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早安讀書會No.2】躊躇之歌、旁觀他人之痛苦、陳小霞

讀書會順利舉辦了,很高興有Ida和小眉兩人來,我們先聊一下天,農業啦、時事啦、下雨啦...,然後看陳小霞CD裡她的故事,她十四歲買了人生第一把吉他後躲在棉被裡彈怕吵到別人,後來在PUB演唱堅持只唱自己的作品,後來寫許多知名歌手的歌曲,也當製作人。

她的歌聲好適合今天早上的澎湖安書宅,外頭雨聲滴答響,她仍一派輕鬆唱著想唱的歌,我們三人都覺得她歌聲溫柔舒服,慢板中板都好像豪不費力就唱了,有自己的味道,尤其國台語混和,偶爾加兩句台腔英文也十分自然流暢,給我們的空間塑造了一種獨特的說故事的氛圍。

好像她是第四個來參加讀書會的人,用歌聲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們決定以後自由分享的讀書會也可以帶CD來分享,甚至電影也可以嘗試。

接著我才開始講<<躊躇之歌>>,內容其實跟我寫的讀書心得http://ilandbooks.blogspot.tw/2015/04/blog-post_7.html差不多,但今天是從之前先讀過的<<永遠的山>>一書開始講起,說整本寫得像詩一樣,隨手翻開一頁都能馬上用詩的語氣朗誦。

然後再分別介紹五篇內容,也簡單講了作者的故事,朗讀幾個我印象深刻的段落,例如媽媽語重心長對陳列說去外面找頭路的那段,用台語讀來很有感覺,以及獄友對他提出絕望取代希望之說的那幾句。也補充陳列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一些我從網路別人的文章看到的背景故事,書的定位、編輯怎麼打電話問他農地割草情形。

因為是第一次自由分享,我想來的朋友可能沒帶書或沒看完或不知道怎麼講好,所以我就多講一些,接著Ida才拿出她帶的書<<旁觀他人之痛苦>>,這是她前天才從安書宅買回去看的書,一本講戰爭和攝影倫理的文集,我們聊到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很多年,很多記者會在這個點上被質疑,很多重要的照片紀錄同時被討論著拍攝者的態度。

於是聊到現代這個問題是越演越烈的,因為已經不只是記者或攝影師,時下人手一機,隨時拍照或錄影,隨時上傳,不要說拍照時沒有尋求當事人同意,散播出去更是瘋狂,轉載者也很容易盲從,有些圖文甚至沒有閱讀、只看標題就下評論了。

全民皆記者、皆媒體,二十四小時生產各種資訊全年無休,有人秉持公平正義去肉搜、去起底,網路時代來臨時我們說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時代來臨,則不只是資訊的問題,更像一場無邊無際的戰爭了;網路時代還限於電腦網路使用族群之間的互動,手機時代則無疑是全民都在戰場第一線,連老人小孩也逃不過。

書還沒讀完,所以等Ida看完還可以再講心得。我另外拿了一本<<用耳朵去看用眼睛去聽的故事宮澤賢治>>出來,也是屬於我最近在讀、還沒讀完、準備下次要講的書。

之所以拿這本出來讀是因為一本書店前不久辦了一首詩的朗讀活動,請了銀色快手到台中以日語朗讀宮澤賢治的不畏風雨,當初311災後渡邊謙曾朗讀這首詩撫慰了日本人受傷的心,讓我想起我也有一本宮澤賢治的書,裡面有他的故事,和他寫的許多寓言故事,和翻譯者的追尋與導讀。

先給兩位來讀書會的朋友翻一翻,月底的那次讀書會我會分享這本書。他們隨手翻閱看到一些遣詞用字就驚嘆,真的很生動啊,忍不住說起很多原著文字都好美、好立體,但被拍成電影後,效果反而有限,對著書本想像力可以完全打開,聲光影像再厲害的3D,常常還是很難把原著所描述的呈現出來。

