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7夏】04 不遠的海

文/方‧糖 攝影/糖



SIDE.A

六月,是個忙碌的月份。
前陣子,端午連假,開開心心的去了花蓮放鬆了一下。
放假回來後,就面對接踵而來的六月每個星期六日的課程。

所以近期反而沒有去澎湖的其他海灘走走,反而是去花蓮時有到七星潭的海灘。
在第一眼看著七星潭的海灘時,腦中浮現的的一個想法是:「沒有澎湖的海灘漂亮啊,還是澎湖的海灘比較漂亮。」
聞了聞七星潭空氣中海的味道,與在澎湖聞到的海的味道不太一樣。
在心中默默地比較著,發現自己果然是比較喜歡澎湖的海灘。
但,在七星潭待稍微久一點,會發現其實七星潭也很有趣。

大大小小的鵝卵石遍布著整片海灘,或許他沒有像澎湖有白色美麗的沙。
但,因為都是鵝卵石的關係,所以當海浪打上來時,海浪呈現出來的樣貌與澎湖的浪格外不同;海浪的聲音,也會因為浪推動著鵝卵石而發出了”扣拉扣拉扣拉”的聲音。

七星潭的海灘上,會看到許多人在堆石頭,一個石頭疊著一個石頭直到疊不下去。
每個堆石頭的旅客,都會戰戰兢兢的,謹慎挑選自己想要的石頭,接著尋找平衡點,小心地把石頭放下去。
在做這件事情時,其實會覺得心中格外的平靜,過程中與自己對話著:「該選擇這塊然後放下去嗎?」
選擇的這塊石頭就像是在人生中做選擇的各種事物,有大有小,有不一樣的色彩。

雖然說,最後我沒把石頭堆完。
然後還把別人堆好的石頭用別的小石頭丟垮了。




SIDE.B

端午連假,難得的家庭出遊

我一直以來對花蓮的印象只有太魯閣的峽谷
對於花蓮的海,僅止於來回路途中
隔著車窗,快速逝去的朦朧色彩

其實我一直以為七星潭這邊也是個沙灘
搭火車、接近四個小時的車程,一點實感也沒有
一直到在現場看到整片的小石頭之後
我才突然意識到 我已經離澎湖這麼遠了

從石堤走下海灘
在海邊靜靜的坐著
聽著浪濤聲與遠遠傳來的人群嬉鬧聲
一樣是令人感到平靜
但我就是靜不下來
我的思緒停留在海灘後的石堤上
那裏擺放整片的大石塊
色彩與紋理繽紛縱橫,沒話說的漂亮

但是那並不屬於海洋

回程仍然是火車
隔著車窗,反覆著出現又逝去的一座座山與水泥工廠
負面意義上的相映成趣
我不清楚一條臨海的公路、鐵路應該要長甚麼樣子
現在的樣子像是在兩邊拔河
想要兩邊都得利,看起來卻像是兩方都不討好

