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土不二的想法一旦付諸行動,很容易帶來生活上的革命,甚至是整個人生的逆轉。
半農半X的生活這本書就差不多是這樣,我很多年前就看了,簡單易讀,我也從書中偷學了幾步,例如明信片訂閱就是。
作者花了蠻大的篇幅在闡述他對"X"的想法,每個人都有天賦,要從自己的經驗裡發掘出來,再盡力發揮出去,所需要的收入,由這個X取得。
半農,則是主張用一半的自己去務農,種稻種菜,自給自足,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得以體會農業的重要,耕種的美好,重新思考需求,重新安排滿足需求的供給要從何而來。
這麼一來,整個生活就重整了。
他在書中提到巴里島地的生活模式,是說人們一早就下田工作,炎熱的中午休息,晚上則變身藝術家。每天,村子中心都有人集合一起練音樂或舞蹈,有人畫畫或雕刻;每月十日是祭典的日子,每個人會展現自己的才華。
隔天依舊下田,晚上依舊變身藝術家。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回到傳統社會,但又不盡然,不是嗎?
這是「未來社會」。
農也好,X也好,我覺得"半"是重點,把人用"一"種身分或職業來類別化或族群化,無疑是人類有歷史以來最可惜的事!
人當了老師,就只是個老師嗎?人當了農夫,就只能叫他農夫嗎?一個人能不能有多重身分?多種職稱?多方面參與這個社會?
當每個人都被歸到某一個類別裡,就像一個檔案存放在一個資料夾,等於貼上一張標籤,從此他就沒有別的性格了?
人當然不是這樣,一個檔案,可同時放進不同的資料夾裡。
所以,我很喜歡塩見直紀這半農半X的想法,就算不是半農,是半X半Y也好,甚至XYZ三分自己亦無不可,我主張人不應只有一個稱謂。
尤其以職業為稱謂,把人的發展都限縮了。
一半農夫、一半作家;或一半咖啡館人、一半畫家;一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一半音樂家;一半縣議員、一半廚師;一半生態調查員、一半藝文空間策展人;一半程式設計師、一半裁縫師....,我身邊多的是這樣的人,更多不是XY而已的。
有人是馬拉松健將+文化工作者+農業推廣,有人是攝影家+演奏家+文史工作者,有人是吉他手+咖啡手+音響工程師+市民代表,有人是老師+勞工運動者+市議員,有人是書店老闆+社運分子+農夫...。
我喜歡這個不是"一"件事定終身的概念,人應該被鼓勵多元嘗試,發揮各方面的才能,尤其藝術創作領域,保持與自己的心靈連結,或社會公益方向,保持與他人的連結。
當然,農,作為基本生存之道,能夠每個人都有機會實作是最好的,那幾乎是保持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連結、最好的方法。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身土不二讀書會】07 蔬菜之神_3 療癒
文/ 陳藹文 圖/ 轉貼自網路
作者狩野由美子是東京一間素懷石料理店的主廚,出版過很多本食譜,曾經開過蔬菜為主的麵包店,與妹妹在尼泊爾成立生態環保飯店。她小學時就喜歡自己摸索食譜,高中接觸自然飲食,投入蔬菜與穀物為主的蔬食料理中。
到四十歲她確立有了屬於自己的料理世界,開創出自己的特色,也領悟到,即使每天只花一小時做菜,三十年下來,也有一萬小時以上。
如果能對一件事持續一萬小時以上的努力,一定可以成為那件事的達人,她在書中的其中一篇這麼說。
一萬小時啊~~~我也是四十歲,我有什麼事是持續了三十呢、超過一萬小時?
我想只有"寫字"這件事吧,是因為喜歡所以才寫字的,就算跟工作、收入、未來都無關也要寫,與狩野小姐的做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許因為,兩者都有療癒的效果,做菜和寫字。
身土不二系列書,有的很理性,有的很感性,特別的是,有許多把處於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模糊地帶,或說包含兩者的,努力書寫出來。身體與土地其實都是理性的才對,都在科學領域裡,要寫其連帶關係,就是吃什麼東西組成什麼樣的人,在什麼環境裡就會養出什麼樣的"人體"。
是很直接的關係。有時候我們講"健康"也是一樣,吃下健康的食物,變成健康的人,有因有果。生病了,可吃藥,可食療,這個層次的「療癒」是我們常聽常見的,不足為奇。
我想說的料理的療癒,不只是"食物",也不只是"飲食方式",這些理性的、明明白白擺在檯面上的東西,"料理"兩個字很有趣,既是名詞、也是動詞!
動詞的部分,就是"做"的意思,"做菜"的意思。
手作的療癒,我覺得比直接的飲食,更全面性,雖然是間接的、不那麼清晰可數據化的、很感性領域的,卻比單純"飲食的療癒"更具效果,因為是從"手"傳到"心"的效果。
而心理層次的療癒,才是現代人最需要的。
不管是太孤單、太沮喪、太憤怒、或太疲累,都很需要療癒,身體的休息是一種很好的復原方法,但,手的"動鼎動灶",也是一種休息,透過轉換,讓某一部分的大腦休息,而另一部分動起來。
以料理為目的的手腦並用,不管成效如何,都將帶來愉悅。這是我相信的。我覺得本書作者也這麼相信著。
沒有比"愉悅"感更好的療癒了。
所以我這篇講的又是"手作",跟【手釀】那本一樣,跟我喜歡手寫文字一樣,信仰著"手作的價值",最近,我在幫忙整理北投社區大學舉辦的農夫市集理念時,最後決定把"手作"也加進去,跟"共食"放在一起,也是因為體認到自己動手做菜的重要性。
不做菜的人,你很難叫他買菜;不買菜的人,你很難要他來認識這麼多的蔬菜;不認識菜的人沒有動力去關心農場菜園和土地;不曾走進農田的人,你很難請他珍惜食物!
大概就是這樣的關係。我們想提醒民眾"全食"的好、"剩食"的問題、和"食育"的重要性,除了注重"吃",也要嘗試"做"。
而做,可能是最後最難的一關。
生活習慣和社會結構已經變成這樣,外食幾乎是宿命,食安風暴年年爆,一次比一次嚴重,影響規模越來越大,但事件過後,還是只能外食,安不安全,掌握在別人手裡。
對身體與心理都是磨難,尋求療癒,我認為還是想辦法"手作"料理,親自去認識蔬菜,體驗其間樂趣,一舉數得啊。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7 蔬菜之神_2 不吃
文/ 陳藹文 圖/ 轉貼自網路
其實這本書並不特別好看,我的意思是說,以文筆和題材來說,並不突出,吸引力很有限,書很薄,文字不多,沒有一張照片,只有插圖,還好是可愛脫俗的風格,並非一般的"畫",而是像版畫或印章那種"印"的效果,別具巧思。
「蔬菜之神」的書名,乍看之下,以為是講各種蔬菜的,而副標題「帶來幸福的40道料理」,則讓人對內容有"食譜"的期待,沒想到是以一篇篇作者的散文為主,料理看起來也不是很厲害,有的是簡單的烤地瓜、飯糰,有幾篇甚至只是一杯水!
我忘記曾經借誰看過這本書,不過我記得她還我的時候,說不太好看。
在琳瑯滿目的農業、飲食類別書裡,它很容易被淹沒;但如果就心靈、理想飲食、生活哲學小書來說,它倒是提出了好幾個另類的看法,讓我不得不分篇來寫讀書心得。
例如這句:
「我認為『不吃』也是一種重要的飲食方法。」_p111
太震撼的一句啊!
數不清的飲食書裡建議各式各樣的養身飲食法則,全被這一句打敗了!
對現代人來說,吃,太容易了;不吃,才是最難的。
有些人是面對食物難以抗拒,尤其香味四溢的時候,唾液幾乎就分泌了,不管餓不餓,都想吃一口看看滋味如何,如果喜歡的話,那就想啃個精光,滿足心慾。
有些人是看照片,完全被引誘,不管是店家發的,還是朋友炫耀的美食,也是不管餓不餓,都想嘗試,團購也好、上街排隊也好,先買到再說,如果合口味,即嗑到吃不下為止。
更有甚者,是心情不好,靠食物來發洩。
作者在「人應該吃甚麼好?」這篇裡寫:
「...我覺得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樣食物,是保證吃了之後就一定會健康的,平衡而協調的飲食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自己的肉體與精神能夠與進入口中的食物保持協調的平衡狀態,那麼即使沒有吃,或吃了甚麼東西,都應該能夠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
依據居住地方的土地、季節,還有個人的體質、年齡、工作、習慣等等的不同,應該吃甚麼才好的答案,也會有所不同。」
「不要濫用欲望或知識,如果能夠傾聽自己身體真正的聲音過生活,那麼就可以憑直覺知道,自己當下需要的食物是什麼。
我認為『不吃』也是一種重要的飲食方法。覺得太累的時候、季節交替的時候、壓力太大的時候、煩惱的時候......,這種時候如果什麼都不吃的話,就不會無端浪費消化的力量,胃腸可以得到休息,也提高身體復原的能力。」
該篇末了所附上的食譜,是一杯「陽光水」!
我看到"不要濫用欲望或知識"這一句的時候,覺得太神準了,作者一定普遍觀察到人們經常被欲望控制,吃下他們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或者被接收到的資訊吸引,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亂吃一通;又或者被專家學者傳達的知識迷住,沒有看自己的身體狀況,就奉為圭臬,實踐那些說是怎麼怎麼好的萬能法則。
再看到"不吃"兩個字,就懂了。
人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時候,總是先想到要吃什麼來"補補",食品也好,藥物也好,都是往肚子裡輸入,希望能解除疲勞,或釋放壓力,是不是應該考慮先什麼都不吃呢?
先讓腸胃休息,人也歇歇,心也舒緩,減少能量的消耗,等復原了之後,才慢慢進食。
不吃,我覺得非常難,因為我也做不到。我也是常常喜歡有的沒的亂吃一通,而且跟肚子餓不餓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時候。
從小到大都做不到,已經四十歲的現在,也還是沒有做到。
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可以把自己的飲食控制得很好的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做到。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身土不二讀書會】07 蔬菜之神_1 理想學校
文/ 陳藹文 圖/ 轉貼自網路
這本書如果只有空看一篇的話,就看【透過烹飪進行學習的理想學校】!
