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島嶼週記2016】取水難,難於上青天

文 / Ida

任何上過國小生物課的人都知道,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至少有四:陽光、空氣、水及介質。無奈的是,澎湖不僅三缺一,還是四缺二,前篇就已經分享過澎湖的土地取得有多困難了,而除了陽光與空氣不缺以外,澎湖的水源也真是一個讓人人頭疼無比的問題。

由於澎湖不像台灣南部夏季有午後西北雨、北部有冬季季風雨滋潤,僅能依靠颱風季降雨提供基本用水、島上蒸散量又非常大,在還沒有海水淡化的年代,除了少數擁有地上水源如城北、湖北村等區域,老祖先們只能依靠一分的經驗與九分的運氣鑿井,只要碰上了一口,往往就成為附近人家眼中的命脈,聚落得已成形,耕作也才能穩定,否則就只能看老天爺眼色,盼望春雨能來的巧適。這樣的景況在20年前仍屬常態,相信仍是許多澎湖人心中的夢魘。

直至2000年,烏崁海淡廠開始營運,澎湖人的民生用水終於不再是擱在刀上的豆腐,挑剔的澎湖人甚至養成了買RO水飲用的習慣,但農業用水卻仍是農人心中永遠的痛。為什麼呢?既然人們已經有海淡水可以提供民生使用,理論上就不會再與農業用水競爭井水,難道還不夠?

真的不夠,遠遠不夠。首先,即使是已經有了海淡廠的今日,澎湖的自來水仍有近半數是靠深水井挹注,而深水井與一般家戶後院的淺水井最大的不同,是淺水井挖的深度主要在地下20-30公尺、主要靠降雨補充; 而深水井抽的則是深藏在堅硬岩盤中的水,深度至少地下100甚至200公尺。經過日治時期至今的長期抽取,澎湖人早已將千萬年來好不容易累積的老本喝光,許多水井因而出現鹽化現象,而海水入侵可不管井是深或淺的,最終只能廢井一途。也許許多人還不知道,經濟部早將馬公市全區、西嶼鄉內外垵、小池角、竹灣、赤崁地區; 白沙鄉的瓦峒、城前、小赤、岐頭、港子、講美、赤崁及鎮海部分區域劃為地下水管制區,此後除非特許外不准再抽地下水,現有的水井則必須封填。你還在使用井水嗎?請節制。

好啦,不抽地下水,那接自來水來用總行吧?對不起,自來水公司要說話了,海水淡化一度水成本46元賣你9元,卻要拿來澆田?許多「誠實」申請農業用水的農人因此便被打了回票。在澎湖,要當個正直誠信的農人還真不容易啊。總而言之,在澎湖想做農業,請務必務必先想好水源供應問題,這是我發自內心的建議。假如已經擁有了穩定的供水,除了說聲恭喜之外,在此還可以提一個不錯的政策供參考,農委會為了突破水資源短缺的困境,辦有「推廣旱作管路灌溉計畫」,可幫助規劃和補助灌溉管路及相關的自動化灌溉設備,主要就是希望能建立像以色列那樣的精準供水系統,以解決缺水的問題,有需要的農友可以向農會的推廣課洽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