我離澎湖還不是很遠
這裡的風景不同,卻帶著相同的哀愁
#883

【島嶼週記2017夏】漁具漁法06 捕鰻苗

文/攝影 朱雲瑋

捕鰻苗是台灣冬天沿海傳統的捕撈漁業之一。鰻魚養殖雖然已經衰退許多,但仍為台灣養殖業的主要魚種。在 1991 年時光是外銷日本就高達 62,000 公噸,佔日本鰻魚市場的 52%。可惜因鰻苗日益減少,又因鰻魚目前仍無法完全養殖,也就是無法人工繁殖(實驗室除外),導致產值不斷地下降,目前僅剩數萬公噸的產量。鰻魚繁殖的地點目前還是個謎,只能大約推估出大概的位置而已。鰻魚卵孵化後變成仔稚魚,就搭著黑潮的順風車一路由太平洋的中間移動到台灣了。此時就必須在沿海撈捕鰻苗,供應養殖場之所需。
首先在海裡架好竿子,並將網子掛上。這種網子應該算是仔稚魚網的變形吧?!前面開口大約 5 米寬,網長大約 10 多米,後面的收集袋網目非常的細。網子上面有浮球會將網子撐起來,潮汐的流動會將游泳能力很差的鰻苗帶入魚網中。也因此,若是潮水不夠強,收穫就會比較差一點。
趁著開始捕鰻苗之前和兩位捕鰻苗的老漁夫聊天,漸漸得知整個工作的狀況。
問:捕鰻苗的位置是誰決定的?
答:每年這個時候村庄裡面就會開會抽籤,大家各自抽籤捕鰻苗的區域。
但是為了公平起見,抽籤只是決定第一次的位置,後來就要按時換位置。
大家都是用輪的,所有人的運氣都是一樣,要不然在流尾的人不就瘋了?!
問:每天上下工的時間?
答:每天晚上從漲潮開始做到漲潮結束,就是做一個流水,所以時間是不固定的。每天上下工的時間完全取決於潮汐的時間。
問:鰻苗可以抓多久呢?
答:從這個時候開始可以抓(11 月底),大約可以抓到農曆年前。
捕鰻苗的漁民辛辛苦苦的把網子架在水裡面了,大約每二十分鐘左右就會下海巡網子一次,他們穿的是不會透水的乾式衣,才能在冬天的海水中待這麼久的時間。若收集袋中有東西,便會將收集袋內所有東西倒入水桶中。.
上岸後第一次是粗過濾,就是將水桶中的水先經過很粗的濾網。這次的過濾主要是過濾垃圾和大型的浮游生物。粗過濾完後就開始細濾。這個網子就很密了,幾乎可以將所有的東西都留在網面了。這個時候他們會用手或是竹籤將鰻苗推到下面的水桶中。然後再進行第二次的細濾,此時的網中幾乎只剩下鰻苗了。這時會將鰻苗再輕輕推入收集鰻苗的桶子中。
拍攝當天的鰻苗收購價一尾是 118 元!!所以各位不要再嫌鰻魚飯很貴了。
一尾那麼小的鰻苗就要 118 元了,還不保證可以長大。若是沒死還要長大、還要吃飼料、還要水車打氧氣、還要人工飼養、疾病防治的。因為每個地區喜歡的成熟度不一樣,所以養殖的年份大約為三年。中間還會經歷死亡、病變、夏季高溫等………..一尾可以吃的鰻魚得來不易啊! 

架網:潮水還沒漲起來前先將網具掛好



收集:約 20 分鐘巡網一次,並將收集袋中的物品倒入水桶中



粗篩:先用較粗的篩網過濾一次




細篩:再用較細的篩網過濾,照片中細長透明的即為鰻苗



【島嶼週記2017夏】05 鶵鳥,貓店長

文/攝影  小佩



我的生活充滿了貓咪-這煩人又可愛的小東西。

說起貓,熟悉鶵鳥的朋友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豚豚」了! 的確,在七美開店一年內,牠不知道收服了多少愛貓,甚至不那麼愛貓的客人,稱牠為鶵鳥的當家花旦,絕對沒有疑問。

豚豚是兩年前撿到我的,沒錯,是牠撿到我!

還在馬公鶵鳥的時候,每個月都要寄送一次我們所推廣的友善海鮮給台灣的訂戶,那天我載著滿機車的魚貨的途中遇見牠。 傍晚的視線昏暗,我差一點就撞上牠了,在那個很大的路口中央,牠就趴在那一動也不動。

閃過牠後我急忙停靠路邊,想將以為是野貓的牠趕去路旁,免得下一台車真的撞上。沒想到我剛踢好側柱,回過頭就看到牠朝我狂奔而來,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蹲下來看看牠。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定下了我要負責牠的後半輩子這件事。

蹲下的腿上剛好會有個平台,一個瞬間也沒猶豫,牠就那麼跳上我的大腿,還把雙手在胸前盤了起來。那理所當然的模樣,就像我是去幼稚園接小孩的媽,孩子等急了遠遠看到就要衝過來粑住不放。

這一抱,也就抱到現在。

豚豚很黏人。剛來時還被戲稱為鬼吼鬼叫鬼太郎,那是一段牠的黑暗歷史時代!一開始我猜是走失,但後來想想也可能是被丟棄的,因為太吵!!

