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24夏】在教室種心田


圖/文 念真

原本主軸想書寫陪伴一歲多寶寶一起欣賞奈良美智展覽,讓孩子可以多些發現、多些感受,一起看一起玩,孩子馬上進去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找到設定好的主題,立即獲得成就回饋,一起看展場,也是一場他發現世界的歷程,對陪伴的我來說,是深刻的,無論是孩子與參與我原先的生活型態、或孩子與我一起創造我們的生活記憶。

不過,今天在課堂上順著流,處理教學發生的事情,讓我深刻的感受非暴力溝通的一些想法,

自政大實驗教育的課程過程胖胖Rosa 的課程引介之下,上了自強老師的課,在這一天意外的發酵拓展了一點點呢!

在教學上,許多的教學法門,無論是直接講述輸出、自然反應做中學、培養燃起主動性等方式,等。

今天,剛好就在這個當下。

這個當下時間,恰恰好,有拉開了一點時間,讓個人的情緒感受得以緩和稍微冷卻,我們有一點點餘裕可以談,可以新的觀看他人的想法感受,有一點可以試著觀看自己的的空間。

我火速把課程安排告一段落,剩下的時間,講了一個圖解圓圈的故事:

「在一個大圓圈裡面,有著許多不同排列的小圓圈,有的緊密重疊、有的接近同一區,有的疏離。如果我們仔細看,會發現每一個圓圈看過去的風景都截然不同。」

我貼了正面肯定+感謝的標籤,在這個大圓圈中不論是否合拍,至少共同態度是負責任的完成所有的交辦事項,假設世界和平和樂融融是理想,但某方面還是,若這樣的世界出現也是否太集權了?

總歸,我也坦白表達其實很接受這樣自然的狀況。


當講完不同角度的觀看之後,講了「事實」的概念:

每個人都是帶著主觀觀看感受他認知的「事實」,帶著意識、社會集體潛意識、當下情緒 、被教育的、生活的經驗...等,帶著這樣的眼睛來看這些所有的所有!

這樣的觀看,連帶影響的他看著「事實」的外殼,他接收到的「事實」,其實那是融合我們的感受,而不是真正的事實本身。

假設「事實」是圓形,而我們帶著種種的觀點看起來的,就是被這些感受加以變形成方形的外殼,方形變成我們眼中以為的「事實」的形狀,而不是真正的核心。

身為人,必然帶有主觀感受這個世界,不可能完全跳脫,只是帶著的眼鏡厚度、是否有意識到這一點的差異。

畢竟我們就是活生生的去感受這一切,這一切也與我的個人觀感產生反應震盪,我們是否知覺到這個事實被包裹、我們是否有意識的感受到自己被影響,是否觀察過自己如何在這狀態下反應。

不同的角度,看到各異的風景,

事實發生,加上自己的感受看到的「事實」,會讓我們以為事情就是如此,但那其實只是我們的感受。

講完概念,我用旁觀的故事敘述,帶出孩子們不同角度所帶來的矛盾。

課後也有許多討論,他們思考自己是真的在談事情或只是以說道理正義感之名的發洩個人情緒?或未必講出自己內在想法,而只是想宣洩內在那些無以言喻的感受。

我們就像在教室種心田的農人。不用強效毒農藥的耕田,讓田地自然生息,蟲鳥棲息,和放任廢棄的耕田還是差很多的。

【島嶼週記2024夏】支援前線!遊金門送關島

文/ 艾瑪 

相對於其他周圍群島,台灣就是整個島國的生活中心,以往離島的友人們都稱台灣為「大島」,而圍繞著大島東西兩側的有好幾個島,分屬不同縣市轄區,直到寫文的這天,我只剩一個離島還沒探訪過,不知緣分何時會到。