最後,陳小霞剛好唱到專輯最後一首歌:貓,又好適合作為今天的ending曲,我們一邊聽她唱,一邊翻著接下來要看的書,小眉決定把<<躊躇之歌>>帶回去看,Ida要繼續旁觀他人之痛苦,而我要好好聽宮澤賢治講森林裡各種動物的故事。

貓這首歌前面聽來是可愛俏皮的風格,不料越唱越變成老貓,聽著聽著發現不單純,我把歌詞拿來唸(屬於讀書會的病症:愛把文字朗讀出來)

【有一隻貓牠正在長高 什麼都想咬 圓圓的屁股 肥肥的腳 營養太好

牠望著窗外的野貓 跳過那古堡 牠小小瞳孔開始放大 豎起黑毛 飛簷走壁多逍遙….一隻期待長大的小貓

牠看著遠方突然感覺 有點寂寥 太多自由卻讓牠 往黑暗牢裡跳 有月亮就不睡覺 執迷的野貓

穿過生命的圈套 牠突然被套牢 不管結果好不好 再變不回小貓 終究要變成一隻老貓(詞:李子恆)

這下,覺得屋子裡好像多了三隻貓,二十出頭的那個是小貓,二十七的是剛剛長大穿過生命的圈套被套牢的中貓,和一隻老貓。

十二點多了,雨還在下,她們倆在安書宅門口穿雨衣,準備騎摩托車離開,中貓說要去加班,小貓回去準備四點到咖啡館上班,老貓找出好久沒撐的傘,好久沒穿的防水布鞋(在澎湖總是穿夾腳拖),也站在門口才發現今天真的很冷,又回去衣櫃裡找出冬天外套,才去覓食。


讀書會順利舉辦了,三、五人真是剛剛好的規模。下周六是說故事會,有說故事人會來主講,可以不用帶書;下下周再帶書來聚吧,讀完的書我們就交換看,盡量不要帶貓來。

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宅02】音樂性

安書宅的音樂性這件事情,是完全不在計畫內的,但莫名的,音樂一直來靠近,例如國中老同學寄來一箱二手CD,吸引了三個好友前來幫忙整理;例如學樂器的朋友曾經喜歡來安書宅練習;例如流浪到澎湖的樂團,曾經於演出前把安書宅當後台休息室使用;

例如開樂器行的朋友上次問我要不要收二手樂譜,他有一些不錯的;例如台北的朋友捐了音樂教材、光碟,提出可以來推廣教學的想法;例如我自己想學竹笛,家教老師也是到書店裡來上課;

例如我曾經跟客人一起去探險一間卡拉OK店而認識了後來收為弟弟的好友;又例如萬芳曾經來過留下圖畫,而我和弟弟去了她的演唱會,他為我對著舞台大叫澎湖安書宅;例如接下來竟然有萬芳的簽名EP賣....。

事情是慢慢流入時間的河裡,兩年半,與音樂相關的人事物是很多很多小支流,不經意匯入的,它們並沒有要集結成大水的意圖,只是順勢就來去。

書店還是書,音樂卻不只是背景,有時候,它成為我們的話題引子,有時候它給我們帶來共鳴,或者細數一些共同的、屬於某個年代的、或喜好某個類型的回憶。

然後,我們變得更親近,音樂曾經是各自的事,在有交集的時候,就生出奧妙,生出力量,好像我們交換了什麼秘密似的。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安】節奏

我為自己定下的一周節奏大概是這樣,前三天寫文章,星期四音樂課,星期六辦讀書會。開店時間盡情顧店整理書上架兼讀書寫字,晚上沒事就早早休息,還能看一點點書到睡著。

原本早餐外食,都順便到咖啡館用電腦網路,開伙之後集中在上午弄飯菜,免得開店的時間給客人聞到食味滿屋,住店合一就是這樣,所以沒有天天上午都在咖啡館度過了。

回來天數短的時候,像旅行,會想跟朋友多聊聊,停留的時間很珍貴,捨不得睡;現在長時間住著,需要的是每天早睡早起的正常作息循環,夜再美,眼皮撐不住也是沒辦法。

是來生活的,而不是來玩,是來做書店,不是度假。維持一個節奏感,不快也不慢,重點是,不能輕易被打亂掉,我覺得這才是最難的,守住自己要做的。

就像對著樂譜吹出的每一個音,都不能急,要在節奏上,才會穩當。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安】也算隱居