作者提出,她認為學校應該把烹飪這門學問列為必修的課程。
你以為講的是高中、大學嗎?不,是小學。
她說:「低年級的小朋友應該停止學科課程,只要學會烹煮飯菜就好了。還有,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擁有種植作物的田地,讓孩子們自己種植蔬菜與稻米,並親自烹煮自己種出來的作物,如此不僅可以學會烹飪的基礎,也學會了基礎的農作或基礎營養學。」
「買菜和烹煮的技巧裡,就隱藏著算術與理化的學習;研究食物裝盤或開發菜單,則是訓練孩子們對藝術的敏感度。」
認識食材,就是學習植物基礎知識,還可以慢慢進階到生態系統,甚至學會從採購到販賣的社會運作,升上高年級後,再延伸出藥學或化學、醫學等。
烹煮的技巧呢,則跟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透過探究飲食的問題,能思考社會或環境的現象。
而且,你想想,當所有人從小就會做飯做菜,會洗碗收拾的話,至少都培養了基本的照顧自己、獨立生存的能力耶。(深深覺得各方面的社會問題將會減少很多)
這樣的學習既實用,又靈活,觸及層面又廣,有自己做出東西的成就感,有結構企劃與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一定會想要給別人吃,每個人都會提早關心別人、注重健康,自我管理之外,也啟動群體思考。
和展現愛(別人)。
「飲食這件事與環境、農業、經濟、國際關係、流通、文化、傳統、風土、植物學、醫學、藥學、營養學、化學等種種學問,都有相當的關連...」
一堂烹飪課,真的很有得學啊,為什麼小學沒有烹飪課呢?一堂農作課,真的很有趣啊,為什麼不教小孩做菜呢?
即便是外語課,也能結合,畢竟烘焙西點是小朋友很愛吃的,何不讓他們自己做喜歡的東西吃, Apple也好、Cake也好,學起來既生活化,又印象深刻呢。
不知道國外有沒有這種學校?這本書講的是日本,連日本目前也沒有敢這樣做的學校,何況台灣。不過,日本在2005年已經頒布「食育基本法」,正式把飲食教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中,也在社區的成人教育裡施行,台灣還沒有相關法令,各級學校都略過飲食教育。
植物還在自然課裡,吃大概在健康教育課裡,農業?好像沒有,社會課裡有嗎?買菜、煮飯、洗碗,那是爸媽的事,關心別人?沒有考試成績重要。
說起來是教育的問題,跟農業沒直接關係,但又好像是很根本的問題,飲食,那可是每個人活著每一天的事啊。
(未完待續)
這本書如果只有空看一篇的話,就看【透過烹飪進行學習的理想學校】!
作者提出,她認為學校應該把烹飪這門學問列為必修的課程。
你以為講的是高中、大學嗎?不,是小學。
她說:「低年級的小朋友應該停止學科課程,只要學會烹煮飯菜就好了。還有,所有的學校都應該擁有種植作物的田地,讓孩子們自己種植蔬菜與稻米,並親自烹煮自己種出來的作物,如此不僅可以學會烹飪的基礎,也學會了基礎的農作或基礎營養學。」
「買菜和烹煮的技巧裡,就隱藏著算術與理化的學習;研究食物裝盤或開發菜單,則是訓練孩子們對藝術的敏感度。」
認識食材,就是學習植物基礎知識,還可以慢慢進階到生態系統,甚至學會從採購到販賣的社會運作,升上高年級後,再延伸出藥學或化學、醫學等。
烹煮的技巧呢,則跟人的健康息息相關,透過探究飲食的問題,能思考社會或環境的現象。
而且,你想想,當所有人從小就會做飯做菜,會洗碗收拾的話,至少都培養了基本的照顧自己、獨立生存的能力耶。(深深覺得各方面的社會問題將會減少很多)
這樣的學習既實用,又靈活,觸及層面又廣,有自己做出東西的成就感,有結構企劃與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一定會想要給別人吃,每個人都會提早關心別人、注重健康,自我管理之外,也啟動群體思考。
和展現愛(別人)。
「飲食這件事與環境、農業、經濟、國際關係、流通、文化、傳統、風土、植物學、醫學、藥學、營養學、化學等種種學問,都有相當的關連...」
一堂烹飪課,真的很有得學啊,為什麼小學沒有烹飪課呢?一堂農作課,真的很有趣啊,為什麼不教小孩做菜呢?
即便是外語課,也能結合,畢竟烘焙西點是小朋友很愛吃的,何不讓他們自己做喜歡的東西吃, Apple也好、Cake也好,學起來既生活化,又印象深刻呢。
不知道國外有沒有這種學校?這本書講的是日本,連日本目前也沒有敢這樣做的學校,何況台灣。不過,日本在2005年已經頒布「食育基本法」,正式把飲食教育納入國民義務教育中,也在社區的成人教育裡施行,台灣還沒有相關法令,各級學校都略過飲食教育。
植物還在自然課裡,吃大概在健康教育課裡,農業?好像沒有,社會課裡有嗎?買菜、煮飯、洗碗,那是爸媽的事,關心別人?沒有考試成績重要。
說起來是教育的問題,跟農業沒直接關係,但又好像是很根本的問題,飲食,那可是每個人活著每一天的事啊。
(未完待續)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安書宅2014年8月收入紀錄
親愛的朋友,八月份的安書宅收入結算出來了:
【書的新增】一共有140本上架。
【書的收入】一共有8人捐贈書來, 分別是昱廷的兩小箱、小綺一箱、雅欣和鐙儀合寄的一大箱、風雅的一大袋、昭平的一大箱、育菁的一箱、和小佩的幾本。
一半以上都是已經寄/拿書來好幾次的朋友,真是非常非常感謝啊~~~~
【錢的收入】一共有22人次來買書, 賣出33本二手書,和1本新書(聽見書店的聲音) 以及5張明信片,和5本書店地圖冊, 加上一些自由投入信箱裡的零錢捐款, 或一些應該找錢卻沒找錢給客人的....算是小費吧, 合計收入為:4866元。
八月上旬賣出的二手書為:
王國_仙女座高台
漂鳥集 紅線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Take_Tokyo
亞當夏娃的祕密日記
乾杯西班牙陽光
休日故事
這一生你為何而活
野火集外集
雪球:巴菲特傳
愛上手印畫
可笑的愛
天使熱愛的生活
侯文詠短篇小說集
狗年月(上)(下)
八月下旬賣出的二手書為:
自願被吃的豬
繪本大表現
不冷場!人氣王的說話秘訣50招
總裁獅子心
我的連體嬰女兒右鳳左凰
看圖會話字典基礎篇Word by Word
4+1個角落
微塵眾_紅樓夢小人物1、2
繪圖本Finding NEMO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創意市集
天觀雙俠(一)(二)(三)(四)
恭喜以上書籍找到他們的新主人!
感謝大家對澎湖安書宅的照顧。。。
【書的新增】一共有140本上架。
【書的收入】一共有8人捐贈書來, 分別是昱廷的兩小箱、小綺一箱、雅欣和鐙儀合寄的一大箱、風雅的一大袋、昭平的一大箱、育菁的一箱、和小佩的幾本。
一半以上都是已經寄/拿書來好幾次的朋友,真是非常非常感謝啊~~~~
【錢的收入】一共有22人次來買書, 賣出33本二手書,和1本新書(聽見書店的聲音) 以及5張明信片,和5本書店地圖冊, 加上一些自由投入信箱裡的零錢捐款, 或一些應該找錢卻沒找錢給客人的....算是小費吧, 合計收入為:4866元。
八月上旬賣出的二手書為:
王國_仙女座高台
漂鳥集 紅線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Take_Tokyo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6 農業文明的探求
讀書會本該挑戰大部頭的書,找人來分工合作一起讀,否則一個人很難完成;但分讀的夥伴難尋,只好自己先讀些輕薄短小的開始,也當作讀書會發起人的準備功課。我想如果我先讀完一半比較易讀的,有個底,會累積一些功力去面對其他厚重的。
不過,有些書外表輕薄,內容可相當有份量,例如這本農業文明的探求。非常薄,才170頁,直接翻閱的話,兩三天也就能搞定它;但議題廣大而嚴肅,從全球趨勢和日本歷史人文經濟等各層面來探索農業發展,包含過去與未來。
是1990年的過去與未來,不是現在。
延續我想先看一系列日本的農業相關選書,輕鬆的旅行遊歷如【邊走邊啃醃蘿蔔】,實用的如【手釀】、【蔬果觀察記】,青年教育紀錄如【用五感學習】,農人生命故事如【蘋果教我的事】,這五本都很容易讀,我也已經分出去給有興趣的朋友翻閱。
農業與飲食有許多輕鬆愉悅的書可以看,身土不二說穿了並非什麼深奧的大道理,很"民生"、很"基本"、很"每個人",甚至可以說是很"必要"的閱讀,是人活著都會接觸到的領域,誰也避免不了。
同時也有非常多嚴肅議題的書可以看,身土不二道理雖簡單,卻是全世界、各洲、各盟、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鄉村社區,都需要面對的,農業政策、糧食自給率、國際分業、糧食爭奪戰、食物的浪費與不均、土地的損害、生存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枯竭...,每個方向都有讀不完的書。
不是現在才開始有,上個世紀就已經有很多人談這些問題,很多人預言二十一世紀會怎樣怎樣,提出各種建議,請人們往永續的方向走,重視農業,珍惜食物。
就像這本農業文明的探求,二十五年前小島慶三(1917~2008)寫的,雖是財經專家,卻非常關心農業,從經濟面來質疑許多經濟學者、農業專家所提出的農業政策,對政府和國人都有深度期許,認為農業才是二十一世紀最有潛力的產業。
只不過,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還是沒有提高多少,從當時跟我們一樣的百分之三十幾,現在約百分之四十而已,一半都不到。這個指標是很現實的,你說農業現在發展得多厲害,國人的肚子有一半以上靠國外進口的食物,就是很奇怪,不是嗎?
