,剛好放在石鼓中間,所以我也不能爬上去坐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很模糊,反而記得每次挑戰要坐上石鼓,都會踩旁邊的木柵門,爬久了竟很快就找到訣竅上去坐!這時候看著爬不上來的表弟妹們,就很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真是冷汗直流,小孩子的單純行為可能不小心傷害了古蹟呢。(但好險沒有被破壞)
除了爬石鼓,也會爬馬路,但馬路不是平的嗎,要怎麼爬?以前幫啊嬤送飲料給還在天后宮對面的軍營,我們喜歡超近路去,就從廣場上的榕樹爬到大馬路。雖然有不同路線可以爬,但最安全的就屬金爐旁邊了,可以從金爐旁踩洗手台爬上去,我不會說這些都是哥哥教的(笑)。但所謂的「超近路」跟本沒近多少,說實話只是我們自己貪玩吧!
「但...為何那時候都沒人阻止我們?就是一群野猴子啊。」
大姐說,因為那時候廟公是我們親戚啊,不然早就被揍死了好嗎。我至今才理解這些小時後的記憶多寶貴,感恩廟公,讚嘆廟公,讓我可以用身體去記憶小時候,因為那些玄武岩製的石鼓,坐在上面真的很涼快;大榕樹也替外公的鸚鵡們遮蔭了好長一段日子;廟裡的燒香味也總是熟悉。
夕陽時,不妨試著在天后宮門口找個地方坐下,或許俯瞰整個廣場,或許聞著廟宇滋味,一邊回想這裡曾有過很多小孩子的童年記憶。
照片中,左邊是我,與右邊的表弟。手裡拿著不知是誰塞給我們的點心和飲料,可能是剛剛我們在廟裡跑跳玩耍的餓了吧,正中場休息中。後面的小白,他很可愛,真的。但小白你不能吃餅乾,真的。好險還有照片讓我想起你。
家中的老照片分為兩部份,一是桃園的客家鄉下照片,一是澎湖天后宮為背景的幼時照片。還住在桃園的時後,我記得家裡的照片全部放在客廳電視櫃裡,很顯眼的位置,小時後也很常翻照片來看,特別喜歡看自己嬰兒時的照片(畢竟沒看過本人嘛),然後跟姐姐們聊起誰最欠揍...
今年29歲的我,某天在桃園與已經38歲的大姐又討論到了小時後。簡單來說,老爸在澎湖當軍官時認識老媽,然後跟當時在軍營上班的老媽結婚,曾有一段時間在澎湖養小孩(笑),後來才搬到桃園定居。所以大姐有段時間在澎湖念書,而我也曾在上學之前被啊嬤帶過。我們的啊嬤老家就住在天后宮旁邊,前面有一大片廣場和老榕樹讓我們跑跳(長輩說不要跑去海邊玩都隨便)。
「還記得在天后宮的那時候在幹麻嗎?」
大姐說,那時會在天后宮裡面玩躲貓貓,躲神桌底、樓梯底下、亂跑一通。長大後才知道那些都是神桌,不可以這麼不敬。我說,我也只記得每天在廟裡爬上爬下。
印象最深的是,照片裡天公爐(有誤的話請指正)兩旁有石鼓,坐在石鼓上可以看整個天后宮廣場(對小孩子來說這裡算高處),而且夏天坐在石鼓上面很涼,所以我很喜歡爬。
不知道是否太常爬,原本擺在中庭的天公爐,就被搬出來了,剛好放在石鼓中間,所以我也不能爬上去坐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其實很模糊,反而記得每次挑戰要坐上石鼓,都會踩旁邊的木柵門,爬久了竟很快就找到訣竅上去坐!這時候看著爬不上來的表弟妹們,就很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真是冷汗直流,小孩子的單純行為可能不小心傷害了古蹟呢。(但好險沒有被破壞)
除了爬石鼓,也會爬馬路,但馬路不是平的嗎,要怎麼爬?以前幫啊嬤送飲料給還在天后宮對面的軍營,我們喜歡超近路去,就從廣場上的榕樹爬到大馬路。雖然有不同路線可以爬,但最安全的就屬金爐旁邊了,可以從金爐旁踩洗手台爬上去,我不會說這些都是哥哥教的(笑)。但所謂的「超近路」跟本沒近多少,說實話只是我們自己貪玩吧!