2019年春天,父親過往約莫一個月,家人們有種鬆口氣可以恢復常軌的感覺,那種鬆口氣是因為我們不用在時時掛心父親又會有什麼突發狀況,也不用再傷心看著他承受病痛的模樣,當這些沈重的擔憂突然釋放,真的有種鬆好大一口氣的感覺,春天向來是父親最會開口約大家出去走走的季節,雖然父親說不上是個浪漫的人,但每年春天他都會說哪裡開了什麼花,要不我們賞花去吧!他走前的冬末,我出差返台給他買了件新的POLO衫,他不若以往精神奕奕的換上新衣展示,只是笑著說:「還不錯!」剛從醫院回家休養的他虛弱著,我雖有點小難受,但也跟他說:「那你好好聽醫生話喔!等到春天我再帶你去賞花,到時候就可以穿這件新衣了。」他點點頭,但沒等得及花開,他先花落了。

大概聽父親講了固定季節台詞的關係,那年春天我也跟阿母說:「哪裡花開了,不然我們去賞花吧?不然我們去哪走走也好。」阿母老年喪偶,沒有嚎啕大哭,也沒有失魂落魄,只是向來堅強的母親,連我們也不知道她此刻是真的放下還是逞強而已,總之和老妹討論了一下,連哄帶騙的安排了母女三人的旅遊行程,決定飛過海到金門嶼,嗅嗅帶有高粱味的氣息,把一些失去的悲傷遺落在大海。

選在旅遊旺季前的清明連假出發,我後來回想可能就是選在愚人節出發,所以老天在這趟旅程就跟我們開了個美好的玩笑。再次坐上國內的小飛機,清楚震耳的轟轟引擎聲,阿母說:「跟去澎湖一樣。」很快地抵達金門,為了方便三人同時移動,租車是首要任務,畢竟早春的金門,季風依舊強勁地讓人印象深刻,車行往民宿先將行李放下,再好好享受離島風情,民宿是傳統金門閩式建築改的,阿母笑說我們花錢來住老房子,我們急忙反駁說,現在流行復古啊!母女三人難得同房,民宿安排給我們的房間名為「盡心隨意」,冥冥中就是告訴我們隨意享受這趟旅程吧!

放下行李後,就全面開啟觀光客模式,先來個金門必吃標記小吃,台灣大小島長期有不同的各種民族文化融合,所以形成就算是同樣的食物,但卻可能在島國境內吃到不同做法與風味的美食,同樣是麵線、蛋餅和燒餅,但在異鄉吃起來就別具風味,一方面是因為食物的料理方式會不斷的流傳而被加入個人或文化的特色,二方面是因為食物會因為當地人習慣的口味可能產生調整,所以在任何旅程中,食當地就是最簡單切入體驗當地文化的一種方式。

最為長期因軍事因素考量而封閉的島,濃厚的戰地氣息成了特色,巧妙融合在閩式建築之中。天色尚未黑路過街上的貞節牌坊(邱良功母節孝坊),每個建築物後的故事,沒有人導覽就不知其所以然,因緣際會得知夜間有導覽,因此我們就有了難得的夜間金門古蹟散步聽故事,從貞節牌坊走過蜿蜒小路,來到奎樓(魁星樓),正六角型的建築,也是縣定古蹟,是古早時代金門人來此祈求獲得功名的建築,接著步入浯江書院。

也許是街道狹小的原因,也許是曾為戰地所以燈光昏暗避免曝光,夜間的金門其實有種灰暗的幽靜感,街坊巷弄間光是我們的腳步聲和導覽的聲音,就讓街道顯得熱鬧,散步走了一圈回到民宿,夜裡九點鐘不到,周圍就靜悄無聲,這樣的安靜,讓我想起先前留宿在七美和望安的體驗,這是小島和大島最大的差異點,大島周圍的小島們,夜裏少有燈火通明,只有大島才會在某些都會區域,總是越夜越美麗的燈光燦爛,如果有機會在夜晚時分搭機,起飛或降落時從高空看大島,就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一夜休眠後,精神飽滿踏上後續的旅程,來到金門不造訪坑道就可惜了,走進坑道總有種壓迫感,即使現在為了觀光原因而有了充分照明,實在無法想像當年在幽黑坑道中,會有多麼深沈的壓迫,在坑道中欣賞操槍表演,近距離觀看的體驗很新奇,戰爭這種事情是沒經歷過就無法想像的,即使現在有很多管道可以看到戰爭的場景,又或者有許多以戰爭為背景的作品,模擬戰爭的樣子,但這樣的經歷我想多數人還是希望終生就停在想像中吧!

