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島嶼週記2016】故事未完待續

 文/ 豆在來

週記書寫來到最後一周,有一種快要解脫的感覺。

從參加島嶼週記書寫活動以來,每週要面對的是星期三午夜之前的交稿,和從星期一開始的提醒,發起人安小姐真的非常盡責,像鬧鐘一樣,時間到就響,把鬧鐘按掉,下禮拜又來一次!

為期三個月,十二週,要繳交十篇文章,就是這次的計畫,在答應之初,就知道這個計畫的內容,也答應了要遵守遊戲規則,也想好了要以豆在來為主角書寫一系列的文章,胸有成竹!前五、六週,我都警覺的快速完成,還可以事先想好下周要寫的內容,但是隨著計劃進入尾聲的現在,我明顯感受到了自己的怠惰。明明在抵達終點前應該要加速衝刺,而我卻躺下來,躺在終點前,一步都不想走。鬧鐘響了,我悠悠地按掉,躺著,等過了關場時間,我才慢慢地站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通過終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始終不滿意自己寫的稿件,總覺得一個禮拜好短,而我卻懶懶散散的,一直都是放空了五天,只用兩天投入書寫,匆匆忙忙,寫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截稿日到了,沒有時間雕琢,只能交出粗糙的作品。我討厭自己應付了事的做法,雖然我沒有應付了事的心,卻一直沒法振作起來積極投入,那放空的五天,腦袋裝不下週記這件事情啊!我一直在悔恨的漩渦中,每個禮拜每個禮拜的輪迴。每每回顧自己的文章,就想著:這篇文章在寫什麼啊?對別人有貢獻嗎?有沒有浪費了自己和別人的時間呢?

我會不會後悔加入這個計劃呢?每次交稿日到了,有點壓力的時候,就超級後悔的,為啥我好好日子不過,要來答應這種事啊?

「我很閒嗎?很閒嗎?」
「是很閒啊!但是很懶散啊!」一個禮拜一個禮拜慢慢地越擺越爛,唉!
這兩個多月來,每個禮拜二我都會固定說的話就是:「又要交稿了,今天要去拚作業,不要吵我!」
家人就會把看電視的眼神轉向我說:「加油!go!go!go!頭過身就過!(台語)」再轉頭繼續看電視。
而我整晚對著電腦,寫一點點,然後看臉書看到天荒地老,再愧疚的上床睡覺,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症候群」和「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態」!
這是這個計畫的最後一篇週記,一開始心懷壯志想寫的內容,幾乎都沒有完成!寫得不好,不滿意的稿件,也都硬著頭皮、厚著臉皮交出去了。雖然如此,仔細想想,這段時間的痛苦堅持,我為「豆在來」留下了一些紀錄,也是一件可喜之事。
在這個東北季風瘋狂肆虐的冬天,「豆在來」仍然挺起腰骨迎著風、開著店、努力的散播豆香散播愛,一杯熱豆漿就可溫暖受寒的人啊!
計畫結束,店仍開著,故事待續......

【島嶼週記2016】靜的心靈


文/攝影 阿麗



在習慣的城市中,車子來往、路人擦身卻不相望,剛畢業的我內心很緊張、很徬徨,沒有老師教我如何面對整個社會,好像只要幫我打分數之後,剩下的事全交給自身的造化。陸續做了幾份工作,學習了與人的磨合與溝通,但心裡仍維持警戒的緊張感,無法好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學校老師又常常說:你們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總覺得做錯一件事之後會天崩地裂,該停止嗎?該繼續嗎?我不知道。

毅然決然搬到澎湖,其實沒有事先找好工作,因為在當地生活一段日子之後,總覺得大自然會帶我到適合的地方。它讓我放下所有的緊張,只要隨著海浪起伏、跟著風前進就好了。(它這麼告訴我)

在馬公市區,我先厚臉皮的常跑鶵鳥1.0空間,跟小佩聊天(那時常去卻還不知道她的名字!),間接碰到了里拉,在同一空間裡我想這是認識的緣份來了;溜到無人書店安書宅,度過幾個狂風吹到頭痛的日子;天冷了就跑到吹吹風跟志榮和他的夥伴們閒聊;在伊索拉享受安靜的自我…。不過度強求工作機會或是整天煩惱日子的下一步,這樣聽起來很奢侈(這樣說好像也沒錯,是因為我有先天優勢—在馬公可以住親戚家,省去房租的問題),但如果自己都還沒準備好上場,怎麼會有美好的機會呢。