文/ 陳藹文

我來這兒其實是想隱居的。

小島+書店+書,就是隱居的好元素。

隱居跟離群索居不一樣,我不準備離群,歡迎群來找我,只是在一個不那麼容易到達的地方。

想離的不是群,也不只是前一個城市,而包括自己的前一個年代,四十歲想離開舊的二十歲、三十歲,在陌生的島嶼或可重啟青春,想像重新走過一個平行時空。好吧,我承認把小島當成了一個小星球。

(安書宅是我養的玫瑰嗎?)

隱居也不是與世界斷裂,我還是在市街,在生活便利之所,在人們面前。我早上半天關門做自己的事,晚上半天睡覺,下午的半天門都開著,獨處的時候就是隱居,有人來就不隱。

澎湖是個適合隱居的地方,即使在馬公市中心,因為是書店,還是很像隱居者。之前我住過時裡海邊,更隱。如果真心想隱個徹底,我就去住望安,甚至有機會再往南方各小島探訪的話,去住花嶼,去住東西嶼坪,也不是不可能。

這種隱居不是時空的隱,是社會氛圍不一樣,陽光沙灘風海浪星星樸素的人們,單純的環境,與大自然的親近度...等,就算部分觀光化,遊客還是歸遊客,居民歸居民,連旅遊業都不需要一年到頭都服務客人,只要半年就夠了。

想要的話,另外半年還是可以很隱居的。

我甚至推測,就是因為有半年可隱於自己的生活裡,所以澎湖人願意在夏天的半年熱情接待來客,如果整年都得候著等人上門的話,那澎湖人不會這麼快樂。

不光是喘息或充電,還有一種自然而然拒絕別人造訪的隱士的大氣。

所以,今年起,我也以這樣的節奏,給你半年,給你長夏,來,咱就熱烈地相聚;給另外半年各自冬眠,隱起來沉澱,

或其實是熱烈地跟自己在一起。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書】躊躇之歌

編按:
【書】是安小姐每周的讀書心得練習寫,本來想盡量推新書,好讓看到的人都買得到書,但"有感可寫"的書實在可遇不可求,決定不管新或舊,寫讓我寫得出東西來的書就對了,可能有的長有的短,看觸動了多少。

如果類別屬於農業、飲食的,會以【書_身土不二】為標頭,同步標籤"身土不二",如果寫的是書店相關的書,則以【書_書店】標頭,同步標籤"書店書"。途中還能抓出什麼類別的話,再另補充。

預計每週二發文,2015挑戰33本書,從四月到十一月。
------------------------------------------------------------------------------
【書】躊躇之歌
/ 陳藹文

我抱著這本書,像抱著課本似的,一來當作我自己「寫作課」的大範本,二來當作「歷史課」的參考書,三來當作「社會課」和「政治課」,大概「哲學課」也行。

「你忘記我們在裡面的日子了嗎?抱著絕望,才能活下去;我們只能等待,但不是希望,這兩者是很不同的。」

在陳列的躊躇之歌裡這幾句很衝擊。我以為每個人都是抱著一個什麼【希望】才能活下去,從沒想過有人是抱著【絕望】。

是不是真的有些事情,抱著絕望純等待,比抱著希望好?