老妹一時興起,決定要去尋找(搜集)金門大大小小,各有不同模樣的風獅爺們。風獅爺不僅是金門的代表象徵也是閩南文化飄洋到此落地生根的證明,加上風獅爺本身有鎮宅祭煞等作用,所以在村口或者宅第上都可以看到,據金門縣政府統計大約有68尊,聽到這數字我嚇了一大跳,當然只停留短短三天是不可能探訪68尊,但這種突如其來的瘋狂就成這趟旅程的記憶點,最重要的是七十好幾的老媽也願意跟我們這樣瘋癲。

也就是因著瘋狂追逐風獅爺,讓我一時興起PO照讓大家猜猜最高風獅爺的高度,猜中者送小禮物,開啟我這年在臉書上跟臉友們玩起趴趴走(包含出差和工作)猜謎送當地小禮物的活動,持續一年下來,趴趴走過國內外好多地方,送出幾十份的禮物。

就這樣吃吃喝喝,買買逛逛的在金門享受十足的觀光客行程,甚至還去了趟金門第一家獨立二手書店—「我在二手書店」,書店老闆娘來自澎湖,總覺得島嶼上還是得要有書,看看書和店貓,2021年聽聞受疫情影響熄燈,總覺得可惜,但至少曾經在我心中,而我曾經在「我在」!不過現在金門有了好幾家獨立書店,我想,「我在」無意中成了先驅者的角色。

旅程中我們最常提起的人就是剛離世的老爸,但不是悲傷也不是嘆息,而是一種彷彿他也在我們身邊的口吻;「這你爸最愛吃!」「是嗎?我怎麼不知道他愛這種口味。」「如果你爸在,一定會說....」「對!我爸在一定會....」「你喜歡這個,跟你爸一模一樣。」當老媽第一次無意中提起,我和老妹愣了一秒後,就也覺得沒什麼啊!於是「你爸」「我爸」成為旅程中的一員,這也算是對逝去親人一種思念的表達吧!

匆忙還了車,走進金門機場準備check in,老妹先是驚呼:「啊!我把眼鏡留在沙灘上了。」接著換我驚呼:「什麼?清泉岡機場受濃霧影響關閉!」老媽被我們倆前後驚呼摸不著頭緒問:「現在怎麼辦?」老妹這時還來不及撫平掉了貴森森眼鏡的失落,看著我問:「那現在怎麼辦?飛機飛不飛?」我聳聳肩說:「不知道,我去問一下櫃檯。」這場霧倒是讓老媽第一次經歷飛機延遲,而且不知何時起飛的狀況,對於向來容易因為突發狀況打亂節奏沒有安全感的她來說,這下心裡更是忐忑,眼看行程表上一班班的飛機狀態都顯示delay,我做出大膽的決定,改隔天飛回台灣吧!「那住哪裡?」「那要怎麼移動?」在老媽和老妹的詢問聲中,我打了電話給今天剛退房的民宿,幸運的還有空房,然後回頭去剛還車的櫃檯續租車,服務人員傻眼,我跟他比了航班表,他笑了笑說:「四月這種事常有,你們就多享受一晚吧!」都說下雨天留客天,但我看濃霧天才真的是留客天,返回民宿路上,沒等老妹開口,我就說:「返回沙灘找你的眼鏡,看看你運氣好不好,也許還找得到。」一片漆黑的沙灘上,手電筒燈光一打,很快地就找到了,老妹笑開懷說:「這下不用配新的了!」我開玩笑說:「你運氣好,沒想到玩金門,送關島,這下多關在島上一晚了!」

