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要面對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基隆?尤其我基隆的老朋友們,總習慣性說我是「基隆的孩子」、「基隆人」,希望有一天安書宅可以開在基隆...。
答案是:很久以前我就一心想離開基隆。對基隆的老朋友很抱歉,但事實就是這樣,多久呢?大概高中和大學的時候,高中我考北聯不是一個人決定的,但我沒有想念基隆女中,而想念台北的學校是事實,不是討厭基隆,也不是覺得台北的明星學校比較好,純粹嚮往一個「大城市」啊,十五、六歲的青少年。
大學則完全由我一個人決定,老媽喜歡的基隆的海洋大學,我是完全不考慮的。也因為我只想念有興趣的科系,所以只填了傳播相關,老媽喜歡的至少是公立的師範院校,我也死不願意,從小立志不要當老師。最後我去了淡水,像放飛的鳥,那麼愉快。
那仍然不是討厭基隆,也不是覺得台北的大學比較好,純粹嚮往「自由」啊,十八歲。
對基隆的印象,就是國小六年和國中三年,只有學校和家庭生活,沒多少童年記憶,更沒有土地情感、家鄉情感什麼的,何況,我是雲林人。父親是雲林人,我在雲林出生,所以老家在雲林,身分證字號也是P開頭。雖然其實只有每年過年回去而已,但父母親從來都說我們是雲林人,沒有基隆人三個字。
只是目前家在基隆,爸媽買的房子在那,我媽住在那,工作在那,貓養在那,所以我得回基隆。真抱歉用平淡甚至有點冷漠的口氣講出這樣的話。不過,我也不認為雲林是我的故鄉,那是我父親和祖父母的故鄉,不是我的。現在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都回答一長串:雲林基隆澎湖人,整個台灣都是我的故鄉啦!
因為戶籍已經遷到澎湖了,也喜歡住在這,來來去去無妨,是我選擇的地方,舒服爽快的地方。
就像當年我父親選擇了基隆一樣,他喜歡那,在那兒討生活,得到成就感,娶到美麗的老婆,擁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成家立業之所。沒有人叫他回老家創業,直到祖父過世,剩奶奶獨居,大家不放心,老爸才決定退休返鄉陪伴他母親,從漁夫又當回農夫,雲林基隆來來去去。
我畢業後有回基隆工作近兩年,後來大部分都在台北上班,通車太累,所以還是在台北租房子住多,幾年後又回基隆住,通勤太磨人,我是很會暈車的體質,終於改在基隆找工作,放棄台北。基隆合適我的工作不多,漸漸走上Soho的路,做兼職或接案子或打工或彈性上班。
總之,我離開正常軌道了,甚至把工作帶著,試著回雲林陪家人,也曾去住台中兩年,體驗不同城市氛圍。
想說的是,我對基隆的感情,沒有朋友們想像的那麼濃厚,之所以一直回去,只為家人。從沒想過要把書店開在基隆,是因為從沒想過要在基隆過我的下半輩子。一定會離開的啊,不管是嫁人、工作、實現夢想,一定會「出外」去打拼的啊,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嗎?也算嚮往自由的一種吧,也許我嚮往的是「未知」。
去異地,去探索未知的地方,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啊,二、三十歲的青年。
每當我回答說在澎湖開書店,當初的評估點之一,是澎湖沒有我想要的這種書店,大家就會直接反問我:那基隆也沒有這樣的書店啊,基隆也需要啊!
是的,我也不懂為什麼基隆沒有獨立書店,照道理有很多有志之士啊,怎麼沒人想開書店呢?跟我一樣都離開了嗎?應該沒有,很多藝文、文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都留在那,怎麼不開書店?實在得問他們,我也不知道。
而我不想開在基隆,確實有隱含難以說清楚的原因,某種社會氣氛很不開闊,明明在海邊,卻充滿壓迫感,不像澎湖有遼闊感,視野總是能拉到很長很遠的地方,空氣呼吸起來是清爽的,而基隆卻常讓我感到窒息。
這麼多年了,我還是沒辦法分析清楚為什麼,基隆常讓我頭暈。各方面都暈。
大概我的交通工具是公車吧,每回出門我的第一個移動方式就是搭公車,常常在路邊等車就準備要暈了,一上車,從味道、冷氣、站、拉,到等著與公車司機急踩煞車油門行駛在上坡下坡左轉右彎狹窄的道路抗衡。出門還好,回家則幾乎每搭必暈,有時候我改搭計程車,也是一樣的開車方式,只是暈長暈短的差別而已。
唯一能具體說明我頭暈之苦的只有公車這件事,其他都講不清,可能是路太小、樓又蓋太高、還蓋在山坡地上吧,可能是人,可能是事物,可能是雨,可能是腥味,可能是數十年如一日。也可能只是我在這裡成長,所以我要離開,離開才形成「一個人」的孤絕,孤絕才夠力。
以及,基隆真的離台北很近,與台北的交通血脈已經到微血管的地步了,而台北那麼繁華,書店那麼多,藝展演目不暇給,基隆人隨時能補給養分,澎湖則得飛一趟,才有台北城可逛。相較之下,我覺得澎湖還是比較需要書店一點。
對每個「返鄉」的人我都非常佩服,我覺得在陌生的地方展開新生活,是比在家鄉開創新局容易許多的,歸農也好,開書店也好,做社區工作也好,創業也好,熟悉的地方,明明白白裝載著你過往的地方,有一堆親戚朋友同學的地方,看似土親人親,其實歷史包袱也是大的。
像我這樣跑到人生地不熟之處傻傻開書店,反倒取得同情與關懷,於是,前無包袱壓力,後有新朋友照顧,變得比較能展開手腳做事呢。
好吧,也許我也嚮往「新朋友」。
回到原本的問題:為什麼不是基隆是澎湖?這問題聽起來像是已經籌備好要開書店,在選址的時候列出了台北、基隆、雲林、台中、澎湖、花東...,最後手一指,指向澎湖;事實上並非如此,安書宅的誕生不是如此發展的,不是捨基隆而選澎湖來開書店。
不是一開始就決定「定居」澎湖什麼的,很多人喜歡問定居的問題,我只會答說,沒想到定居那種境界,能住多久就住多久,這樣。
也就是說,故事發展的方向並非人們所設定的「開書店、找地點」邏輯這麼明確,我的進程是這樣的:
來澎湖玩、來打工換宿、因為機票便宜而遷戶籍、因為想幫朋友的忙而來來去去、因為想有自己的浴室不想再借住朋友的民宿、所以找房子租,最後相中一間剛好是一樓的房子、在鬧區大街上的小巷子裡意外安靜、很適合當書店,又有一房一廳,乾脆把客廳作為書店,開開看,書不夠就厚著臉皮向台灣的朋友募集,從二手書店開始,慢慢學習。
先在小島停駐著,才思索能否開書店的事,順序是這樣的。
住在基隆時,沒這樣的機緣啊。
「機緣」不是我嚮往來的,只能說,我是把握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