「但...為何那時候都沒人阻止我們?就是一群野猴子啊。」
大姐說,因為那時候廟公是我們親戚啊,不然早就被揍死了好嗎。我至今才理解這些小時後的記憶多寶貴,感恩廟公,讚嘆廟公,讓我可以用身體去記憶小時候,因為那些玄武岩製的石鼓,坐在上面真的很涼快;大榕樹也替外公的鸚鵡們遮蔭了好長一段日子;廟裡的燒香味也總是熟悉。
夕陽時,不妨試著在天后宮門口找個地方坐下,或許俯瞰整個廣場,或許聞著廟宇滋味,一邊回想這裡曾有過很多小孩子的童年記憶。
照片中,左邊是我,與右邊的表弟。手裡拿著不知是誰塞給我們的點心和飲料,可能是剛剛我們在廟裡跑跳玩耍的餓了吧,正中場休息中。後面的小白,他很可愛,真的。但小白你不能吃餅乾,真的。好險還有照片讓我想起你。
【島嶼週記2019冬】書店愛上小島的十個理由:優雅
文/ 陳藹文
書店愛上小島的瞬間在哪裡?我試圖從自己的回憶裡追尋線索,最早有「可以嘗試住久一點」的念頭是從哪裡萌芽?對能夠「開一間書店的背景要求」是什麼?是感受到島嶼上的什麼氛圍才怦然心動?
如果書店與小島算是一段戀情,想必有過一些相處和觀察,才開始交往的吧。
我翻找了安書宅開店前一年的照片,在還沒有租下自己居住的屋子前,到底做過些什麼事,去過哪些地方,認識什麼人,才覺得小島值得停留?
有一份優雅,不是人的姿態,而是人的眼光。
不是單一事物因素,而是混合在一起的時空;也非用「離島生活步調比較緩慢」就能解釋。
我記得在嵵裡拍到宮口賣菜車、走路上學小女孩、坐在門口的老人、和超過堤防高的浪花;我記得去西嶼坪躺在厚厚軟軟的草上和探看無人老屋;我記得去將軍嶼看潮間帶生物,和去望安拜訪朋友時,她正在為自己的小舖畫招牌。
後來我拍了澎湖經典的硓𥑮石牆菜宅和裡面一顆有著長脖子的高麗菜,覺得真是美,美得既平凡又脫俗,還能讓人會心一笑。安書宅成立臉書粉絲頁的時候,就選了這兩張照片當封面和圖示。
因為,決定用「書宅」兩個字的時候,就是想起自己看著「菜宅」那個會心微笑,那個讓自己的眼光變得不一樣的時空背景,想要做一間「既平凡又脫俗」的書店,能與別人有「會心」的時刻。
優雅不是我原來的氣質,應該是我對在小島上生活的自許吧。我先有了想在澎湖住住看的想法,開始借住朋友的客棧,慢慢找合適的屋子,這樣展開一整年的觀察。
雖然後來我沒有住在嵵裡、西嶼坪、將軍或望安,而選擇了較熱鬧的馬公市區,但一點也沒有妨礙在巷子裡自成一格的從容安靜。而且幸運地租到一樓的房子,才將客廳開為書店。
在列出書店愛上小島的十個理由時,我決定從最早對澎湖的觀察開始講起,像是一段多方搜集資料好判斷值不值得投資的過程,也是不斷要問自己在乎什麼、想要什麼、期待什麼生活的過程。
關於第一個理由優雅的最後一張選照是停在嵵裡小女孩走路上學,背景有古厝、一般房子、老人、矮牆、板凳,很普通的早晨畫面,我卻特別喜歡。
小時候我也是自己揹書包走路上學的,城市裡的小學生都由家長接送,能看見自己慢慢走路上學的小孩,覺得感動。那陣子住在朋友的背包客棧,晚上大門是不鎖的,看見島民停車是不拔車鑰匙的,初來乍到的我都會微笑。
看見路邊曬著魚乾菜乾花生,看著菜宅裡的四季農作物,看著人們防曬防風裝扮,都好有小島自成一格與大自然從容應對的優雅。
他們一定會說這一切很平凡很日常,在我眼裡卻是脫俗的美。
果然,後來很多人說安書宅很特別,有自己的風格,有令人安心的氛圍,而我總會回答,這不是很平凡很日常的模樣嗎,我跟小島學來的呀。
書店愛上小島的瞬間在哪裡?我試圖從自己的回憶裡追尋線索,最早有「可以嘗試住久一點」的念頭是從哪裡萌芽?對能夠「開一間書店的背景要求」是什麼?是感受到島嶼上的什麼氛圍才怦然心動?
如果書店與小島算是一段戀情,想必有過一些相處和觀察,才開始交往的吧。
我翻找了安書宅開店前一年的照片,在還沒有租下自己居住的屋子前,到底做過些什麼事,去過哪些地方,認識什麼人,才覺得小島值得停留?