台灣澎湖兩地跑的我,一撿到的隔天就飛往台灣工作去,緊急託付給一位信任的朋友照顧,但沒想到卻成了她持續兩週長的夢靨。那時豚豚只要一看不見人就叫,看見了不抱不摸牠,也叫個不停。叫聲可以持續一兩個小時不止,由大到小,到燒聲,再到破聲的大,你只好心軟去陪陪牠。

那時覺得這隻貓是送不出去了,沒有多少人可以有這麼多時間不工作陪伴著牠。

決定讓牠練習每天陪我上班、下班,作為一隻店貓生活下去。但牠對通勤生活也非常不適應! 本來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機車通勤時間,背景音樂由伍佰,換成更搖滾的貓咪嘶吼。

還好,這段恐怖的日子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鶵鳥搬到了七美,豚豚該是搬家後最開心的一個,鶵鳥2.0的店住合一,不但讓我們擁有很多陪伴的時間,也讓牠不用通勤也可以當一隻稱職的店貓。

每天牠都會睡到傍晚才慢慢起身接待客人,偶爾趴在地板上的客人大腿,享受溫柔的撫摸,偶爾不客氣地趴在你的胸前,用牠閃亮亮的眼睛凝視著你,要你擁抱、陪玩。在餐桌上看書或寫字的客人也不用擔心,豚豚則會用牠的大頭,靠在你的手腕上,讓你無法忽視牠的存在。想玩耍的時候,則叼著逗貓棒四處找人。

牠也不獨獨寵幸一位客人,每一小段時間就會起身換個大腿坐坐,試圖雨露均霑,按奈每一位需要撫慰的客人。

牠是豚豚,鶵鳥的貓店長
 #1002

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17夏】06 小池角聚落巡禮-聽見詩歌朗誦的聲響

文/ 麵包小姐 攝影/ 崔璐璐

聚落裡朗誦古詩氣氛雅致

五月底,那一場集結許多人想法與感受而稱之為鶵鳥療癒寫作之行,第一堂課是「鶵鳥廣播電台」的開張,每個人都要試著唸出廣播稿,想像自己正在播報新聞;還有另一場活動花絮是安小姐在介紹分享了一些書刊雜誌之後,即興朗誦了一首詩,伴隨著那輕柔自信又充滿情感的聲音……我想起,那一年秋天,小池角聚落巡禮活動的點滴。

2015年10月3日澎湖縣文化局辦了一場「小池角之秋-小池角聚落巡禮」,主講人當然是由蔡光庭老師擔任囉!小助理自然一定是會跟著參加,助理的工作就是要拍照紀錄、留意學員的各種反應和隨時恭候差遣協助大小事情(非常標準的假協助之名,行玩樂之實)。

小池角社,就是現今的池東村與池西村,由陳、顏、鍾、盧、呂、洪、黃、謝、劉、許、薛、李、林、郭、蔡、王等16姓組成;社內區域共分:大菓葉、頂寮、東勢、下寮、坎腳、竹仔街(以上池東村)、山仔頭、北井仔、三房、西井腳、山後頭、西角仔(西寮)、東寮(以上池西村)等13個區域。

整個聚落保存完整,又充滿豐沛的藝術與人文:古意盎然的三合院,再搭配蔡光庭老師的姓氏故事解說,眼前的老房子彷彿重新有了生命一般;天才雕塑家黃清埕早已拆除的舊宅三合院,獨留「紫雲」門樓,替他絢爛短暫的一生留下些生活殘影;隱逸詩人(澎頭散人)盧顯的一生、開嶼第一街-「竹仔街」的風華歲月……,小池角社成了澎湖最適合做聚落巡禮與探索的聚落。活動內容可不是只有這些,具有在地特色的枕頭餅和麵線,可都是不容錯過的美食,大家自然是要「促進當地經濟」,各帶一些回家囉!

視覺、味覺都獲得滿足,聽覺自然也不能少,隨行參與活動的陳鼎盛老師,馬公高中國文科退休教師,對於古詩詞有相當深入的研究;蔡光庭老師在介紹了隱逸詩人盧顯之後,即興邀請陳鼎盛老師朗誦幾首古詩,眾人的「鼓譟」和熱情企盼神情,陳老師低沉悠悠地嗓音響起,所有人屏氣凝神的聆聽,空氣裡充滿雅致的藝文氣息,唯一擾人的噪音大概就是小助理按下快門的聲音吧?

