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一書一會的形式,用書來說自己,不是讀書會,也不是純聊天,而是用一本書當引子,把自己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幾次舉辦下來,每個人都是講得欲罷不能,有時候不只一本,會順便想拿出另外兩本,因為想說的不只一個自己。
這是安書宅剛開店的時候就有的分享活動,那時叫做『美好早餐讀書會』,我們用週末早上的時間在店裡聚會,每個人帶一本書來,也可以把早餐帶來,邊吃邊聊。
因為剛開店還不知道朋友們閱讀的方向,又希望讀書會多點人參與,不要太嚴肅,所以從各自帶書來分享開始,不一定是最近讀的,以前讀過的好書也可。
如此鬆散的遊戲規則,時而人多食物多,各類書都有,媽媽帶著小孩來的也有;時而人少到只有一個客人跟我,我們還是照樣講,反正從一本書出發,我們可以激盪很多火花。
中間幾年推了真正的讀書會,一個歷史一個小說,斷斷續續綿延三年。進入第五年實行安書宅會員制,偏偏大部分會員在台灣各地,覺得應該跟大家有見面的機會,至少一年要見面一次吧,於是冒出『一書一會』這個想法。
其實很簡單,就是互相問:『你最近在看什麼書啊?』
就算沒帶書出來,還是能講,因為並不需要朗讀書裡面的文字,我們只想知道為什麼你會挑這本?是跟工作有關?還是心情?是為了興趣而入手?還是想增加哪方面知識?
總有原因讓你買下那本書,有時候背後是一大段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亞於手上的書。
對認真操作正式讀書會的人來說,這樣的形式可能太混了,好像不用讀書就可以參加,不用準備就來分享。我其實覺得沒關係,我想把以書相會的門檻降到最低最低,人能來就好,能說得出一本書的觸動就好,書沒來都沒關係。
我覺得見面是可貴的。
作為書店老闆,我拿出一本書來可能會用“介紹”的;但作為一書一會的朋友,我拿出一本書來會先說,它與我的關係。例如去年第一輪我在台北台中分享《詩的世界》,說的是我去上了作者李敏勇老師的課;今年基隆台中高雄三地我分享《做工的人》,講的是我有兩個叔叔在當建築工人。
我很奇葩的是一個閱讀量很低的書店老闆,讀得又慢又不專心,真的讀完的沒幾本。好處是,我跟大部分的人相似,知道大家的處境。看文字很多的書真的會想睡覺啊,是很正常的吧。
當書店老闆我顯然很不專業,是慚愧得無地自容,但硬著頭皮裝也要裝文青了;當朋友我卻是很真誠,很愛講自己的心境轉折和生活經驗,也關心朋友的種種,可能我說不出哪個大作家在哪本經典名著裡講過哪句重要的話值得你去讀,聽你說話我是可以的。
一書一會,便是這樣的時刻。
書是讓我們更自然對話的東西,我經常從書裡看見自己本來並不清楚的模樣,比鏡子還好用。
也相信透過書裡某一個感動的點,人能把封閉的自己打開,把平日小心翼翼躲藏的想法釋放,所以不只要『一會』,還要『一書』,有個憑藉之物,其實對話的壓力會變小,我覺得。
(澎湖場的一書一會在本週六下午,還沒按參加的會員,趕快去會員社團頁!)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