這本書分為幾個部分,先是思考農業的本質,然後是農業現狀的省思,接著才是思考農業的出路,包括高科技時代農業的變革,和條條道路通農業。當然,科技發展到2014年現在已經不是1990年的人所能預測的了,手機、網路、資訊、物流、零售端服務的高度普及,農業能運用的有形無形工具,已超乎想像。
農業的本質卻是不變,大陸國家和小島國家所能從事的農業型態或許有所不同,但日本和台灣相似度高,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發展落差不大,這本書雖然分析的是日本的情況,應用在台灣也相去不遠。
唯一的差別可能在,日本是一個"國家"無誤,鎖國也好,開放自由化也好,長遠的歷史寫著過去和現在,怎麼選擇都是為下一代努力;台灣的位置(地理和歷史位置都)尷尬,要擁抱大陸,也要討好美國,又得維護自尊心、不能講太白,無"國"可鎖,無地可護,假自由之名,行資本優先之實。
即使是農業,也與政治息息相關,其實各國都一樣,只是台灣更難看,而且台灣小,很難掩蓋。
書末寫到兩句話很透徹:「...對將來缺乏遠見,活活折磨農業致死的政策、輿論,才是真正戕害對農業的獻身、士氣、志氣精神。」
"活活折磨農業致死的政策、輿論",台灣到現在還是。
(未完待續。其實我擁有這本書已經很多年,之前一直看不下去,這次翻看卻感觸良多,甚至想要順著作者的邏輯,分析一下台灣的情況,果然,看書也是講求因緣的啊。)
不過,有些書外表輕薄,內容可相當有份量,例如這本農業文明的探求。非常薄,才170頁,直接翻閱的話,兩三天也就能搞定它;但議題廣大而嚴肅,從全球趨勢和日本歷史人文經濟等各層面來探索農業發展,包含過去與未來。
是1990年的過去與未來,不是現在。
延續我想先看一系列日本的農業相關選書,輕鬆的旅行遊歷如【邊走邊啃醃蘿蔔】,實用的如【手釀】、【蔬果觀察記】,青年教育紀錄如【用五感學習】,農人生命故事如【蘋果教我的事】,這五本都很容易讀,我也已經分出去給有興趣的朋友翻閱。
農業與飲食有許多輕鬆愉悅的書可以看,身土不二說穿了並非什麼深奧的大道理,很"民生"、很"基本"、很"每個人",甚至可以說是很"必要"的閱讀,是人活著都會接觸到的領域,誰也避免不了。
同時也有非常多嚴肅議題的書可以看,身土不二道理雖簡單,卻是全世界、各洲、各盟、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鄉村社區,都需要面對的,農業政策、糧食自給率、國際分業、糧食爭奪戰、食物的浪費與不均、土地的損害、生存環境的惡化、資源的枯竭...,每個方向都有讀不完的書。
不是現在才開始有,上個世紀就已經有很多人談這些問題,很多人預言二十一世紀會怎樣怎樣,提出各種建議,請人們往永續的方向走,重視農業,珍惜食物。
就像這本農業文明的探求,二十五年前小島慶三(1917~2008)寫的,雖是財經專家,卻非常關心農業,從經濟面來質疑許多經濟學者、農業專家所提出的農業政策,對政府和國人都有深度期許,認為農業才是二十一世紀最有潛力的產業。
只不過,日本的糧食自給率還是沒有提高多少,從當時跟我們一樣的百分之三十幾,現在約百分之四十而已,一半都不到。這個指標是很現實的,你說農業現在發展得多厲害,國人的肚子有一半以上靠國外進口的食物,就是很奇怪,不是嗎?
這本書分為幾個部分,先是思考農業的本質,然後是農業現狀的省思,接著才是思考農業的出路,包括高科技時代農業的變革,和條條道路通農業。當然,科技發展到2014年現在已經不是1990年的人所能預測的了,手機、網路、資訊、物流、零售端服務的高度普及,農業能運用的有形無形工具,已超乎想像。
農業的本質卻是不變,大陸國家和小島國家所能從事的農業型態或許有所不同,但日本和台灣相似度高,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發展落差不大,這本書雖然分析的是日本的情況,應用在台灣也相去不遠。
唯一的差別可能在,日本是一個"國家"無誤,鎖國也好,開放自由化也好,長遠的歷史寫著過去和現在,怎麼選擇都是為下一代努力;台灣的位置(地理和歷史位置都)尷尬,要擁抱大陸,也要討好美國,又得維護自尊心、不能講太白,無"國"可鎖,無地可護,假自由之名,行資本優先之實。
即使是農業,也與政治息息相關,其實各國都一樣,只是台灣更難看,而且台灣小,很難掩蓋。
書末寫到兩句話很透徹:「...對將來缺乏遠見,活活折磨農業致死的政策、輿論,才是真正戕害對農業的獻身、士氣、志氣精神。」
"活活折磨農業致死的政策、輿論",台灣到現在還是。
(未完待續。其實我擁有這本書已經很多年,之前一直看不下去,這次翻看卻感觸良多,甚至想要順著作者的邏輯,分析一下台灣的情況,果然,看書也是講求因緣的啊。)
2014年8月19日 星期二
【安給書宅】還好而已
熟客對我說,安書宅最近的書好像"還好而已",意指書較舊,或較少讓他眼睛為之一亮的書進來。我冷冷回說:二手書就是這樣。
我的意思是說,書與人的相遇這種事是沒有道理可循的,我其實挺喜歡安書宅什麼類型書都有的調調,看似主人選書性格不明顯,然而,這就是她的性格:什麼領域都想翻翻看看。
或許口頭上為了裝氣質會強調偏愛文學、詩什麼的,但一天到晚看那些書也很累吧,誰不想輕鬆地翻閱充滿圖片的旅行美食書呢?誰不想多看看生活實用的書呢!
前天有個阿兵哥買書的時候很可愛地問:這些書妳都看過嗎?
答:這些書我都沒看過。
當然,因為所有的書都是朋友捐來的,並不是我的書。透過這些書只能推敲安小姐交遊廣闊,其友人看的書包山包海;也因為書量還很少,主人沒什麼可篩選的,幾乎是將收到的書全面上架。
好處是,店雖小,書卻很熱鬧,新舊參差,中外齊鳴,各年齡層所需的都有個幾本,若帶著尋寶的心情來,每本「還好而已」的書,都可能變成一個小寶藏。
我的意思是說,書與人的相遇這種事是沒有道理可循的,我其實挺喜歡安書宅什麼類型書都有的調調,看似主人選書性格不明顯,然而,這就是她的性格:什麼領域都想翻翻看看。
或許口頭上為了裝氣質會強調偏愛文學、詩什麼的,但一天到晚看那些書也很累吧,誰不想輕鬆地翻閱充滿圖片的旅行美食書呢?誰不想多看看生活實用的書呢!
前天有個阿兵哥買書的時候很可愛地問:這些書妳都看過嗎?
答:這些書我都沒看過。
當然,因為所有的書都是朋友捐來的,並不是我的書。透過這些書只能推敲安小姐交遊廣闊,其友人看的書包山包海;也因為書量還很少,主人沒什麼可篩選的,幾乎是將收到的書全面上架。
好處是,店雖小,書卻很熱鬧,新舊參差,中外齊鳴,各年齡層所需的都有個幾本,若帶著尋寶的心情來,每本「還好而已」的書,都可能變成一個小寶藏。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5 蘋果教我的事
身是身體,身體是飲食組成的;土是土地,土地是農作物的來源;「身土不二」看似一個農業與飲食的系列選書,因為土地,所以與環境生態相關,因為飲食,所以與人的生活作息也相關。
把這些元素都串在一起的、要它們「不二」的,則是人的態度和心理。
你可能以為身土不二讀書會是農業的讀書會,如果對種菜沒興趣的人,就沒甚麼好看的!
我想用一本書來推翻這個說法,覺得木村阿公的故事很適合,很入門,知名度又高,書的內容也流暢易讀,對種菜和做菜完全沒意願的人也可以當作人物傳記來讀,因為書中也寫到他做過的各種工作,包括酒店,其戲劇性完全超乎我們原先的想像。
農業相關的書範圍之廣,從園藝種菜到世界糧食戰爭都有,但也有許多小品故事,一點也不"實用",一點也不"嚴肅",是讀來讓心感動的,蘋果教我的事這書就是,甚至可以說它重點不在農業,而在哲學。
在【一切從觀察開始】篇裡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是木村和幾個自然農法夥伴的共同點:「大自然不會說話,因此,人類必須磨練感性,感受大自然。」
他們還說:「靜下心來觀察非常重要。高學歷的人往往無法不多做點甚麼。如今正缺乏能夠忍耐、靜下心來觀察的人。」
感性真的要磨練,這部分我大概磨了十五年才比較有感受環境的能力;高學歷的人幾個字也讓我笑了,確實常常想著要"多做點什麼",在還沒有足夠的觀察與思考的時候,就急著做。
另外,【準備赴死後的新發現】篇的「從百草叢生學到的事」也說到一段"觀察"的故事,木村阿公的太太為了遮住果園四周的枯樹,種了繡球花當圍籬,也種了梨子、葡萄、桃子和甜梅樹,成為他們家自己吃的水果來源。
這些果樹的根部長滿雜草,卻每年都結實纍纍;旁邊蘋果樹下的草割得乾淨見土,以為有助果樹生長,反而奄奄一息。直到他上山赴死意外觀察到土壤肥沃原理,回到家才看見周圍那些果樹,早就告訴他大自然的邏輯,之前竟然完全沒有發現。
太專注看園子裡的蘋果樹,就看不到整體,木村阿公自己也說,真是「見樹不見林」。
所以我說書中許多例子不只農夫適用,一般人也很有得用,必須磨練感性啊,要多靜心觀察周遭啊,可能一生存活的關鍵,老天爺早就"故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偷偷告訴你。
基本上,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把握認識或體驗農業的機會,有時候重要的不是學會耕種某一種蔬菜水果的技術,而是學會感謝。作者在前言處就將標題定為:
謝謝每一棵蘋果樹。
看完這本書你不會馬上去找一塊田來種菜,但卻可以馬上就對身邊最不起眼的事物說謝謝!