#789


於小池家「黃氏宗祠」合影留念

【島嶼週記2017夏】北漂海仔|06 放逐舊夢

/攝影 黃士恩

長大後總有個聲音逼迫著自己得去面對以前小時候沒想過的事,看著照片總懷念兒時的美好,還是囝仔時總想著自己要趕緊長大變成嚮往的大人們,但現在似乎都倒退著思考,不同時代的我在心中不斷對話,未來的不可想,逝去的回憶也不可碰,一連做了好幾次依樣的夢,不斷在夢裡哭著笑著說著,那些都是兒時的我。

-
這天是我第一次睡到自然醒的平日,離職後的第一個中午。

不需要調鬧鐘時間,不需要吃我不喜歡的早餐,不需要趕著開會,不需要帶著疲憊的心搭乘電梯,有好多的不需要讓我需要好好整理接下來的生活,想著很久沒去外縣市找找好朋友們了,於是做了一個決定,讓自己好好放個長假當作療癒。一路從台北到台中,玩到了高雄再到台南住了三天後結束行程回台北,我選擇慢慢地過生活,試著用澎湖的步調來呼吸,仔細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到底自己來台北只能到這邊作為句號結束嗎?我一邊旅行一邊細想,反覆問著自己,沿途找了許多高中或大學好友甚至是當兵的好兄弟,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似乎要彌補著自己在台北過的不愉快,順著南下的風一起旅行,途中高鐵行經嘉義,感覺這裡似乎距離我家好近,似乎可以看見海的另一端是澎湖的尾巴,但我只是透著高鐵窗戶望向玻璃反射的我說話,耳裡傳來的是高鐵上制式的廣播聲音。

-
這段離職旅行我沒讓我爸媽家人知道,他們還以為我仍在旅行社工作。
每天晚上仍會用電話訴說著自己好像上班很累的樣子,因為總覺得沒臉面對他們對我的期待,也許家中的長孫身分也給予他們不少壓力,而我也知道自己不爭氣,說好承諾是要往旅遊業繼續前進,猶言在耳的承諾,甚至是在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每個人寫下未來三個志願在紙上投入存錢筒的場景。突然一切都離自己好遠了,似乎懂得越多卻越不想靠近,在旅途中仍然還會接到以前客人的旅遊詢問,沒說太多我便結束了通話,心裡頭有些暖暖的,但我不敢再沉浸這樣的氛圍太久,我請前同事們承接這樣的任務,對我來說有點像是把孩子送到了育幼院,只能在門後偷偷看著並哭著,希望未來在路上碰見仍是如此熱情,祝福著彼此。

習慣卻陌生的高鐵窗口是經常自我對話的地方
-
半個月的旅行,半個月的徹底放鬆,半個月的謊言,半個月的表裡不一。
原本想提起勇氣到日本遊學,原本想直接回澎湖照顧爺爺,原本想瀟灑地順勢離開台北,但這一切都只是「原本想」,終究不敵現實上的差距,把我原本來台北想學習的旅遊業夢想放棄,不過一點都不後悔,突然不需要再重複著一年四季各種大小旅展,面對的只是一堆的殺價,而我也得昧著良心推著我覺得很不好的行程,我知道這都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是這領域不適合我吧,打從內心深處如此覺得。

-
放逐舊夢對我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曾經花了最多心力的目標,卻也是最無力的方向,彷彿輪胎鍊條掉了一樣,怎麼奮力地踩著,都是空虛。對於面對面的工作,也許在餐廳才是我喜歡的管道,至少單純許多,也能夠很自然地交朋友,同時也譜寫了未來草根果子的基本旋律。




#1158

【島嶼週記2017夏】06 文化論壇無解篇~沒有結論之下的文化隱憂

文/攝影 范光男

定位不明的澎湖美術館,是往國家級現代美術立基?或是流於地方美術展覽場的生活美學空間再複製,亦或閒置空間再造為藝術村活絡藝術新生命和文創生機,這都是需要專業的藝術行政與創作者和在地藝文界,有多方的座談研討再擬定架構的慎重其事。寧可建立一個概念清楚定位前瞻結構完整的當代性藝術基地,也不要淪為私相授受沒有依據沒有門檻的一般展示場。既無法提升國民美術的涵養也不能造就潛力無窮的後起新秀。

澎湖,文化發展起緣早於臺灣,為此紀念碑/遺址/沉船/古蹟等文化資產豐富,但是往無底深淵的考古,卻從不重視無窮大圓符號近在眼前,當市井小民樂於分享文化大發現時,卻處處碰壁,這不想求進步只享停留現況的安逸輕鬆。缺乏研究精神加上狹隘的意識型態,是臺灣整體退步的主因。不思甚解被動溝通消極交流實在是反映出,我們在兩岸三地甚至整個華人文化界的角力已遠遠落後。

明天,中華民國還存在的話,個人疾呼任何文化建設公共事務發展,先以公開透明充足溝通作為平臺,跳脫用人唯親/人情關說/皇親國戚/酬庸買官的臍帶關係,全力以專業藝術行政經歷完整作考量評估優先,以獨立經費獨立運作,直接由縣府督責妥善建構澎湖現代美術史觀,涵蓋藝文創作群體人事時地物完整資料,整合創作生力軍發展文化交流,逐步設置研發文創基地/工作坊/工作室/藝術部落為重要促進國際化多元發展的舞台,發揮澎湖在地文化軟實力,成為這地文明進步的尖端指標。期待一個屬於澎湖全民的古根漢亮麗展現!