如果有些事情在我們心裡形成一個牢,長年來我們以為抱著希望總有一天能掙脫,可能其實抱著絕望等待會比較好活,不會輕易地被【希望】傷害。

像抱著陽光似地抱著希望無限正向地活,累起來的時候,懷中的希望一直受挫的時候,反作用力也是大得驚人。

這幾句是我在網路留下的自問自答,關於一個人要抱著什麼才能活下去,我想應該是哲學課沒錯吧。

我很驚訝這個人,能把政治寫成社會,把歷史寫成詩,把變動寫得出奇平靜,把自然背景寫得靈動,引人入勝,引人入史,引人入問題核心,引人思考。

感覺得到全書靜謚的氛圍,想淡然卻不可得。原來白色恐怖最恐怖的不是政治,而是社會;不是個人變成【政治受難者】,而是【整個社會扭曲】;原來冤獄最恐怖的不是刑求或坐牢,而是出獄後才開始的【全面自囚】。

他說希望寫這本書可以作為一份歷史備忘錄,在統治者所寫的歷史之外,有一份備忘錄給大家看,如果你以為他就站在統治者的對立面寫全部文章,那你就錯了,他或許擔任了當時反對黨的幹部、候選人、和民意代表,但他在記錄那些過程的時候,視角仍是屬於【備忘錄】的。

世界是這樣,有一股主流,就會有一股逆流,也同時會有很多非主流,以及另外許許多多不在流上的眼睛,看被匯聚的這世界,也看他們滲出來的小水脈。

雖然作者寫他自己的故事經歷,但他帶我們看見的東西,卻包含細微處,包含無關主角配角的路人一樣的片段畫面,不管是自然風景還是小人物。很難想像他是三十年後寫的,描述得好像前不久才發生的事,可見深刻,可見影響之大。

人家是十年磨一劍,他是先醞釀三十年,然後才用十年磨劍,結果,磨出一把鈍劍,從容又優雅,無刀鋒,有劍氣。

所以,成為我的寫作課本之一,原來,散文可以寫成這樣,深刻卻淺白易讀,我在網路上看到中學生寫的讀後心得,明明內容有極巨大的時代性的背景,有細微的心理變化與情境,卻仍然生動流暢,學生應該也能讀懂大部分。

至於我,讀完又手癢了,也想細細剖析自己過去的三十年啊。

雖然我的時代沒有大風大浪了,但寫來也是架構龐大,寫什麼?什麼不寫?才是最難的,隱約在某篇報導中看到記者採訪陳列時他說的類似這樣的話,他精練地選出五篇代表他的躊躇之歌,中間的取捨,是最微妙的。

大可寫一本厚厚的回憶錄啊,他卻不要,只挑出被訊問、出獄後一年、黨幹部的日子、國代的場景、最後回歸田園,這樣五篇備忘錄,銜接極好,沒有跳躍的感覺,平平穩穩走過五篇,步伐輕盈,為什麼不沉重?

寫了十年,同時間都在割草,文章持續修修改改,田區持續修修剪剪,是這樣的寫作過程才使得文字不沉重嗎?我想這本書的內容、作者寫散文的方式、精選的題材、過程背景生活的選擇,都將影響我很大。

如果我也有一段三十年來的什麼可以寫,如果五篇,會是哪五篇呢?換我細細思索起來。

以下是搜尋"躊躇之歌"讀到幾篇網路上的相關文章:


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宅01】先求存在,再求十年

編按:
【宅】系列,是講安書宅的故事,文字是2014年2月就開始陸續手寫在本子上,打字的此刻(2015年4月)累積有十篇,目錄旁寫著:也許這會是一本【小島書店求生記】。

2015年挑戰連載33篇,四月開始,到十一月。

--------------------------------------------------------------------

【宅01】先求存在,再求十年
文/ 陳藹文


為什麼會開這樣的一間書店?你是澎湖人吧?這是我最常遇見的兩個問題。

答案是:我不是澎湖人,我是台灣來的!

怎麼會有人跑來離島開書店呢?首先,我感謝你稱她為書店,常感覺目前(2014年2月)的狀態還只能算是籌備處吧!書真的很少,人能在這兒做事的時間也少得可憐,充其量只是以書店為目標的暫存區預先開放了。

所以我最常說的是:慢慢來~~~

想開書店很久了,開在澎湖是因為這兒竟然沒有一間我心目中的書店可去,如何能生活得下去呢?乾脆自己開了吧。

是如此容易,說開就能馬上開成的事嗎?當然不是,要準備多一點錢才好,除了熱情、愛、與想像力之外。

那沒有錢的我,在陌生小島、是怎麼開出這間書店的呢?