有一份優雅,不是人的姿態,而是人的眼光。
不是單一事物因素,而是混合在一起的時空;也非用「離島生活步調比較緩慢」就能解釋。
我記得在嵵裡拍到宮口賣菜車、走路上學小女孩、坐在門口的老人、和超過堤防高的浪花;我記得去西嶼坪躺在厚厚軟軟的草上和探看無人老屋;我記得去將軍嶼看潮間帶生物,和去望安拜訪朋友時,她正在為自己的小舖畫招牌。
後來我拍了澎湖經典的硓𥑮石牆菜宅和裡面一顆有著長脖子的高麗菜,覺得真是美,美得既平凡又脫俗,還能讓人會心一笑。安書宅成立臉書粉絲頁的時候,就選了這兩張照片當封面和圖示。
因為,決定用「書宅」兩個字的時候,就是想起自己看著「菜宅」那個會心微笑,那個讓自己的眼光變得不一樣的時空背景,想要做一間「既平凡又脫俗」的書店,能與別人有「會心」的時刻。
優雅不是我原來的氣質,應該是我對在小島上生活的自許吧。我先有了想在澎湖住住看的想法,開始借住朋友的客棧,慢慢找合適的屋子,這樣展開一整年的觀察。
雖然後來我沒有住在嵵裡、西嶼坪、將軍或望安,而選擇了較熱鬧的馬公市區,但一點也沒有妨礙在巷子裡自成一格的從容安靜。而且幸運地租到一樓的房子,才將客廳開為書店。
在列出書店愛上小島的十個理由時,我決定從最早對澎湖的觀察開始講起,像是一段多方搜集資料好判斷值不值得投資的過程,也是不斷要問自己在乎什麼、想要什麼、期待什麼生活的過程。
關於第一個理由優雅的最後一張選照是停在嵵裡小女孩走路上學,背景有古厝、一般房子、老人、矮牆、板凳,很普通的早晨畫面,我卻特別喜歡。
小時候我也是自己揹書包走路上學的,城市裡的小學生都由家長接送,能看見自己慢慢走路上學的小孩,覺得感動。那陣子住在朋友的背包客棧,晚上大門是不鎖的,看見島民停車是不拔車鑰匙的,初來乍到的我都會微笑。
看見路邊曬著魚乾菜乾花生,看著菜宅裡的四季農作物,看著人們防曬防風裝扮,都好有小島自成一格與大自然從容應對的優雅。
他們一定會說這一切很平凡很日常,在我眼裡卻是脫俗的美。
果然,後來很多人說安書宅很特別,有自己的風格,有令人安心的氛圍,而我總會回答,這不是很平凡很日常的模樣嗎,我跟小島學來的呀。
【島嶼週記2019冬】完成夢想後,還是喜歡在小島過日子
圖/文 ShuoYi
在2018的那一年,當初到虎井國小服役所遇到最小的學生(阿豬),畢業了!!現在回想起來,一切都過得好快,在虎井嶼的四年,每天都是一種期待和等待,大部分的時間都和學生玩在一起,那種感覺就像是照顧自己的弟妹們,雖然我沒有真的弟弟或妹妹,但這是一種比喻 You know~
在這陪伴的四年裡,同時也努力築著自己的海龜繪本夢,弟妹們從繪本的第一張草稿圖看到故事最後一頁,每天聽著我所述說的海龜經,一直到繪本的完成,目的是希望能激勵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只要能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天一定會成功,那怕是需要多少年。
在2018年的暑假,正式登出了虎井國小,帶著許多不捨與厚重的畫具回家,睡醒的隔天,心依舊在離島,彷彿這四年的神奇小島生活像是一場夢,而出版海龜繪本的夢想則時時提醒著活在當下的動力,在繪本順利完成後,為了想透過繪本去推廣海洋教育,緊接著就是跑著北中南的海龜繪本講座,雖然有點累,但在過程中,卻相當滿足,能將海龜保育和有趣的故事能帶到更遠的地方,還因此認識了許多有趣的夥伴,有許多意外中的驚喜,更加深深體悟到,真的要多去外面走走,隨時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要好好把握!!