文化局中興藝廊

湖西鄉公所藝文走廊


【島嶼週記2017夏】04 求救失衡發展的小漁村

文/攝影 楊璨如

好久沒有發文,最近太忙碌了,桌上的公文件、計畫書…幾乎快要把澎湖案淹沒。前天與同仁開會,才意識到北寮摩西分海的問題,真的為地方帶來許多不便與困擾。5月底在北寮開了一個地方交流會議,了解之後才知道,遊客為居民帶來無限上綱的困擾,如何彰顯公權力來平衡遊客與居民之間的衝突,是迫切棘手的問題。

大量人流,引來車流、垃圾、噪音、空污…等環境問題,對外客來說,摩西分海是一個台灣獨有的旅遊據點、畢生難忘的地質旅程,但外客似乎忘了生存在這聚落的人一樣。缺乏明確的指引系統與空間區隔設計,外來車輛在村落四處停放、亂竄,為社區老人與小孩製造道路使用上的危險;外來車輛怠速停放,為社區製造空氣的污染;外來遊客供水使用量暴增,相對居民產生供水短缺的問題;外來遊客隨手帶入的垃圾缺乏管理,相對地方垃圾清理量增加…等狀況,我不敢去想像持續性無規範下的遊憩使用行為,這個美麗的小海灣環境,將會失控成什麼樣子。

社區對於環境管理的倡議,我感受到地方仍有表述、認知上的不足。台灣國土的管理很複雜,同樣是公有地卻有許多不同事權主管機關,對居民來說,一樣都是公部門,但對公部門來說,卻會因”標的”不同,而有管理事權上的差異。一部外來車輛在社區內移動,就涉及到不同路權管理機關的領域。該如何去把地方陳述的問題一一歸整、找到對的管理單位,必須要有人來協助地區。找到對的管理單位,要倡議什麼事項才能解決問題,又是另一項任務,必須要有跨域合作的精神,才能為無辜的社區解套。很希望我們用理性來表述意見,避免情緒化及政治力影響,讓事情可以推進、問題可以克服、找回屬於漁村宜居的可能。

【島嶼週記2017夏】05 靠近一點還是離開

文/攝影 林子揚



桶盤的西南方有個當地人稱為「蓮花座」的地景,當海水退區去時,她就會出現,如同蓮花班的同心圓外觀,而這蓮花座就是當初的海底火山噴發口,冷卻後經歷千萬年後,化身為藏身在海裡的蓮花,當海水退去時才會露出美麗的花瓣。可惜的是這麼美麗的圖案其實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都沒有發覺,當我們靠近她時,略了她的外表,卻也未仔細欣賞她的細緻,不然細細推敲肯定能發現她的與眾不同,放下腳步,慢慢的走過,有時候風光只在那一霎那之間出現,如同品嘗美食般的苛求,需要我們心無旁騖放下自我才能抓住這美麗的一切,若是匆匆一撇,那藏身在海中的美麗永遠也不會綻放,放下心中的一切,慢慢的欣賞,當下漸漸遠離,再次慢慢回頭看去,發現原來一直尋找的圖案就在原地,驀然回首,發現差點錯過了這美麗的圖騰,原來有時候美麗的事物是需要一點距離的,靠得太近反而看不見她真正的美麗,一點舒適的空間,讓我們找到各自的位置,讓我發現在我身邊就有這麼美麗的風景,不需要到更遠的地方,只需要放慢心好好地觀賞,這抹美麗的風景就會在我們的身旁,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她一直都在,只可惜匆忙的生活讓我們早已忘記去體會,體會環境、體會情感、體會一切身邊的美好事物,幸運的是這次我停下來了。
字:#527

【島嶼週記2017夏】05 澎湖的文化資產

文/攝影 許桓瑜



身為讀文化資產的人,當然就要有踏查文化資產的精神,在來到澎湖之初得到了一份「澎湖縣文化資產地圖」看看上面好像也沒幾個點,就立志要把全澎湖的文化資產都踏查一遍,這個熱情維持了幾分鐘我忘記了,但退伍時我印象中我有80%的達成率,因為有些地方還沒有開放,有些則是沒有興趣,而我也在其中兩處待了滿長的一段時間,原因就是因為我是在裡面值班的替代役。