而有了後來的望安工作機會,是件很感謝的事。藉由這次機會讓我可以到從沒去過的地方,接觸當地人,與他們一起生活、聊天、打鬧、努力。這就像是上帝應驗我的禱告般,讓我有了不同的體驗和心靈上的改變。

我開始會停下忙碌來觀察潮間帶、呆坐著看夕陽,之前大部份的忙碌只會帶來金錢上的滿足,而我偏向自身的知足與暢快,說穿了是自私,但人生在世的時間短暫,忙於工作並不完全是我的任務。看那夕陽的變化,從花宅港望出去總是最美的日落西方,偶爾海水與雲的陪襯會讓海面變成帶點金光的綠色波紋。這是課本上沒有的景色,也不會有人特別告訴自己:每天的夕陽都不同,冬天夏天陽光的角度有差異,你有察覺到了嗎?

你察覺到了嗎。

在海島,只能順應自然氣流生存著,自己的執著與忌妒都該捨去,執著於一隻逃跑的魚,只會讓自己耗盡體力餓死。大自然會給什麼就是什麼,不多不少,剛剛好達到滿足的界線。2016年尾,期許明年自己與身邊的人能夠聽見大自然的聲音,理解只有大自然的健康是讓我們富足的唯一管道。

【島嶼週記2016】有趣的藝術課童年

文/圖 ShuoYi



這是島嶼週記的第10篇,小朋友都已經介紹完了,這次來分享我從一個完全沒教學經驗到越教越有成就感的過程和心得吧!

一開始在當替代役的生活時,其實就一直有在慢慢觀察每一個小朋友的個性與特質,有些創造力特別強、有些需要看參考資料才會畫、有些則是沒耐性畫,所幸他們都有明確的喜好和興趣,是後來我開始教書時的重要素材,也就是從學生的興趣去做些能引起學習動機的教材,比較不喜歡死板板的完全照著藝術課本上的內容教,課本對於我來說比較像是課程發想時可運用的參考資料,這跟本身的學習過程和經驗可能也有一些關聯,在大學讀藝術設計方面的科系時,深刻體驗到老師雖然有時只教一個方法,這一個方法不是不好,但是其實還會很多其他可能甚至更快的方法,所以絕對不要被一種形勢下的框架所限制。

所以這個原因,我在虎井國小喜歡教些能啟發小朋友的概念想法,當然還是會從一些基本技巧開始教,但最後都會留更多的可能去讓學生思考,在學創造力之前,會先做模仿的練習,去思考別人如何做如何畫之後,再來創造自己想做或畫的東西,並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複雜的圖。

例如有一陣子這裡的學生很愛玩一款槍戰的電動,這時上課的題材就來了,決定來教學生畫電玩裡的槍,並把複雜的槍照片秀出來後,開始用幾何形的方式把槍的結構給分解,最後在處理像線條、紋路、分模線…等這些細節,等學生之後知道如何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之後,下一個創造的練習就是隨機用幾何形的堆疊後,想辦法設計出一把不同造型的槍,且也要加上細節,然後畫槍學會了,再把槍放大加個輪子,就能變成戰車了,所以我接著又教學生用這個簡單的方法畫戰車。

剛好學校有很多廢棄紙箱,就試著用紙箱把戰車做出來,從畫平面的圖變成立體的模型,並要設計能發射出東西的戰車,發射的方式不限定,同時也能導入創作媒材從生活中去找的概念,在課程設計中,會一直不斷的去思考如何把教學變得好玩,從小小的練習延伸出更大的方向和題目,甚至有些藝術課程是能設計從個人發展轉變成團隊合作,有時常和學生聊天也會激發出一些課程設計的靈感。