旅行的趣味就是在這些意料外的狀況,當然前提是不危及生命安全。

2019年和老媽的旅行記憶從金門島嶼開啟,之後我們還去了其他地方,也包含另一個島嶼,這就留待下次再說,當年老媽一直說我們像瘋子一樣帶她到處玩,直到2020年疫情大爆發後,老媽突然幽幽的說:「還好我們都先玩過了!」人生很多值得珍惜的都是當下,旅程有時候最讓人懷念的也是說走就走。

#艾瑪事艾瑪式

#島嶼週記2024

【島嶼週記2024夏】 記錄自己的歷史

圖/文 阿麗

喜歡透過看自己的照片來區分不同時期的我。

例如最好辨認的特徵之一是髮型,接受嘗試不同髮型的我,曾有幾次有了新的模樣。

左上,那是大學之前還在找屬於自己的模樣,印象中比較常燙頭髮,燙捲、燙C字彎、燙直。那時不知道哪裡想不開而燙了小捲髮,不會整理的情況下,亂如雜草,也顯的臉寬,常常也不太敢合照,或是常常用手遮臉,

中上,是有史以來最短的頭髮,理髮店姐姐再三跟我確認「要剪這麼短嗎」,可能很擔心我會哭著走出門。

原本是希望後頸可以剃高,就像男生頭那樣,但理髮店姐姐費盡唇舌勸退,我只好折衷將後腦勺打薄往上有層次就好。好像別人比我更擔心自己的頭髮?

這段時間意外覺得清爽,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覺得頭腦輕盈。

右上,覺得自己就是短髮為主了吧,所以想嘗試新的髮色,第一次體驗漂髮。

只漂了一部分頭髮,這樣的設計會讓頭髮勾耳後的時候露出顏色,就喜歡低調的任性。結果那陣子發現很多妹仔也流行這種設計,瞬間開心不起來。

左下,漂髮打鐵趁熱,直接整頭都漂起來!用了紫粉色的漸層,非常夢幻,那時候越來越覺得自己好美,拍照的膚色都看起來很柔和。

原來只是髮色不同就可以讓我心情不同。

中下,第一次嘗試藍色系染髮,很顯黑眼圈,看起來臉髒髒的,所以每天很勤勞洗頭,想盡快把藍色洗淡一點,這是花了最不知所以然的錢。

右下,最接近目前的狀態,把之前漂髮的部分全剪了之後,重新留長,再局部挑染。

我才知道所有視覺的順眼,都在光影之間。挑染髮色讓整個人看起來不死板,也感覺頭型圓潤飽滿,這陣子怎麼拍照都覺得好喜歡自己。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去旅行、去購物、去吃美食,以為用錢才能獲得所有,但我只是透過原本就有的手機相機,紀錄自己的歷史(包含黑歷史),就能發現讓我自己感到快樂的方法。

快樂的取得,不需要很昂貴的付出,很多時候就只是一個讚美自己「哇!我真厲害」,身體的血液隨之起舞。

刷牙的時候多看鏡子裡的自己一眼,說聲「你好漂亮」,就能擁有滿滿的打氣。

我透過不停不斷的閱讀自己、認識這個最靠近自己的朋友,把所有最好的事物跟他分享,互相照顧彼此的狀態,把他當成我的另一半來愛著,看著他越來越美好,不知不覺我也被影響,而成為越來越好的人。

如果你希望自己越來越好,但不理解什麼是愛自己,就先對自己拍照吧,把「他」當成親愛的另一半,去想看看,你會怎麼對「他」好呢?

【島嶼週記2024夏】老老鄰居


圖/文 顏鴻

以前只知道少年夫妻老來伴,這幾年回家陪伴父母的日子,還見識到了老朋友,老鄰居的魅力。

父母親兩人攜手共度超過一甲子歲月,兩人都來自貧困的家庭,自從搬到木柵市場租屋開店養家度日後,在現居地住了五十多年,除了一些老朋友之外,老鄰居就像是多年老友一般的存在。