我待的第一間是縣定古蹟「第一賓館」是為蔣公行館,聽說蔣公、蔣經國及李登輝只要來澎湖都會住在那邊,平常你很難發現第一賓館,因為在他門前有一道蜿蜒的綠廊,讓外人無法直視第一賓館的門面增添了神秘感,也因此來到第一賓館參觀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又加上要收少許的門票,讓進來的人變成非常的稀有,使得大家對第一賓館的印象更蒙上層迷霧般的薄紗。第一賓館其實就是個可以善加利用,但是沒被利用的半閒置空間,也因次就成了大家現在所見的模樣。第一賓館是澎湖少見的和洋混合式建築,當初是日本人以洋式的外部及日式的內部建造,後期蔣公以洋式加蓋了不少部分,他的寢室就是其中一個部分,每一任使用者都在這棟建築留下了使用的痕跡,而訴說故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痕跡都留下來,這就是第一賓館我覺得有趣的地方。823砲戰時蔣公曾將第一賓館作為指揮所,具有歷史意義,而我覺得最有賣點的地下坑道,是當初蔣公為了防空避難所修建的,坑道的出入口採用船艙上的水密門,跟樂扣樂扣一樣防水,可以躲避一切水、氣攻擊,在坑道內還有手搖式的空氣清淨機,以壓制敵方的毒氣攻擊,坑道內濕氣很重,陰暗無比晚上去別有一番風味,很可惜夜間沒開館。

另一個地方就是澎湖特殊古厝「蔡廷蘭進士第」,廷蘭先生花了人生中滿長一段時間考試,不過也是澎湖算是學位最高的古人之一,進士第原先從全倒的房屋到現在修復到可以遮風避雨的狀態,在很多人的眼裡覺得他不是古蹟,其實只是一棟新蓋好的澎湖厝而已,也難怪,不管進士第是在修復前後,也鮮少有人知道他正確的所在位置,即使是google map的標示已經更正了,但大家還是喜歡把濟陽堂(蔡氏宗祠)稱為進士第,原因就是堂前有一廷蘭像,讓大家不想誤會都很難啊。要認出進士第相當的簡單,首先你要進入正確的巷子,找到門楣上有以玄武岩刻上進士三字的房子,最後你要記得預約才有人來幫你開門,你才可得其門而入參觀,進士第大厝身的正面壁,是全澎湖少數使用木製屏風的,而且都是原件喔,裡面有針對廷蘭的一生佈置了展覽,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但切記要先跟文化局預約。
一般人很少能在古蹟裡面待上這麼長時間,我想只有可憐的替代役才會有吧,但也還好我是讀文化資產,所以我才會覺得有趣,澎湖的古蹟歷建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我夠了解的話,以後都要寫一篇小故事之類的,但是我覺得我還是想想就好囉齁齁。