在讓學生嘗試各種可能之後,會開始針對學生的特質去各自做適合訓練的項目與鑽研,像是兔子和阿豬喜歡畫漫畫,河馬喜歡畫軍事武器,鱷魚適合做繪畫技法方面的訓練,海豚練畫機器人,狗狗因為比較沒想法,所以讓他練禪繞畫,照著圖騰的樣式模仿再改造,一樣可以畫得很好,藏獒則還在基礎練習的階段,最後還是超感謝校長和教導主任願意讓我在這發揮所長的亂搞一通,且每次也都很認真地參與我課程設計的討論,同時又能不斷做修正,讓課程變得更完整,之後就算我沒有繼續待在虎井教書時,也希望可以給小朋友們帶來很多想法上的刺激與有趣的藝術課童年。

【島嶼週記2016】密碼心得

文/攝影  范光男



    范光男,我,一介草民,文化公民,傳道者,成立風向空間工作室從事自由創作與藝術教學。在嘉義的展出前回首過往,想分享創作密碼的小心得。

    創作確實是一項高度挑戰,從平面油畫出發,跨越至立體創作探險,飄流木、銅雕等多種媒材涉獵,我都嘗試著探討觀念性意涵與文創的豐富萬象,展現在地性海島文化、洋海洗禮之下自由衝撞的海盜精神與由內而發的神聖性。過程中發現有密碼的排列重組,這是一種內在核心的解碼,解讀作品背後的涵意。用作品對話與口述評析,有時候是會有矛盾的,為此找對人做足功課,也是重要的自我學習養成的寶貴經驗。

    大量閱讀與作品觀摩,能充分擷取知性與感性交融後所激盪出的活性因子,並且致力於找回一種過去的文化力量,宣揚在地情感的頂真精神,進而衍生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介作品說畫能夠借力使力,達到傳輸尊重土地、人文、宗教、自然共生共存之下的有加價值。定義文化原神的基因鑑定、身份識別、隱喻或顯明的意涵。我個人這次探討到文化侵略的隱憂,朔緣至澎湖與臺灣、大陸的臍帶關係,其血緣、歷史背景的發展過程,綜觀數百年來戰爭文化之下的殖民地過渡色彩,與宗主國主權置入性行銷,所形成的特殊性社會階級與語言隔閡,雖造成區域性意識型態的南轅北轍,卻能夠透過文化藝術進行溝通融合變異再轉化的大平台。我想要傳遞的是從在地到全球化,看土地情感中存在著的愛恨交織矛盾衝突的意念原型(本質),作為檢視現狀中所存在著需要重新再定義的文化母體。

    密碼中如何看到有神聖性,如春芽嶄露希望!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安】吉他社社辦880

今天整個下午在880待著,聽修老闆彈吉他,也聽蝦米自彈自唱,

覺得好聽。

很難想像他們都是今年才開始學吉他的,到了年底就變得這麼厲害啊。蝦米已經登台好幾次,我問修什麼時候登台?他說不是為了登台,

是想陶冶性情。

這答案真好,我再認同不過,因為我也覺得投入音樂裡面裡面是暢快淋漓的事,不為別人怎樣,圖一個好聽,圖一個真切,享受一種專注,也許就像有些人選擇宗教儀式或修行,有些人盡情運動探險。

我認真相信把精神放在樂器演奏上的時候,心情多半是舒緩愉悅的,日子久了,也能是一份寄托。

他把喜歡的曲子用喇叭放大聲來聽,一邊跟著彈,節奏和旋律跟上了原唱者,聽著好和諧的整個段落完成後,情不自禁說:

「我剛跟他合奏耶!」

是啊,好合耶,我搭腔。

歌曲結束我鼓掌叫好,在咖啡館小角落的Live演出,我幸運地聽了好幾首,忍不住說:聽現場還是不一樣啊。

在澎湖幾年下來我感覺大家忙歸忙,生活還是有的,空隙還是有的,學點什麼還是有的,聊天大笑還是有的,雖然資源少,總能找到喜歡的事物,陶冶性情。

人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的資源?我反思。

簡單的生活是否也有豐富的樣貌?今天早上我發了五次早安照片或影片,是每天同一條的晨運路線,但我從來沒有拍過同樣的照片。

重複做同一件事,有沒有力量?