故事大概是這樣,不過,我的方法非常實驗性,一切都在實驗中,是否值得參考?還很難說。


  • 算一算,一個月只有五千塊!

人們進來總想問:這房子是你的嗎?我說不,這房子是租的,一個月5000塊錢,二樓房東還有個佛堂在上面,他初一十五會來拜拜,我只能使用一樓的部分,不貴也不便宜,在馬公市中心的小巷子來說。

第一眼看房子外觀就喜歡上,參觀過內部覺得狀態也十分完整、安全後,就鐵了心等她!因為我的預算就是5000塊,不能更多了。

意指:不能更高成本、也很難收入更多了,就一間小書店而言,一個月能賣出30本書,也就是平均每天賣一本給一個客人,或半個,算是不錯了,我必須如此保守估計才行。

一本二手書賣100元到200元吧,這是我自己在買二手書時的指標,100是最心動的價位,新一點、好一點、或珍貴一點的,200是我願意的。

以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是我唯一能做的,我沒有錢去大採購新書,或收購別人的書,我只好厚著臉皮,請朋友們捐來離島給我。

你可以說我打悲情牌。


  • 三層次的悲情

悲情之一,小島的孤絕。天啊!這連一間二手書店也沒有的地方,台灣大島的人們啊,怎能不支持,只需把棄書郵寄而來,幾乎就是做了善事了。

悲情之二,朋友的夢想。這人大老遠跑去偏鄉做此等傻事,不就是為了書店的夢想嗎?怎能不幫助她實現呢?只需把舊書清一清,並不用掏太大的腰包,何樂而不為?

悲情之最,開書店。這是最能博取同情的點了,開咖啡店都還沒引來這麼多噓聲,她腦子壞去了吧,開書店是賺不了錢的,不!是一定會賠錢的事呀,既然阻止不了,就找些書出來給她寄去吧,希望能讓她活久一點。

我猜測就是在這樣的憐惜之下,人們紛紛從各地給我寄書來,沒有要我出運費,先是好友,後是網友,再是不認識的新知都大發慈悲,普渡了我。

最後是澎湖本地居民來過書店後,不管有沒有買書回去,都會說願意整理舊書拿來給我。


  • 細水長流

所以,算一算,一個月只需要5000元,支付房租,這書店就能成形了,天真一點,簡單一點,大膽一點的話。

不要有雜支,或有但是不列入帳裡;不要進貨,或有但也不算書店的;不要人事成本,店主人養活自己;不要辦花錢的活動,或有但花自己的錢;

不要裝冷氣,只用電風扇;不要提供網路,用別人的;不要賣咖啡飲料點心雜貨...,免得有庫存壓力;盡量不要賣新書,免得有風險。

不要太高調,不要太快,不要大。

於是安書宅成了現在的模樣,維持賣書的基調,有一點點閱讀的空間,很不正式,很小,很陽春無章法,理念的呈現也很有限。

一切都是為了細水長流。

我的目標不是三萬冊書什麼的,我的目標是至少要做十年。


  • 先求有,再求好

一年六萬,十年六十萬,是我可能可以負擔的,所以如果沒有賣掉任何書,她也能活十年,這便是底線。

守著每個月五千元的收支平衡,這小島書店就能存在。

存在,就有意義,就值得努力,為她奮鬥。

別人有六十萬、六百萬可瞬間燒去,我可沒有,每一分錢都只能花在必要支出上,否則,書店短命,比沒書店更叫人沮喪。

"先求有,再求好",許多事開始的時候都是這樣想的,一步到位何其難,卻不想再等要畢其功於"一步"所需的資金累積,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先求存在吧!存在個一年兩年三年後,也許就能活六年七年,然後,默默地,十年三千多個日子會過去,這小店成熟了些,像樣了些的時候,我們再來正式"OPEN"。

十年,都是籌備期,都是試營運,都只是在努力成為一間書店而已。


2014.2.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