農業與其他產業不一樣的地方也在這裡,它是必須學會感恩的行業,工商業、科技業、或各專業領域都沒有如此直接跟土壤緊密結合,自始至終依靠著天地,古今皆然。
所以農業的故事,幾乎適合每個人讀。
把這些元素都串在一起的、要它們「不二」的,則是人的態度和心理。
你可能以為身土不二讀書會是農業的讀書會,如果對種菜沒興趣的人,就沒甚麼好看的!
我想用一本書來推翻這個說法,覺得木村阿公的故事很適合,很入門,知名度又高,書的內容也流暢易讀,對種菜和做菜完全沒意願的人也可以當作人物傳記來讀,因為書中也寫到他做過的各種工作,包括酒店,其戲劇性完全超乎我們原先的想像。
農業相關的書範圍之廣,從園藝種菜到世界糧食戰爭都有,但也有許多小品故事,一點也不"實用",一點也不"嚴肅",是讀來讓心感動的,蘋果教我的事這書就是,甚至可以說它重點不在農業,而在哲學。
在【一切從觀察開始】篇裡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是木村和幾個自然農法夥伴的共同點:「大自然不會說話,因此,人類必須磨練感性,感受大自然。」
他們還說:「靜下心來觀察非常重要。高學歷的人往往無法不多做點甚麼。如今正缺乏能夠忍耐、靜下心來觀察的人。」
感性真的要磨練,這部分我大概磨了十五年才比較有感受環境的能力;高學歷的人幾個字也讓我笑了,確實常常想著要"多做點什麼",在還沒有足夠的觀察與思考的時候,就急著做。
另外,【準備赴死後的新發現】篇的「從百草叢生學到的事」也說到一段"觀察"的故事,木村阿公的太太為了遮住果園四周的枯樹,種了繡球花當圍籬,也種了梨子、葡萄、桃子和甜梅樹,成為他們家自己吃的水果來源。
這些果樹的根部長滿雜草,卻每年都結實纍纍;旁邊蘋果樹下的草割得乾淨見土,以為有助果樹生長,反而奄奄一息。直到他上山赴死意外觀察到土壤肥沃原理,回到家才看見周圍那些果樹,早就告訴他大自然的邏輯,之前竟然完全沒有發現。
太專注看園子裡的蘋果樹,就看不到整體,木村阿公自己也說,真是「見樹不見林」。
所以我說書中許多例子不只農夫適用,一般人也很有得用,必須磨練感性啊,要多靜心觀察周遭啊,可能一生存活的關鍵,老天爺早就"故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偷偷告訴你。
謝謝每一棵蘋果樹。
看完這本書你不會馬上去找一塊田來種菜,但卻可以馬上就對身邊最不起眼的事物說謝謝!
農業與其他產業不一樣的地方也在這裡,它是必須學會感恩的行業,工商業、科技業、或各專業領域都沒有如此直接跟土壤緊密結合,自始至終依靠著天地,古今皆然。
所以農業的故事,幾乎適合每個人讀。
照片取自上下游網站,2011年9月木村秋則先生來台交流,上下游網站上有系列報導!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4 蔬果觀察記
為身土不二系列選書時,定的是:農業、環境、飲食,範圍廣大,可輕鬆可嚴肅。也許我說明讀書會的時候沒有把輕鬆的部分舉例出來,大家乍聽之下,就往嚴肅的方向想像,也就產生了抗拒的心理。
其實,從前面三本書可以知道,身土不二是非常"生活"的一件事,跟旅行、美食、生態、情感、哲學亦息息相關。【邊走邊啃醃蘿蔔】這書就是最好的證明,看似妹尾河童在全日本找醃蘿蔔的旅行紀錄,但就是自然而然會探究到農業問題,會關心環境與社會,會呈現各地飲食文化的風貌。
而【用五感學習】則從另一個重要的面向來包含各議題,即教育,而且是實踐版的教育,不是理論考試版。以一年的農業學校學生點滴,揭露農業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我看這本書的態度是嚴肅的,但書的內容非常輕鬆,很容易閱讀,是一天就能翻完的書。
【手釀】就很直接了,手作飲食一篇篇在讀者面前,生活、理念則在背後支撐,親近土地、參與農耕、生產食物,用原始的資源過活,在現代,仍非常可行。收藏其中的手釀食譜祕笈,它就成為超級實用書;但想要掌握祕笈核心的話,則必須端詳作者的出發點:夫婦愛。身土不二的核心,也是愛吧。
今天要推的第四本還是來自日本,是"實用"故事書,而且,非常"食用"!
【蔬果觀察記】寫的是一個個的蔬菜水果,從高麗菜開始,到白菜結束,沒有一張照片,全部搭配細緻的手繪插圖,有的畫外型,有的畫根莖葉,有的畫橫切剖面圖,有的畫細部脈絡,如果一張張原圖裱褙起來的話,將是非常棒的蔬果畫展。繪者是三上修。
作者稻垣榮洋是日本岡山大學農學研究科博士,寫過《身邊雜草的愉快生存法》、《與農業相遇的自然體驗》、《與農業一同遊玩》、《雜草的成功戰略》等,很有趣的一個"草人"吧。
每個蔬菜追本溯源的故事,都好精彩,穿插一些民間風俗典故,不是只講起源,也講這些蔬果在大自然中是怎麼拼命求生存,繁衍到現代,得到人們的青睞,他經常站在各蔬果的角度,用擬人的語氣寫,十分鮮活生動。
類似的蔬果書很多人寫得像圖鑑書,把科屬種類別、名稱、學名、別名、營養成分一一列出,或再說點哪裡產出、季節、怎麼種植,再補充怎麼烹調、保存、多元利用,實用性高,可以說就是一本工具書了,放著,隨時查詢。
這本蔬果書則是以"說故事"的寫法呈現的,有歷史的味道,但加入不少"野史",或說是"常民生活史",以日本為主,但偶爾也把世界各國、古往今來的傳說帶進來。
作者不只是"觀察"這些蔬果的表面,也研究它們的內涵,所以仍然放了許多科學的知識在裡面,閱讀過程輕鬆愉悅,但目的還是嚴肅的,希望一一把蔬菜水果的學問傳遞給大家。
讓人類不要小看這些茄子、小黃瓜、蔥薑蒜、南瓜、牛蒡、萵苣、玉米、竹筍、番茄、香菇、花生、馬鈴薯、山藥、草莓、波菜、哈密瓜、秋葵、辣椒....,他寫了43種之多呢。
我覺得是一本很適合隨身攜帶的書,等車等人的空檔時間看個一篇很剛好,可以不館篇章順序隨手翻一篇來看,或者從目錄裡找一個喜歡的蔬果去讀,有故事令人發出會心一笑,有的收穫良多,也有的給人警惕提醒。
例如苦瓜篇寫到,苦瓜的苦味是為了不讓動物吃掉才產生,但成熟之後反而為了讓動物吃變為鮮艷的橙色,「當果實迸裂開之後出現的內部果肉也是非常的香甜好吃,據說從前的孩子們都用來代替點心食用。」
「但是對於被甜味零食團團包圍的現代孩童們來說,可能是看也不看那些甘甜的苦瓜吧。」
「若人們喜歡甜味,水果與蔬菜也都會往甜味的種類持續發展。當只有沒酸味的香甜水果品種才會受人喜歡時,蔬菜的特有苦味與澀味就不討喜了,這麼一來,也只能培育出毫無特色的品種。」
「不僅僅是食物而已,連這世上的大人們也都不再嚴格,對孩子們來說可就成了完完全全的輕鬆世界,簡直成了一個驕寵四處滿溢的時代。」
其實,從前面三本書可以知道,身土不二是非常"生活"的一件事,跟旅行、美食、生態、情感、哲學亦息息相關。【邊走邊啃醃蘿蔔】這書就是最好的證明,看似妹尾河童在全日本找醃蘿蔔的旅行紀錄,但就是自然而然會探究到農業問題,會關心環境與社會,會呈現各地飲食文化的風貌。
而【用五感學習】則從另一個重要的面向來包含各議題,即教育,而且是實踐版的教育,不是理論考試版。以一年的農業學校學生點滴,揭露農業教育(制度)的重要性。我看這本書的態度是嚴肅的,但書的內容非常輕鬆,很容易閱讀,是一天就能翻完的書。
【手釀】就很直接了,手作飲食一篇篇在讀者面前,生活、理念則在背後支撐,親近土地、參與農耕、生產食物,用原始的資源過活,在現代,仍非常可行。收藏其中的手釀食譜祕笈,它就成為超級實用書;但想要掌握祕笈核心的話,則必須端詳作者的出發點:夫婦愛。身土不二的核心,也是愛吧。
今天要推的第四本還是來自日本,是"實用"故事書,而且,非常"食用"!