上週六880羽球隊出賽,我自願去當啦啦隊兼攝影,看他們打了一整天的球,看全澎湖各學校各路愛好羽球的人齊聚,真是佩服,從小學生到中年人,熱鬧有趣,又充滿戰鬥力。

其中不乏有人是從小打到大、以此為興趣的,有人跌倒受傷過還能再回到場上的。重複做同一件事,有沒有力量?

看似重複,其實沒有兩次的吉他演奏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兩場球賽是一模一樣的,也沒有兩天的晨運能夠複製貼上。人事時地物都在變,重複的本身是力量的加乘。

我每天待在同一個咖啡館,看似單調,實則豐富。

下午走進880時我帶著三盒在大網聚上團購南葳花坊取貨的蒸地瓜,所有進進出出的不管客人或朋友或員工都隨手抓了吃,六點多走的時候,三盒都空了。

今天我們吵著修老闆要員工旅遊,要三間咖啡館老闆員工群加一人書店合組一大團,京阪啊京阪為目標;今天我們在店裡彈唱的時候有人出去體驗溜滑板;今天有人剪了頭髮回來太悲傷而戴上面具彈唱直播出去...

這是我心目中的社辦880,一屋子人都是同學隊友,我雖然不會彈吉他,不會打球,但當啦啦隊是沒有問題的。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島嶼週記2016】或我們曾被磨掉的熱情再燒回來

文 / 陳藹文

今晚收穫很多,發現澎湖有要推小劇場的人,還有想要做藝文刊物的人,以及下午來了想要開書店的人,大感動啊,深深覺得只要在一個地方待得夠久,就會等到相近似的人浮出來。

還好沒有在第二年或第三年或第四年放棄書店,撐到了第五年,就能看見新一輪的風景!

聽見想做藝文刊物的人對想做小劇場的人說:

『只要你的劇場推得成,我就一直報導你做的事情就好了!』

然後我說:

『只要我幫得上什麼就告訴我啦~』

我們確實是需要夥伴,需要相輔相成的,儘管一時半會也想不出能幫上什麼,三句話不離可以考慮開書店喔,但至少現在我算是人在澎湖,任何需要討論什麼的人,都歡迎來安書宅。

不過,今天也有許多感慨,關於藝文展演空間的問題,從第一年到這就跟認識的朋友聊過,每年都會再拿出來講,每次遇到哪個不錯的閒置空間大家就會忍不住想像:

『啊,如果可以拿來做什麼什麼用就好了~』

五年了,今晚聽到講話口氣永遠是沈沈地慢條斯理的高老師說著跟我四五年前在電台訪問他們時一模一樣的內容:

『希望有固定表演空間給學生們有舞台可上...』

撐到第五年除了看到新一輪的風景,也無奈地抱著舊問題,還在尋尋覓覓。當初的新朋友,已經變成老朋友了,會後還被我凹去吃了一頓滷味宵夜,繼續天南地北聊,話題包括:

『你覺得人有沒有靈魂?』

我覺得靈魂是培養來的,至少我的靈魂是這樣,是長年努力悉心呵護灌溉施肥培養來的,不是憑空而至。我的意思是不只要努力,還要撐得住,要長年,需要時間,有時候是磨練。

這也是今天特別深的體會,很多事情三個月是不夠的,例如愛情,可能三年是不夠的,例如書店,可能五年十年也還不夠,例如一個華山、一個駁二、一個鐵花村...,那些稱為園區的,從來都不只是一個“地方”或“場館”,更不是單一計畫或標案。

需要時間,是指一方面需要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需要經得起挫折考驗,為什麼會用“新一輪的風景”,顯然就是這中間會磨掉一些人,或磨掉人的一些精神;會補進一些新血,或我們曾被磨掉的熱情再燒回來。

今晚也有人在旁聽了一整晚後激動地說:你們只想著你們要做什麼,而沒有想我們要什麼?老人要看什麼演出?朋友來澎湖都只有旅行社的行程可以介紹,沒有深度旅遊,我們都沒有資訊...

老實說,我很高興有人這麼義憤填膺。

(馬公市民代表蘇育德在吹吹風咖啡舉辦〔市政聊聊天〕座談會後有感。201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