有一位賣菜的阿姨,曾經是請來幫忙顧店的鄰居,媽媽經常說這位阿姨的女兒嫁到桃園仍然每個禮拜回家探望她,雖然阿姨行動緩慢,但女兒帶她到市場總會特別走來家裡坐坐;有一年母親節,阿姨家的子孫回家聚餐後,特別推著輪椅帶阿姨來跟母親聊聊天,那一次竟是阿姨跟母親最後的道別。每當母親想到這位阿姨,總會再講一次這位阿姨對她的好。

隔壁賣雞的阿姨,年輕時,不僅手腳俐落、除了有眼光、也有膽識置產,子女孝順、生活無虞。後來隨母親成為慈濟委員後,不論是環保志工、訪貧、為關懷戶清掃家裡…等等,阿姨總是載著母親她們同組的志工四處忙碌。直到前年在市場裡遇到,原來比母親年輕的阿姨,這些年因為兒子健康的問題煩惱,增添了許多華髮、身形也憔悴許多;但凡阿姨來到市場買菜,必定到家裡與母親聊個幾句,互相關心!

去年陪父親到公園運動,遇到住在家後門出去開麵線場的90多歲阿伯,阿伯騎著一台電動輪椅,開心的與父親打招呼,然後說他因為在門口搬東西滑了一跤,開刀躺了一陣子,大腿都沒有肉了,現在要多出來走走運動;那時阿伯跟我說他的妻子已經在床上躺了好多年,生病跟照顧的人都很辛苦,還好後來兒子幫他請了外傭,他照顧的壓力才減輕。因為跌倒無法走遠,買了電動四輪車,可以開著到處晃晃,看看鄰居。

前兩天陪父親到公園運動再次遇見阿伯,兩位老人家時而走走,時而坐下來聊聊,看著公園旁,新蓋的大樓已經接近完工階段,阿伯說他有分配到一間75坪的房子,也不多想還會不會住進去?然後瀟灑地開著他的電動車,說要開去河堤散步;後來從父親口中得知阿伯的牽手去年底已離他而去。

以前的長輩因為居住的環境跟現在不同,會有許多一起長大的少年伴鄰居,而在多元忙碌且移動方便的現今社會,住在公寓大廈、電梯大樓裡的鄰居可曾好好的互相認識?遠親不如近鄰在在說明了鄰居相互關懷的重要性!

人生走到一定的年紀,想必會面對許多年輕時無法想像的事,我在陪伴父母走向人生最後階段的日子裡,看到了面對病痛,面對親人、朋友老去無法言喻的心情,身邊的老鄰居心靈的陪伴撫慰,如同茫茫大海中可以休憩的島嶼般,讓人得到依靠!

【島嶼週記2024夏】語言是大海

文/ 小佩

會想學習日語是因為實在是太喜歡看漫畫了!過去許多相對冷門的漫畫總在引進一兩集後因銷售量不佳而被出版社腰斬,讓人扼腕不已。這幾年電子書市場漸漸活絡,即使身在台灣,只要準備好魔法小卡(信用卡),就能夠快速購入最新的書籍還不用寄送時間,而日本漫畫市場的蓬勃,即使不花錢,也能在許多平台上看到試閱的各種日文漫畫,簡直划算到不行。

種種因素下,學日文的念頭又再度萌生。

然而從學生時期開始,我的語言學習過程就是一連串的挫敗,漸漸地認為學會一門語言是一項專門技藝,總覺得是非常厲害或有語言天分的人才辦的到;且過去所認為的學會一門語言,標準總被提升至要能和其他國家的人流利的對話才算是「學會」,更有甚者,目標更是放在像母語者那樣對話、發音,務必要不被發現是外國人才算達標,也因此對學語言就彷彿一道無法跨越的高牆。

但或許是疫情期間,各種實體活動被迫暫停,反倒造成了線上課程蓬勃發展,又在看到一篇文章講述學會一門語言大概需要一千小時的時候燃起了希望。

算一算若每天花半小時,只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就算比別人笨,花十年學習一門語言不也是相當划算嗎? 而且相比起過去,現在學習的免費資源真的很多,不管是YOUTUBE、網站、APP從免費到付費、從文字、聲音到對話課程應有盡有。