【蔬果觀察記】寫的是一個個的蔬菜水果,從高麗菜開始,到白菜結束,沒有一張照片,全部搭配細緻的手繪插圖,有的畫外型,有的畫根莖葉,有的畫橫切剖面圖,有的畫細部脈絡,如果一張張原圖裱褙起來的話,將是非常棒的蔬果畫展。繪者是三上修。
作者稻垣榮洋是日本岡山大學農學研究科博士,寫過《身邊雜草的愉快生存法》、《與農業相遇的自然體驗》、《與農業一同遊玩》、《雜草的成功戰略》等,很有趣的一個"草人"吧。
每個蔬菜追本溯源的故事,都好精彩,穿插一些民間風俗典故,不是只講起源,也講這些蔬果在大自然中是怎麼拼命求生存,繁衍到現代,得到人們的青睞,他經常站在各蔬果的角度,用擬人的語氣寫,十分鮮活生動。
類似的蔬果書很多人寫得像圖鑑書,把科屬種類別、名稱、學名、別名、營養成分一一列出,或再說點哪裡產出、季節、怎麼種植,再補充怎麼烹調、保存、多元利用,實用性高,可以說就是一本工具書了,放著,隨時查詢。
這本蔬果書則是以"說故事"的寫法呈現的,有歷史的味道,但加入不少"野史",或說是"常民生活史",以日本為主,但偶爾也把世界各國、古往今來的傳說帶進來。
作者不只是"觀察"這些蔬果的表面,也研究它們的內涵,所以仍然放了許多科學的知識在裡面,閱讀過程輕鬆愉悅,但目的還是嚴肅的,希望一一把蔬菜水果的學問傳遞給大家。
讓人類不要小看這些茄子、小黃瓜、蔥薑蒜、南瓜、牛蒡、萵苣、玉米、竹筍、番茄、香菇、花生、馬鈴薯、山藥、草莓、波菜、哈密瓜、秋葵、辣椒....,他寫了43種之多呢。
我覺得是一本很適合隨身攜帶的書,等車等人的空檔時間看個一篇很剛好,可以不館篇章順序隨手翻一篇來看,或者從目錄裡找一個喜歡的蔬果去讀,有故事令人發出會心一笑,有的收穫良多,也有的給人警惕提醒。
例如苦瓜篇寫到,苦瓜的苦味是為了不讓動物吃掉才產生,但成熟之後反而為了讓動物吃變為鮮艷的橙色,「當果實迸裂開之後出現的內部果肉也是非常的香甜好吃,據說從前的孩子們都用來代替點心食用。」
「但是對於被甜味零食團團包圍的現代孩童們來說,可能是看也不看那些甘甜的苦瓜吧。」
「若人們喜歡甜味,水果與蔬菜也都會往甜味的種類持續發展。當只有沒酸味的香甜水果品種才會受人喜歡時,蔬菜的特有苦味與澀味就不討喜了,這麼一來,也只能培育出毫無特色的品種。」
「不僅僅是食物而已,連這世上的大人們也都不再嚴格,對孩子們來說可就成了完完全全的輕鬆世界,簡直成了一個驕寵四處滿溢的時代。」
這就是飲食與農業的交互影響!人們的口味,決定了農產品的走向;大人的喜好,決定了孩子的世界。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書店書】從書店窗口看京都
除了身土不二系列書之外,我想跟書店有關的書也可以成一個閱讀的類別,就叫書店書吧。
畢竟,我是開書店的,也是寫作的,在市面上看到跟書店有關的書就會想要翻一翻,但若純粹只是介紹各地有哪些書店的話,倒也不會想要買下來收藏,有時候甚至並不想參考別人開店經驗,偏執地認為守住自己的本質比較重要,我是這樣的書店主人。
這本【從書店窗口看京都】被歸為旅遊書,但我歸為【書店書】,有自己選書堅持的40年的惠文社一乘寺店,小小二手書店安書宅自然學不來,但她以書店的角度介紹與自己相關的京都事物,很值得學習。
(不過,確實看完後很想照著書店推薦的一一去拜訪,真可怕的旅遊書魔力啊~~~)
自從看了這本書,就一直幻想要寫"從書店窗口看澎湖"之類的文章,最近在寫北投,也忍不住照樣造句,如:從社大窗口看北投,很糟糕的一個寫作者啊我,老想偷別人的idea。究竟可不可以呢?寫從安書宅門口看澎湖、看北投、看山、看海、看日本、看地球....。
(然後,有一天,可能我就變成魔力旅遊書寫手了~~)
為什麼我想模仿這本書的架構,因為,她介紹的,可以說是書店工作者或生活在書店周邊的人、平日裡會去的地方,一般旅遊書根本不會寫到的角落或店家。
從書店裏面賣的/用的東西延伸出去的創作者,重要的合作的出版社或別的書店,附近咖啡館點心店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用一種非推不可的心情在寫,因為都是他們日常愛的啊。
這書打翻了我想像中氣質典雅的京都古城,變身而成一座親切的、充滿人味的、現代風情小鎮。
這書打破我陳舊的旅遊框架,也打破我狹隘的書店視野!
我的意思是說,旅遊可以不一樣,從書店出發的旅遊就可以;書店可以不一樣,不只看店內的書,也從窗戶看出去。
最特別的是她還介紹了人,我好希望整本書的每一個地方都去坐坐之外,也希望有機會認識書裡的人,然後我才想到,我的日文根本沒有好到那樣的地步。
(真的是充滿魔力的書吧,讓我以為自己也能去拜訪全部人事物。)
畢竟,我是開書店的,也是寫作的,在市面上看到跟書店有關的書就會想要翻一翻,但若純粹只是介紹各地有哪些書店的話,倒也不會想要買下來收藏,有時候甚至並不想參考別人開店經驗,偏執地認為守住自己的本質比較重要,我是這樣的書店主人。
這本【從書店窗口看京都】被歸為旅遊書,但我歸為【書店書】,有自己選書堅持的40年的惠文社一乘寺店,小小二手書店安書宅自然學不來,但她以書店的角度介紹與自己相關的京都事物,很值得學習。
(不過,確實看完後很想照著書店推薦的一一去拜訪,真可怕的旅遊書魔力啊~~~)
自從看了這本書,就一直幻想要寫"從書店窗口看澎湖"之類的文章,最近在寫北投,也忍不住照樣造句,如:從社大窗口看北投,很糟糕的一個寫作者啊我,老想偷別人的idea。究竟可不可以呢?寫從安書宅門口看澎湖、看北投、看山、看海、看日本、看地球....。
(然後,有一天,可能我就變成魔力旅遊書寫手了~~)
為什麼我想模仿這本書的架構,因為,她介紹的,可以說是書店工作者或生活在書店周邊的人、平日裡會去的地方,一般旅遊書根本不會寫到的角落或店家。
從書店裏面賣的/用的東西延伸出去的創作者,重要的合作的出版社或別的書店,附近咖啡館點心店就更不用說了,幾乎是用一種非推不可的心情在寫,因為都是他們日常愛的啊。
這書打翻了我想像中氣質典雅的京都古城,變身而成一座親切的、充滿人味的、現代風情小鎮。
這書打破我陳舊的旅遊框架,也打破我狹隘的書店視野!
我的意思是說,旅遊可以不一樣,從書店出發的旅遊就可以;書店可以不一樣,不只看店內的書,也從窗戶看出去。
最特別的是她還介紹了人,我好希望整本書的每一個地方都去坐坐之外,也希望有機會認識書裡的人,然後我才想到,我的日文根本沒有好到那樣的地步。
(真的是充滿魔力的書吧,讓我以為自己也能去拜訪全部人事物。)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安給書宅】像遊牧民族
親愛的書宅,
來說說這件事吧,就是把店開在澎湖、人卻跑來跑去這件事。
澎湖是個觀光島嶼,我們把店開在那,感覺像作夢一樣,很多人羨慕,以為我們過著天堂般的生活。
島嶼是度假天堂,到澎湖放大假,當然做甚麼都開心,什麼都不做更開心。但我們開了店、或說創了業成了家在島上,就會有現實的一面,絕對跟作夢是不一樣的。
尤其鶵鳥和安書宅這種過於理想的店,想要靠她賺錢養活老闆,短期內是不可能;反過來要靠老闆出去賺錢回來、養活她。安書宅只有一個安小姐,還好打發;鶵鳥有店長要活,老闆也有老闆娘和公子要交待,生存的基準線比我高出許多。
所以我們只好,店歸店,工作歸工作,回台灣賺薪水或接案子賺鐘點費,也就是"工作"的部分。以我為例,我就是接一些文稿撰寫的案子,賺點稿費維生。安書宅是夢想的店,文字是生存的寄託。
興趣則是人活著必須要有的點綴,我的興趣是看電影,也喜歡上山下海,喜歡一點音樂;休閒是讓人放鬆的事,我喜歡跟貓一起在家看電視看書自己做飯吃,也喜歡寫毛筆字或做做明信片等跟雙手有關跟大腦無關的事。在台灣的日子我享受看電影、爬山、與貓在家;在澎湖則自然是游泳、散步、看書、寄明信片。
兩邊的生活都很重視。
那旅行是什麼呢?旅行...不是地點而是狀態吧,對我來說既非興趣也非休閒,搞不好是跟工作比較有關,因為通常旅行中我能吸收很多,是充電的效用;未來的旅行也可能跟店有關,想像旅行的收穫將豐富安書宅的藏書。住在澎湖到底算不算旅行呢?
應該這麼說: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
雖然把店開在澎湖,除非我們把家人也都移民過去,否則我們就是得大島小島飛來飛去,所以,總不像"居民",也不像已經嫁去澎湖的"新住民",或已經賭上一身家當創業、定在那兒的"新澎湖人",更不是返鄉的澎湖遊子、準備光耀門楣。
像是流浪的遊牧民族吧。
但也沒那麼"流浪"啦,我們還是有認真賺自己的生活費;還是有家,而且有好幾個家呢。
人們總愛問我們:為什麼把店開在澎湖呢?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
答案可以用緣分兩個字帶過,或說房租比較低、壓力比較小,或說澎湖比較遠、老闆娘管不到,或說澎湖單純樸素,開店可以比較從容。
或就是說,因為喜歡澎湖啊,因為澎湖很好啊!
即便遊牧民族,也逐水草而居,也是自己選擇好地方去住;我們一樣,除了珍惜已經有的緣分,也想做"選擇"。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例如,別人來澎湖開民宿、做旅行社、賣漁特產,我們做藝文、做書店;別人選擇搭車就能到的地方,我們選擇過海;別人選擇馬路旁,我們選擇巷弄內。
別人選擇能賺錢的營運模式,好讓自己安穩地待在澎湖;我們選擇很難賺錢的模式,好讓自己兩邊跑。
兩邊跑真的不好嗎?
遊牧民族的優勢,也許是線狀串聯,把兩邊的資源流通,把兩邊的生活融合,把兩邊的思維交錯,會不會刺激出許多有趣的事呢?!