在一連串的忙碌後,決定再次回到澎湖生活,持續醞釀更多創作靈感,繼續完成更多的海龜創作,最開心的是偶爾還能回去虎井嶼看看弟妹們,未來,會再陸續介紹在離島生活的創作小故事,敬請期待~
海龜之生繪本的介紹連結
在2018的那一年,當初到虎井國小服役所遇到最小的學生(阿豬),畢業了!!現在回想起來,一切都過得好快,在虎井嶼的四年,每天都是一種期待和等待,大部分的時間都和學生玩在一起,那種感覺就像是照顧自己的弟妹們,雖然我沒有真的弟弟或妹妹,但這是一種比喻 You know~
在這陪伴的四年裡,同時也努力築著自己的海龜繪本夢,弟妹們從繪本的第一張草稿圖看到故事最後一頁,每天聽著我所述說的海龜經,一直到繪本的完成,目的是希望能激勵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只要能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有天一定會成功,那怕是需要多少年。
在2018年的暑假,正式登出了虎井國小,帶著許多不捨與厚重的畫具回家,睡醒的隔天,心依舊在離島,彷彿這四年的神奇小島生活像是一場夢,而出版海龜繪本的夢想則時時提醒著活在當下的動力,在繪本順利完成後,為了想透過繪本去推廣海洋教育,緊接著就是跑著北中南的海龜繪本講座,雖然有點累,但在過程中,卻相當滿足,能將海龜保育和有趣的故事能帶到更遠的地方,還因此認識了許多有趣的夥伴,有許多意外中的驚喜,更加深深體悟到,真的要多去外面走走,隨時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要好好把握!!
在一連串的忙碌後,決定再次回到澎湖生活,持續醞釀更多創作靈感,繼續完成更多的海龜創作,最開心的是偶爾還能回去虎井嶼看看弟妹們,未來,會再陸續介紹在離島生活的創作小故事,敬請期待~
海龜之生繪本的介紹連結
【島嶼週記2019冬】那些微小的地方之一:家後面那片平凡無奇的海
文/ 敏瀞
我在一個距離海只有50公尺的家長大。
那是一個遊客罕至的海岸,但跟寂寞一點也拉不上邊,因為整個村子的人都依靠著這片海而生,我們家是少數沒有捕魚的人家,可位處在去海邊的必經之路上,常常會有滿載而歸的鄰居分享今天的收穫,幾隻魚、一堆蛤蠣,或是滿滿一籃種類多樣的螺貝類,往往一天下來,當天的餐桌上除了菜以外,滿滿都是各家留下的的『買路財』,海鮮吃得很膩,這句話是當時的心情,可是現在卻無限懷念當時的時光,不只為了海鮮因為產量稀少日漸金貴,也因為那時的人們,簡樸而單純的溫暖。
身為一個大家族的小孩,整個村子百分之80以上都是自家親戚,家裡的門只有在睡前才會上鎖,因為隨時都會有人直接走進家裡客廳坐下,彷彿進自家客廳一樣自在,為了便利鄰居之間聯絡感情,鄉下的小孩是已經練就了一身看到陌生人進來家裡也可以面不改色處變不驚,先叫個叔叔伯伯或阿姨,再喊來家裡大人來招呼客人。
鄉下鄰里間的關係向來比都市更加緊密,可偏偏我是一個孤僻的小孩,在家裡隨時隨地都要應付愛心跟好奇心都滿到泛濫出來的大人,反覆個幾次就令我覺得疲憊不已。所以當想獨處的需求龐大到無法忽視的時候,我會往海岸最末端去,位在村子尾的山腳下,說是山,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丘,海拔不過兩三公尺,不過村裡的人都說那是山,對年幼的我來說,也的確是山。山下,有一座小小的祠堂,祭祀土地公,那邊的海提,不太會有人前往,可能因為距離海岸稍遠,便利性不高,村民會選擇另外一邊下海從事漁業行為。
說實在的,我家後面的這片海,在澎湖綿延海岸線上,實在不屬於漂亮的,沒有沙灘,只有一片黑黑的岩石,後來還種了一排的肉粽,加上洋流的關係,沿岸退潮後常常會堆積很多鷹架竹竿,還有一些海漂垃圾,在那個全澎湖的沙灘還是潔白無瑕的黃金年代,非常前衛。
但我喜歡去那邊,常常偷偷地從家裡溜出來,帶本書,再帶瓶紙盒裝的麥香紅茶,標配。坐在堤岸上晃著腿,常常沒多久就變成躺在堤岸上,小時候的陽光,似乎比較柔和,曬在眼皮上,熱燙燙的,卻還能忍受著那份刺眼的光亮,海風打在身上,聽著浪聲,常常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幸好從來也沒有睡到一半翻身,摔進海裡過。