而且這次在開始之前我給自己的目標就很明確,不需要有多流利的對話能力,只要能夠閱讀漫畫、繪本就算是成功了。也因此在這次的學語言的路上,我不再像是過去學生時代時學英文那樣沮喪,沒有了比較的目標,沒有了誰給我打分數後。我才發現原來學語言可以這麼快樂,在過程中比起錯誤,更多的是看見自己的進步。開始看懂簡單的句子,漸漸能用日語查字典,可以在旅遊時進行簡單的對話,甚至到日本旅遊時發現便宜的漫畫也能大肆採購回來慢慢閱讀。

我才發現原來語言是一片海,不需要急著抵達對岸未知的島嶼才算成功,只需要盡情地徜徉其中就好。

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

【島嶼週記2024夏】發現海廢新大陸


圖/文 ShuoYI

現在回想起人生第一次淨灘,應該是在2012年在望安島當海龜志工時的事了,為了讓上岸的母龜順利產卵,我們會將沖上岸的廢棄漁繩漁網盡可能地移除,避免這些海廢造成生物的二次傷害。

在認識O2Lab海漂實驗室時,最常參與到的活動就是淨灘,從在工作室集合,聽創辦人唐唐的工作室導覽介紹,開始等待要一同參與淨灘的其他夥伴,其實是滿心期待的,不知道什麼樣的新夥伴會加入淨灘的行列,在大家陸續到齊後,就開始了淨灘行動,分配好範圍並留意腳下的每一步,除了一堆保特瓶、保麗龍、大顆的浮球,開始陸續注意到以前不曾注意的小東西,竟然有玩具!!!

彷彿發現了一片新大陸,除了玩具那還會有什麼呢? 那時內心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心,有麻將! 有彈珠! 有食物! 有奶嘴! 有成人用品! 有神祖牌!! 那時真的是開了眼界,海廢不分年紀,從沒想過海邊會出現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接著仔細一看有些東西上面寫的字是從來沒看過的,更不知道是從哪來到底經歷了什麼,忽然變得像偵探一樣想還原現場,各種腦補的想像,也許是船難?!也許是山上的河流將垃圾沖入海?也許是貨櫃落海?也許海底有個城市?

也許有太多的也許,而殘缺到不行的東西,就又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什麼像什麼,那就來變成什麼吧! 這大概是跟著海漂實驗室從淨灘找到樂趣的開始~

【島嶼週記2024夏】 練習說出需求


圖/文 Ida

身為兔奴與貓奴是很不同的體驗,兔寶雖然也能和人很親近,但大部分都是人在追著兔寶跑,至少目前我的經驗是這樣。

滿滿是一隻讓人很好理解的貓貓,餓了就哭夭,想玩就會在腳邊蹭來蹭去,想玩想搗亂就會自己甩起來,一切都很直接,直接到令我驚訝,原來相處是可以這麼直接的呀。當她想睡了,即使我把頭直接埋進她肚子裡,她也只會睜開眼睛眨眨眼,頂多小小的喵一聲抱怨,當她想玩耍了,就會自己找到逗貓棒,對著假勞贖各種拋接,沒有什麼需要隱藏的,沒有什麼需要擔憂的。

一直以來,我是一個很無法感受自己情緒與需求的人。看似穩定,實則是對於許多事物沒有自己的界線,忽略自已內心底層的情緒與需求,由於太害怕與他人產生衝突,或希望大家都覺得我很好,大多時候的我,會將情緒壓抑下來,試圖將當下的問題解決掉,至於自己怎麼想、有什麼反應,都不是我會去面對的事情。這樣的做法在我心力足夠,或仍能有效紓壓的狀況下會很有用,但當心力不足,工作實在太多壓力紛雜時就糟了,就像長期處於尖峰狀態的發電廠,一但用電需求突破閾值,電網瞬間跳電,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電網大崩潰,反而要花上更多時間與人力搶修才能恢復。