#1123

【島嶼週記2017夏】05 謝謝,夥伴們

文/蛤阿向  照片提供/蔡怡



澎湖搖滾今年是第六屆,我從去年才開始參與,今年開始接觸到一些活動核心部分之後,開始漸漸了解到自己的渺小,如果沒有另一位活動核心夥伴的幫忙,公部門的資源我相信會是重重阻礙,因為我沒有經驗。如果沒有志工夥伴的幫忙,我無法進行街頭募款、去年也沒有辦法專心的執行現場執行的任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有這群夥伴的協助,澎湖搖滾才能繼續。
一個沒有薪資,事情又繁瑣複雜,而且又非常累人的活動,為甚麼他們還是這麼堅持?
下雨天,總是多了些憂鬱,於是,我問了去年實際參與,今年也義不容辭繼續協助的各組夥伴,詢問了一個的問題,是甚麼原因讓你想來澎湖搖滾幫忙?
RIPPLE是一位媽媽,有兩個小孩子,去年是樂團保母組長,媽媽這個職位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還是花了很多時間在澎搖,他的回答是:「因為已經和我另一位夥伴有共識,還要再辦,就算他一份。」
皮歐恩的興趣是拍照,去年是攝影組組員,他的職業受到限制較多,即使他是上下班制,但我相信工作後,還要找時間去做有興趣的事,是不容易的,更何況是需要很多時間與金錢的攝影技術,他的回答是:「因為喜歡音樂啊!!雖然有點音癡,但喜歡沉浸在音樂裡那種感覺,然後很幸運的澎湖搖滾給我拍攝的機會,所以我就想把音樂的氛圍用畫面記錄下來,希望看照片的人也可以感受到當時的搖滾。」
蔡怡是我的表哥,一個很ROCK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他的FB會出現甚麼,幾小時前看他還在淡水的家,幾小時後有可能在嘉義吃雞肉飯,去年是攝影組員,他的回答是:「阿災,就一股熱情吧。自己故鄉的活動就多幫忙嚕~」
太陽是現任澎科大熱音社社長,去年是樂團保母組的組員,負責的樂團較其他組員多一些,一位執行力很強的學生,今年的街頭募款,澎搖的贊助紀念T也是他推的最勤,他的回答是:「除了是熱音社社長,還有想對澎湖搖滾的另一位夥伴做些回饋吧,他帶給我們的真的很多。另外,也覺得是個很好的機會,畢竟在澎湖已經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多學習別的東西了。像上次的樂團保母跟這次的街頭募款我就學習到了很多,也認識了幾個樂團,是個很棒的經驗。而且也希望澎湖的音樂可以越來越多。自己很喜歡後搖,聽現場真的很感動,參加過一次就很喜歡很喜歡,所以願意幫忙,大概是這樣的原因! 現場的音樂節真的很棒,我自己只有參加過這一個。」
聖緣是支援澎湖搖滾燈光音響的廠商,曙光音響的工作團隊,目前是澎科大四年級的學生,也是熱音社的成員,去年是舞台總監,責任重大,演出前的彩排、樂手演出的裝備、與PA老師的溝通、換場的器材,都是他的工作範圍,而今年也是街頭募款的一員,在街頭演出時,即時的反應與笑話,卻又能夠把守護海洋的理念表達得很清楚,他的回答是:「我覺得可以學到東西,我還是學生,趁自己還沒有所謂的經濟壓力時,趕快學些東西。出社會後,甚麼都要談錢,在這之前,想做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且可以認識很多朋友。未來走甚麼路也不是自己能選擇的,累積自己的實力,到時候想怎麼走就怎麼走,而不是為了走甚麼路才去做甚麼。我會很驕傲地說我曾經是澎湖搖滾的舞台總監,哈哈。」
以上,各位夥伴都有自己到澎湖搖滾幫忙的理由,我很開心澎搖能夠帶給各位些甚麼東西,但更感謝你們為澎搖無條件的付出,你們都是缺一不可的團隊夥伴,當然,還有更多的志工夥伴也是。
沒有一個活動,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澎湖搖滾也是如此。
文末,我還是要再一次的各位夥伴們說:「謝謝你們,沒有你們,就不會有澎湖搖滾。不管各位是否出身在澎湖,各位對於澎湖的付出,已經是一位正港的“澎湖人”了。」
#1427

【島嶼週記2017夏】05 島嶼情結與我


文/攝影 阿麗

與曾媽媽(左)


和依苓的認識是在她本人出現之前,我先認識了她的家人。
「請問望安是不是有一間店叫『島嶼情結小舍』?」剛搬到花宅111號後我問曾媽媽(因為網路商店PINKOI找到唯一澎湖離島的小店)。
曾媽媽一臉啼笑皆非地回我:「那就是我們這裡呀~」唉呀,就在我眼前棚子內(我居然沒看到),樸實的咾咕石牛舍和傳統閩式的住家,中間搭起了簡易棚子,裡面擺著依苓想傳達給我們的島嶼情懷。

從小在望安花宅長大的依苓,想把家鄉的特色保留與傳承下去,於是開發了些產品:在地菜宅的明信片、釉綠窗花的頭巾、印有家中門牌的T恤等等。

只要有到望安花宅逛逛的你,肯定對這句話不陌生:「這是我女兒畫的明信片,裡面還有她的一些文創商品。」這是『店長』曾媽媽,因為依苓不常在望安駐點,就由住在這裡的曾媽媽代表開店,延續著島嶼情結小舍的門市經營。說到自己媽媽開店的事情,個性沉穩的依苓不禁笑說:「除了常催貨,還是很會搶著介紹的店長。」之前依苓在望安駐店的時候,都讓旅客自己看,並不特別介紹,但這時曾媽媽就會跑出來跟旅客聊天,邊聊天邊介紹望安,順勢建議他們寄張明信片當紀念。哈,這位店長非常稱職又讓人放心!