也許某種程度我們相信:這種看似傻子的游牧生存方式,會累積特別的智慧。
或只是看起來珍貴又可愛,也不錯。
來說說這件事吧,就是把店開在澎湖、人卻跑來跑去這件事。
澎湖是個觀光島嶼,我們把店開在那,感覺像作夢一樣,很多人羨慕,以為我們過著天堂般的生活。
島嶼是度假天堂,到澎湖放大假,當然做甚麼都開心,什麼都不做更開心。但我們開了店、或說創了業成了家在島上,就會有現實的一面,絕對跟作夢是不一樣的。
尤其鶵鳥和安書宅這種過於理想的店,想要靠她賺錢養活老闆,短期內是不可能;反過來要靠老闆出去賺錢回來、養活她。安書宅只有一個安小姐,還好打發;鶵鳥有店長要活,老闆也有老闆娘和公子要交待,生存的基準線比我高出許多。
所以我們只好,店歸店,工作歸工作,回台灣賺薪水或接案子賺鐘點費,也就是"工作"的部分。以我為例,我就是接一些文稿撰寫的案子,賺點稿費維生。安書宅是夢想的店,文字是生存的寄託。
興趣則是人活著必須要有的點綴,我的興趣是看電影,也喜歡上山下海,喜歡一點音樂;休閒是讓人放鬆的事,我喜歡跟貓一起在家看電視看書自己做飯吃,也喜歡寫毛筆字或做做明信片等跟雙手有關跟大腦無關的事。在台灣的日子我享受看電影、爬山、與貓在家;在澎湖則自然是游泳、散步、看書、寄明信片。
兩邊的生活都很重視。
那旅行是什麼呢?旅行...不是地點而是狀態吧,對我來說既非興趣也非休閒,搞不好是跟工作比較有關,因為通常旅行中我能吸收很多,是充電的效用;未來的旅行也可能跟店有關,想像旅行的收穫將豐富安書宅的藏書。住在澎湖到底算不算旅行呢?
應該這麼說:有時候是,有時候不是。
雖然把店開在澎湖,除非我們把家人也都移民過去,否則我們就是得大島小島飛來飛去,所以,總不像"居民",也不像已經嫁去澎湖的"新住民",或已經賭上一身家當創業、定在那兒的"新澎湖人",更不是返鄉的澎湖遊子、準備光耀門楣。
像是流浪的遊牧民族吧。
但也沒那麼"流浪"啦,我們還是有認真賺自己的生活費;還是有家,而且有好幾個家呢。
人們總愛問我們:為什麼把店開在澎湖呢?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
答案可以用緣分兩個字帶過,或說房租比較低、壓力比較小,或說澎湖比較遠、老闆娘管不到,或說澎湖單純樸素,開店可以比較從容。
或就是說,因為喜歡澎湖啊,因為澎湖很好啊!
即便遊牧民族,也逐水草而居,也是自己選擇好地方去住;我們一樣,除了珍惜已經有的緣分,也想做"選擇"。選擇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例如,別人來澎湖開民宿、做旅行社、賣漁特產,我們做藝文、做書店;別人選擇搭車就能到的地方,我們選擇過海;別人選擇馬路旁,我們選擇巷弄內。
別人選擇能賺錢的營運模式,好讓自己安穩地待在澎湖;我們選擇很難賺錢的模式,好讓自己兩邊跑。
兩邊跑真的不好嗎?
遊牧民族的優勢,也許是線狀串聯,把兩邊的資源流通,把兩邊的生活融合,把兩邊的思維交錯,會不會刺激出許多有趣的事呢?!
也許某種程度我們相信:這種看似傻子的游牧生存方式,會累積特別的智慧。
或只是看起來珍貴又可愛,也不錯。
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3 手釀
【手釀--對身體最溫柔的發酵飲食】是適合情人節閱讀的書,書裡男女主角過的生活,讓人好羨慕。
大部分的人看它,是一本家庭食譜,講鹽漬醬菜、釀醋、做壽司、做味噌、釀醬油、釀米酒、做納豆、煙燻魚肉、手作乳酪,非常實用,非常實"吃",可以說是日本家庭必備,其中一半以上也幾乎是台灣家庭常用調味。
作者把她在日本所學所做寫出來,並一再表示每樣都不難,做了就知道,釀東釀西的,只要有興趣,有耐心,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難。當然,還要有愛。
我也覺得,動手做並不難,難在實踐那樣的生活理念。不過,如果有默契,兩個人約好一起實踐,相信什麼困難都能解決。
「認真地過每一天才是真學問。」無蝶說,他們每天燃柴生火煮飯,需要什麼都自己動手做。
「手作是我們夫婦一天的工作旋律,也是夫婦感情意氣投合的和聲,失去了手作這項固定的生活要素時,可能會讓無蝶庵這個生活舞台失去溫度,我們所要追求的夫婦愛也沒了!」無蝶夫人說。這是她寫在第一章「當女記者遇上人類學家 先苦後甘、在家修行的手作人生」裡的文字。
所以我說這是一本適合在情人節看的書,這裡講的是「夫婦愛」,手作是他們的合聲,男主人寫了書送給妻子,於是妻子說:
「既然,無蝶都不惜以生命的力作獻給愛妻,那我每天為無蝶獻上最健康的手作料理,與無蝶在庵內過著同甘共苦的日子,也算是應有的夫婦之情。」
為愛人獻上最健康的手作料理,這不是浪漫,不是夢幻,這才是現實,是積極進取的人生啊!
是不是太令人羨慕了呢!
無蝶夫婦的愛情故事之美,不是他們怎麼認識、怎麼在一起,怎麼異國戀情、怎麼努力求婚,或怎麼老少配、怎麼黃昏之戀;他們最令人動容的是『在一起之後』!
兩個人在一起之後展開的生活點滴,每天、每餐、每一口飯菜,一個書架、一個爐灶、一堆木柴,每一件事都為了彼此。
不但適合準備結婚的情侶看,適合新婚夫妻看,也適合結婚多年的家庭看;更推薦給單身者,看完會對愛情和婚姻仍然憧憬,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無蝶夫婦、時光倒流般地、去過昭和時代生活,他們相處的態度卻值得學習,先把功課做好,未來隨時派上用場。
即便一個人生活,沒有"愛人"可為他/她獻上健康的手作料理,也可以為自己啊,或者為"家人"也非常好。
無蝶庵的「夫婦愛」讓人羨慕,有機會實踐的人,一定要努力;沒有這種愛的人,則從愛自己出發,然後「家人愛」、「親友愛」,也都有機會能貫徹手作料理的精神。
為了健康,何不約好多幾個人,一起手作。這是第三本身土不二系列書,我想說的是,不只身體跟土地密不可分,人的心理跟土地也息息相關,手作過程需要用心,需要用愛,還需要溫柔善良...。
我們的雙手,就是人類與土地的橋樑。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安給書宅】不能收的書店
親愛的書宅,
我努力想要穩住工作的節奏,不要每次有人住院,生活就全部打亂,發現有時候是我自己想要陷入混亂的局面,潛意識裡期待著砍掉重練,是我的壞習慣。
想像一切重來會比較好?讓過去變成爛攤子?
歷史根本不會過去,爛攤子早晚得收拾,沒有可以砍掉重練的人生。簡單說,沒有可以逃避的,就算緊急的事一直出現、插隊進來你的生命順序裡,已經出發的路都還是要走,晚一點走而已。
例如,安書宅要做的事,去年被親人過世暫緩,今年被親人住院打亂,延宕再延宕,越走越慢,有人看我一直在台灣不在澎湖,說我拋下了書店,問我要不要乾脆把店"收"了?
好在安書宅是無法放棄的理想,每一本書都由朋友捐來,賣出去的錢離空間的租金也不算太遠,書店的存在並沒有很難,而且書一直累積,一直有朋友再寄來,可以說她已經是一個有機體了,自己生了書,自己賣了書,她自己活著!
我沒有辦法"收"她。
她只會越長越大,越活越久,我覺得。
我呢,我只是志工之一,負責去整理書上架,出一點水電費,數一數書錢交給房東,就這樣。
那天,(因應復興航空事件後),我在馬公飛回台北的飛機上寫下【安書宅操作手冊】,以備不時之需,果然內容差不多就是給每一本書定價、貼書單,方便買書的人自助結帳,以及提醒操作志工要常常打掃環境而已。
今天寫在這裡,也算公告給安書宅的接班人,畢竟世事無常,早點交代比較好,經營安書宅沒有訣竅,把單純收書賣書運作得順暢自然即可。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得太複雜,或許最難的是:
不要想做太多的事情,維持以書為主角的書店的樣子。
簡單比較難,延續初衷比較難,讓別人明白也很難;但好在有這些困難,
安小姐每天都在努力,終於不再想要砍掉重練自己的人生。
安,2014年8月3日。
我努力想要穩住工作的節奏,不要每次有人住院,生活就全部打亂,發現有時候是我自己想要陷入混亂的局面,潛意識裡期待著砍掉重練,是我的壞習慣。
想像一切重來會比較好?讓過去變成爛攤子?
歷史根本不會過去,爛攤子早晚得收拾,沒有可以砍掉重練的人生。簡單說,沒有可以逃避的,就算緊急的事一直出現、插隊進來你的生命順序裡,已經出發的路都還是要走,晚一點走而已。
例如,安書宅要做的事,去年被親人過世暫緩,今年被親人住院打亂,延宕再延宕,越走越慢,有人看我一直在台灣不在澎湖,說我拋下了書店,問我要不要乾脆把店"收"了?
好在安書宅是無法放棄的理想,每一本書都由朋友捐來,賣出去的錢離空間的租金也不算太遠,書店的存在並沒有很難,而且書一直累積,一直有朋友再寄來,可以說她已經是一個有機體了,自己生了書,自己賣了書,她自己活著!
我沒有辦法"收"她。
她只會越長越大,越活越久,我覺得。
我呢,我只是志工之一,負責去整理書上架,出一點水電費,數一數書錢交給房東,就這樣。
那天,(因應復興航空事件後),我在馬公飛回台北的飛機上寫下【安書宅操作手冊】,以備不時之需,果然內容差不多就是給每一本書定價、貼書單,方便買書的人自助結帳,以及提醒操作志工要常常打掃環境而已。
今天寫在這裡,也算公告給安書宅的接班人,畢竟世事無常,早點交代比較好,經營安書宅沒有訣竅,把單純收書賣書運作得順暢自然即可。不要想太多,不要想得太複雜,或許最難的是:
不要想做太多的事情,維持以書為主角的書店的樣子。
簡單比較難,延續初衷比較難,讓別人明白也很難;但好在有這些困難,
安小姐每天都在努力,終於不再想要砍掉重練自己的人生。
安,2014年8月3日。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創作旅行】小展覽說明
創作主題:隨山而安
想像有個登山社團,努力維持一種優雅的姿態,去跟山親近。出發前,在小書店裡有個微型書展,名為「隨山而安」,把以山為主題的書挑出來,就在小書房裡的寫字桌上。
希望爬了山之後,有相關的作品誕生,照片、文章、詩詞、歌曲、繪畫、聲音、壓花、手工皂、咖啡、料理、陶藝、電影短片...都好,集結展出或編纂成冊。
是一種「創作旅行」的概念,不過,沒有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什麼的,都是素人。 安書宅遇到了經營國內旅遊多年的網站La Tour,老友Leela辦過許多登山活動,腦力激盪之後,試了第一座山:古茶布安!回來之後,終於誕生一個小展覽。
第一回合名稱:古茶布安
一、明信片
在小書房的窗戶上,有從山下寄回來的,也有寄到別處之前翻拍的。 => 看明信片作品
二、照片
是旅行回來後,透過網路向一起旅行的夥伴徵求檔案,再沖印出相片而成,在書桌正前方的牆面上,和窗邊。
三、畫作
網路徵稿過程中,除了照片外,也有朋友提供了手繪、或電腦繪圖的作品,前者直接展出了原稿,在書桌右側的牆上,後者以彩色列印輸出,在桌上的資料夾裡,它是一本展出冊!