身為一隻貓,我想她從來不曾懷疑過自己存在的意義與自己的可愛吧,不需要對於自己感到肚子餓而抱歉,也不會對自己直接坐在鍵盤上,打出一串「dddddddd[[[[[[[[[[['';'''''''」神秘文字有什麼罪惡感。本喵就是這樣,我想跟你玩,所以我在這裡,就在你面前,請你看著我;但即使你無法滿足我的需求,我也不需要攻擊你、斥責你、或就不吃你給我的下一餐乾乾或肉泥,將昨日你讓我不開心的一切百倍奉還,今日事今日畢,當下的不爽就當下表現,每一刻都是嶄新的心靈交會。

滿滿是我的師父,我正在跟她學與人相處的學問,與愛自己的真諦。

#島嶼週記2024夏

#滿滿在看鳥

【島嶼週記2024夏】 。人生走心處方簽|第二帖:膨風水蛙殺無肉。





圖/文 士恩

■ 主治:過度膨脹自我,虛有其表,敗絮其中。


■ 配方:真的沒有人在關注你、說謊的人要吞一千根針、退潮後就知道誰沒穿褲子。


■ 副作用:容易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老實人。

最近大家提到的「容貌焦慮症」大多指的是自己對外貌的不自信,進而產生焦慮感,但在這社會中更常見到的,是來自更多對自己過度膨脹的例子,數不勝數,讓自己成為比蛤蟆吉還大的膨風蛤蟆,試著用空虛的大小來做絕對壓制。


問到許多人們為何如此做,有好一部分的答案都是指向「我怕別人覺得我...」、「我覺得對方會....」,焦點永遠都放在其他人,但其實大家都非常認真在關注自己的事,因為他們大多也都擁有像您一般的困擾,所以請不要再自以爲很多人都在關注自己了,拜託。


幫自己膨脹的過程,透過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把自己肚子撐大,深怕被戳破,其實也活得膽戰心驚,必須得用更多的謊言來讓這齣劇變得更完美,人設垮台的瞬間,諒誰都扛不住,讓我們試著把一層又一層的人設卸下,其實面子是這世間上最不值錢的東西,用說謊撐出來的面子,比衛生紙撕成兩張後還要薄,吹彈可破。


時間會證明一切,抵禦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為最真誠的樣子,真誠能讓自己無往不利,謊言讓自己揹上沈重包袱,捨棄那些一文不值的面子,相信老生常談的內容,準沒錯。


生命不應該只存有其他人的期待

請多給予自己的真誠一些鼓勵。




解憂百草生關心您。





#解憂百草生

#人生走心處方簽

#不為誰好只求自在

【島嶼週記2024夏】「靠海生活」市集,淺談國樂成音觀點


圖文/ 彼得蘇

成(混)音就像是一個廚師、調酒師,混和元素後提供給顧客(觀眾)。

活動總共分成兩天,第一天的演出有兩組國樂。大家都知道,國樂這種屬於弱音樂器在戶外演出,肯定不是在舞台前擺兩支所謂的槍型麥克風就能處理各樂器的平衡。

笛子的聲音響亮穿透,而揚琴或二胡的聲音是微弱的,既然發聲原理不同,現場直接發出的音量或響度也是不一樣的,也許笛子不透過麥克風的聲音就很亮了,但其他樂器聲音就不太夠。這時候如果又選擇只用槍型麥克風去拾取區域的聲音而不是每個樂器個別收音,就沒辦法就特定聲部或樂器單獨調大或調小。如果這個團有嗩吶這種超大聲樂器,肯定在聲音平衡上又會有更多差距。

曾經我們做了一個活動的成音估價,舞台上有40個樂器元件,我們規劃使用40支麥克風來做成音。但其他業者僅規劃了4支槍型麥克風,當然在價格上就會有很大的落差。結果就是,聲音不清楚,觀眾只聽到風的聲音。

一個廚師如果不懂得食材,是沒辦法烹飪出美食的,頂多把東西煮熟而已。同樣,一個成音師如果不懂得樂器、音樂,他也許就是一個音響店老闆,懂得開機跟關機,讓音響發出聲音而已。