說到明信片,依苓拍攝了一組紀念系列,內容是某位熟識阿嬤的生活樣貌,但是在島嶼情結小舍正式開店之前,那位阿嬤就過世了,剩下明信片中的身影依稀。而在某一天,那位阿嬤的孫子返鄉,是緣份吧,得知消息後依苓送他一份阿嬤的生活景象明信片,也是延續思念吧。這不也就是明信片的意義嗎?

充滿依苓個人情感的島嶼情結小舍,處處可見鄉愁。

除了棚子內的小店之外,依苓也在花宅111號古厝修復完工後,與夥伴們打造了屬於111號的漂流木家具組。符合地勢的廚具架、多工能曬衣架、還有使用剩下木枝做出的垃圾桶架,放在古厝內,受到旅客喜歡,常常問我這些家具都是去哪買的?
其實在小島待久了,什麼東西都得學習著自己動手做,而這些是價錢帶不走的故事與回憶。(而這些過程當然也被依苓紀錄下來了!電子檔也有了,期待做成冊。)

有啦,被帶走的是曾爸曾媽的依苓,她因此嫁到台南了!(笑)

另外,在七美的鶵鳥藝文空間裡,也有展示著依苓的「想家」創作。在她離開望安出去『闖』之後,不知不覺會利用落葉、石頭等隨手拾起的素材,拼成望安島的樣子,抒發挫折的情緒、想念家鄉的那片海,同時也等著機緣再次返鄉…。

在我認識的澎湖人之中,很少數本地人會如此想念家鄉,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想不透為何如此?感到好奇?到望安的島嶼情結小舍,坐下來聽曾媽媽說故事、與曾老師聊著曾家古厝的一磚一瓦,你會慢慢理解這裡的氛圍是如何溫柔而緊密地將我們圈在一塊兒。如果發現心裡頭悶悶的,想不出自己怎麼了,就寫張明信片問問自己:是不是該回家一趟了。

#1089

【島嶼週記2017夏】獨木舟是一所學校06 關於人類在海上移動

文/ 陳藹文

能聽到很棒的講座覺得好滿足。6/3在澎科大『同安.潮』文史講座上,從數百年前到現在,從歷史到地理,然後一起討論下一步我們可以做什麼。這是真正很棒的演講加座談,全都是第一線工作者,鉅細彌遺地研究、一島又一島的田野、長期記錄整理在地文化,三位講者的行動力都很強,三段演講內容加起來就是一本紮實的澎湖學。

以書店老闆身份坐在台下提問,自然是期待真的能編纂成一本書啊!

澎湖大概是全台灣唯一能擁有海洋視角的區域,因為,只有澎湖既是『孤島』又是『群島』,只有這裡有許多島與島之間的交通經驗,不可否認整個台灣島長久以來都是陸地思維的,過於畏懼海洋,造就了無形的鎖島政策,當然執政者不會承認。

只有群島才會發展出島與島之間社會的、文化的、民生需求的緊密連結,就像琉球群島,某種程度屬於各自的國家,某種程度又極度孤懸海上。

我所提出的海洋視角,不是只看向海洋而已,不是只看生態的海洋或漁業的海洋,在澎湖群島所能擁有的海洋視角,是出自人類在海上移動的演變,人們必須看海、看船、看人、看島、看流、看潮、看暗礁、看天...,不是為了好玩,自古至今,都是為了生存。

只有這種從生存需求裡發展出來、不得不的海洋視角,才有機會形成非陸地思維,只有你的陸地夠貧脊才會逼得你去討海,你想開墾難以耕種的荒地?還是一艘能出海拼搏的船?

遇到好幾個澎湖人是怕海水、不游泳的,許多專程來澎湖玩水的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海島小孩竟接受著海邊很危險不要靠近的教育長大,現在也許不會了,但中間某一個世代是這樣的沒錯,對海興趣缺缺,只對海鮮大讚。

無奈的是,澎湖終究歸台灣管,各方面跟台灣密不可分,要承繼歷史裡的海洋文化脈絡並不容易,大部分的人可能就當一個有趣的展覽看吧,如此實在可惜,若有機會再彙整延續,也許與獨木舟學校結合,有多點人一起討論澎湖學或海洋學,至少能提供不同的觀點給台灣、給世界。

澎湖是什麼?我們從人類在海上移動開始談起,不是很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