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照片提供 麗婷王
大概國小時,大概是可以記得住家人與親戚姓名的階段,學校開始教台灣相關課程,我會在地理課見到澎湖玄武岩的影片;從歷史課本上看見澎湖天后宮的介紹;音樂老師偶爾教唱《外婆的澎湖灣》。在小學生的世界裡,如果你到了住家縣市以外的地方通常會讓同學崇拜,又,登上報紙或是課本的東西就會成為「偶像」,於是,當同學知道我外婆住在澎湖的時候,我就成為他們的偶像了。從小就有「身為澎湖人我驕傲」的個性,我會跟同學說「我阿罵家就在天后宮旁邊耶,在照片的右邊」;「那個玄武岩我上次有看到喔!我知道在哪」;「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該不會就是唱我阿罵吧!」...
因為《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而讓每位澎湖的外婆都成了孩子們的偶像。
我的外婆-通常我們不稱她外婆,而是阿罵-從我有印象以來就在做生意了,所以大門就習慣敞開,讓客人出入,店裡還裝了電視機、錄影帶、電話或是一些很新穎的設備,大部分是由當軍官的老爸出錢添購。店裡的樣貌,其實看久了也就習慣,反而是對於阿罵的印象不多,模糊之間都來自於媽媽的口述。
在開店之前,阿罵在未改建的老家裡種豆芽菜拿去老街的市場賣(當時還不叫老街),從以前就在做買賣生意的她,當然在改建後的新家也要開店,但總不能賣豆芽菜,剛好當時觀光業慢慢開始發展,於是就賣起了澎湖名產。
就這麼一輩子在同樣的地方做生意,說實在我很佩服,佩服的是她勇於面對陌生人與挑戰,就算晚年招惹一身爛攤子,也還是很有自信地活著。我們從來沒有問過她心裡的想法,通常是長輩對晚輩的對話模式,說一做一、有吃飯等於很健康等等諸如此類的關心,但是當阿公過世那幾天,看見阿罵在靈堂照片前落淚,我心想,她仍是位喜歡照相、到處遊玩又多愁善感的傳統少女吧。
這張照片裡的就是我阿罵,與當時在修建的天后宮合影。我查了一下天后宮修建歷史,如果資訊沒有誤的話,比對可能是1983年(民國72年)那幾年拍攝,大概是她50歲左右,因為前一次修建是1923年(大正12年),這時候阿罵還沒出生。
喜歡到處合影的阿罵就這樣站在「工地危險」的柵欄旁微笑著,或許是從沒看過天后宮這個樣貌,而覺得有趣。這件事在我看起來是很稀鬆平常的建築相關案子,也不會特別想要合影,但也是因為時代不同、環境不同,讓我跟照片裡的她有不同想法,說直白一點就是有代溝吧。
突然發現,原來是我單方面以為一直以來都在做生意、接觸陌生人的阿罵,想法能夠自然而然地跟上時代潮流,但我卻忘了她本質仍是那位傳統少女,於是我們之間形成了許多的隔閡。或許就像老媽說過,多包容她一點吧,雖然我還不太願意妥協,但好險還有照片讓能夠讓我整理彼此之間代溝的距離,希望能重新找回「阿罵是我偶像」的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