那是片平凡無奇的海,不甚美麗,但卻是個古怪的孩子可以安心孤僻,偶爾哭泣的地方,聽著海浪聲,就像擁有整片海洋,是我的秘密基地,我的微小,卻如此重要的地方。
我在一個距離海只有50公尺的家長大。
那是一個遊客罕至的海岸,但跟寂寞一點也拉不上邊,因為整個村子的人都依靠著這片海而生,我們家是少數沒有捕魚的人家,可位處在去海邊的必經之路上,常常會有滿載而歸的鄰居分享今天的收穫,幾隻魚、一堆蛤蠣,或是滿滿一籃種類多樣的螺貝類,往往一天下來,當天的餐桌上除了菜以外,滿滿都是各家留下的的『買路財』,海鮮吃得很膩,這句話是當時的心情,可是現在卻無限懷念當時的時光,不只為了海鮮因為產量稀少日漸金貴,也因為那時的人們,簡樸而單純的溫暖。
身為一個大家族的小孩,整個村子百分之80以上都是自家親戚,家裡的門只有在睡前才會上鎖,因為隨時都會有人直接走進家裡客廳坐下,彷彿進自家客廳一樣自在,為了便利鄰居之間聯絡感情,鄉下的小孩是已經練就了一身看到陌生人進來家裡也可以面不改色處變不驚,先叫個叔叔伯伯或阿姨,再喊來家裡大人來招呼客人。
鄉下鄰里間的關係向來比都市更加緊密,可偏偏我是一個孤僻的小孩,在家裡隨時隨地都要應付愛心跟好奇心都滿到泛濫出來的大人,反覆個幾次就令我覺得疲憊不已。所以當想獨處的需求龐大到無法忽視的時候,我會往海岸最末端去,位在村子尾的山腳下,說是山,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丘,海拔不過兩三公尺,不過村裡的人都說那是山,對年幼的我來說,也的確是山。山下,有一座小小的祠堂,祭祀土地公,那邊的海提,不太會有人前往,可能因為距離海岸稍遠,便利性不高,村民會選擇另外一邊下海從事漁業行為。
說實在的,我家後面的這片海,在澎湖綿延海岸線上,實在不屬於漂亮的,沒有沙灘,只有一片黑黑的岩石,後來還種了一排的肉粽,加上洋流的關係,沿岸退潮後常常會堆積很多鷹架竹竿,還有一些海漂垃圾,在那個全澎湖的沙灘還是潔白無瑕的黃金年代,非常前衛。
但我喜歡去那邊,常常偷偷地從家裡溜出來,帶本書,再帶瓶紙盒裝的麥香紅茶,標配。坐在堤岸上晃著腿,常常沒多久就變成躺在堤岸上,小時候的陽光,似乎比較柔和,曬在眼皮上,熱燙燙的,卻還能忍受著那份刺眼的光亮,海風打在身上,聽著浪聲,常常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幸好從來也沒有睡到一半翻身,摔進海裡過。
那是片平凡無奇的海,不甚美麗,但卻是個古怪的孩子可以安心孤僻,偶爾哭泣的地方,聽著海浪聲,就像擁有整片海洋,是我的秘密基地,我的微小,卻如此重要的地方。
【島嶼週記2019冬】鼓就是鼓,吉他就是吉他
文/ Peter Su
這週,我想分享以前很常聽的一個樂團,因為我最近很常聽。 說到他們,就會想到當初為什麼開始彈吉他、後來為什麼瘋狂打耳洞、玩樂團。不是因為偶像崇拜,而是從音樂中我看見了我想要什麼。
https://youtu.be/LKFdOePfIIE
FREE NIGHT+張震嶽的「秘密基地」、「這個下午很無聊」這兩張專輯讓我發現,電視電台上不常聽到的「那種音樂」,這兩張也是開啟我開關最深的專輯。
(接下來的「有問題」這張專輯,個人更認為是台灣主流平台上超大膽的作品,也因為這張專輯知道了當時有許多獨立、非主流音樂的平台-滾石可樂,而改變我對音樂的看法,以及日後的音樂旅程。)
在認識FREE NIGHT+張震嶽的音樂之前,我是聽古典音樂的。我國小時非常熱愛古典音樂,也相當嚮往去就讀音樂班,很可惜當時家境不好,無法支付龐大的學費。
(當時的音樂班並沒有現在有A、B軌可以選擇)
因為沒有零用錢,家裡又沒有電視,只能一直聽台南在奇美工作的親戚給我們的員工贈品~交響樂、室內樂的CD。一直聽古典音樂廳到了國小六年級,開始進入了一種會懷疑制度,想要抵抗體制的年紀。國小六年級過年放寒假,母親帶我們去台中找阿姨、表哥。在路邊看到了盜版CD卡帶,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是盜版,只聽到那個打扮前衛的怪老闆放著張震嶽的「我要錢」這首歌。
從小只聽古典音樂跟偶爾聽到少數哥哥跟同學借來的大主流音樂(張學友、劉德華、鄭中基、吳宗憲…等),根本沒聽過這種funk的曲風,感覺到很好奇,偷偷用沒有上繳的紅包錢買了一張盜版卡帶。(後來我還是有去乖乖的買正版喔!!)