前面提到的笛子與嗩吶,或者打擊樂器,本身的直接音這麼大聲,還需要收音嗎?這個問題也常常有人問到。基本上,如果演出的位置離觀眾有一段距離,或者有轉播或錄音的需求,還是得給予麥克風收音。這樣,當聆聽者所在位置不是在舞台正前方聽不到直接音時,系統仍有拾取這個聲音,能在混音器上做平衡的工作。

聲音要怎麼傳遞給觀眾,除了演出者本身需要做功課,成音師也必須不斷地自我要求與精進。演出與成音是無法分割的,因此,演出者必須搞懂手上的樂器,音響人也應該了解手邊的機器,才能一起呈現完美的演出。

【島嶼週記2024夏】北投島02 魔坑-前傳

文/ 陳藹文

對一般人來說,北投是山,是溫泉,是城市或小鎮,是觀光勝地,怎麼也不會是一個島,因為,要看出這個島並不容易,所以說這是一個祕密,某天我看出來的時候,十分訝異,莫非,我有超能力。

那就來說一下故事,尋找超能力養成的蛛絲馬跡。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女孩大學畢業回到基隆做廣播電台的工作,後來去台北上班好幾年,又回到基隆,大概三十歲前後,開始想要關心居住的地方,對所在的城市感到好奇,或學點有的沒的充充電,跑去基隆社大上了一些課,有短期的竹笛,有一系列跟基隆有關的講座,有上山下海的基隆采風課。

沒多久就投入當時初流行的社區營造,跟同學、學弟一起組工作室,做社區報,做文物調查,辦各種活動,還幫忙小地方新聞網寫報導,接基隆社造中心做網站的案子,因而認識了基隆社大的主秘。沒想到這個主秘,後來變成北投社大的校長。

中間在基隆上過幾個班,也去台北幫朋友公司做行銷企劃編輯,接著去台中兩年做農夫市集志工,還曾回老家雲林兩年,最後竟然跑到離島澎湖去開書店六年,如此立定志向離開基隆一路往南走,去陽光燦爛的地方,差不多佔據了她的四十歲前後。

不過,以為的「最後」並不是最後,總還有更後面的事一直迎來,以為能在離島逍遙度日的時光並不順利,老天伸出一隻手用拇指和食指把人硬捏出島,從靜得要命的安逸書店書堆裡,被拎回雲林和基隆,因為一位家人猝逝,要用時間去陪伴另一位家人。

以陪伴為主軸的那一年,每個月只回澎湖一次,顧幾天書店,剩下的時間放著以「無人書店」方式運作;待基隆的日子相對空閑,就在老朋友變成北投社大校長、想要在校內舉辦農夫市集、對網路空氣喊話問誰有興趣來幫忙時,她自投羅網、舉起了手。

開始跟著到處去拜訪農場,參與開會,催生市集,活動拍照,農產品試吃,時而幫忙叫賣,更多時候自己買起來,最後竟然答應幫忙企劃編寫出版一本書,又是一個詭異的「最後」,為了最後那一本書,要去更多的北投,開更多的會,拍更多的照片,整理十萬字資料。

這個故事不是都市傳說,根本是恐怖片等級吧,這是不小心跟上勇者一行人去斬妖除魔了吧,北投若非突出海平面的一個島,那就只能更寫實地、用更現代化語言來形容,是一個坑。

跟澎湖不一樣,澎湖是澎湖國,是桃花源,對開書店的女孩來說,是應許之地,不用吃人間煙火都會美得要命的夢幻島嶼;北投並沒有比澎湖近多少,每個去程要用三小時計算,包含等車搭車走路換車再等車爬山,才能攻頂,然後無法抗拒地跳進去島心裡面,是魔坑之島。

像可以活五千年的精靈芙莉蓮五十年前才跟勇者一行人去挑戰,現在又帶著徒弟再度踏上同樣的路,做同樣的事,曾經開過小書店的老女孩,不但「後來」再寫了第二本,然後「現在」又走上第三本的路,這時,已顯示為五十歲前後。

#島嶼週記2024夏

#北投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