四、圖文
以照片為底、特效處理後、加入文字而成,其中一個夥伴提供了這樣特別的作品,也是列印A4 size出來,放入展出冊中。
五、文
有幾個夥伴寫了登山旅行紀錄文字,簡單word排版後,列印出來,也請翻閱桌上的展出冊。
六、詩
有單獨詩的創作,附小照片;也有以照片為主,圖說寫成了小詩。安小姐用稿紙手寫,抄了大家的圖說詩文,在桌上展覽冊子裡。
第二回合名稱:錐麓清水雙古道兩斷崖 2014. 9/14-15
想像有個登山社團,努力維持一種優雅的姿態,去跟山親近。出發前,在小書店裡有個微型書展,名為「隨山而安」,把以山為主題的書挑出來,就在小書房裡的寫字桌上。
希望爬了山之後,有相關的作品誕生,照片、文章、詩詞、歌曲、繪畫、聲音、壓花、手工皂、咖啡、料理、陶藝、電影短片...都好,集結展出或編纂成冊。
是一種「創作旅行」的概念,不過,沒有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什麼的,都是素人。 安書宅遇到了經營國內旅遊多年的網站La Tour,老友Leela辦過許多登山活動,腦力激盪之後,試了第一座山:古茶布安!回來之後,終於誕生一個小展覽。
第一回合名稱:古茶布安
- 主辦單位:安書宅 優雅登山社
- 協辦單位:La Tour
- 展出時間:2014年8月起
- 展出地點:安書宅的小書房裡
(澎湖縣馬公市民生路17-4號)
- 內容簡介:
一、明信片
在小書房的窗戶上,有從山下寄回來的,也有寄到別處之前翻拍的。 => 看明信片作品
二、照片
是旅行回來後,透過網路向一起旅行的夥伴徵求檔案,再沖印出相片而成,在書桌正前方的牆面上,和窗邊。
三、畫作
網路徵稿過程中,除了照片外,也有朋友提供了手繪、或電腦繪圖的作品,前者直接展出了原稿,在書桌右側的牆上,後者以彩色列印輸出,在桌上的資料夾裡,它是一本展出冊!
四、圖文
以照片為底、特效處理後、加入文字而成,其中一個夥伴提供了這樣特別的作品,也是列印A4 size出來,放入展出冊中。
五、文
有幾個夥伴寫了登山旅行紀錄文字,簡單word排版後,列印出來,也請翻閱桌上的展出冊。
六、詩
有單獨詩的創作,附小照片;也有以照片為主,圖說寫成了小詩。安小姐用稿紙手寫,抄了大家的圖說詩文,在桌上展覽冊子裡。
- 展出小海報:在窗外!
第二回合名稱:錐麓清水雙古道兩斷崖 2014. 9/14-15
成員20名募集中,詳情請至FB活動頁
或直接上 La Tour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2 用五感學習
文 / 陳藹文
【用五感學習】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書末的編目資料框框內,把它歸為心靈養生類,作者是一個自由記者,寫潮流時尚也寫農業,1971年生,只大我三歲,寫過另一本書是:我想成為農民。
Pchome書店把它歸為:休閒生活>園藝/蔬果;
博客來的分類是:中文書>親子教養>教育現場>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法;
金石堂則在: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其他自我成長;
誠品是:中文書>社會科學>教育/親子。
很有趣吧,安書宅的分類卻是:身土不二>農業>農業教育。
這裡面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它並非"休閒生活"的書,也很難幫助對"園藝/蔬果"有興趣的朋友,想要拿來當"親子教養"的參考恐怕有點困難,藉以"心理勵志"嗎?或"自我成長"這個還比較有可能一點。
因為看完之後會讚嘆的是日本竟然能有這樣的農業學校!
它是一間種苗公司設的農場實習學校,一年級只收六十個18~24歲的男生,二年級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可以升上去,老師都是公司裡的研究員,學生通通住校,生活、學費全免,1935開始有研究農場,1947年開辦學校。
實施【以培養農家接班人為主軸的實踐教育】!
光這句話,就打死台灣的農業政策和教育了吧。
我們的農業教育裡,有用到"農家接班人"這樣的字眼嗎?
首先,我們的價值觀被形塑到農家之沒有未來,農家子弟以外出打拼、衣錦還鄉為目標,做田沒有出息,父母也希望農家下一代不要再吃苦了。怎麼可能還"培養接班人"呢?當然是要培養離家出走的能力啊。
所以沒有這樣的學校好像也很正常,政府沒有這樣的農業政策、企業沒有這樣的營運方針也都是正常的。
就算有接班人教育,在台灣的教育邏輯裡,也很難是"實踐"的教育,學校的功能是給學歷,為了文憑要用考試的,為了考試要學生念"書",書裡有滿滿的理論要背誦...。
其次是,以實踐為主軸的教育到底要怎麼進行?世界文明發展至此,我懷疑台灣還是不知道的。何況,農業耶。
農家怕是消滅都來不及的東西吧,農業最好是集中成大區塊交給企業去運作,小單位很難管理啊,發錢了事,等老農全部凋零吧;農業人才的培養,最好的出路就是去企業上班啊,這樣有工作不是很好嗎?這樣就用勞工的法規去處理就好啦。
(寫讀書心得總是越寫越遠..........真抱歉,並沒有好好介紹這本書。需要的人可以自己去網路查詢咧。)
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有機會去農場裡採訪,幾次跟著學生一起實習,才能寫的這麼清楚深入,寫出了每個學生不同的背景,和未來不同的去處,有的人生規劃已經明白,就是要接班家裡的農場;有的期待可以升上二年級,不只學蔬菜栽種的技術,也學習幫助別人、管理組織。
制度上,真的很厲害的一間學校,小小的(才百人而已),短短的(才一年兩年),卻有著許多重要的傳統,一年一年傳承下來,每個人都非常重視,但也沒有侷限在過往的社會中,傳統儀式來到現代有著許多改良和應變。
最後,就是這點很難,又尊重著傳統,又隨著現況應變!實踐不是死的,農業也不是守舊,教育更必須活啊!
教著一群大活人,卻用死的制度,這就是台灣,怎能讓家長不昏頭呢,怎能讓教育從業者不茫然呢,怎能讓學生不爆炸呢。又來了,何況是農業。
農業,養著一群大活人,卻用最沒有尊嚴的土地政策,最沒有未來的教育制度,最綁手綁腳的補助和津貼,最剝削生產者的銷售體系!
用五感學習有什麼難,種菜有什麼難,體驗有什麼難,開辦理念學校有什麼難,還不都是難在【被刁難】嗎?
人們依循著制度而走無可厚非,但每個好好的計劃、民間團體想破頭努力提出來的,不管要不要政府的錢,都會卡很多關/官,在各種地方、各種文字遊戲上莫名其妙被刁難。
追根究柢一句話,制度的設計看似鼓勵,實則打壓!
太多制度,農業也好,教育也好,都在打壓正常思考的人,即便順應者也是默默被打壓了而不自知;能夠如入無人之境過關斬將的、並非服從制度的人,而是把它玩在手掌心的人。
(大大離題......................愧)
書裡從2010年這間學校的開學典禮寫起,校長說一年級限額60人,今年90名學生報考,最後錄取54名,他當了7年校長,每年都要走遍全國的農業高中,努力招收學生;今年還是他第一次必須費盡心思,從眾多報考者中選出來...。
"一般大眾越來越能接受以農業作為未來職志",校長說。這個校長是1970進入該種苗公司工作的。
"以「發展農業」為立學目標,因此課程費用、住宿費與伙食費完全免費,照顧努力培養接班人的農家,避免造成農家的經濟負擔。"
"經營學校的費用每年將近一億日圓,如果沒有農業發展,也不會有瀧井種苗公司的成就。每位學生將來都是重要客戶,幫助學生順利畢業,回歸家鄉,繁榮農業發展,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這本書簡單易讀,從農業角度、教育角度、學習角度、價值觀等面向,都可以切入去反思,作者採訪了一些老師、學生、和學長,從入學到畢業,他們有些轉折,也有堅持,也寫他個人的體驗和收獲。
我把它列入安書宅【身土不二】讀書會系列的第二本書,原本是因為它簡單易讀,看完後,卻是與整個台灣的農業和教育一起衝擊了。
【用五感學習】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書末的編目資料框框內,把它歸為心靈養生類,作者是一個自由記者,寫潮流時尚也寫農業,1971年生,只大我三歲,寫過另一本書是:我想成為農民。
Pchome書店把它歸為:休閒生活>園藝/蔬果;
博客來的分類是:中文書>親子教養>教育現場>十二年國教>課程/教學法;
金石堂則在:中文書>心理勵志>自我成長>其他自我成長;
誠品是:中文書>社會科學>教育/親子。
很有趣吧,安書宅的分類卻是:身土不二>農業>農業教育。
這裡面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它並非"休閒生活"的書,也很難幫助對"園藝/蔬果"有興趣的朋友,想要拿來當"親子教養"的參考恐怕有點困難,藉以"心理勵志"嗎?或"自我成長"這個還比較有可能一點。
因為看完之後會讚嘆的是日本竟然能有這樣的農業學校!