說到以前的張震嶽一定就會想到很純粹的overdrive跟哇哇器,以前的音樂總是這麼純粹這麼好聽,聽聽他後來的作品~ 嗯~ 我覺得不行。但是不行的原因,我想是他身邊的free night成員不在了,他的音樂之所以吸引我,是整個樂團讓他完整的。BASS手的bass line很有靈魂,鼓手個子不高但是爆發力很強,吉他手就像個浪人劍客,solo起來只有帥而已。(以前真的好行阿~~~)
鼓的聲音就是鼓的聲音,吉他就是吉他,貝斯就是貝斯。 而歌詞,當然就是不做作,很直接的歌詞。
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我不是什麼浮誇的音樂控,更不會狂熱黑膠、真空管這些東西,但是微波食品跟現煮的食物我還是吃得出來差別在哪。
如果推測一下,會猜到我剛剛說的外星語言,是在說現在的數位錄音、音源的技術,要把音樂做完美實在太容易,產出音樂也很快速,而人為的誤差溫度也隨即消逝。這些小小的溫度在早期的唱片中常常出現,還有不是模式性的編曲套件,也都是很迷人的。
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筆者就感慨述說,以前大家總是希望追求把聲音錄出獨特感,盡量不使用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樂數位介面)。然而現在的人卻反過來,仰賴著MIDI,希望掛上跟真實樂器極度相似的VST音源(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插件...。雖然無奈,但是也沒辦法。 現在願意專心聽音樂的人太少了,願意聽音樂付錢的人更少。
手機更是擊敗了一堆BASS手。透過沒有低頻的揚聲器,播放出速食音樂,已經是現在到處可見的情形。樂手的努力、混音師努力做出的厚度,都一起白費了。
小島的冬天這麼有空, 找個時間拿出你以前喜歡的音樂來聽,買一對還可以的耳機或喇叭來聽,也許你會聽到除了回憶以外,更多感動的聲音跟律動。
歡迎在底下分享,你以前買過哪張好聽的專輯或單曲。
這週,我想分享以前很常聽的一個樂團,因為我最近很常聽。 說到他們,就會想到當初為什麼開始彈吉他、後來為什麼瘋狂打耳洞、玩樂團。不是因為偶像崇拜,而是從音樂中我看見了我想要什麼。
https://youtu.be/LKFdOePfIIE
FREE NIGHT+張震嶽的「秘密基地」、「這個下午很無聊」這兩張專輯讓我發現,電視電台上不常聽到的「那種音樂」,這兩張也是開啟我開關最深的專輯。
(接下來的「有問題」這張專輯,個人更認為是台灣主流平台上超大膽的作品,也因為這張專輯知道了當時有許多獨立、非主流音樂的平台-滾石可樂,而改變我對音樂的看法,以及日後的音樂旅程。)
在認識FREE NIGHT+張震嶽的音樂之前,我是聽古典音樂的。我國小時非常熱愛古典音樂,也相當嚮往去就讀音樂班,很可惜當時家境不好,無法支付龐大的學費。
(當時的音樂班並沒有現在有A、B軌可以選擇)
因為沒有零用錢,家裡又沒有電視,只能一直聽台南在奇美工作的親戚給我們的員工贈品~交響樂、室內樂的CD。一直聽古典音樂廳到了國小六年級,開始進入了一種會懷疑制度,想要抵抗體制的年紀。國小六年級過年放寒假,母親帶我們去台中找阿姨、表哥。在路邊看到了盜版CD卡帶,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是盜版,只聽到那個打扮前衛的怪老闆放著張震嶽的「我要錢」這首歌。
從小只聽古典音樂跟偶爾聽到少數哥哥跟同學借來的大主流音樂(張學友、劉德華、鄭中基、吳宗憲…等),根本沒聽過這種funk的曲風,感覺到很好奇,偷偷用沒有上繳的紅包錢買了一張盜版卡帶。(後來我還是有去乖乖的買正版喔!!)
說到以前的張震嶽一定就會想到很純粹的overdrive跟哇哇器,以前的音樂總是這麼純粹這麼好聽,聽聽他後來的作品~ 嗯~ 我覺得不行。但是不行的原因,我想是他身邊的free night成員不在了,他的音樂之所以吸引我,是整個樂團讓他完整的。BASS手的bass line很有靈魂,鼓手個子不高但是爆發力很強,吉他手就像個浪人劍客,solo起來只有帥而已。(以前真的好行阿~~~)
鼓的聲音就是鼓的聲音,吉他就是吉他,貝斯就是貝斯。 而歌詞,當然就是不做作,很直接的歌詞。
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我不是什麼浮誇的音樂控,更不會狂熱黑膠、真空管這些東西,但是微波食品跟現煮的食物我還是吃得出來差別在哪。
如果推測一下,會猜到我剛剛說的外星語言,是在說現在的數位錄音、音源的技術,要把音樂做完美實在太容易,產出音樂也很快速,而人為的誤差溫度也隨即消逝。這些小小的溫度在早期的唱片中常常出現,還有不是模式性的編曲套件,也都是很迷人的。
之前我看過一篇文章,筆者就感慨述說,以前大家總是希望追求把聲音錄出獨特感,盡量不使用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樂數位介面)。然而現在的人卻反過來,仰賴著MIDI,希望掛上跟真實樂器極度相似的VST音源(Virtual Studio Technology)插件...。雖然無奈,但是也沒辦法。 現在願意專心聽音樂的人太少了,願意聽音樂付錢的人更少。
手機更是擊敗了一堆BASS手。透過沒有低頻的揚聲器,播放出速食音樂,已經是現在到處可見的情形。樂手的努力、混音師努力做出的厚度,都一起白費了。
小島的冬天這麼有空, 找個時間拿出你以前喜歡的音樂來聽,買一對還可以的耳機或喇叭來聽,也許你會聽到除了回憶以外,更多感動的聲音跟律動。
歡迎在底下分享,你以前買過哪張好聽的專輯或單曲。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島嶼週記2019冬】島嶼和鯨豚的故事之一:澎湖
文/攝影 巫巫
在還沒踏上澎湖這座島之前,我就常聽到許多澎湖與鯨豚的故事,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對澎湖抱有一些憧憬。對我來說,澎湖是台灣鯨豚保育的起點,1990的沙港事件,是血色海灣的澎湖版,因為被國際保育團體earth trust關注而在國際間引起軒然大波,於是政府就在那一年將所有的「鯨目」都列入保育類動物,禁止吃、買賣、圈養以及騷擾。
我可以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鯨豚是漁獲的一部份,年輕的海豚賣到海洋世界也是很可觀的手入,在野外族群數量無虞的前提下,我理性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身為一個這麼愛鯨豚的人,感性上還是有點難過,或許這也是我在澎湖兩年遲遲不敢到沙港去的原因吧,那是鯨豚保育的起點,卻也是許多海豚生命著終點,我心裡還有一道跨不去的檻…
另一個我一直很想去一探究竟的鯨豚故事是外垵的溫王宮,在台灣的時候就曾聽過:建廟的時候因為錢不夠,大夥很擔心地問神明怎麼辦,神明告訴大家別擔心,時間到了就會有辦法了,沒想到過一陣子真的出現一大群海豚跑到岸上,大家合力把海豚抓起來賣了,賣完的錢剛好可以支付剩餘建廟的費用,因此溫王宮又被稱為海豚廟,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大致上是這樣的劇情,還沒到澎湖前就一直很想去海豚廟看看。
沒想到剛來的那一年是十月,澎湖已經起風了,人生地不熟的我也不知道那台小100能不能平安載我過跨海大橋到外垵,很幸運地那時候新認識的朋友說可以開車載我去,到了期待已久的海豚廟,以為會在廟裡看到海豚的裝飾,一面牆、一根柱子、或是記錄在建廟石碑上,沒想到什麼都沒有,海豚廟沒有任何海豚的痕跡,只有附近的店裡還掛著當時大群海豚在岸上的黑白照片,看起來像是瓶鼻海豚集體擱淺,可惜廟裡已經沒有紀錄了,朋友說:或許當地人把海豚當成香油錢了,當然不需要特別提起。
但看著照片想像那一大群海豚上岸的「盛況」,還是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數十年的光景,我們的海已經大不如前了,多希望未來澎湖的小孩都還能有機會金眼見見牠們的身影(當然是在海上,千萬別是岸上或餐桌上…)
待過宜蘭、花蓮、台東的賞鯨港,搭過幾乎每一艘賞鯨船,卻好像不曾在哪個地方聽過像澎湖這樣的海豚故事,也許好奇心也是我到澎湖的原因之一吧,在我心中澎湖就是擁有最多鯨豚故事的島,在這裡的兩年,在朋友家看過珍藏的牙齒,聽過石滬抓到大鯨魚的軼事,還有大義宮的鯨魚肋骨和路邊的鬚鯨頭骨,都讓我深信不疑,期待未來的哪一天,我也能真的在澎湖的海上與牠們邂逅。
謝謝藹文姐邀請我加入今年的週記,我想藉由這個有人催稿的機會好好地把我心裡每一個住著鯨豚的島都記錄下來,雖然人在大洋洲的小島上每天追著大翅鯨,但島嶼週記的第一篇一定要寫澎湖的!之後會慢慢補上御藏島、座間味島、和東加的Va-va-`U 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小島,和澎湖一樣!