它是一間種苗公司設的農場實習學校,一年級只收六十個18~24歲的男生,二年級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可以升上去,老師都是公司裡的研究員,學生通通住校,生活、學費全免,1935開始有研究農場,1947年開辦學校。
實施【以培養農家接班人為主軸的實踐教育】!
光這句話,就打死台灣的農業政策和教育了吧。
我們的農業教育裡,有用到"農家接班人"這樣的字眼嗎?
首先,我們的價值觀被形塑到農家之沒有未來,農家子弟以外出打拼、衣錦還鄉為目標,做田沒有出息,父母也希望農家下一代不要再吃苦了。怎麼可能還"培養接班人"呢?當然是要培養離家出走的能力啊。
所以沒有這樣的學校好像也很正常,政府沒有這樣的農業政策、企業沒有這樣的營運方針也都是正常的。
就算有接班人教育,在台灣的教育邏輯裡,也很難是"實踐"的教育,學校的功能是給學歷,為了文憑要用考試的,為了考試要學生念"書",書裡有滿滿的理論要背誦...。
其次是,以實踐為主軸的教育到底要怎麼進行?世界文明發展至此,我懷疑台灣還是不知道的。何況,農業耶。
農家怕是消滅都來不及的東西吧,農業最好是集中成大區塊交給企業去運作,小單位很難管理啊,發錢了事,等老農全部凋零吧;農業人才的培養,最好的出路就是去企業上班啊,這樣有工作不是很好嗎?這樣就用勞工的法規去處理就好啦。
(寫讀書心得總是越寫越遠..........真抱歉,並沒有好好介紹這本書。需要的人可以自己去網路查詢咧。)
這本書是因為作者有機會去農場裡採訪,幾次跟著學生一起實習,才能寫的這麼清楚深入,寫出了每個學生不同的背景,和未來不同的去處,有的人生規劃已經明白,就是要接班家裡的農場;有的期待可以升上二年級,不只學蔬菜栽種的技術,也學習幫助別人、管理組織。
制度上,真的很厲害的一間學校,小小的(才百人而已),短短的(才一年兩年),卻有著許多重要的傳統,一年一年傳承下來,每個人都非常重視,但也沒有侷限在過往的社會中,傳統儀式來到現代有著許多改良和應變。
最後,就是這點很難,又尊重著傳統,又隨著現況應變!實踐不是死的,農業也不是守舊,教育更必須活啊!
教著一群大活人,卻用死的制度,這就是台灣,怎能讓家長不昏頭呢,怎能讓教育從業者不茫然呢,怎能讓學生不爆炸呢。又來了,何況是農業。
農業,養著一群大活人,卻用最沒有尊嚴的土地政策,最沒有未來的教育制度,最綁手綁腳的補助和津貼,最剝削生產者的銷售體系!
用五感學習有什麼難,種菜有什麼難,體驗有什麼難,開辦理念學校有什麼難,還不都是難在【被刁難】嗎?
人們依循著制度而走無可厚非,但每個好好的計劃、民間團體想破頭努力提出來的,不管要不要政府的錢,都會卡很多關/官,在各種地方、各種文字遊戲上莫名其妙被刁難。
追根究柢一句話,制度的設計看似鼓勵,實則打壓!
太多制度,農業也好,教育也好,都在打壓正常思考的人,即便順應者也是默默被打壓了而不自知;能夠如入無人之境過關斬將的、並非服從制度的人,而是把它玩在手掌心的人。
(大大離題......................愧)
書裡從2010年這間學校的開學典禮寫起,校長說一年級限額60人,今年90名學生報考,最後錄取54名,他當了7年校長,每年都要走遍全國的農業高中,努力招收學生;今年還是他第一次必須費盡心思,從眾多報考者中選出來...。
"一般大眾越來越能接受以農業作為未來職志",校長說。這個校長是1970進入該種苗公司工作的。
"以「發展農業」為立學目標,因此課程費用、住宿費與伙食費完全免費,照顧努力培養接班人的農家,避免造成農家的經濟負擔。"
"經營學校的費用每年將近一億日圓,如果沒有農業發展,也不會有瀧井種苗公司的成就。每位學生將來都是重要客戶,幫助學生順利畢業,回歸家鄉,繁榮農業發展,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這本書簡單易讀,從農業角度、教育角度、學習角度、價值觀等面向,都可以切入去反思,作者採訪了一些老師、學生、和學長,從入學到畢業,他們有些轉折,也有堅持,也寫他個人的體驗和收獲。
我把它列入安書宅【身土不二】讀書會系列的第二本書,原本是因為它簡單易讀,看完後,卻是與整個台灣的農業和教育一起衝擊了。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創作旅行】古茶布安36 小獵人的毒蘋果
文/攝影 小佩
小獵人很帥氣
屋子裡裝飾著滿滿的獵物
再再的顯示獵人的英勇
參觀完滿屋子的戰利品後
轉身出門
「啊哈! 小獵人也有少女心! 居然裝飾了這麼可愛的小果實」
「果實有毒! 吃了會拉肚子」小獵人說
原來,連裝飾品都有保護家園的作用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創作旅行】古茶布安35 黑鳶
文/攝影 小佩
屏東是黑鳶的故鄉
過去全台都常見,但逐年減少,成為了瀕危的保育類
走在往部落的長長河道上
不時有二、三隻黑鳶掠過頭頂
不似大冠鷲的成熟穩重
反倒像是青少年般的愛玩個性
不時飛來看看底下這群走得像螞蟻一樣慢的小人在幹嘛
偶爾發出幾聲長嘯催趕著大家
「走快點、走快點,再不快點就天黑了」
延伸閱讀
生態紀錄片「守望黑鳶」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身土不二讀書會】01 邊走邊啃醃蘿蔔
文 / 陳藹文
【邊走邊啃醃蘿蔔】給我許多啟發,它不是新書,而且可能已經買不到了,在台灣是2005年10月遠流出版的,但書裡寫它在日本集結成冊的單行本是在1983年4月,天啊!那年我才9歲。所以,妹尾河童走訪日本各地醃蘿蔔已經是30年前的事,他是1930年出生的,這是他五十出頭的時候在「週刊朝日」連載的專欄,最後幾篇是要出書之前才又補上的文章。
書裡有三個重點,一是邊走,一是邊啃,然後是醃、蘿蔔。
也就是說,它橫跨了旅行、採訪、農業、加工、伴手禮、地方特色景物或事件、人物...等領域。
值得珍藏此書的原因則有,妹尾河童畫了好多畫在裡面,直接紀錄了經典,有的是他親眼所見的場景,更可貴的在於,有些是他聽當地人描述過往而畫下來的,可以說是他幫忙重現了歷史畫面。
當然,以作者的知名度而言,這書就可以買了,何況醃蘿蔔題材太"特別"。竟以最尋常的食物貫穿日本,偏偏又不全然專注於目標之物,時不時離題,還離得那麼應該那麼自然那麼順暢。
說醃蘿蔔是主角沒錯,又好像只是個引子,旅行才是目的吧;說是旅行文學嘛....,又鉅細靡遺寫了鹽和洗腎,討論起人體與醃漬物的關係;說是寫日本各地嘛...,又把國外的醃蘿蔔給補上,總之,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尋訪醃蘿蔔歷程全紀錄。
我把它放進安書宅推薦之【身土不二】系列書,合適嗎?
而且還是我寫讀後心得的第一本,其實是因為我決定從裡面偷學一些創意來用!參考啦、參考,例如:怎麼寫一本有趣的農產加工品研究記錄書,或如何寫一本讓海外同胞垂涎三尺鄉愁滿溢的旅行書,或如何從小東西小事情關心大環境大趨勢的書,都很可以參考它。
因為我今年也要寫類似的農產與加工與地方風土的書,到底要寫成旅行書還是美食書還是歷史紀錄片?正在猶豫的時候,啃到這一整本的蘿蔔,深深地被激勵啊。
【邊走邊啃醃蘿蔔】給我許多啟發,它不是新書,而且可能已經買不到了,在台灣是2005年10月遠流出版的,但書裡寫它在日本集結成冊的單行本是在1983年4月,天啊!那年我才9歲。所以,妹尾河童走訪日本各地醃蘿蔔已經是30年前的事,他是1930年出生的,這是他五十出頭的時候在「週刊朝日」連載的專欄,最後幾篇是要出書之前才又補上的文章。
書裡有三個重點,一是邊走,一是邊啃,然後是醃、蘿蔔。
也就是說,它橫跨了旅行、採訪、農業、加工、伴手禮、地方特色景物或事件、人物...等領域。
值得珍藏此書的原因則有,妹尾河童畫了好多畫在裡面,直接紀錄了經典,有的是他親眼所見的場景,更可貴的在於,有些是他聽當地人描述過往而畫下來的,可以說是他幫忙重現了歷史畫面。
當然,以作者的知名度而言,這書就可以買了,何況醃蘿蔔題材太"特別"。竟以最尋常的食物貫穿日本,偏偏又不全然專注於目標之物,時不時離題,還離得那麼應該那麼自然那麼順暢。
說醃蘿蔔是主角沒錯,又好像只是個引子,旅行才是目的吧;說是旅行文學嘛....,又鉅細靡遺寫了鹽和洗腎,討論起人體與醃漬物的關係;說是寫日本各地嘛...,又把國外的醃蘿蔔給補上,總之,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尋訪醃蘿蔔歷程全紀錄。
我把它放進安書宅推薦之【身土不二】系列書,合適嗎?
而且還是我寫讀後心得的第一本,其實是因為我決定從裡面偷學一些創意來用!參考啦、參考,例如:怎麼寫一本有趣的農產加工品研究記錄書,或如何寫一本讓海外同胞垂涎三尺鄉愁滿溢的旅行書,或如何從小東西小事情關心大環境大趨勢的書,都很可以參考它。
因為我今年也要寫類似的農產與加工與地方風土的書,到底要寫成旅行書還是美食書還是歷史紀錄片?正在猶豫的時候,啃到這一整本的蘿蔔,深深地被激勵啊。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創作旅行】古茶布安30 大武山的音樂家
訂閱:
文章 (Atom)