註:
沙港事件:早期物資缺乏的時候,鯨豚也是漁獲的一部份,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吃鯨豚,目前也還有地方維持這樣的傳統,日本的太地就是很知名的地方,後續還被拍成「血色海灣」紀錄片,當地居民會將海豚趕進港灣內,再一口氣宰殺,海豚的血會染紅整個海灣,才會稱作「血色海灣」。
澎湖的沙港在早期也有類似的抓海豚方式,不過在海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後,現在已經不會抓海豚了,當時沙港的部分海豚被賣到野柳海洋世界,現在還能在那裡看到牠們。
在還沒踏上澎湖這座島之前,我就常聽到許多澎湖與鯨豚的故事,或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對澎湖抱有一些憧憬。對我來說,澎湖是台灣鯨豚保育的起點,1990的沙港事件,是血色海灣的澎湖版,因為被國際保育團體earth trust關注而在國際間引起軒然大波,於是政府就在那一年將所有的「鯨目」都列入保育類動物,禁止吃、買賣、圈養以及騷擾。
我可以理解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鯨豚是漁獲的一部份,年輕的海豚賣到海洋世界也是很可觀的手入,在野外族群數量無虞的前提下,我理性上是可以接受的,但身為一個這麼愛鯨豚的人,感性上還是有點難過,或許這也是我在澎湖兩年遲遲不敢到沙港去的原因吧,那是鯨豚保育的起點,卻也是許多海豚生命著終點,我心裡還有一道跨不去的檻…
另一個我一直很想去一探究竟的鯨豚故事是外垵的溫王宮,在台灣的時候就曾聽過:建廟的時候因為錢不夠,大夥很擔心地問神明怎麼辦,神明告訴大家別擔心,時間到了就會有辦法了,沒想到過一陣子真的出現一大群海豚跑到岸上,大家合力把海豚抓起來賣了,賣完的錢剛好可以支付剩餘建廟的費用,因此溫王宮又被稱為海豚廟,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大致上是這樣的劇情,還沒到澎湖前就一直很想去海豚廟看看。
沒想到剛來的那一年是十月,澎湖已經起風了,人生地不熟的我也不知道那台小100能不能平安載我過跨海大橋到外垵,很幸運地那時候新認識的朋友說可以開車載我去,到了期待已久的海豚廟,以為會在廟裡看到海豚的裝飾,一面牆、一根柱子、或是記錄在建廟石碑上,沒想到什麼都沒有,海豚廟沒有任何海豚的痕跡,只有附近的店裡還掛著當時大群海豚在岸上的黑白照片,看起來像是瓶鼻海豚集體擱淺,可惜廟裡已經沒有紀錄了,朋友說:或許當地人把海豚當成香油錢了,當然不需要特別提起。
但看著照片想像那一大群海豚上岸的「盛況」,還是覺得不可思議,不過數十年的光景,我們的海已經大不如前了,多希望未來澎湖的小孩都還能有機會金眼見見牠們的身影(當然是在海上,千萬別是岸上或餐桌上…)
待過宜蘭、花蓮、台東的賞鯨港,搭過幾乎每一艘賞鯨船,卻好像不曾在哪個地方聽過像澎湖這樣的海豚故事,也許好奇心也是我到澎湖的原因之一吧,在我心中澎湖就是擁有最多鯨豚故事的島,在這裡的兩年,在朋友家看過珍藏的牙齒,聽過石滬抓到大鯨魚的軼事,還有大義宮的鯨魚肋骨和路邊的鬚鯨頭骨,都讓我深信不疑,期待未來的哪一天,我也能真的在澎湖的海上與牠們邂逅。
謝謝藹文姐邀請我加入今年的週記,我想藉由這個有人催稿的機會好好地把我心裡每一個住著鯨豚的島都記錄下來,雖然人在大洋洲的小島上每天追著大翅鯨,但島嶼週記的第一篇一定要寫澎湖的!之後會慢慢補上御藏島、座間味島、和東加的Va-va-`U 都是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小島,和澎湖一樣!
註:
沙港事件:早期物資缺乏的時候,鯨豚也是漁獲的一部份,很多地方的人都會吃鯨豚,目前也還有地方維持這樣的傳統,日本的太地就是很知名的地方,後續還被拍成「血色海灣」紀錄片,當地居民會將海豚趕進港灣內,再一口氣宰殺,海豚的血會染紅整個海灣,才會稱作「血色海灣」。
澎湖的沙港在早期也有類似的抓海豚方式,不過在海豚被列為保育類動物後,現在已經不會抓海豚了,當時沙港的部分海豚被賣到野柳海洋世界,現在還能在那裡看到牠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